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期待

民法典期待

發布時間: 2021-03-16 05:41:11

民法典的要點是什麼

1. 這次集體學習的目的
安排這次集體學習,目的是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2. 「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民事法律制定實施。
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中央蘇區、陝甘寧邊區等局部地區就制定實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勞動、財經等方面的法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相繼制定實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關戶籍、工商業、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商事法制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先後制定或修訂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把編纂民法典擺上重要日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編纂民法典作出部署。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經過5年多工作,民法典終於頒布實施,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

3. 如何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重大意義
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4. 怎麼理解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
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

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

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5. 實施好民法典,要做到「5個加強」
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

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

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

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

加強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理論研究


6. 宣傳教育要做到「3個講清楚」
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7. 為什麼說「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調整規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是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涉及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業發展息息相關。
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8. 為什麼說「實施好民法典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把我國多年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確定下來,規范經濟生活和經濟活動賴以依託的財產關系、交易關系,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為什麼說「實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載體,很多規定同有關國家機關直接相關,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關系。
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10. 如何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
民法典頒布實施,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解決了民事法治建設的所有問題,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探索,還需要不斷配套、補充、細化。
有關國家機關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
對同民法典規定和原則不一致的國家有關規定,要抓緊清理,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

要發揮法律解釋的作用,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保持民法典穩定性和適應性相統一。11. 為什麼要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變化,民法典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實踐表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人們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斷涌現,也給民事立法提出了新課題。
要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技術發展進步新需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展。

Ⅱ 從性別角度分析民法典,你有什麼期待和問題

從性別角度分析民法典,你有很多期待和問題,比如說我希望女性的權益得到更多的保障,妻子再婚姻關系中有更大的自主權和平等權等。

Ⅲ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記憶力准備的意義這句話是誰說的

很多女孩子總是被男人的花言巧語所欺騙,所以我們時刻要謹記,一個男人能不能成為你的終身伴侶,一定要看他對你的態度,這態度包含著他對你的真心實意,也是他對你們這個家的堅定信念。

一段婚姻需要兩個人去經營,一個新家需要兩個人去建設。如果僅僅只有你辛苦付出,而他卻坐享其成的話,這段婚姻和感情始終不會長久。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或一見鍾情,或經歷坎坷,盡管有著各不相同的色彩,但一般來說,大致總是經過相識、交往、相互產生好感、愛慕直到相愛這樣一個雙方不斷了解和感情深化的過程。戀愛中,為了最終實現建立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的目的,雙方總是力求達到相貌上的相互傾心、志向上的相互一致,情趣上的相互吻合,性格上的相互和諧,以及經濟和事業成就上的相互滿意。3
①不拒絕你們之間的肢體接觸

女人不管她表現得如何外向,其實骨子裡都是內斂的動物,而且本能的她們習慣隱藏自己的感情。言不由衷更是她們習慣的互動方式,有時候明明她已經有70分好感,可表現出來的卻總是不足20分。尤其一個女人對異性的肢體接觸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是有好感,那會讓她產生異常的抵觸和厭惡情緒,但如果這個女人不僅不拒絕你肢體的接觸靠近,還會非常的自然和開心,那麼一定是內心對你有好感且希望你主動追求撩一撩自己表明心跡。但撩只是誇張比喻,千萬不能成為曖昧的一種挑逗方式,不然很容易被定義為不尊重自己,而錯失本來大好的姻緣機遇。

②總是有理由找你幫忙,然後約你出來

女人雖然處於弱勢群體,可時代變遷如今的女人可以說個個是女漢子,獨當一面很少有她們處理不了的問題,即便這個女人真的對一些事力不從心,因為面子,因為不想欠人人情,也不會主動向男人索要幫助,而一個女人若頻發出「求助」信號,她總是能說出一大堆合情合理的原因把你約出去,那麼其實男人你該懂得,女人的本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關鍵是需要多些給你英雄救美的機會。她更希望一來二去兩人產生默契,從而自然地走到一起。所以不要再為自己那一點點處理問題的能力人脈或者維修技能而洋洋得意,因為那隻能證明自己還根本沒有翻譯對女人的心。

不要去欺騙自己,也不要去勉強自己,即使是你現在深愛這個男人,如果他對你的態度不夠端正,對你們婚姻的總是一副不自信的樣子,那麼這樣的男人和你是根本就走不到最後的。

不懂得體諒你的人不要,虛偽的人不要,不負責任的人不要,只顧自己的也不要。

人生伴侶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之外再慎重,現在得不到沒有關系,不好的不要,得到的就要最好的最適合的。

