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訓與刑法
㈠ 規訓與懲罰的相關資料
《規訓與懲罰》是法國著名思想家、結構主義大師米歇爾·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於1975年問世。福柯視其為「我的第一部著作」,包括他自己都對此重視有加。
本書論述關於現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論述現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並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在對我們的時代進行診斷的哲學家圈子裡,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
本書的名字由起先的法文書名「Surveiller et punir」,(直譯為監視與懲罰),在福柯本人建議下改為了「Discipline and Punish」。這里的「discipline」即可做名字亦或做動詞,具有紀律、教育、訓練、校正、訓誡等等多種譯法。
其實這是他在書中立主詮釋的一核心概念,也是其所創之新術語。同時,福柯利用它的多詞性和多義性,賦予它新的含義,用以指近代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權力技術,既是權力干預、訓練和監視肉體的技術,同時又是製造知識的手段。
福柯認為,規范化是這種技術的核心特徵。他對書名的改動顯然也是為了突出這一術語。本書所考察的懲罰權力的歷史包括三個階段:中世紀末和「舊制度」時期作為王權武器的酷刑;18世紀末,包括法國大革命時期人道主義的「再現」式懲罰;19世紀開始的、使用現代規訓技術的監獄和普遍化的監視。書中提到的「古典時期」(法文:l'age classique;英文:classical period),不是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古代,而是指近代絕對君主制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大體上與西方文學史上所說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一致。本書中這一術語的用法與福柯其他著作中的用法也是一致的。
㈡ 談談對規訓與懲罰的理解。
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有規訓和懲罰?因為如果沒有它們,人們便「無代價」,做任何事情沒有代價是很可怕的,我們總說風險和收益成正比,萬一收益大於風險,那麼就有人願意鋌而走險,如果收益遠遠大於風險,那麼有人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所以需要讓一些危險的行為變得有代價,行為越危險,代價就越大,最危險的行為,代價是你不能觸碰的。這就是規訓和懲罰咯。程度不同,風險不同,代價不同。
㈢ 規訓與懲罰的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酷刑
第一章犯人的肉體
第二章斷頭台的場面
第二部分懲罰
第一章普遍的懲罰
第二章懲罰的溫和方式
第三部分規訓
第一章馴順的肉體
第二章規訓的手段
第三章全景敞視主義
第四部分監獄
第一章徹底而嚴厲的制度
第二章非法活動與過失犯罪
第三章「監獄」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
㈣ 《規訓與懲罰》最新txt全集下載
規訓與懲罰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請採納
㈤ 《規訓與懲罰》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規訓與懲罰》是法國著名思想家米歇爾·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於1975年問世。福柯稱這部著作為「我的第一部著作」,這可以從「成熟之作」和「領銜之作」這雙重意義來理解,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福柯本人對這部著作的重視。
㈥ 急需《犯罪與刑罰》的讀後感
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前,整個歐洲籠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殘酷的刑罰使還未擺脫愚昧狀態的人們飽受野蠻而又殘忍的封建專制折磨之苦。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隨著啟蒙思想不斷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當時統治集團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對舊的刑事制度產生了厭惡、懷疑和不滿,刑法改革的思想條件和社會條件正在日益的成熟,現在只待有人先扯下舊刑事制度最後的遮羞布,讓其蒙昧主義的本質暴露無疑,並根據新的社會需要,運用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人權觀念闡發新的刑法原則。