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虔州司法參軍

虔州司法參軍

發布時間: 2021-11-24 04:36:33

① 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全文翻譯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李朴傳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登紹聖元年進士第,調臨江軍司法參軍,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祐太後不當廢處瑤華宮事,有詔推鞫。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旋追官勒停,會赦,注汀州司戶。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聞玉音,謂朴曰:「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

右司諫陳瓘薦朴,有旨召對,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失今不治,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願詔勿以王氏為拘,則英材輩出矣。」蔡京惡朴鯁直,他執政三擬官,皆持之不下,復以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論朴為元祐學術。,不當領師儒,罷為肇慶府四會令。

有奸民言邑東地產金寶,立額買撲,破田疇,發墟墓,厚賂乃已,朴至,請罷之。改承事郎,知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至國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書監,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贈寶文閣待制,官其子孫二人。

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將強致之,俾所厚道意,許以禁從,朴力拒不見,京怒形於色,然終不害也。中書侍郎馮熙載欲邂逅見朴,朴笑曰:「不能見蔡京,焉能邂逅馮熙載邪?」居官所至有聲。在廣南,止其帥孫竢以文具勤王,不若發常賦助邊。破漕使鄭良引真臘取安南之計,以息邊患,人稱其智。朴嘗自志其墓曰:「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蓋敘其平生雲。有《章貢集》二十卷行於世。

【注釋】

1、推鞫:亦作「推鞠」。審問。《隋書·裴蘊傳》:「蘊知上意,遣張行本奏威罪惡,帝付蘊推鞫之,乃處其死。」唐陸贄《商量處置竇參事體狀》:「若不付外推鞠,則恐難定罪名。」宋司馬光《論皇城司巡察親事官札子》:「有百姓殺人,私用錢物休和,事下開封府推鞫,皆無事實。」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累絏多人,輾轉推鞫,始有一人吐實。」

2、危言:聳人聽聞的言論。宋無名氏《道山清話》:「絳欲以危言中傷大臣,事既無根,徒搖眾聽。」明張居正《上六部稟帖》:「且巧為詆說,捏造危言,遂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晉郭象註:「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權德輿《丙寅歲苦貧戲題》詩:「中憶裴子野,泰然傾薄糜。」《雲笈七簽》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壽何待。」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實由於食貧居賤之有素;汔可小康,即處之泰然,不復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銜,勒令停職。《宋史·理宗紀一》:「李全之叛,淮東提刑司檢法吳澄等出泰州城謁賊,各追官勒停。」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二》:「熙寧三年敕:『今後官員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編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個聖旨:第一開封府問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職的謙稱,意謂不勝其職而將獲罪。舊時官吏常怕因失職而獲罪,便以待罪為自己供職的謙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漢司馬遷《史記·季布傳》:「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當時季布任河東守。)」宋范仲淹《滕君墓誌銘》:「予時待罪政府,嘗力辯之。」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老夫待罪錦衣,多歷年所,門戶黨援,何代無之?」

6、玉音:原系尊稱帝王的言語。《尚書大傳》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漢司馬相如《長門賦》:「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蘇森《<欒城集>後序》:「孝宗皇帝玉音問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於理,《欒城集》天下無善本,朕欲刊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癸未,(上)臨雍講學,玉音朗朗。」後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三國魏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見贈》詩之十:「開坼新詩展大璆,明珠炫轉玉音浮。」宋楊億《送劉秀州》詩:「騎置迢迢阻玉音,左魚江海遂初心。」

7、召對: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政事、經義等方面的問題。宋蘇轍《謝除中書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聞召對之音;眾口交攻,終致南遷之患。」明高啟《西清對雨》詩:「坐詠西清暇,君王召對稀。」《兒女英雄傳》第40回:「及至他得了講官,大考起來,漸次升到國子監祭酒,便累蒙召對。」

8、政體:為政的要領。漢荀悅《申鑒·政體》:「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賢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業惟敦,是謂政體也。」唐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自此百官中有學業優長兼識政體者,多進其階品,累加遷擢焉。」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若將六部案牘中有關於政體者一一録出,修為一書,則累朝之事更無遺漏矣。」

9、圓方:謂隨物賦形,或方或圓。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委曲》:「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賦》:「因烈火而變化,逐懿範而圓方。」

10、排擊:排斥;抨擊。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賈表之)資稟甚豪,嘗謂仕宦當作御史,排擊姦邪。」明李東陽《曹參論》:「設非平、勃諸臣為之排擊撥正於後,則漢之為漢,我不敢知,惡在其為清凈之效也?」清彭紹升《<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而於時有當湖陸子者出,復以排擊王學為功,又因王子而並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實際情況。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鑽厲求學而一經不治。」

