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部郝赤勇

司法部郝赤勇

發布時間: 2021-03-16 16:26:35

❶ 第二屆中法公證業務研討在哪裡舉行

今天上午,北京市公證協會與法國巴黎公證人公會聯合舉辦第二屆中法公證業務研討會,圍繞中法兩國婚姻家庭關系中的若干法律問題進行研討。法國巴黎公
證人公會會長帕斯卡·夏杉、巴黎公證人公會榮譽會長克里斯蒂安·比薩尼和法國駐華大使館法務參贊安托尼·孟瓦林等法方人員,和來自北京公證行業的120多
名公證員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法國是公證制度的起源地,法國公證制度有悠久的歷史,在大陸法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巴黎公證人公會會長帕斯卡·夏杉致開幕辭介紹,在法國,公證人
以法律執行者的身份行使職能,為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民商事活動和公民重要法律行為進行公證,通過公證,維護民商事活動的安全秩序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達到維
護法律秩序、預防糾紛、減少訴求的目的。巴黎公證人公會是法國巴黎大區的執業公證人組成的區域性公證行業公會,管轄范圍是首都巴黎市、賽納聖德尼省和馬納
河谷省,共有公證人500多人。

北京公證協會會長周志揚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公證協會與巴黎公證人公會逐步建立起密切的業務交流和友好來往。為進一步加強中法業務合作與
交流,2007年10月,雙方在巴黎簽訂了《北京市公證協會與巴黎公證人公會交流合作協議》。從2007年至今,根據雙方約定,巴黎公證人公會多次組團來
京就公證業務進行訪問交流,北京市公證協會也先後派出多批公證員赴法參加業務培訓,這種密切的交流往來為兩國公證業務互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傳遞國際公證
友誼,更好地為兩國僑民提供公證法律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北京市公證協會和法國巴黎公證人公會共同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中法公證業務論壇,中法雙方就遺囑和繼承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引起了社會
廣泛關注。本次中法公證業務論壇主題是中法的婚姻家庭關系,圍繞未成年子女的親權和監護問題、夫妻共有財產制度、未亡配偶的遺產繼承權和《歐盟涉外繼承條
例》相關規定等內容進行研討。前期雙方進行了認真准備,本次研討會上,雙方就各自關心的問題積極問答互動。

據了解,北京市涉外民商事公證業務開展較早、涉及國家較多,公證種類也比較齊全,公證書發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2016年,北京市公證
行業辦理涉外公證近50萬件,在全年辦理的126萬件各類公證事項中佔比39%,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近年來,北京市公
證協會不僅和法國公證人研討公證理論、交流公證實踐,還與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及香港、台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有益的交流,與德國柏林、法
國巴黎公證人公會簽訂了交流合作協議,定期互派人員交流學習,組織學術研討活動,實地考察當地的公證行政管理機關、公證行業協會、公證機構和與公證業務有
關的戶籍管理機關、房屋登記機關等部門,就公證歷史沿革、制度設立、管理經驗、職業理念、執業紀律、公證業務及多部門間協同合作模式等問題展開廣泛的交
流。

在北京舉行。

❷ 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的組織機構

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每屆任期五年,受司法部、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第一屆協會的會長由原司法部副部長張耕同志擔任,副會長分別由陳琪(基層司司長)、劉志濤、劉之元(原基層司司長、副司長)、周賢奇(最高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長)、鞠定國(鞍山鋼鐵公司副總經理)、潭竹清、李秀榮(調解主任)等7人擔任,秘書長由陳琪同志兼任、副秘書長由李明擔任。陳丕顯、劉復之、雷潔瓊應司法部和協會的邀請,擔任第一屆協會的名譽會長。
1999年5月,協會召開了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進行了換屆選舉。原司法部副部長段正坤同志當選為第二屆協會會長,陳琪、羅建平、俞宏武、楊榮新、潭竹清等5人當選為副會長,陳琪兼任秘書長,李冰擔任副秘書長。劉復之、雷潔瓊接受司法部和協會的聘請,繼續擔任第二屆協會的名譽會長。
2007年11月,協會召開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三屆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常務理事會和理事會。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同志當選為會長,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司長王珏當選為常務副會長,俞宏武、吳美麗當選副會長,李冰擔任秘書長,成洪亮、高建勛擔任副秘書長。

❸ 陝西省司法廳的文件解讀

我國公益訴訟制度將有法可依----解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 12-09-07
用制度保障廉潔從警 ----司法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司法部紀檢組組長韓亨林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社記者專 12-08-06
最高法有關負責人就首部證券期貨犯罪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12-05-23
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12-05-23
司法部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答記者問 12-05-10
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加強和創新特殊人群管理 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就《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答記者問 12-02-25