誰將承擔這一歷史使命呢?1764 年,歐洲驚呆了,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則竟然完美的濃縮在一本六萬字的、題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小書之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26歲的義大利青年,名字叫薩雷·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以巨無畏的勇氣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當時舊的殘酷而又野蠻的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舊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義本質,將啟蒙運動所創導的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引入刑事政策領域,使人類對犯罪與刑罰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他在盧梭和孟德斯鳩所主張的社會契約論的觀點的基礎上,在本書中深刻的揭示了刑罰與懲罰權的來源,從而推論出一系列重要的結論。貝卡里亞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當時的整個歐洲,指引著舊的刑事制度向著文明、理性、人道的改革之路不斷前進。
對大師極其作品,作以下思考:
首先,筆者要思考的問題是,貝卡利亞在他年僅26 歲的時候就完成了這本書,這么年輕的他為何能夠寫出具有如此深刻思想的巨著呢?從他的傳記中我隱約了解到了一些東西。第一,他所參加的學術社團對他的幫助非常大。在他參加的學社團體中,他跟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他的思想得到了開闊。而該書也是在他的社團的成員的幫助下完成的。可以說,缺少這樣一個學術環境,貝卡利
亞很難成就如此深刻的思想。第二,貝卡利亞身處啟蒙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在那個時期貝卡利亞接觸的各種啟蒙思想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他的書中體現的人權思想,就與當時的思想一脈相承。第三,刑法並不是貝卡利亞的主攻方向,從他發表的其它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興趣廣泛,我想廣泛的興趣造就了他開闊的思維和對問題的深刻洞悉能力。
其次是關於他的文字風格。很多其它的經典之作往往有太多的玄言玄語,讓人似懂非懂。因此,對經典的某種黑色幽默界定就是人人都知道應該讀,而又人人都讀不懂的著作。與其他經典著作的晦澀難懂相比,《論犯罪與刑罰》則像是一本文筆十分優美的抒情散文。道理深入淺出,作者平易近人,與我們每個人在交流,而沒有刻意地故做高深,沒有把某部分讀者拒之門外的想法。在「關於死
刑」一章,貝卡里亞慷慨激昂地論述到:「我應該遵守的算是些什麼法律呀!它在我和富人之間設置了一道鴻溝。富人對我一毛不拔,反倒找借口讓我嘗受他所沒嘗受過的痛苦。這是誰定的法律?是富人和權勢者。他們對於窮人陰陋的茅舍從來不屑一顧,他們眼看著兒童們在飢餓中哭嚎,婦女們在傷心落淚,卻連一塊發了霉的麵包也不肯拿出來。我們要斬斷這些給多數人造成災難並為少數懶惰的
暴君服務的繩索!我們要向這不平等的根源開戰!」而在「刑罰與犯罪相對稱」一章,貝氏為了論證罪刑相適應,他這樣舉例子:「無論誰一旦看到,對打死一隻山雞、殺死一個人或者偽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為同樣適用死刑,將不再對這些罪行作任何區分;道德情感就這樣遭到破壞。」而像這樣文筆優美、道理簡單而深刻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
此外,除了折服於貝卡利亞那犀利的思想和深刻的見解,優美的文筆之外,對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產生了不可言喻的嚮往和迷戀:那真的是一個像馬克思所說的「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我倒不是嚮往那籠罩在這些巨人頭上的成功的光環,而是很羨慕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可以向那麼多傑出的大師學習,可以有那麼多才氣橫溢的朋友互相交流、砥礪。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甚至有機會與大師們一起朝夕相處,深入探討學問與人生。
最後,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我們應該向誰求索智慧呢?我們應當怎樣認識我們當下生活著的世界呢?馮亞東先生曾說:「法學家不需要也做不了哲學家們乾的事。我們大體上跟著哲學的感覺走即可。」雖然後來馮先生所著的《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一書明他已經在做哲學家們做的事,而且我個人認為他做的很好,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法學家要想啟迪智慧應當謙虛地向哲學家們學習。法學家這樣做,會使自己獲得認識世界的智慧,也會給法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法學家成為哲學家的前提。
