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民法典
❶ 如何看待民法典規定離婚的冷靜期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婚姻編部分「離婚冷靜期」制度引發了熱議。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條規定:
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這意味著:
① 夫妻兩個人到民政局簽字後,至少要等待30天才能拿到離婚證。
② 30天內有任何一方申請撤回,民政局就不發離婚證。
③ 在冷靜期屆滿後的30天內,有一方沒有去申領,也視為撤回申請,民政局不發證。
一些網民「炸了」,結婚五分鍾,離婚一個月,這是鬧哪出!
為什麼要設置離婚冷靜期,立法者是怎麼想的?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律師協會會長李亞蘭說:「司法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很多時候是沖動離婚,但經過一次破裂,雙方冷靜後可能會更好地珍惜對方,設置冷靜期是有必要的。」
按照民政部《2019民政統計年鑒》2018年有1013.9萬對夫妻結婚,其中429.2萬對夫妻為再婚,而在這四百多萬對再婚夫妻中,又有562921對夫妻是復婚。也就是說,平均每18對新婚夫婦中,就有一對是復婚。這個概率,不可謂不高。
很多離婚案件中,兩個相愛的人往往因為一件事情就賭氣。「我不能跟你過了,我要跟你離婚。」另一方絕不示弱,「離就離!」一方有所呼,另一方有所應,誰也不甘示弱。以最痛快的方式到民政部門離婚,婚姻關系終止。事後再過了一兩個月,可能彼此的那些好處,兩人之間的那種甜蜜可能就浮現出來了。但是這個時候婚姻關系已經解除,再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如果能夠在沖動之後,還能有機會讓離婚沒有任何痕跡,有一個冷靜期後,可能就不存在復婚的情況。
❷ 最高法發布民法典實施配套司法解釋,為何剛一發出就引起無數爭議
12月30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記者李萬祥確保《經濟法》全面實施。12月30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司法解釋全面清理情況,並公布了第一批支持民法典的7個新司法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與民法典同步實施。
民法典設計了許多新的擔保制度,以解決實踐中債權人過度保護、無形擔保影響交易安全、過度擔保等問題。根據立法的巨大變化,《民法典》保障制度司法解釋致力於平衡各方利益,消除隱性保障和過度保障。例如,削弱了未登記動產抵押權的物權效力,未登記動產抵押權在破產程序中不享有優先權;承認抵押權預告登記在一定條件下具有順序優先權;保護了一般擔保人的預告求償權等等等。
❸ 《民法典》保護單身女性非婚生子的權利,為何引發了網友對私生子的議論
因為這樣當小三的女人就會越來越多,因為她的孩子也享受繼承他爸爸財產的權利,這樣的話,估計會更加肆無忌憚吧,所以說網友討論也很熱烈。
❹ 關於民法典的司法解釋你了解多少如何評價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價值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重在保護人們的私有權利,一些民事活動比如合同簽訂、公司設立,以及繳納物業費、離婚,都體現在民法典當中。所以這是一部保護人民底層利益的法典,更是貼近現在社會下現狀的法律。
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家暴的涵蓋,遺產、撫養兒女、生育等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相關人員表示這樣是為了促進婚姻家庭美好幸福,注重家教問題,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弘揚社會精神風貌。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文明,不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傷了大雅,不讓小事發酵影響感情,民法典一出,也引起了很大的熱議,不過更多的是人們的支持和贊賞,我們一致認為民法典在未來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價值頗高。
❺ 王者榮耀能否作名字引熱議,民法典是如何規定的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是隨母姓或者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而少數民族可以遵循自己的規則,選取姓氏。
其實現在很多的90後已經開始做父母了,絕大部分的90後性格應該都是比較張揚的,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也會找一些比較有風格比較有個性的名字,於是乎各種各樣的名字也是慢慢的涌現了出來。如何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非常有個性,聽起來有特別優雅的名字,也是成為了很多90後父母的大事了,當下王者榮耀這個手游也是特別的火爆,所以很多人戲稱如果父母當中有一個人姓王,那麼是否可以給孩子起“王者榮耀”這樣的一個名字呢?
