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刑法
㈠ 黥面的古代刑罰
「黥面」刑罰
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同劓、宮、刖、殺相比,墨刑顯然是最輕微的。但是,這種刑罰也要傷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於身體的明顯部位,無法掩飾,不僅給人造成肉體的痛苦,同時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尚書·呂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後,孔安傳雲:「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周禮.司刑》一節中「墨罪五百」一句話,鄭玄注雲:「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額為瘡,以墨窒瘡孔,令變色也。」《禮記·文王世子》篇注雲,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樣,「皆以刀鋸刺割人體也。」《國語·魯語》也曾說:「小刑用鑽鑿,次刑用刀鋸。」墨刑為小刑,當是使用鑽或鑿為刑具。其它各書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這些說明,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時的疼痛之狀可想而知。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
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亦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民眾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恥辱的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國商鞅變法時用法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樣。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髡鉗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應當黥面者,該為剃去頭發、頸上戴著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但在漢代時,匈奴曾規定,漢朝的使節如果不以黥面,不得進入他們的單於所居住的穹廬。有一次,王鳥充任漢朝的使節,出使匈奴時就順從了他們的規矩,單於大喜,同意讓匈奴的太子到漢朝作人質,請求與漢和親。有人說,匈奴的這種規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只是用墨晝在臉上,象徵性地表示黥面,並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這和作為刑罰的黥面當有所區別。
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上述三處,施行時都要使黥痕長一寸五分,寬五分。這種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唐代貞元年間,段成式的從兄經過一個叫黃坑的地方,他的隨從拾取死人的頭顱骨,打算用它配葯,看見一片骨頭上有「逃走奴」三個字的痕跡,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斷這是古時被黥面的人的頭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晉代逃亡過的奴婢的遺骨。黥面之刑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杖、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若是五人以下結伙以暴力奪取他人財物者,也同樣處罰。梁天監元年(502),梁武帝蕭衍又頒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針刺。如果犯有搶劫罪應當斬首而遇赦者,要黵面為「劫」字。這種刑罰實行的時間不長,天監十四年(515)即予以廢除。
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遠惡軍州的牢城營者,都要黥面,當時稱為刺配。北宋名臣狄青年輕時也曾被刺配,後來貴顯,仍保留著刺的印記,不願除掉它。直到南宋時,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見的。
遼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針刺,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樣。重熙二年(1033),遼興宗耶律真宗規定,對判為徒刑的犯人,要刺在頸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時盜竊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其頸或臂上。犯有盜竊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頸的右側,第四次犯刺脖頸的左側,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處死。遼代其他刑罰非常殘酷,唯獨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寬大一些。
金代規定犯有盜竊罪且贓物在十貫以上五十貫以下者要處以徒刑,同時刺字於面部,贓物在五十貫以上者要處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關法律,對盜竊罪要予以刺字,並同時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數目有非常細致的條款,另外,對什麼情況下免刺、什麼情況下已經刺過仍要補刺等等,也有具體的規定。