貝卡里亞生活在18 世紀,正是啟蒙主義時代的晚期。這里的啟蒙主義,指16 世紀末到18 世紀西歐一些進步學者所鼓吹的使個人從中世紀封建專制和教會權威束縛下解放出來,喚起人們對自由、民主、理性覺醒的思想理論。而貝卡里亞正是受了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才開始文思涌動的。時光如水,生命如歌,轉眼間幾個世紀悄然而過。不由得讓人感慨「曾經滄海難為水」、「物是人非事事休」。
然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像啟蒙思想家勾畫的那樣美好、恬靜。當人類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後,當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嚴重之後,當各種社會問題相繼出現之後,人們對啟蒙思想家的話語產生了懷疑,對世界則充滿了失望甚至是絕望。西方的後現代哲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孕育產生的。我們想認識當下的這個世界,不妨就向後現代的哲學家們認真地請教。後現代哲學否定現代法學的認識
論基礎。他們警告說,西方法律傳統中那些固定的說法,如普遍的公平、正義、人權、民主等是虛假的命題。他們認為:理性個人或者理性本身並不存在;人類歷史並不一定是一個不斷進步的歷史,不存在可以通過知識認識的真理。在後現代哲學家中,有一顆耀眼的明星——福柯,被德勒茲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重要著作《規訓與懲罰》對探索後現代哲學有重要意義。該書是一部刑罰的近代史,作者用那犀利的目光重新審視現代監獄制度乃至社會制度,給我們帶來許多驚人的結論。如果我們能對後現代哲學做出細致的梳理,並把其引入到刑法學,那麼,我們就成了新時代的「貝卡里亞」。
然而,要把後現代哲學引入刑法學又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啟蒙主義思想家們在批判中世紀的思想及其制度後,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建構,而後現代哲學家們所做的事情則是解構。當後現代哲學家們把啟蒙思想家精心建立的大廈拆掉之後,並沒有給我們提供新的住所,弄得人們無家可歸。對此,法律界對後現代法學的觀點和主張頗有微詞,認為這些「解構大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可見,後現代哲學家們並沒有像啟蒙思想家那樣給法學家提供一個現成的理論拿來套用。這無疑增加了法學家重構法學理論的難度,而且法學家在某些時候可能必須要充當哲學家的角色了。但正是因為此項工作增添了難度和挑戰,才使這項工作更有意義。
貝卡里亞將培根的一句格言作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卷首引語。它是:「對於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該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搞學術研究的人更應該對這句話產生共鳴。
㈦ 急求《論犯罪與刑法的》 讀後感 2000子左右 越多當然越好 發到我郵箱 [email protected]
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前,整個歐洲籠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殘酷的刑罰使還未擺脫愚昧狀態的人們飽受野蠻而又殘忍的封建專制折磨之苦。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隨著啟蒙思想不斷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當時統治集團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對舊的刑事制度產生了厭惡、懷疑和不滿,刑法改革的思想條件和社會條件正在日益的成熟,現在只待有人先扯下舊刑事制度最後的遮羞布,讓其蒙昧主義的本質暴露無疑,並根據新的社會需要,運用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人權觀念闡發新的刑法原則。誰將承擔這一歷史使命呢?1764 年,歐洲驚呆了,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則竟然完美的濃縮在一本六萬字的、題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小書之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26歲的義大利青年,名字叫薩雷·貝卡里亞。
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以巨無畏的勇氣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當時舊的殘酷而又野蠻的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舊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義本質,將啟蒙運動所創導的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引入刑事政策領域,使人類對犯罪與刑罰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他在盧梭和孟德斯鳩所主張的社會契約論的觀點的基礎上,在本書中深刻的揭示了刑罰與懲罰權的來源,從而推論出一系列重要的結論。貝卡里亞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當時的整個歐洲,指引著舊的刑事制度向著文明、理性、人道的改革之路不斷前進。