期待他的到來,期待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有一個美好的人能夠陪你走完這一生。

③秒回你的每條信息

這一條是非常明顯,也會常常出現的一個暗示形式,女人的生活可遠比男人想的要忙碌,逛街吃飯約閨蜜,還有些非常勵志類型,忙碌自己的事業或工作上的東西問題,或許男人不能體會,但確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太悠閑是真的,只是大家忙碌的點不同而已。

但當男人不論發怎樣的消息,不管什麼時候發送,對方總能秒回自己的信息,千萬不要以為對方整閑得要命,而是由於她真的已經開始喜歡上了你,才會如此關注自己的手機,即便是女人變得天天捧著手機,也是在等待你的問候和消息,而秒回舉動其實已經暴露了女人的感情和不淡定的心理狀態,如果你也有好感一定要懂得抓准機遇。

或許還有很多細節上的態度和互動,然而在初期女人暗示階段,這些舉動也算是最為突出和常見的行為,人生很長,遇到的人也會有很多,但能夠遇到一個對自己心動的人實屬不易,若有意,請珍惜,切不可因為優越感爆棚而愚弄人的感情,因為很多過來人都曾經總結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要切忌。美好的愛情和婚姻要經歷一個萌芽,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這就是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

Ⅳ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民法典有什麼意義

民法典制定抄的作用和意義在於:襲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2、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Ⅳ 《波蘭民法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讀後感