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要更狹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97)規定,謀反叛逆者的家屬及某些必須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類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種刺配的方法。另外,對於盜竊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盜竊」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處以絞刑。對於白晝搶劫他人財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搶奪」二字,如果再犯搶奪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節比較輕微的偷摸都無須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對免刺、補刺也有明確的條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說,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這樣逃亡者越來越多,無法稽查,因此仍舊改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詔令,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逃亡者要免於鞭刺,如果是夫帶妻逃、或父帶女逃、或子帶母妹逃者,婦女免於鞭刺,如果是婦女單獨逃亡者不能免除。這樣的規定,說明清代奴婢的處境悲慘,而且逃亡現象嚴重,同時說明統治者對逃亡者的鎮壓也非常嚴厲。
縱觀各代實行黥刑的歷史,古時刀刻法的黥面變為宋、元、明、清的刺字,其殘酷的程度應該說是在逐漸減弱。
黥刑作為一種刑罰制度,同人類的刺面紋身的習俗有密切的關系。世界上各民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大都有刺面紋身的歷史,具體做法是用刀刻或針刺皮肉,和刑罰的黥面一樣,也必然有疼痛的感覺,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野蠻性和殘酷性。產生刺面紋身現象的社會因素和人類的心理因素比較復雜,主要的是由於原始的自我美化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的作用,刺面紋身者所雕刺的內容主要是人們喜愛的象徵美麗、勇敢或吉祥的文字和圖象。黥面之刑是將刺面紋身的殘酷性的一面加以發展,用作懲罰罪人的手段,它給罪人身體留下的是表示恥辱的標記,既給犯罪者造成精神的壓力,也對其他人起著警戒和震懾的作用。黥刑和刺面紋身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社會早期階段共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的反映。
㈡ 古代有種刑法叫做黥刑又叫什麼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因觸犯秦律被處以黥刑。因此《史記》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中國古代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刺刻後並塗以墨的刑罰。墨刑起源很早,甲骨卜辭中就有記載,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考證,卜辭中□字就是墨刑的會意字。
㈢ 黥刑的發展
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同劓、宮、刖、殺相比,墨刑顯然是最輕微的。但是,這種刑罰也要傷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於身體的明顯部位,無法掩飾,不僅給人造成肉體的痛苦,同時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尚書·呂刑》篇中「墨辟疑赦」一句後,孔安傳雲:「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周禮.司刑》一節中「墨罪五百」一句話,鄭玄注雲:「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額為瘡,以墨窒瘡孔,令變色也。」《禮記·文王世子》篇注雲,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樣,「皆以刀鋸刺割人體也。」《國語·魯語》也曾說:「小刑用鑽鑿,次刑用刀鋸。」墨刑為小刑,當是使用鑽或鑿為刑具。其它各書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這些說明,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其敏感的,犯人在被黥面時的疼痛之狀可想而知。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