對大師極其作品,作以下思考:
首先,筆者要思考的問題是,貝卡利亞在他年僅26 歲的時候就完成了這本書,這么年輕的他為何能夠寫出具有如此深刻思想的巨著呢?從他的傳記中我隱約了解到了一些東西。第一,他所參加的學術社團對他的幫助非常大。在他參加的學社團體中,他跟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他的思想得到了開闊。而該書也是在他的社團的成員的幫助下完成的。可以說,缺少這樣一個學術環境,貝卡利
亞很難成就如此深刻的思想。第二,貝卡利亞身處啟蒙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在那個時期貝卡利亞接觸的各種啟蒙思想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他的書中體現的人權思想,就與當時的思想一脈相承。第三,刑法並不是貝卡利亞的主攻方向,從他發表的其它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興趣廣泛,我想廣泛的興趣造就了他開闊的思維和對問題的深刻洞悉能力。
其次是關於他的文字風格。很多其它的經典之作往往有太多的玄言玄語,讓人似懂非懂。因此,對經典的某種黑色幽默界定就是人人都知道應該讀,而又人人都讀不懂的著作。與其他經典著作的晦澀難懂相比,《論犯罪與刑罰》則像是一本文筆十分優美的抒情散文。道理深入淺出,作者平易近人,與我們每個人在交流,而沒有刻意地故做高深,沒有把某部分讀者拒之門外的想法。在「關於死
刑」一章,貝卡里亞慷慨激昂地論述到:「我應該遵守的算是些什麼法律呀!它在我和富人之間設置了一道鴻溝。富人對我一毛不拔,反倒找借口讓我嘗受他所沒嘗受過的痛苦。這是誰定的法律?是富人和權勢者。他們對於窮人陰陋的茅舍從來不屑一顧,他們眼看著兒童們在飢餓中哭嚎,婦女們在傷心落淚,卻連一塊發了霉的麵包也不肯拿出來。我們要斬斷這些給多數人造成災難並為少數懶惰的
暴君服務的繩索!我們要向這不平等的根源開戰!」而在「刑罰與犯罪相對稱」一章,貝氏為了論證罪刑相適應,他這樣舉例子:「無論誰一旦看到,對打死一隻山雞、殺死一個人或者偽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為同樣適用死刑,將不再對這些罪行作任何區分;道德情感就這樣遭到破壞。」而像這樣文筆優美、道理簡單而深刻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
此外,除了折服於貝卡利亞那犀利的思想和深刻的見解,優美的文筆之外,對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產生了不可言喻的嚮往和迷戀:那真的是一個像馬克思所說的「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我倒不是嚮往那籠罩在這些巨人頭上的成功的光環,而是很羨慕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可以向那麼多傑出的大師學習,可以有那麼多才氣橫溢的朋友互相交流、砥礪。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甚至有機會與大師們一起朝夕相處,深入探討學問與人生。
最後,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示。我們應該向誰求索智慧呢?我們應當怎樣認識我們當下生活著的世界呢?馮亞東先生曾說:「法學家不需要也做不了哲學家們乾的事。我們大體上跟著哲學的感覺走即可。」雖然後來馮先生所著的《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一書明他已經在做哲學家們做的事,而且我個人認為他做的很好,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法學家要想啟迪智慧應當謙虛地向哲學家們學習。法學家這樣做,會使自己獲得認識世界的智慧,也會給法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法學家成為哲學家的前提。
貝卡里亞生活在18 世紀,正是啟蒙主義時代的晚期。這里的啟蒙主義,指16 世紀末到18 世紀西歐一些進步學者所鼓吹的使個人從中世紀封建專制和教會權威束縛下解放出來,喚起人們對自由、民主、理性覺醒的思想理論。而貝卡里亞正是受了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才開始文思涌動的。時光如水,生命如歌,轉眼間幾個世紀悄然而過。不由得讓人感慨「曾經滄海難為水」、「物是人非事事休」。
然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像啟蒙思想家勾畫的那樣美好、恬靜。當人類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後,當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嚴重之後,當各種社會問題相繼出現之後,人們對啟蒙思想家的話語產生了懷疑,對世界則充滿了失望甚至是絕望。西方的後現代哲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孕育產生的。我們想認識當下的這個世界,不妨就向後現代的哲學家們認真地請教。後現代哲學否定現代法學的認識