[《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初探作為社會生態工作者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及其理念和思想--讀《已經發生的未來》有悟《已經發生的未來》【又譯為《明日地標》(或未來的里程碑)】初版於1957年,正如德魯克自己在1996年再版序言中所說的:"本書既迥異於我早期的社會分析作品(主要指《經濟人的終結》、《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新社會》等),也不同於此後整個30年中我那些為人熟知的管理學作品(指《管理的實踐》、《成果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實務》、《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等),…本書的確確定了一種模式和方法,被我以後那些社會分析作品所遵循,包括《不連續的時代》(1969)、《看不見的革命》(1976)、《管理新現實》(1989)、《後資本主義社會》(1993),《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所有這些作品都涉及社會基礎的根本變化,力圖完成本書最初想要嘗試的事情,那就是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其實德魯克終其一生,正是在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過程中,為了解決"已經發生的未來"可能將帶給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才開始了管理學及組織學的研究並"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一個"管理大師中的大師!"所以從本書開始所確定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一種模式)和思想方法對理解他的管理哲學及思想甚至全面理解德魯克更廣泛和深刻的其它思想和其一生的行為都極為重要!那麼德魯克展現出的思維方式及思想方法最主要的是什麼?在這些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下,反映出德魯克最深刻的理念和思想又是什麼?對我們今天在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和企業管理又有怎樣的啟發和幫助呢?本人不憚才陋學淺,不怕貽笑大方,在本文中斗膽初步探討一下.一、作為社會觀察家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方法:德魯克作為一個充滿了責任感、使命感的一代偉人、智者,始終關注現實,研究當下,其時代意識之強,洞察力之深,使其成為了當代最深刻、最敏銳的社會觀察家,他是怎麼觀察我們這個社會的呢?1、首先他從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中觀察、了解現實.德魯克的歷史知識極其豐富,他不僅熟諳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還對技術史、哲學史、甚至宗教、藝術等歷史都有深刻的了解和獨特的解讀,正是由於這一深厚的歷史底蘊,使得他早在1957年就已經觀察到現代社會已經悄然開始向"後現代"社會轉型,人類社會又開始了一次"劇變"!正如其多次論述的,西方歷史每隔幾百年就會有一次大變革,而每次大變革即其所謂的"時代分水嶺"經過幾十年的嬗變,社會都會自行重組其世界觀、價值觀、社會與政治架構、技術和重要部門等等.2、他不僅透過歷史來觀察現實,更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看到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本書中使用他所說的"早期診斷"的方法,發現19世紀自發的進步向成體系、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創新的轉變;向作為新重要資源的知識的轉變;多元化社會組織的出現;現代政府的效能危機;經濟向全球經濟轉變,世界最終向全球社會轉變!3、而能夠如此深刻、如此超前的觀察到這些"已經發生的長遠未來",得宜於他的,即本書所初步論述的"新世界觀".事實上他以前和以後的很多思想及觀點都兼顧了外部的歷史(或文化)大背景和內部的整體、系統演變;德魯克的思維既不為孤立的事實所左右,也不為機械的因果解釋所束縛,他往往把獨立、隨機的現象融入到更宏大的背景中或與更宏大的事實相聯結;他既運用邏輯的力量,又能把萬花筒般的事實進行聯系和聯想;邏輯推理不失為一種認清這個廣闊而又復雜世界的有力手段,但系統、全面、縝密、不錯過任何細節的觀察以及洞察力可能是更重要的!所以德魯克不僅僅是個社會觀察家,更是個頂尖的社會分析家.二、作為社會分析家的德魯克的思維方式及方法:1、終其一生,德魯克有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可能是我們平時都容易忽略的,即界定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或重要得多!他在本書第一章最後一段說道:"不要擔心是否能找到正確的答案,關鍵是能否提出合適的問題.在哲學、科學和方法論中,甚至更可能在藝術中,一旦能界定問題,一旦恰當地質疑,一旦獲知與答案相互切合的細節,那麼問題也就開始獲得解決."正是因為准確、正確、明確地界定了當下哲學、思想、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教育等方面和東方文明乃至於人類精神層面的很多新問題,德魯克在本書上驚人准確地分析出了人類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大趨勢,運用這一銳利武器也使他建立了自己的社會思想、管理和組織理論,成為"大師中的大師"!2、探舊究新是德魯克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因為對人類前途、人類文明的異常關注,對每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終極關懷,德魯克對人類出現的新世界觀、新觀念、乃至於新能力歷來充滿熱情和極盡謳歌,對新現實即他所謂的新領域、新任務和新機遇更是激情滿懷地加以關注、研究和盡力揭示,對人類面臨的新境遇,即他所謂的新精神實在更是給予最深情的關懷;他對既往的一切研究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為了展現"已經發生的未來",他深知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不斷的變化和變革才能不斷發展,而在目前再次充滿變化的新時代里,"個體既是無能為力的也是無所不能的,如果他認為能夠強加自己的意願和掌控歷史的潮流,那麼他就是無能為力的,無論地位有多尊貴.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擔負的責任,那麼他就是無所不能的,無論地位有多低微."所以他永遠與時俱進,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充滿創新的精神!不過他還認為未來都是歷史和現實的沿續,所以動態的平衡,在繼承和變革中的恰當匹配才能保證變革成功,所以對過去的探究,對現實的關注,對未來的期待在德魯克思維中是三位一體的!當然德魯克並不認為通過分析預見未來是重要的,他認為:3、順應未來,把握未來,通過認識到"已經發生的未來"抓住機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使在其這本非常早期的著作中,他已經在為政府、為社會的各種其他組織、為經濟發展乃至於為每個人的前途建言建策,分析各種新機遇以及為把握好這些新機遇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乃至於如何創造!