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法刮
A. 中國古代的酷刑有哪些
國古代的酷刑確實不少,在對同類施加痛苦這個事情上,人類絞盡腦汁地翻新花樣。
很多人對酷刑的了解,來自於二十幾年前一部香港電影《滿清十大酷刑》,翁虹的慘叫讓不少人對清朝的酷刑刮目相看。
滿清的酷刑並非只有十種,這些酷刑也並不一定都是清朝才發明的,但滿清可能是使用最為頻繁的朝代。
最近翻到兩套 19 世紀的清朝酷刑圖,東西方人用不同視角展現了對中國酷刑的理解。
1801 年英國人梅森編著的《中國酷刑》是套油畫圖,畫中的中國人普遍塗著紅臉蛋兒,看著挺喜慶,似乎酷刑並不殘酷。
▲ 《升堂提審 A culprit before a magistrate》:無論是施刑人還是受刑人臉蛋兒都是紅撲撲的。
有幾張圖中,受刑人表情淡定,施刑人甚至面帶微笑,似乎很享受施虐和受虐的快感。
▲ 《石灰腌目 Burning a man』s eyes with lime》:施刑人的表情並不猙獰,左下方的施刑人好像帶著一絲奸笑。
在前言里,梅森贊揚了中國的分等級刑法系統。雖然這並非是他所認同的合法系統,但或許在西方人眼裡,中國酷刑還有那麼一點兒浪漫主義。
▲ 《囚籠押送 A malefactor in a cage》:被關在籠中的犯人,腳被鐐銬鎖住,表情依然平靜。
這些犯人在受刑時都衣著整齊,在圖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實施杖刑時犯人都是穿著褲子的。
▲《板子杖梃 An offender undergoing the bastinade》:梅森的《中國酷刑》犯人是穿著褲子接受廷杖的。
相比之下,中國畫師的這套《清代民俗刑法圖》,更接近真實,犯人在遭受「杖刑」時,是光著屁股的。
▲《清代民俗刑法圖》中的犯人脫了褲子遭受杖刑,更貼近當時的真實情況。
《清代民俗刑法圖》這套「通草畫」更寫實,更殘酷、也更私密,像腰斬、抽腸、凌遲這些比較血腥的酷刑都有涉及,很多酷刑堪比十八層地獄的折磨,有幾種估計閻王爺看見都得敬佩三分。
什麼是「通草畫」?給大家科普個小知識: 通草又名通脫木,五加科子喬木,莖中的髓顏色潔白,有絲絨的質感。把這種植物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來作畫,所謂通草畫就是指繪制在這種材質上的水彩畫。 19 世紀興起於廣州,主要用於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艷,人物刻畫惟妙惟肖。
▲《腰斬》:「腰斬」這一刑罰是「四爺」雍正廢除的,當時雍正皇帝對俞鴻圖實行腰斬的刑罰,俞鴻圖被腰斬後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了七個「慘」字才斷氣,雍正聽說後覺得殘忍下令封刀。
▲《抽腸》: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就有一篇和「抽腸」相關的故事,寫山東萊陽的一位村民在午睡的夢中目睹了一場「抽腸」酷刑。
▲ 《凌遲》:圖中繪制的並非清朝的「凌遲」而更接近古代,據說宋朝時「凌遲」最少的刀數只有八刀,基本是切幾下就完
B. 古代慘絕人寰的20種變態刑罰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有人認為方孝孺是被腰斬的,但事實上他是被凌遲處死的。
<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明朝的方孝孺就是不尊崇朱棣的旨意,而被凌遲。(最終還是被滅十族!本來只有九族,朱棣就把方孝孺得一些學生和朋友一起殺了。)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有人說是把腳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而第三個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活埋應該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常用的招數。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鴆」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鴆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232℃,鉛的熔點是攝氏327.4℃,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刷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先用開水澆人,再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彈琵琶>
彈琵琶十分的簡單,而且易行。這里指的不是樂器琵琶,而是用利刃把人的琵琶骨(肋骨)一根一根剃下來,最早應該是在明朝使用。
<抽腸>
明初,朱元璋曾對死刑犯人施行抽腸。具體做法是把一條橫木桿的中間綁一根繩子,高掛在木架上,木桿的一端有鐵勾,另一端縋著石塊,像是一個巨大的秤。將一端的鐵勾放下來,塞入犯人的肛門,把大腸頭拉出來,掛在鐵勾上,然後將另一端的石塊向下拉,這樣,鐵勾的一端升起,犯人的腸子就被抽出來,高高懸掛成一條直線。犯人慘叫幾聲,不一會就氣絕身亡