12、鯁直:剛直;率直。《後漢書·黃琬傳》:「(刁韙)在朝有鯁直節,出為魯、東海二郡相。」《水滸傳》第53回:「李逵雖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處:第一,鯁直,分毫不肯苟取於人。」巴金《隨想錄·紀念雪峰》:「見第一面我就認為雪峰是個鯁直、真誠、善良的人,我始終尊敬他。」梁斌《紅旗譜》十一:「(大貴)沉默了半天,才鯁直地說:『我看著這脯紅,三天不吃飯也不飢!』」附:骾直:剛強正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鐵英為御史,中玉慮以骾直得禍,入都諫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別人做壞事。

14、立額買撲:確定土地數額包買賦稅。額:規定的數目。如:額地(計入納稅納糧數額的田地);額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級最低的官員);額子(定額;規定的數目)。買撲: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初對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稅收,由官府核計應征數額,招商承包。包商(買撲人)繳保證金於官,取得征稅之權。後由承包商自行申報稅額,以出價最高者取得包稅權。元時的包稅范圍更加擴大。宋歐陽修《乞免蒿頭酒戶課利札子》:「臣竊見河東買撲酒戶,自兵興數年,不計遠近,並將月納課利,支往邊上折納米粟。」宋張耒《明道雜志》:「仁宗時,有大豪焦隱者,嘗詣三司投狀,乞買撲解州鹽池,歲納浄利。」

15、田疇:泛指田地。《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孫希旦集解引吳澄曰:「田疇,謂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漢賈誼《新書·銅布》:「銅布於下,采銅者棄其田疇,家鑄者損其農事,谷不為則鄰於飢。」宋范仲淹《稼穡惟寶賦》:「田疇播殖之時,豈慙種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園後為籬柵,有門在正中偏右,園外一片田疇。」

16、墟墓:丘墓;墓地。《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晉潘岳《悼亡詩》之三:「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一老翁坐墟墓間,旁有狐十餘,各捧書蹲坐。」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其流風至漢不絕,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聖哲士女之圖。」

17、厚賂:多多賄賂。

18、禁從:帝王侍從。特指翰林學士之類的文學侍從官。宋葉適《<陰陽精義>序》:「鄭公不登禁從死,景元老為選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三》:「然東坡自此脫謫籍,登禁從,累帥方面。」《雲麓漫鈔》卷十引宋王明清《揮麈録》:「張耆既貴,嘗欲置酒邀禁從,上許之。」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有官有職差遣,以登台閣禁從為顯宦。」

19、邂逅:偶然;僥幸。漢王充《論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謂之遇。」《魏書·恩幸傳·侯剛》:「兼剛口唱打殺,撾築非理,本有殺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詩:「邂逅得歸耶戰死,母隨人去亦蕭然。」宋陸游《夜讀兵書》詩:「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萬一。《後漢書·杜根傳》:「周旋民間,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資治通鑒·漢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會,謂出於意料之外也。」《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張邵傳》:「若劉穆之邂逅不幸,誰可代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樹柵,遣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將四萬人,驍銳指揮使李延厚將二千人討紹深」元胡三省註:「既浚壕樹柵為守城之備,又遣重兵出討,以兵有邂逅,戰苟不利,則退守無倉卒失措之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太原獄》:「(孫令)乃謂姑婦:『……汝家本清門,不過一時為匪人所誘,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擊殺之。』姑婦趑趄,恐邂逅抵償,公曰:『無慮,有我在。』」

20、居官:擔任官職。《儀禮·士相見禮》:「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記·汲鄭列傳》:「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舊唐書·白居易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紅樓夢》第37回:「賈政自元妃歸省之後,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謂空有條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司馬貞索隱:「謂空具其文而無其實也。」《宋史·哲宗紀一》:「有司奉行失當,幾於煩擾,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實惠。」《元典章·台綱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處……體究一切非違,務要實行,無為文具。」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明時黃冊蓋多有不實者,及一條鞭法盛行,而編審亦為文具。」

22、勤王:謂盡力於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周禮·春官·大宗伯》「秋見曰覲」漢鄭玄註:「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晉書·謝安傳》:「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後漢書·袁紹傳》:「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了。」

23、常賦:固定的賦稅。《魏書·食貨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將與除之。」唐孫樵《書何易於》:「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仗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詩:「自雲足踏地,常賦何能免。」

24、助邊:謂捐獻財物以資助邊防費用。《漢書·卜式傳》:「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清李漁《奈何天·慮婚》:「大爺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幾萬銀子去助邊。」