而且在這個問題上,德魯克並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觀察家,甚至分析家和思想家,他更把自己當成實踐家,亦即他所謂的"社會生態工作者"而一生踐行自己的思想!三、作為"社會實踐家"的德魯克思維方式及方法:德魯克真正不容易的地方在於他終身踐行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作為社會實踐家的思維方式對我們可能有更大的啟發性.1、在本書第二章第三節中他開篇就說:"創新即冒險."敢於承擔巨大的風險、必須承擔未知的風險、善於處理可能的風險是德魯克始終鼓勵處於新時代的人們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他甚至說:"創新最好的界定是:人們通過承擔風險和創造風險,力圖在他們的思想和周圍世界中創造秩序.它也可以被界定為,通過系統地--實際上是有意識地--尋找風險來取代現代社會之前的盲目和取代較為新近但仍然落伍的\'必然的進步\'之觀念"."創新是大膽的且非常大膽的舉動.這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不是一個,而是三個:被創新趕超的風險,可以稱為創新暴露的風險;創新失敗的風險;創新成功的風險,此為三者之重."2、德魯克還認為,未來是不可以預測的,預言是沒有意義的,重要是"創造未來".他在書中寫道:"今天,我們越來越相信存在一種從想像世界躍向未知世界的自覺原則….我們正在為創造性的認知制定嚴格的方法.與以往的科學不同,它的基礎不是組織我們已知的知識領域,而是未知的知識領域."(見24頁)"我們今天僅能理解的秩序是一種有活力的移動和變化的秩序.因為變化本身界定著我們所能看到的秩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變化能夠被預料和預見甚至可以被控制."(見19頁)"新觀念往往是規則制定者這樣的人才會有的,他們的工作就是持續預見、控制和引導變化.""創新是通過系統研究(我們稱之為科學方法)和由此獲得的知識而導致的有目的的變化."(以上均見20頁)最後德魯克說:"必要的不是新方法而是新觀念.此種新觀念認為,在我們的宇宙中、想像中和知識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在著某種規則.此觀念進一步認為,這種規則是一種模式,所以在它被獲知以前可以被感知.它還認為對規則的認知是創新的基礎.最後,這種新觀念堅稱我們可以通過對未知世界的系統條理化\'蛙跳\'到對規則的認知,而對未知世界的系統條理化會有助於我們發展必要的新知識和新方法."3、在各種范疇中,人本身也是一個范疇,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疇,而人最重要的是精神存在,這是鼓勵德魯克一生不懈追求的堅定信仰.他論證道:"摧毀人類本性的知識或許比催毀人類物質生活的知識對人類境況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無論在何時何地開始反省時,人類往往宣稱人與純粹的動物是有區別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這樣的觀點,人類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藝術、科學和政府--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它們並不隨著人類個體的死亡而消逝."(見197頁)"科學知識突破所產生的問題對人類存在的核心來說並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純粹哲學的.""我們需要的是回歸精神價值和回歸宗教了."(以上見199頁)"每個人都需要回歸到精神價值,因為只有明確人並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創造物,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並服從於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類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個體才能明白,人類的瞬間物質毀滅帶來的威脅並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義和責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個體才能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以上討論的是德魯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這一思維方式下,本書中還揭示了德魯克一以貫之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思想,這些思想迄今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的很多工作仍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在此也對這些理念和思想做個初步概括.四、在本書中展示出的德魯克的核心理念及思想:1、新的認知、新的觀念、新的概念、特別是新的世界觀是最重要的."對我們--後現代世界的第一代人來說,最緊要相關的是基本世界觀的轉變…它是藝術鑒賞、哲學分析和技術語匯的基礎."(見2頁)新世界觀的基礎首先是新概念:"今天的每個學科、科學和藝術都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礎之上."(見3頁)新概念是產生於各種新觀念之中的,而基礎是關於秩序的統一認識,而且它並非動因而是目的,而目的是建立在假設和認知之上的!2、新的認知即新知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正是由於知識應用於不同的領域而產生了不同的社會變化,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德魯克認為正是由於"知識被用來改變生產工具、流程和產品,結果就產生了工業革命,但同時也產生了新階級與階級斗爭;知識被應用來解決工作的問題(即泰勒的科學管理),這就引發了\'生產力革命\',並讓無產階級變成了中產階級;而知識開始運用在知識本身之上,就引發了\'管理革命\',從而使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進而使人類進入了知識社會"."今日社會要想進步、發展甚至生存就必須是一個\'知識型社會\'".(見93頁)而知識的變化,引起了教育、經濟、政治最後導致了社會的變化,出現了新組織及新的社會結構.3、在新社會下,多元化的新組織成為了新現實,而職業專家和職業經理人成為最重要的社會力量,新社會要想良好運作,管理成為組織社會最核心的工作."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問題、社會倫理和社會知識都是關於新組織的問題、倫理和知識."(見59頁)"新的組織能力使被僱用的專家很快成為具有權威和責任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們社會成就的象徵.有兩種受僱用的專家,一種是技術專家,另一種是職業管理者,他們相互依賴."(見60頁)"技術專家離不開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將不同專家的不同領域整合在一起,使它們相互融合,有效地發揮作用.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就是組織能力,他當然依賴於專家,但專家同樣離不開管理者.""管理者是新的組織能力的承載者."(以上見62頁)"管理即系統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持續工作."