論基礎。他們警告說,西方法律傳統中那些固定的說法,如普遍的公平、正義、人權、民主等是虛假的命題。他們認為:理性個人或者理性本身並不存在;人類歷史並不一定是一個不斷進步的歷史,不存在可以通過知識認識的真理。在後現代哲學家中,有一顆耀眼的明星——福柯,被德勒茲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重要著作《規訓與懲罰》對探索後現代哲學有重要意義。該書是一部刑罰的近代史,作者用那犀利的目光重新審視現代監獄制度乃至社會制度,給我們帶來許多驚人的結論。如果我們能對後現代哲學做出細致的梳理,並把其引入到刑法學,那麼,我們就成了新時代的「貝卡里亞」。
然而,要把後現代哲學引入刑法學又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啟蒙主義思想家們在批判中世紀的思想及其制度後,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建構,而後現代哲學家們所做的事情則是解構。當後現代哲學家們把啟蒙思想家精心建立的大廈拆掉之後,並沒有給我們提供新的住所,弄得人們無家可歸。對此,法律界對後現代法學的觀點和主張頗有微詞,認為這些「解構大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可見,後現代哲學家們並沒有像啟蒙思想家那樣給法學家提供一個現成的理論拿來套用。這無疑增加了法學家重構法學理論的難度,而且法學家在某些時候可能必須要充當哲學家的角色了。但正是因為此項工作增添了難度和挑戰,才使這項工作更有意義。
貝卡里亞將培根的一句格言作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卷首引語。它是:「對於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艱難的事物,人們不應該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搞學術研究的人更應該對這句話產生共鳴。
㈧ 規訓與懲罰讀後感5000字左右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是法國著名思想家米歇爾·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於1975年問世。福柯稱這部著作為「我的第一部著作」,這可以從「成熟之作」和「領銜之作」這雙重意義來理解,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福柯本人對這部著作的重視。本書所考察的懲罰權力的歷史包括三個階段:中世紀末和「舊制度」時期作為王權武器的酷刑;古典時期人道主義改革者的夢想;體現了現代規訓權力技術的監獄和規范化監督。這里所謂的「古典時期」(法文:Iageclassique;英文:classicalperiod),不是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古代,而是指近代絕對君主制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大體上與西方文學史上所說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一致。
《規訓與懲罰》讀後感:
作者簡介:米歇爾?福柯,20世紀極富挑戰性和反判性的法國思想家,《規訓與懲罰》讀後感:對微觀權力概念的理解 轉。青年時期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以後曾擔任多所大學的教職。1970年起任法蘭西學院思想系統史教授,直至逝世。福柯的大多數研究致力於考察具體的歷史,由此開掘出眾多富有沖擊力的思想主題,從而激烈地批判現代理性話語;同時,福柯的行文風格具有鮮明的文學色彩,講究修辭,飽含激情,這也是他在歐美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論述關於現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系的歷史,論述現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並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於現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在我這一代對我們的時代進行診斷的哲學家圈子裡,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
從達米安被處以極刑的慘烈場面到1840年梅特萊農場的正式使用,標志著一種「規訓機制」從此在法國建立起來,這種機制展示了一種新的懲戒權力。而《性經驗史》描述了整個19世紀,人們對性的關注,產生了四種形象,它們是認知的四個特殊對象,也是認識活動的目標和根據:歇斯底里的婦女、手淫的兒童、馬爾薩斯式的夫妻和性倒錯的成人。對他們的管理產生出權力的另一種現代形式——生命權力。這就構成了福柯在系譜學研究中提煉出來的權力的兩種形式,即管理生命的權力自17世紀以來發展出的兩極:一極是「人體的解剖政治」,另一極是「人口的生命政治」。把福柯對這兩種具體權力形式的文本結合起來研究,才能分析出福柯眼中的微觀權力的若干特徵。
第一:權力無所不在,且具體而微。這是福柯對權力的基本判斷。他認為在整個現代社會,彌散性的權力已經浸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可以在最細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萬能的統一體中。而這種彌散性的權力不一定是靠統一的國家機器來實現的,「權力具有各種不同的形態,使用各種不同的技術」,在各個不同的局部領域,它擁有策略的多樣性,所以它又是具體的。