25、漕使:轉運使,主管由水路輸送糧食、給養。中國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首見於唐。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置水陸轉運使,掌洛陽、長安間食糧運輸事務。十八年(730),置江淮轉運使,掌東南各道水陸轉運。肅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諸道轉運使,掌全國穀物財貨轉輸與出納。代宗後,常由宰相兼領,有時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並於諸道分置巡院,五代廢巡院。宋初為集中財權,置諸路轉運使掌一路財賦,並監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為都轉運使,簡稱漕,實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皇帝出巡時有行在轉運使,出兵征討則有隨軍轉運使。遼南面財賦官亦有都轉運使與轉運使,掌賦稅錢谷倉庫出納與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轉運使。元、明有都轉運鹽使,清有都轉鹽運使,專管鹽務,與唐、宋、遼、金轉運使職責不同。

26、真臘:真臘國。中國古籍中用以稱七至十七世紀吉蔑王國,位於今柬埔寨。其名始見《隋書》。自唐武德以後屢與中國通使。宋元時期中國商人頗有在其地安家經商者。元人周達觀撰《真臘風土記》,是研究真臘古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唐韓愈《送鄭尚書序》:「其海外雜國,若躭浮羅、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臘、干陀利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此自真臘攜來,所謂『田婆羅』也。」

27、安南:安南國。安南國是越南的古稱。安南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本來的越南只包括現越南北部一帶,不包括現越南南部-本來的占城國。古代越南從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是中國領土。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越南叛亂,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北宋政府無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安南國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當時越南是中國安南都護府管轄。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1407年六月,明朝消滅越南胡朝後,聲稱為了回應當地官吏耆老「原復古郡縣」的請求,便將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國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但這種局面沒能維持多久,之後安南兵連禍結,明軍數次作戰不利。至明宣宗時對連年戰爭感到厭倦,楊士奇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斷然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國版圖中再次分出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朝嘉慶前稱安南國,是當時中國的屬國。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並作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揚。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後,五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調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說為906),靜海節度使獨孤損被貶職流放與此同時,中國境內藩鎮割據,政局混亂,而安南鴻州的曲承裕則憑著他「寬和愛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當地人支持,自稱靜海節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認既成事實,認可曲承裕靜海節度使之職,並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雖然名義上還是唐朝的官員,實際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權。曲承裕任職不久,便於907年6月去世,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Khúc Hạo)繼位。曲承裕越南史稱「曲先主」。後梁貞明三年(917),曲顥去世,由兒子曲承美襲位,史稱曲後主。這段時期在越南歷史稱為曲家,這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歷史的開端。「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紹興二十六年(1156)即見於記載。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28、邊患:邊境遭到侵犯的禍患。漢賈誼《新書·匈奴》:「國有二族,方亂天下,甚於匈奴之為邊患也。」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虜庭,知其必為邊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誼、業績等。晉陶潛《停雲》詩:「人亦有言,日月於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唐裴度《中書即事》詩:「鹽梅非擬議,葵藿是平生。」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煩諸曲筆!」

【譯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興國縣人。考中紹聖元年(1094)進士,調任臨江軍司法參軍,移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特別器重稱許。移任虔州州學教授。因為曾說隆祐太後不應當廢棄居瑤華宮的事,皇帝有詔令審問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擠他想讓他死,就使人拿聳人聽聞的話來嚇唬他,李朴態度安然毫無懼色。不久追回官銜,勒令停職,適逢大赦,注名登記為汀州司戶。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說自己任職四十六天,沒有聽到李朴的話,就對李朴說:「某事有利於國家嗎?某事有利於國家嗎?」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沒有你父親的風骨。」范純禮為此落淚。

右司諫陳瓘推薦李朴,有聖旨召大臣廷對,李朴首先說:「熙寧、元豐以來,施政綱領屢次變革,剛有一兩位大臣學問不同,接著就各持己見,互相排擠,不研究實際情況,這一定會導致形勢不能補救。」又說:「如今士大夫做學問不求之於自己,而只聽王氏的,敗壞心術,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詔不要受王氏局限,那麼就可以英材輩出了。」蔡京討厭李朴耿直,其他執政三次擬任官職,他都壓下不下達,又任命他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議論李朴搞元祐學術,不應當做儒生的老師,於是罷免為肇慶府四會縣令。