(見72頁)"現代組織中的任何職業人士,不論他是一個管理者,還是獨立的專家,都具有三大同等重要的職責,讀後感《《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每一種職責都需要各自的權威.他有責任保證下屬最有效的工作,他要對整個組織負責,他還要對那些與他沒有任何權力關系的人負責,這些人在其他領域從事著其他工作,他們當然需要他提供知識、信息、建議、觀點或指導."(見77頁)"管理學需要探索的核心領域是組織如何發揮作用.""管理學必須真正是人類學的--人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為共同的目標而工作,但仍然是獨立行事.它必須將信息、知識、判斷、價值、理想和期望集中於決斷、行為、表現和結果.它必須將他們知識的、情感的、審美的和倫理的知識匯總起來.因此,管理學必須既要吸收人類經歷的所有知識領域的精華,反過來也要為所有這些領域提供新知識."(以上見73頁)德魯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學習了這么多新知識,對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是什麼?五、在變化和繼承中尋找平衡,在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重塑自我、再造自我."在《德魯克看中國與日本》一書中,德魯克說:"今天,我們可以期待人們工作50年,這不僅僅意味著我們早期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方面的儲備已經不足以滿足現在的工作和需要.人們在那麼長的時間跨度里會變化很多.他們會變成具有不同需要、不同能力和不同觀點的不同的人,因此需要\'重塑自我\'."德魯克更以自己一生中的7堂課告訴我們如何重塑自我,甚至再造自我,而不僅僅是"自我更新",即他所言:"你必須從自我中開發出一些新東西,而不僅僅是充充電而已".下面讓德魯克的七堂課結束本次學習吧!第一堂課--由朱瑟貝威爾弟教授18歲高中畢業在漢堡讀大學期間有次去歌劇院聽了19世紀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於1893年80歲高齡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法斯塔夫》,後來他研究這個歌劇,對威爾第:"作為一個音樂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是追求不到.所以我有義務去進行新的嘗試."這番話給德魯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說:"當時我也決定,無論未來工作怎樣,威爾第的話都是我的指路明燈.那時我也決定,如果到了很高的年齡,我也一定不放棄工作,繼續奮斗.同時也要追求完美,雖然總是差強人意."第二堂課--由菲狄亞斯教授菲狄亞斯是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在大約公元前440年,菲狄亞斯被委託做一些雕像,這些雕像至今還屹立在雅典衛城帕特儂神的屋頂上.當菲狄亞斯提交帳單時,雅典城邦的會計卻拒付,他說:"這些雕像站在神廟的屋頂上,而神廟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見雕像的後面.你要求付費的雕像包括了他們的後背,這些地方人們是看不到的.""你錯了",菲狄亞斯反駁說:"上帝會看到的."這也是德魯克還在漢堡做學徒工時讀到的一個故事,他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完美是什麼意思".他還說:"當人們問我,我認為我哪本作品最好時,我微笑著回答\'下一部\'.但我這么回答並非玩笑.我的意思跟威爾第回答\'80歲時還在創作歌劇以追求難以企及的\'完美\'時一樣."第三堂課--開發自己的學習方法德魯克20多歲轉學到了法蘭克福,後來在一家報社當新聞記者,他寫道:"我一直牢記威爾第和菲狄亞斯給我的啟示.一個新聞記者要寫作許多題材的文章,所以我決心多學學相關學科的知識."他在報社早上6點上班,下午2點多下班後,就強迫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學習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社會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通史以及金融學等,漸漸地形成了一個知識系統.德魯克說:"我現在還依靠它.每隔三四年我就開始一門新學科,也許是統計學,也許是中世紀史,也許是日本的藝術,也許是經濟學.3年的時間不足以掌握一門學科,但可以了解這門學科.在60多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在定期學習新學科.這不僅僅給了我一個豐富的知識寶庫,也強迫我接受新知識、新思路和新方法--因為我所學過的每門新學科,都基於不同的理論假設,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第四堂課--由報社主編教授在法蘭克福的報社裡,報社主編每周都要同每個人討論德魯克他們這些年輕編輯的工作.每年兩次,就在新年後和6月份的暑假開始之前,他都要花費星期六下午和整個星期天的時間跟他們討論前半年的工作情況.德魯克回憶道:"主編總是從我們的成績開始談起,然後回顧我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最後,他會讓我們把自己沒有做到的和做得很糟的地方進行自我檢討.會議的最後2小時里我們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計劃:我們要集中力量解決什麼問題?哪些方面我們需要提高?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什麼新東西?一周後,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主編提交此後半年的學習計劃和工作計劃.""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會議.但是遺憾的是我一離開報社就忘記了這些會議的作用.""幾乎是10年以後,那時我已到了美國,我想起了這些會議.--從此,我每個夏天都要抽出兩周時間,來回顧上一年的工作,從我取得的成績開始談起--但是應該做得更好,然後談到我做得很糟的地方和應該做到但卻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從沒有嚴格按照8月份制訂的計劃去工作過,但這個計劃使我堅持了威爾第的信條\'追求完美\',雖然\'完美\'過去總是達不到,以後也差強人意."第五堂課--由高級合夥人教授德魯克從德國去英國先在一家保險公司做證券分析師,後到一家私人銀行擔任三個合夥人的執行秘書.一天,其中一個創始人,70歲的老人在他工作了大約三個月後,把他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跟他說:"在你來這里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到你,現在還是沒有注意到你,你比我想像的還要笨一些,你不應該這么笨的."然後,老人說:"我知道你在保險公司是個很好的證券分析師.但如果我們想讓你繼續做證券分析工作就沒必要提拔你.你現在是合夥人的執行秘書,但你做的還是證券分析工作.為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現在應該做什麼?"德魯克說:"我當時非常惱火,但是意識到老人說的話是對的.從那以後我徹底改變了我的行為方式和工作風格.從此,每當我擔任一個新的職位,我就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了在新的崗位上提高效率,需要我做什麼?