在現代社會中,權力效應沿著一個漸進的細微渠道流通,它抵達個人,抵達了他們的身體、姿態和全部日常行為。我們看到,在人們的性經驗中,細微的權力關系彌漫於身體、性、家庭、親屬關系、話語等之中,「性落入了話語的掌握之中,話語不斷地捕捉它,不讓它有絲毫躲藏和喘息的機會」。而在《規訓與懲罰》中,福柯展現了權力技術的復制性:在17和18世紀,規訓機制逐漸擴展,遍布了整個社會機體,讀後感《《規訓與懲罰》讀後感:對微觀權力概念的理解 轉》。正如我們可以看到的,當代的工廠、學校、軍隊、兵營、醫院一定程度上都與監獄彼此相像,這正是「紀律」這種懲戒權力全面滲透的結果,也即福柯所說的「規訓社會」的來臨。
第二:權力是一種關系和網路。傳統的權力理論視權力為一種能力或者資源,是可以被所有、爭奪、轉讓的財產。而福柯主張權力是一種關系,這種權力關系可以看作是處於流動而循環的過程中,「它從未確定位置,它從不在某些人手中,從不像財產或者財富那樣被據為己有」。而且這樣一種權力關系又不是單向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而是構成一個循環相連、錯綜交織的網路。「權力以網路的形式運作,在這個網上,個人不僅在流動,而且他們總是既處於服從的地位又同時運用著權力」。事實上,也正是權力的這種關系和網路特性使權力能無所不在,能夠在每一時刻、一切地點的不同關系中生產出來。
福柯在對規訓權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層級監視」就體現了權力的關系和網路屬性。「雖然監督要依賴人實現,但是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系網路的作用,這個網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與橫向的」。在整個機構中,沒有誰絕對地擁有權力,權力在整個關系網路中不斷地一層層地被生產出來,負有監督任務的人員又無時不受到監督而成為被監督者,分層監督的紀律形式使這種關系權力得以真實地運作起來。
第三:權力是匿名的、無主體的。福柯一再強調權力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掌握了權力,一直淡化權力的實施主體。事實上,我們從權力的關系和網路特性中就能夠推導出,在福柯那裡,權力主體是匿名的、不確定的,每一個人都只是權力關系中的一個點,他既可能是權力的實施者,也可能是權力的實施對象。「一種虛構的關系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征服」。關系機制使權力自動化和非個性化,權力不再體現在某個主體身上了。
從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環形邊緣,人徹底被觀看,但不能觀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觀看一切,但不會被觀看到。在這里,監視權力的實施者就是匿名的,誰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報以任何動機出現在中心瞭望塔里操作這個權力機器。在《性史》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對性話語的煽動和坦白機制的建立的背後都找不到確定的實施主體,它不是主導權力合理性的某個領導部門,也不是統治階層或手握經濟大權的人。事實上,福柯認為,匿名的和臨時性的權力實施者越多,那麼權力效應將體現得越充分。
第四:權力具有生產性,而不僅僅是壓抑的。德勒茲將「權力首先是生產性的實踐」這一點視為福柯權力分析的首要特點。權力的生產性使福柯看到了現代權力機制中的一些積極性的因素,即權力不是被動的禁令,而是產生許多效果的技術;雖然福柯並不認為權力是好的。福柯認為,19世紀政治權利的重大變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讓人活」的權利轉變為「使人活和讓人死」的權利。那麼,在現代社會,權力的這種生產性就體現在對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這是一種改造的積極性。
懲戒權力在演變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對個人肉體的治理和規訓,而不是致死。通過一系列的權力技術,個人被無休止地編制進一種社會秩序中,為的是恢復,即重新生產出個體被削弱的力量、被取消的技能、被遺忘的道德。而在《性史》中,我們必須談論的性也不再僅僅是懲罰或者寬容的對象,而是管理的對象。我們「要把它置於有用性的體系之中,為了大家的最大福祉而去規范它,讓它在最佳狀態之中發揮作用」。目的是要讓這種管理生命的權力生產出社會需要的「人口」。
至此,通過譜系學的研究,在對現代兩種權力形式分析的基礎上,福柯以獨特的後現代的、反結構主義的視角勾勒出了它所理解的微觀權力的面貌。這種微觀權力遠離政治、統治權、服從支配、系統功能等概念;它強調的是具體的、多樣性的、關系的、生產性的特點。權力成了一種治理術:這種治理術在今天的社會中無處不在,但又形態各異;它存在於被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和網路中,但在這樣的關系和網路中權力的主體卻無處可尋,個體自身就既是權力的工具又是權力的主人;最後,這種治理術不在於壓抑,而在於生產出各種效果。