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亦雲:「墨罰之屬千。」可見,當時的刑罰是很嚴厲的,民眾稍有小過,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恥辱的標記,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而且,黥面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響勞作。春秋戰國時,各國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種苦役。秦國商鞅變法時用法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誡。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布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條款數目同周初一樣。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髡鉗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剃去頭發、頸上戴著鐵制的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應當黥面者,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但在漢代時,匈奴曾規定,漢朝的使節如果不以黥面,不得進入他們的單於所居住的穹廬。有一次,王鳥充任漢朝的使節,出使匈奴時就順從了他們的規矩,單於大喜,同意讓匈奴的太子到漢朝作人質,請求與漢和親。有人說,匈奴的這種規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只是用墨晝在臉上,象徵性地表示黥面,並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這和作為刑罰的黥面當有所區別。
漢代以後,隨著某些肉刑的恢復,黥面也重新被採用。晉代規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來之後要黥其兩眼上方,並加銅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兩頰;第三次逃跑,黥兩眼下方。上述三處,施行時都要使黥痕長一寸五分,寬五分。這種黥痕可以深深印到人的骨頭上。唐代貞元年間,段成式的從兄經過一個叫黃坑的地方,他的隨從拾取死人的頭顱骨,打算用它配葯,看見一片骨頭上有「逃走奴」三個字的痕跡,色如淡墨。段成式判斷這是古時被黥面的人的頭骨,而且很可能就是晉代逃亡過的奴婢的遺骨。黥面之刑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
南朝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劉彧頒行黥刑和刖刑的條律,規定對犯有劫竊官杖、傷害吏人等罪者,要依舊制論斬;若遇赦令,改為在犯人兩頰黥上「劫」字,同時割斷兩腳筋,發配邊遠軍州;若是五人一下結伙以暴力奪取他人財物者,也同樣處罰。梁天監元年(502),梁武帝蕭衍又頒定黵面之刑。黵面的施行方法,大概不是用刀刻,而是用針刺。如果犯有搶劫罪應當斬首而遇赦者,要黵面為「劫」字。這種刑罰實行的時間不長,天監十四年(515)即予以廢除。
北宋時,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後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須發配遠惡軍州的牢城營者,都要黥面,當時稱為刺配。北宋名臣狄青年輕時也曾被刺配,後來貴顯,仍保留著刺的印記,不願除掉它。直到南宋時,刺配的做法都是常見的。
遼代刑法也有黥刺,和北宋的施行方法相同,也是用針刺,但刺的位置不完全一樣。重熙二年(1033),遼興宗耶律真宗規定,對判為徒刑的犯人,要刺在頸部。奴婢私自逃走被抓回,如果他她同時盜竊了主人的財物,主人不得黥刺其面,要刺在其頸或臂上。犯有盜竊罪的,第一次犯刺右臂,第二次犯刺左臂,第三次犯刺脖頸的右側,第四次犯刺脖頸的左側,如果第五次再犯,就要處死。遼代其他刑罰非常殘酷,唯獨黥面之刑比以前要寬大一些。
金代規定犯有盜竊罪且贓物在十貫以上五十貫以下者要處以徒刑,同時刺字於面部,贓物在五十貫以上者要處死。元代仿照宋、金的有關法律,對盜竊罪要予以刺字,並同時施加杖刑,刺的方法和杖的數目有非常細致的條款,另外,對什麼情況下免刺、什麼情況下已經刺過仍要補刺等等,也有具體的規定。
明代關於黥刑的法律,與宋元大同小異,但使用的范圍要更狹窄一些。洪武三十年(1397)規定,謀反叛逆者的家屬及某些必須刺字的犯人予以刺字,其他各類犯人一律不再用宋代那種刺配的方法。另外,對於盜竊犯,初犯者要在右小臂上刺「盜竊」二字,再犯者刺左小臂,第三次犯者要處以絞刑。對於白晝搶劫他人財物者,要在右小臂上刺「搶奪」二字,如果再犯搶奪罪者,照例在右小臂上重刺。情節比較輕微的偷摸都無須刺字。明代的法律中對免刺、補刺也有明確的條文。
清代的黥刑主要施用於奴婢逃跑,而且常和鞭刑並用,稱為鞭刺。順治十一年(1654),朝廷議准,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於鞭刺。順治十三年(1656)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康熙四年(1665)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第二年又下令說,如果逃亡者改刺小臂,這樣逃亡者越來越多,無法稽查,因此仍舊改為刺面。康熙十二年(1673)詔令,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逃亡者要免於鞭刺,如果是夫帶妻逃、或父帶女逃、或子帶母妹逃者,婦女免於鞭刺,如果是婦女單獨逃亡者不能免除。這樣的規定,說明清代奴婢的處境悲慘,而且逃亡現象嚴重,同時說明統治者對逃亡者的鎮壓也非常嚴厲。
縱觀各代實行黥刑的歷史,古時刀刻法的黥面變為宋、元、明、清的刺字,其殘酷的程度應該說是在逐漸減弱。
黥刑作為一種刑罰制度,同人類的刺面紋身的習俗有密切的關系。世界上各民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大都有刺面紋身的歷史,具體做法是用刀刻或針刺皮肉,和刑罰的黥面一樣,也必然有疼痛的感覺,因而它也具有一定的野蠻性和殘酷性。產生刺面紋身現象的社會因素和人類的心理因素比較復雜,主要的是由於原始的自我美化意識和圖騰崇拜意識的作用,刺面紋身者所雕刺的內容主要是人們喜愛的象徵美麗、勇敢或吉祥的文字和圖象。黥面之刑是將刺面紋身的殘酷性的一面加以發展,用作懲罰罪人的手段,它給罪人身體留下的是表示恥辱的標記,既給犯罪者造成精神的壓力,也對其他人起著警戒和震懾的作用。黥刑和刺面紋身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社會早期階段共同的社會文化心態的反映。