\'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德魯克後來還發現:"在所有的組織里,我所見到的最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就是提拔錯誤.那些被提拔起來、擔任新崗位的干將,沒有幾個人是真正成功的.為數不少的人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大多數人既不成功也不失敗,成了平庸之才.成才者屈指可數."為什麼呢?德魯克說:"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沿用在舊崗位屢試不爽的經驗,用老瓶裝新酒,然後他們就變得平庸無能了,不是因為他們不勝任,而是因為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情."而要成功條件是什麼呢?德魯克回憶道:"多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要問問那些真正高效的客戶--尤其是大型組織中真正保持高效的執行者,他們把自己的高效歸功於什麼方面.他們總是告訴我說,他們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一個有長遠眼光的領導,就像倫敦的那位紳士對我做的那樣:逼迫我認真思考新崗位提出的新要求.沒有人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這些不足,都需要別人指點迷津.一旦人們知道了這些不足就不會忘記,然後無一例外地都在新的崗位上取得新的成功.不需要超常的知識或超常的能力,只需要關註:新崗位有什麼新要求,新挑戰、新工作和新任務的要點是什麼."第六堂課--由耶穌會士和加爾文主義者教授大約1945年,德魯克到美國後選修了早期的歐洲現代史,在此發現有兩個歐洲機製成為歐洲發展的動力:南方天主教的耶穌會和北方新教的加爾文教會.兩者都把成功歸功於同一個因素,兩者從開始都採用了同樣的學習方法.這方法是什麼呢?德魯克回憶道:"每當一個耶穌會牧師或新教牧師做重要的事情,舉個例子,做一個關鍵性的決策,他們都會把所期待的結果寫在筆記本上.9個月後,他們會把實際的結果跟原先的期待做對比.這會很快展現他哪個地方做得好,他的優勢在什麼地方.這也展現了他下一步還要學習什麼,要改變什麼習慣.還能展現他不擅長的地方和做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沿用這個習慣已經50年了.這樣能發現一個人的優勢在什麼地方--這對\'一個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很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顯示出什麼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後,也顯示出了一個人不能做什麼,因此以後就不要去逞強.知道個人的優勢所在,知道怎樣提高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學習的關鍵所在.第七堂課--由熊彼特教授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1950年元旦,在熊彼特去世前幾天,德魯克陪父親去拜訪熊彼特,兩位老人閑話中談到年輕時的趣事,那時的熊彼特立志要做歐洲漂亮女人最好的情人,歐洲最佳的騎手和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德魯克父親開玩笑問熊彼特是否實現自己的理想時,熊彼特回答說:"是的,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仍然很重要,但我現在的答案跟原來可不一樣了.我希望被人記住的是:我是把幾個傑出的學生變成一流經濟學家的一個老師."看到德魯克父親吃驚的表情,他繼續說:"你知道,到我現在這個年齡,我已經明白,僅僅記住個人的著作和理論已經遠遠不夠了.除非一個人給別人的生命帶來了不同,否則他做的也沒什麼稀罕之處".五天後,熊彼特與世長辭.德魯克說到:"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對話.從中得到了三點啟發:第一,人必須自問,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後記住他什麼.第二,人應該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不僅是個人的成熟度要有所改變,同時也要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第三,能讓他人的生命變得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後人記住的事."我們能從德魯克一生中的七堂課中學到什麼呢?德魯克告訴我們說:"首先,要有一個目標或願景,就像威爾第作品《法斯培夫》給我們的啟示那樣.一直在奮斗,這意味著一個人在漸漸成熟而不是老化."其次,要有與菲狄亞斯一樣的觀點:上帝能看見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滿足於完成工作,還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要崇尚工作的完美,尊重自我,要要強.再次,要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進行不斷的學習,要願意去嘗試,不滿足於重復昨天所做的事情,對自己的最低要求不僅僅是做得更好,更多的是要做得與眾不同.另外,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成長,經常回顧自己工作中的成敗得失.每換了新工作、走向新崗位、接到新任務,都要認真思考新工作、新崗位和新任務有什麼新的要求,要知道這些新要求一般都跟以往的工作要求和崗位職責不同.最後,最重要的基礎是個人,尤其是從事知識工作的個人,保持高效、一直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個人,要對自己的發展和崗位負起責任.單個的知識員工要開發自己,要找好自己的位置,這個責任要由個體自己來承擔.每個個人有責任捫心自問:"我現在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工作職位?我現在需要學習什麼樣的經驗、知識和技能?當然這些決策不能從個體本身出發,要反復考慮組織的需要,要基於對個人優勢、能力和績效的一個外在的總體評價".最後讓我們記住德魯克給我們的忠告:個人發展的責任已經變成了自我發展的責任.個人定位的責任已經變成了自我定位的責任.否則,知識社會中的人們不大可能在我們現在所期望的工作年限中保持高效、不斷成長、屢創佳績!2010年5月26日[陳先生]()〔《已經發生的未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民法典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同意啊。一樓在抄說什麼夢話……
我國襲的民法之所以叫做民法通則,得從它的出台背景來分析。
民法通則80年代就出台了,而我國有關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爭的結束卻是90年代後才真正劃上句號。依法治國方略更是98年左右才提出。民法的制定開始就是為了應付對外開放經濟交往的實際需要,先由通則再來合同最後是知識產權、人身權就可以看到,制定民法通則的法學家確實很想畢其功於一役,但卻又力不從心。
畢竟時間緊迫,與其出台一部名不副實的民法典貽笑大方還不如本著自謙和實用的態度就叫民法通則,給我國的民法理念定下大方向,餘下的留給後人慢慢完善。。
學習西方法制史,我們也可以看到被視作經典的德國民法典從醞釀到最後半醒過了100年!!!幾代法學家的努力才達到了其留存後世的輝煌。
從這個層面看,我國的民法通則沒有妄稱民法典,是很客觀的。
不過隨著物權法出台,我國最終將形成完備的民法體系,那麼一部民法典的出台也並非不可期待之事了。