明末張獻忠抓到的明朝官吏使用的酷刑也有抽腸這一項。做法是,先用刀從人的肛門處挖出大腸頭,綁在馬腿上,讓一人騎著這匹馬猛抽一鞭向遠處跑去,馬啼牽動腸子,越抽越長,轉瞬間抽盡扯斷,被抽腸的人隨即一命嗚呼。
<騎木驢>
是古代專門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據《二十四史演義》說,明末的騎木驢是這樣的: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道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下墜,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C. 古代殘忍刑法排名
第一殘忍刑法應該是秦朝時期的午馬分屍吧?第二殘暴刑法就是在大秦之前的殷商紂王朝;後妃研發出來的炮烙之刑,除了這些慘不忍睹讓人死得很慘其實要說古代公正廉明,還是宋朝最接近現在的國法,剛正不阿,黑白分明,起碼會給老白姓一個滿意的交代。。。再靠近清朝就不能手握重權啦;基本上都是官官相護,魚肉百姓:昏官比清官多,到最後使國運喪失,結束了五千年的帝國制、才有了今天的新時代創新發展,給百姓塑造了幸福生活…
D. 古代刑罰中,彈琵琶、菹醢、梳洗、具五刑分別是怎樣的
一、彈琵琶
彈琵琶是從明朝開始實施的酷刑,這里的琵琶不是指樂器,彈琵琶是用鋒利的刀把犯人的肋骨一根一根地砍下來,因為肋骨在古時也叫琵琶骨,因此叫彈琵琶。
四、具五刑
具五刑是從我國古代秦漢時期開始流行的一種殘忍的刑罰。這個刑罰會先刺字在犯人的臉上,然後會把犯人的鼻子割掉,再把犯人的左右腳砍掉,接著使用竹板或者鞭杖把犯人打死,打死以後還要把犯人的頭砍下來掛在木桿上給人看,再把屍體剁爛拿到市場上去賣。如果犯人還犯了誹謗罪的話還會先割掉他的舌頭。
E. 剃鬍須在古代是一種刑罰嗎﹖
你看第一條符合你的要求么
1.耐—「耐」通「耏」(ér),古代一種去頰須的刑罰。《漢書·陳龐傳》:「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
2.髡—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楚辭·九章·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
3.刖—古代砍斷腳的酷刑,稱「刖」也稱「跀」。《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4.剕—斬斷足。古代五刑之一,《尚書·呂刑》:「剕罰之屬五百。」屬:法律條文。
5.斷手—古代截斷手的一種酷刑。
6.劓—古代五刑之一,即割去鼻子,《尚書·呂刑》:「劓罰之屬於。」 屬:條款。
7.黥—古代的一種刑罰。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塗上墨,也叫墨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8.臏—古代剔去膝蓋骨的一種酷刑。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腳」。
9.笞—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部的一種刑法。《漢書·刑法志》:「加笞與重罪無異。」重罪:死刑。清·邵長蘅《閻典史傳》:「犯法者鞭笞貫耳不稍貰。貰(shì):饒恕、寬免。
10.炮烙—相傳殷代的一種酷刑。用銅柱加炭使熱,令犯人行其上,頓時血肉焦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11.宮刑—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酷刑,也叫「腐刑」。司馬遷《報任安書》「詬莫大於宮刑。」
12.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將人投入沸水煮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之罪當死,臣請就湯鑊。
13.大辟—古代的一種死刑,砍頭。清·方苞《獄中雜記》:「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14.殊死—斬首之刑。《漢書高帝紀下》:「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15.菹醢—把人剁成肉醬的一種酷刑。《楚辭·九章·涉江》:「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F. 古代十大最殘酷的刑法
中國古代十大最殘忍的刑法:
1、俱五刑
俱五刑跟五馬分屍有的一拼,這個刑法是大卸八塊,唯一的好處就是,這種刑法通常是在人死後進行。
2、腰斬
腰斬顧名思義就是從腰部下手,但是屠手們並不會一刀致命,切一半留一半,所以人受此刑法後還會活著。
3、凌遲
凌遲,俗稱千刀萬剮,就是將人一刀一刀的慢慢割死,理論上要割3000刀以上,而且不是一天就割完,至少要割三天以上。
4、炮烙
是用炭火將銅柱烤熱,然後將犯人綁住燒熱的銅柱上,經過高溫的灼燒,皮膚開始大面積灼傷,人體會烤焦甚至是燒著,但是由於劇烈的疼痛,犯人不會昏暈過去,只會一點點的燙死,最後僅僅留下骷髏。