❹ 大調解如今有沒有法律依據

大調解主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均是通過第三方介入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通過疏導、說理來解決糾紛,達成協議。 人民調解法被稱為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表示,人民調解法規定了基層法院和公安機關對適宜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可以在受理前告知當事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人民調解法立法前和立法過程中,均有對「大調解」立法的意見。人民調解制度獲我國最高權力機關立法確認,此前多有討論的「大調解」怎麼樣?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扈紀華表示,「大調解」立法要在一個時期的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再考慮相關的立法問題,因此,「大調解」在短期內恐不會進入立法。

❺ 司法部是單純的一個部門,還是包括了幾人不同的部門

單獨的一個部門。是國務院28個組成部門之一。
其中機構有:辦公廳
政治部
監獄管理局內
勞動教養管理局
法制宣容傳司
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
基層工作指導司
國家司法考試司
法制司
研究室
司法協助外事司
計財裝備司
機關黨委
駐部紀檢組監察局
離退休幹部局
機關服務中心

❻ 誰知道司法部《社區矯正法》(徵求意見稿)中是否建立社區矯正警察方面的規定

這個確實沒看到具體內,但是確實說有專門的司法警察來管理社區矯正,而且有地方在試點,後面應該會全國推廣,個人認為社區矯正警察的設立是大勢所趨,工作必需。

❼ 現在的司法部部長是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部 長:吳愛英
副部長:陳訓秋
副部長:張蘇軍
副部長:郝赤勇回
副部長:趙大程
紀檢答組組長:岳宣義

司法部部長吳愛英簡歷

吳愛英,女,山東昌樂人,生於1951年12月,大專學歷。197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山東大學政治系畢業。同年8月參加工作。

歷任山東昌樂縣高崖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黨委書記,中共山東昌樂縣委常委、副書記,山東昌樂縣革委會副主任,共青團山東省昌濰地委書記、山東省婦聯副主任、主任,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山東分院院長。1993年4月至1998年4月任山東省副省長。1998年11月在中共山東省第七屆一次全會上當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2002年3月,在山東省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當選為省政協主席。2003年4月在政協第九屆山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山東省政協主席。同年12月調任司法部副部長。2005年7月任司法部長。

是中共十四、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人民網資料 2005年7月)

❽ 郝赤勇的介紹

郝赤勇,男,漢族,1955年6月生,吉林雙遼人,197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法律系政法專業畢業,中共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法學理論專業畢業。曾任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❾ 最新司法解釋,被判處緩刑屬於公務員法中「曾受過刑事處罰」的范疇嗎

緩刑是指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四項條件的,對其宣告緩刑,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緩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罰的具體運用」中,它是否是刑罰或刑罰執行方式,判處緩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處罰,大家認識並不統一。筆者認為:
一、緩刑不是刑罰的類別
有觀點認為,凡是符合刑罰性質特徵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視為刑罰的類別。因為從刑罰的定義來看:刑罰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限制和剝奪,體現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由此可歸納為刑罰具備如下三特徵:一是適用於犯罪人;二是適用依據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對犯罪人某種權利予以限制或剝奪。據此,我國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雖沒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但完全符合刑罰性質和特徵,是刑罰外延的體現,因此應屬於刑罰的范疇和刑罰的類別。但是,我國《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只規定了五種主刑和三種附加刑,並沒有包括緩刑,另外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條、第72條中雖對管制和緩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規定,但是,《刑法》並沒有明示該「禁止令」是主刑還是附加刑。從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嚴格解釋出發,不能認定緩刑是刑罰的類別。
二、緩刑是刑罰的執行方式
我國刑法第38條第3款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我國刑法第76條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在就《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刑罰執行對應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不脫離社會,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司法部負責人在就《關於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將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社會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刑罰執行活動。因此,對管制這一刑罰的執行方式是社區矯正,對判處緩刑的犯罪分子實施的社區矯正,也就是對其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
三、判處緩刑也是受到刑事處罰
對於構成犯罪,並依法追究,作出處理,在法律中有三種說法:一、追究刑事責任,二、被判處刑罰,三、受刑事處罰。仔細對照法律條文,不難發現,三種說法雖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別。追究刑事責任,即經過刑事訴訟程序作出有罪判決,其結果包括《刑法》37條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免予刑事處罰。如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第29條: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的、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三十二條免予刑事處分的。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刑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被判處刑罰,則包括除「免予刑事處罰」以外的一切有罪判決,包括宣告緩刑在內。因為宣告緩刑的前提是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確定無疑的刑事處罰,緩刑不過是刑罰的執行方式,被判處刑罰的核心是被判處的是否為刑罰,而不是其執行方式。受刑事處罰,則指判處刑罰並實際執行刑罰的情況。以前,人們對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存有誤解,認為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就是未受刑罰,其實,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只是原監禁刑不再執行,並不能否認以社區矯正為刑罰執行方式的非監禁刑已執行完畢。因此緩刑考驗期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即意味著已受到刑事處罰並已執行完畢。
四、明確上述區分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 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規分別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判處刑罰、受過刑事處罰的措辭,不明白它們的區分,就不能正確適用法律,特別是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人員遭遇刑罰後的公職與養老問題。