Ⅶ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民法典說明了什麼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民事法律制定實施。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中央蘇區、陝甘寧邊區等局部地區就制定實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勞動、財經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相繼制定實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關戶籍、工商業、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我們黨還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啟動制定和編纂民法典相關工作,但由於條件所限沒有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商事法制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先後制定或修訂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婚姻法、經濟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涉外經濟合同法、繼承法、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企業破產法、外資企業法、技術合同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著作權法、收養法、公司法、擔保法、保險法、票據法、拍賣法、合夥企業法、證券法、合同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把編纂民法典擺上重要日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編纂民法典作出部署。之後,我主持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分別審議民法總則、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3個草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經過5年多工作,民法典終於頒布實施,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熱點內容
中國防疫法規 發布:2025-09-11 05:35:03 瀏覽:161
2013年經濟法考試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9-11 05:15:33 瀏覽:571
民法紅線 發布:2025-09-11 05:04:28 瀏覽:340
離婚法律顧問免費咨詢 發布:2025-09-11 05:04:26 瀏覽:8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匯編 發布:2025-09-11 04:55:51 瀏覽:615
民事訴訟法保障什麼 發布:2025-09-11 04:45:57 瀏覽:485
2017司法考試政策 發布:2025-09-11 04:43:33 瀏覽:115
小企業負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1 04:39:47 瀏覽:794
建築工程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9-11 04:20:00 瀏覽:693
l連帶責任的法律條文 發布:2025-09-11 04:04:12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