最後對於大部分的90後父母來說,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給孩子取名字和取網名完全是兩碼事,我們不可以用取網名的那一套來給孩子取名字。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千萬不可以和其他的人以及事物起到任何權利或者是利益的沖突。比如說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如果已經侵犯到了他人的姓名權、隱私權或者是名譽權,那這其實都是不合規定的又或者我們在起名字的時候,已經對他人造成了侮辱,那這也是不合規定的。
❻ 「民法典」時代已開啟,網友最關心哪些變化
民法典草案中提到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和道德風險、婚姻家庭等內容受到輿論關注。
文 | 張靖天
屬於民法典的新時代終於來了!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標志著屬於民法典的新時代已經到來,同時也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草案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草案「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共1200多個條文。
無論涉及土地權屬制度、遺產繼承歸屬、個人隱私保護,還是高空拋物、鄰里糾紛、婚姻問題、性騷擾等情況,民法典都能夠覆蓋到每個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也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
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決定提出這一重大立法任務——編纂民法典後,「民法典」一詞便開始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回顧近幾年來編纂民法典之路,從出台民法總則到進行拆分審議各分編草案,再到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我國在制定民法典這方面,已陸續邁出了重要的「十大步」。
▲圖:民法典草案中重要的十步
各方面普遍認為民法典是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都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單獨設置的「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創,也為世界展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國際輿論方面也認為,中國對於民事權利的保護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2020年作為民法典正式出台之年,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更加備受關注。近幾天有關民法典草案中提到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和道德風險、婚姻家庭等內容都受到大量的輿論關注。圍繞相關話題,網路中充斥著眾多高頻詞彙。
▲民法典詞雲圖
在民法典草案提請審議期間,新浪微博中有關「高空拋物」「設立離婚冷靜期」「未成年人遭性侵」等均形成了多個熱搜話題,吸引網友關注評論。截至28日15時,上述話題的累計閱讀量已突破2億。
此外, #權益受侵害如何自助免責#、#死者生前不反對家屬可決定捐其遺體#、#撫養權糾紛已滿八周歲子女有話語權#等與民法典草案關聯的話題也吸引著輿論關注。
新京智庫經過統計分析,梳理出了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最受關注的幾大核心話題,具體如下:
關注度最高話題:防高空拋物寫入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草案的侵權責任編規定有關機關應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建築物管理人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此類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應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此外,一些案例由於找不到肇事者,最後判定全樓業主和物業共同賠償,引發了很多爭議。民法典草案對此要求有關機關要查處責任人,大大減少「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的情況。因為明確了物業公司責任,也會從源頭上守護好頭頂上的安全。
微博中有關「高空拋物」的話題出現較多,@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頭條新聞等媒體主持了相關話題,累計吸引多達2.5億次閱讀。這是網友關注度民法典相關話題中最高的話題之一。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於防高空拋物寫入民法典草案,網友普遍予以支持。但不少人認為「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確有不妥之處,建議安裝攝像頭監視,嚴懲高空墜物者。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但也有大V表示要想解決高空拋物還得靠《刑法》。
知名法律博主@楊文戰律師(242萬粉絲)則認為:「防高空拋物這事兒民法典是解決不了的。民法解決的是賠償數額和責任的問題。高空拋物的難點在於『真凶』的確認,以前民法的解決方案是找不到『真凶』,所有『嫌疑人』一起賠,顯然這種方式沒啥震懾力。」
支持率最大話題:未成年時遭性侵18歲後仍可訴
民法典草案規定:遭受過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後可通過法律途徑主張自己的權利。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央視新聞在微博主持了相關話題後,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轉發,在網友留言中可以看出,點贊、支持的聲音層出不窮。僅首發微博的點贊量就突破了30萬人次。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民法典草案的這項規定之所以成為兩會期間熱點話題,源於近期幼童性侵害事件的頻發。從新城控股董事長猥褻9歲女童到上海市男幼師猥褻兒童,以及前不久讓輿論沸騰的「鮑毓明性侵14歲養女」一事,都引起網友高度關注和不滿。網友紛紛留言譴責鮑毓明這樣的人,同時也對受害人積極維權予以大力支持。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微博大V、育兒名博@王人平(291萬粉絲)指出:「支持!很多未成年人遭性侵時,受限於自己當時認知能力和心智發展水平,或出於恐懼,或出於不知所措,都沒及時報案。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可以更好地打擊性侵犯罪,支持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利,保障自己的權益。」
爭議較多的話題:設立離婚冷靜期
圍繞首部民法典草案中關於「離婚冷靜期」的條款是否應該刪除,在網上引發熱議。
首先看看支持該條款的聲音:
5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表示,對於每個人而言,離婚自由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司法上予以尊重。但是離婚太多太隨意,某種程度上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和後果。
白岩松認為,設計這樣一個冷靜期,不是說要限制離婚自由,而是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沖動的、輕率的決定要離婚的念頭。有這么一個月的時間冷靜一下,真想離婚的不差這一個月。這一個月恰恰不是對婚姻自由的一種破壞,而是為了防止因過度自由而導致的草率。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婚姻法專家金眉也認為離婚冷靜期的設立有利於減少沖動離婚,它不但不會阻礙離婚自由,還有利於促進家庭圓滿和社會穩定,對未成年子女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
然而,從整體輿論來看,呼籲刪除「離婚冷靜期」條款的佔比更高。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蔣勝男建議民法典草案刪除「離婚冷靜期」。她表示,婚姻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於90%的人來說不需要「離婚冷靜期」,要離婚的人一天都等不得。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蔣勝男的言論一度成為微博熱搜話題,不少網友留言支持: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同樣支持刪除「離婚冷靜期」條款的還有微博大V、兩性專欄作者@女王易衡(718萬粉絲),她認為:「大家不希望有離婚冷靜期,它就是侵犯了婚姻自由,立法不能太過走『精英』『父母官』思路,要照顧到普遍的常識和訴求。」
@新京報發起了【你如何看待離婚冷靜期?】的投票,約91%的網友並不贊成設立離婚冷靜期,具體原因有家暴、成年人可為自己決定負責等。更有網友調侃稱:「結婚也需要冷靜期。」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於外界對「是否有必要設立離婚冷靜期」爭議,全程參與了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中國著名民法學家、全國人大代表孫憲忠作出回應,他表示:「多數人是認真考慮婚姻問題,對於95%的人來說,要離婚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有些可能已經爭執多年,在離婚時感情破裂一定有相關證據,針對這部分人群,冷靜期是不是還要適用,法院也需要慎重考慮,因此亦不存在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問題。」
結語
無論是社會沖突、家庭矛盾還是倫理道德,一些話題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受到輿論熱議的同時,也從側面凸顯出了不少存在多年的社會痛點。事實上,生活中還有很多新老問題都要遵循和依靠民法典來解決。民法典的出台不僅及時全面地回應了公眾關切,體現出「民有所呼,法有所應」,還能夠通過引導我們每個人積極地貫徹和落實,從而防止或減少不良負面行為事件的發生。相信隨著民法典的出台,未來百姓生活定會更加安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