法庭書記員勒布列東先生幾次走近犯人,問達米安有什麼話要說。犯人每次都表示無話可說。每受一下刑,他都嚎叫:』寬恕我吧,上帝!寬恕我吧,老天爺!』 」
福柯的《規訓與懲罰》追溯自16世紀以來法國刑罰方式的轉變,司法觀念及心理學、精神病學、法醫學、建築學等學科的發展如何影響到刑罰的執行:先是示眾的宣示專制君主威權的殘忍滅亡生命的處罰方式,隨著資產階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變為較為人道的對人身體監禁與苦役,對人靈魂的改造;接著轉化為對人身的監禁與對精神的規訓。在此書中福柯旨在通過剖解刑罰,以此做為角度來分析權力的存在方式及實現,從「消滅生命」到「規訓」方式的轉變及實現反映的是社會的經濟、知識發展帶來的轉變,與此同時增長的是控制社會的微觀權力的無所不在,是控制個體的「層級管理、規訓與檢查」的密網無一人能逃脫,這沿襲了他自《瘋癲與文明》以來的對「理性」的反思:即啟蒙時代以來,專制王權被打-倒,人是否獲得更多的自由?理性的知識是否賦予人類以自由,或者是更多地為權力所用?現代的權力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
每個人談到福柯此書,多會談及他主要應用的是尼採的「譜系學分析方法」,望文生義,我對此最初的理解是認為福柯在追溯自16世紀以來的刑罰史的源流及發展,確實,福柯運用了這樣一種歷史分析的方法。然而譜系學另有含義,只是尼采和福柯的譜系學有不同,(引文)「 尼采所謂的「譜系學研究」的涵義在其《權力意志》一書中有所涉及,其意義蓋是「從道德史、詞源學、心理學乃至生理學、病理學的角度剖析道德偏見的起源」,。。據福柯的所謂「譜系學」理論,這種分析方式對真理進行了解構,認為真理的被發明往往具有偶然性,而其背後往往是權力在運作,甚至是一種利益計算。」(引文結束)這足以譜系學並非是要找出事物的起源,而是要找出事物的本源,即事物以何種形式呈現,在福柯的眼中,「權力」是社會運作的基石。因此我們能理解福柯在此書的開頭即先舉對達米安的肉體殘暴處罰,再列舉福歇「少年犯監管所」規章,在對肉體的殘暴消滅到規訓,再敞景式中心監獄這大型規訓機構的產生之間,起引導作用的是政治與經濟代價的計算——如何以最少的代價實現權力控制,而權力是社會存在的基石。在第三章「規訓」中福柯分析權力的產生、權力實施的技術、策略,有令人不寒而戰栗的論述。「一種新的權力『微觀物理學,自17世紀起它們就不斷地向更廣的領域擴展,似乎要涵蓋整個社會。那些有很大擴散力的狡猾伎倆,那些表面上光明正大而實際上以居心叵測的微妙安排,那些羞於承認屈從於經濟要求的機會或使用卑劣訴強制方式的機制——正是它們在現代歷史的開端造成了懲罰體系的替嬗」;「沒有必要發展軍備、增加暴-力和進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視的目光就行了。一種監視的目光 ,每一個人在這種目光的壓力之下 ,都會逐漸自覺地變成自己的監視者 ,這樣就可以實現自我監禁。」第四部分以大量篇幅敘述累犯如何產生,監獄對消除犯罪無功,反而造就更多累犯(書中翻譯為過失犯),但為何社會還容忍監獄呢?是為了「分割」,是為了適應工業社會的要求對人群進行「有用」「無用」「有害」「無害」的分割。無須引用及談論更多,我們已經可以知道此書在描述人如何被忽視、如何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日益增長的知識的幫助下被權力——通過無所不在的「紀律」在學校、軍隊、工廠及所有社會組織控制,甚至於知識本身也是因應權力的需求進被創造,再被應用去強化規訓。這權力遠勝帶有契約性質的法理上的政治權力,法理上的權力我們只需不去觸犯即可,而將人進行位置的分割、行為的規訓、檢查的微觀權力,卻將主體消滅,變成社會控制網中的一點,在這類權力關系中,即無行使權力的主體,也無權力控制的主體,因整個社會即是權力運行的體制——人身空間的切割、固定,教育對思想的塑造、對行為甚至身體姿勢進行規定的紀律,權力無所不在,整個社會通過「規訓」成為「監獄」,主體在規定的空間、規定的時間、以規訓的動作進行自我的馴服,無路可逃。然而權力的目的並不只是壓制,而是「產生」——微觀權力對主體馴服,是致力於以更少的經濟及政治代價為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提供合適的工具,產生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因此在福柯的眼中,現代社會與17世紀的社會並無本質的不同,只是統治方式不同,只是統治技術、權力機制的進步。
在福柯分析微觀權力的背後,反映了他對理性的不信任,因為以理性為基礎的知識的發展被用來分割、規則、檢查人,從而抹去人,他概嘆「人之死」,主體不於有精神的自由,精神因規劃而與肉體合一成為馴服的工具。這也是福柯的「小寫的歷史」的歷史觀的體現,他對歷史的目的、規律這類宏大命題表現得不信任,注重人類的歷史現在性,注重表現人的實際經驗與實踐,尤為注重於表現人與物,與他人,與自已的權力關系,並在這樣的輻射中找到「人」。在這六的密網中,人何以獲得自由?何以自我救贖?這謎底或許永遠不能解開,或許可以,因為福柯已經為我們指出人的處境,接下來,群眾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從這被分割的、充滿監視、檢查的權力網中獲得解放。
福柯的這一分析方法,我們或可用以來分析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如何被多數、被強勢的經濟權力、被主流的價值觀而「監禁」,如女性,如同性戀等,這或是福柯的用意之所在。然而譜系學強調無「目的性」,這樣的實用主義的理解,或者誤解了這位天才。
〔《規訓與懲罰》讀後感:對微觀權力概念的理解 轉〕
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