5、剝皮
關於這種刑法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用刀把背部皮膚給分成兩半,然後慢慢地用刀分割開;另一種就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然後把頭皮拉開,往裡灌水銀,利用水銀的重力,肉跟皮就會分開。
6、霹靂車
霹靂車也叫做騎木驢,是一種專門針對女性研發的古代刑法,用來懲罰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也就是不守婦道的女性。
7、車裂
就是五馬分屍!想想都肉痛有沒有覺得?據說車裂受刑時,人已經感覺不到痛苦了,因為一般都痛得休克了。
8、斬首
簡單理解就是砍頭,一般放在集市,菜市場附近進行,意圖威懾他人,不過對於被斬首之人來說,理論上是很難感受痛苦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折磨。
9、棍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10、枷刑
受刑者雙手被銬起並固定住,將竹板編織成的書襖圍繞在受刑者胸部至腹部,由酷吏轉動連接在書襖兩側的繩索,以收縮之力輾壓受刑者身體,施刑過後看不出痕跡,但會令受刑者痛不欲生。
G. 古代把人千刀萬刮的刑法又叫什麼名字
陵遲處死
H. 中國古代有種刑法就是千刀萬刮的叫什麼
凌遲處死。
凌遲,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即包含身體四肢的切割、分離。清朝末年拍攝的照片,顯示為真正的「八刀刑」處決。八刀刑,劊子手利用一簍編上號碼的鋒利刀具:第一刀,切胸口(一律從左側開始,下列其他部位亦然);第二刀,切二頭肌;第三刀,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蓋;第八刀,梟首。支解後的屍體殘骸放入簍子里,頭顱則公開示眾,期限不定。這是清朝末年的做法,一般俗稱為「十六刀」、「三十二刀」、「三百六十刀」……,不過我們不清楚是否真有這些數目,或只是虛構的數目。明朝時期的「刀」,有切傷和「多」之意,數目累加,行刑時間延長。1510年宦官劉瑾涉嫌陰謀叛變,被判處「剮刑」三日,不過第二天他便死去。這是一件特殊的案例,宦官為人憎恨而受極刑,被判處最重的大逆罪;《明史》未曾提過劉瑾遭受「凌遲」之刑,而是「磔於市」,屬於「棄市」形式,明言必須公開行刑。
若要區分「凌遲」和其他類似刑罰的差異,並了解清朝以前「凌遲」的做法,著實不容易。當我們益加深入探尋這種刑罰的起源時,較為清晰的相關資料愈顯得不足。我們須先區分:一方面,這些刑罰做法包括肢解;而「凌遲」一詞的出現,則指明支解刑法的合法性。
如果古代刑法志,我們可以找到歷史上諸多將帥、官吏被處以斬斷的案例,最恐怖的細節可以聯想到廚房的菜單。透過閱讀這些歷史的插曲,令我對「凌遲」的起源感到迷惑。當然肉體的切割有兩種情況:所謂「臠」等極刑時,是將肉體割除殆盡,犯人變成食人者的肉,仇家可在自家廳堂飽食大餐;而「凌遲」之刑則相反,肉體被支解後,人形尚可辨識,事後懸掛街市展示。此外一項基本的差異為:「臠」刑案例極為罕見、獨特,官方史學家細心將此保留,作為殘忍、可怕的暴君範例。這些案例固然恐怖,但都是軼事,甚至可能只是傳言。相反地,從十一世紀末開始,「凌遲」即是確有其名且經常施行的刑罰,並非僅是軼事或傳奇,而是真實的駭人史實。
我們同樣也找到諸多類似懲治叛亂謀反的「凌遲」刑罰,例如613年隋煬帝判處謀反者肢解、穿箭與滅族,而同樣地隋朝也曾刪除《隋律》中的肉刑。這類刑罰除了運用在司法審判,戰爭時期也會採用,而且是真實存在的。幾乎每個朝代都可以見到類似刑罰,通常稱為「磔」或「支解」,所以經常會令人聯想:「凌遲」一詞並非應用於一種肢解的肉刑,而只用於法庭的法律裁決。所有的關鍵問題在於了解:如何於特殊案件使用極端的方法,而能在法典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成為一種法律上的完美「刑名」,法官經常得以藉此宣判。
I. 古代剃頭的刑罰是什麼
髡刑,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kūn xíng,是中國上古五刑之一,為將人頭發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主要流行於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對他的一種羞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因為佛教徒是剃光頭的,而且又不結婚,世俗社會認為是大不孝行為,所以當時的人蔑稱他們為「髡人」。
髡刑源於周,王族中犯宮刑者,以髡代宮,即斷長發為短發。至秦時,失去了這一性質,成為一種剃除受刑者須發的刑罰。蓄發留須是中國古代男子的正常狀態,此類刑罰採取的是將罪犯的發須強行剃除,使罪犯處於一種明顯的非正常狀態,並因此感受到痛苦。
J. 古代割去頭發的酷刑
你說的是髭刑吧。
髭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是古代中國人的普遍觀念,但是這種刑罰為剃掉你的頭發,在古代也是一種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