㈣ 請問什麼是黥刑
黥刑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
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因此《史記》
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
㈤ 黥刑是一種怎樣的刑罰為何上官婉兒最後會受到此刑
問題中的墨刑又名黥刑、黵刑,上古的五刑(墨、劓、刖、宮、大辟)之一。關於這種刑罰,估計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水滸傳》 。宋江、武松等人皆面部刺字並被流放,被稱為刺配。
《舊唐書·後妃傳》 有上官婉兒遭受黥刑的記錄:
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
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這樣記載 :
「嘗忤旨當誅,後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
兩部史書都沒有說明上官婉兒為什麼」忤旨當誅「,只是說武則天雖然很生氣,但是因惜才,所以饒過了上官婉兒」黥其面而已。」
有結果沒有原因,其中似乎有難言之隱。根據野史傳說,這其中的原由不登大雅之堂。
㈥ 《夜宴》中的黥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標志,以後
再也擦洗不掉。如秦末農民起義英雄之一的英布,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因此《史記》
中稱他為「黥布」,他的傳記就叫《黥布列傳》。
㈦ 黥刑是什麼意思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
墨刑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在額上刺字的地方以梅花形為裝飾。
(7)黥刑法擴展閱讀:
黥刑用鑽或鑿為刑具。其他各書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這些說明,墨刑在最初規定為刑罰的時候,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
墨刑雖是輕刑,但人的面部神經極為敏感,用刀在上面刻刺,也是十分殘酷的,而且,有的人還會因為傷口感染而帶來生命危險。
在墨刑之中還有「幭」與「黜」的區別。幭指在顴骨處刺刻塗墨,並在頭上蒙黑巾,受刑者不僅失去奴隸主基層政權官吏的身份,而且成為罪奴。
㈧ 黥刑是什麼
黥刑,在周朝被列入五刑之中,也被稱作墨刑,墨刑類似現在的紋身,主要是在犯人的臉上或者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過刑的標記。對墨刑最早的記錄是在秦漢時期,當時墨刑叫「黥刑」當時英布就受過黥刑,所以英布也叫黥布。
所以在當時,一旦被使用墨刑,就相當於被釘上了恥辱柱,一輩子都需要受人嘲諷,永遠都低人一等。就算用特殊的辦法去除了墨跡,但是疤痕也還是會留下來。
(8)黥刑法擴展閱讀
黥刑的發展:
西周初年的刑法中有五百條墨刑,在尚書—呂刑篇中甚至提出有上千條,可以看出,百姓稍有小過就會被處以黥面,而且最重要的一點,處以墨刑的人,不會影響勞作,這點是統治者及其樂意的,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很流行派黥面者去做苦役。
到了漢朝,初期墨刑沿襲了秦制,直到公元前167年,肉刑被漢文帝廢除,把黥刑改為男子剃發,頭戴鐵具做四年苦役,女子則是改為去做四年舂(chōng)米苦役,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東漢末年。
漢朝以後,肉刑逐漸恢復,黥刑也漸漸被採用。晉代時,如果奴僕逃跑,就要施以墨刑。到了南朝宋明帝時期,對某些搶劫盜竊者施以黥刑,到了梁武帝時期又頒發了新的黥刑之法,然後515年被廢除。
到了宋朝,黥刑統一改為用針刺,罪行不同,所刺的部位,刺的圖案都不同,遼代和金代也有墨刑,只是在細節處有所差異,明朝實施黥刑的范圍有所縮小,朱元璋規定,謀反的家屬,或一些重罪者必須刺面,一些罪行較輕的犯人可不必刺面。而清代的黥刑則是主要用在逃跑的奴僕身上。
㈨ 黥刑是什麼時候有的
早在中國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現了黥面刑,當時稱之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的字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詳細的看這個:http://ke..com/view/98211.htm#sub98211
㈩ 「黥刑」是什嗎刑罰
墨刑,又名黥刑,黵刑,刺字,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就如清末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在奏請刪除刺字之刑時所說:「夫肉刑久廢,而此法獨存」⑴。自上古的五刑之一墨刑至清末的刺字之刑,雖然形式上毫無變化,但實質上卻發生的很大的變化。在漢文廢肉刑之前墨刑屬於五刑之一,是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正刑;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墨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廢除,而成為國家刑罰制度之外的一種私刑,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隨意使用。到了五代後晉天福年間之後,墨刑又正式成為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一種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廢除,才真正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