❿ 被判緩刑是否屬於受過刑事處罰能否報公務員

緩刑是指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四項條件的,對其宣告緩刑,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緩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罰的具體運用」中,它是否是刑罰或刑罰執行方式,判處緩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處罰,大家認識並不統一。筆者認為:
一、緩刑不是刑罰的類別
有觀點認為,凡是符合刑罰性質特徵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視為刑罰的類別。因為從刑罰的定義來看:刑罰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限制和剝奪,體現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由此可歸納為刑罰具備如下三特徵:一是適用於犯罪人;二是適用依據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對犯罪人某種權利予以限制或剝奪。據此,我國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雖沒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但完全符合刑罰性質和特徵,是刑罰外延的體現,因此應屬於刑罰的范疇和刑罰的類別。但是,我國《刑法》第三章刑罰的種類中,只規定了五種主刑和三種附加刑,並沒有包括緩刑,另外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條、第72條中雖對管制和緩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規定,但是,《刑法》並沒有明示該「禁止令」是主刑還是附加刑。從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嚴格解釋出發,不能認定緩刑是刑罰的類別。
二、緩刑是刑罰的執行方式
我國刑法第38條第3款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我國刑法第76條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在就《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與監禁刑罰執行對應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不脫離社會,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司法部負責人在就《關於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中表示::社區矯正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將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社會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刑罰執行活動。因此,對管制這一刑罰的執行方式是社區矯正,對判處緩刑的犯罪分子實施的社區矯正,也就是對其的一種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
三、判處緩刑也是受到刑事處罰
對於構成犯罪,並依法追究,作出處理,在法律中有三種說法:一、追究刑事責任,二、被判處刑罰,三、受刑事處罰。仔細對照法律條文,不難發現,三種說法雖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別。追究刑事責任,即經過刑事訴訟程序作出有罪判決,其結果包括《刑法》37條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免予刑事處罰。如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第29條: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解除勞動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是指:被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的、被人民法院判處刑罰的、被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三十二條免予刑事處分的。勞動者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緩刑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被判處刑罰,則包括除「免予刑事處罰」以外的一切有罪判決,包括宣告緩刑在內。因為宣告緩刑的前提是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是確定無疑的刑事處罰,緩刑不過是刑罰的執行方式,被判處刑罰的核心是被判處的是否為刑罰,而不是其執行方式。受刑事處罰,則指判處刑罰並實際執行刑罰的情況。以前,人們對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存有誤解,認為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就是未受刑罰,其實,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只是原監禁刑不再執行,並不能否認以社區矯正為刑罰執行方式的非監禁刑已執行完畢。因此緩刑考驗期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即意味著已受到刑事處罰並已執行完畢。
四、明確上述區分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 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二十四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規分別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判處刑罰、受過刑事處罰的措辭,不明白它們的區分,就不能正確適用法律,特別是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人員遭遇刑罰後的公職與養老問題。

熱點內容
律師案件管理軟體 發布:2025-09-11 02:01:11 瀏覽:92
經濟法與傳播規制 發布:2025-09-11 01:59:55 瀏覽:63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刷 發布:2025-09-11 01:59:45 瀏覽:350
法律碩士考試大綱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1 01:37:01 瀏覽:730
法國司法官 發布:2025-09-11 01:22:11 瀏覽:975
道德綁架手套 發布:2025-09-11 01:10:34 瀏覽:586
2015自考行政法試卷 發布:2025-09-11 01:09:57 瀏覽:613
律師起草協議 發布:2025-09-11 01:09:46 瀏覽:253
勞動法規定婚假幾天 發布:2025-09-11 01:06:52 瀏覽:453
勞動法員工吃飯時間 發布:2025-09-11 01:03:16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