有奸民說縣東邊的地方出產金寶,確定土地數額包買賦稅,打破田疇,發掘墳墓,多多賄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後,請求廢棄這種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宋欽宗在東宮時就聽聞他的名聲,到他即位後,授予他著作郎之職,半年內一共升遷五次官至國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職。宋高宗即位,授任秘書監,迅速徵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贈官寶文閣待制,他的兩個子孫被封官。
李朴自從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聲。蔡京要強求拉攏他,就讓他所信賴的人向他說明心意,答應讓他做皇帝侍從,李朴極力拒絕不見他,蔡京怒形於色,然而最終沒有害他。中書侍郎馮熙載想意外見一下李朴,李朴笑著說:「(我都)不見蔡京,怎麼能見馮熙載呢?」任官所到之處都有很好的名聲。在廣南,阻止了廣南帥孫竢憑空頭條勤王,不如發放固定的賦稅資助邊防。改變了轉運使鄭良藉助真臘國(今柬埔寨)奪取安南國(今越南)的計策,來平息邊患,人們稱贊他有智謀。李朴曾自撰墓誌銘說:「把天作為心志,把道作為本體,把時代作為運用(根據),就可以做好事了。」這大概是敘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貢集》流傳於世。

② 詩歌賞析:《中秋》

這個似乎是愛情詩 我給你發些其他的
中秋的月亮,光潔美麗的容光
送給人們桂花的馨香
帶給人們久遠的期望
送給人們美好難忘的時光

寧靜的月宮
張果老砍伐梭欏
陪伴美麗的嫦娥
漫遊仙宮田園美景
天國牧歌令人神往

天宮殷勤的玉兔
搗制良葯
根治人間的抑鬱和憂傷
人們走出不安的陰影
走向溫暖的金色陽光

年年歲歲如水月光
春風滿面幸福安祥

迢迢銀河遙遠天堂
絢麗彩虹金橋飛架
牛郎織女
正在為美滿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宮闕
鶯歌燕舞金壁輝煌
神仙美景人心歡暢

中秋的月亮,美麗光潔的容光
但願人們好運長久
年年歲歲幸福的人們
共同擁有難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麗的月光

銀色的月光
托起人們寧靜的心境
明凈的月亮
彌漫月餅醉人的清香

晶瑩美麗的月亮
飄盪在九天之上
悠閑的輕舟
載著人們的美好祝願
載著人們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際遠航
中秋的月亮
在夕陽西下的地方
遙望雲霞隱去的腳步
跨過古老的傳說
一盞明燈照亮歲月的蔥蘢

月光映著孑然的身影
伴著滿天閃爍的星星
看一輪明月圓在中秋時刻
一顆祈禱的心
在遊子的心中升起

大地的夢境
舒展在太白與東坡的詞典里
在裝飾嫦娥的夜夜思緒中
將漂泊的心
圓在中秋之夜

中秋的月
放縱千萬里的長線
將遠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親人身邊
藏在父母的淚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對峙里
印在愛人的心窩里

★----------------------------------------★

中秋的月亮,光潔美麗的容光
送給人們桂花的馨香
帶給人們久遠的期望
送給人們美好難忘的時光

寧靜的月宮
張果老砍伐梭欏
陪伴美麗的嫦娥
漫遊仙宮田園美景
天國牧歌令人神往

天宮殷勤的玉兔
搗制良葯
根治人間的抑鬱和憂傷
人們走出不安的陰影
走向溫暖的金色陽光

年年歲歲如水月光
春風滿面幸福安祥

迢迢銀河遙遠天堂
絢麗彩虹金橋飛架
牛郎織女
正在為美滿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宮闕
鶯歌燕舞金壁輝煌
神仙美景人心歡暢

中秋的月亮,美麗光潔的容光
但願人們好運長久
年年歲歲幸福的人們
共同擁有難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麗的月光

銀色的月光
托起人們寧靜的心境
明凈的月亮
彌漫月餅醉人的清香

晶瑩美麗的月亮
飄盪在九天之上
悠閑的輕舟
載著人們的美好祝願
載著人們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際遠航

★----------------------------------------★

皓 月

皓月閃爍在樹林,
枝幹上 樹葉下
發出一種聲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鏡,
倒映著黑色的柳影,
風在柳梢啜泣嚶嚶……
夢幻吧,是時候了。
遼闊,溫馨的寧靜
似乎走下
星光閃爍的蒼穹
這正是美滿的時刻。

英文描寫中秋的現代詩
The Moon 月

Thy beauty haunts me heart and soul.
Oh your fair Moon,so close and bright;
Thy beauty makes me like the child,
That cries aloud to own thy light:
The little child that lifts each arm
To press thee to her bosom warm.

Though there are birds that sing this night
With thy white beams across their throats,
Let my deep silence speak for me
More than for them their sweetest notes:
Who worships thee till music fails
Is greater than thy nightingales.
意思是:
你的美縈繞我的心魂。
噢,你這美妙的月兒呀,如此地真切而明澈。
你的美麗讓我喜歡上了那個
歡叫著去捕捉你的光芒的孩子:
那小傢伙張開雙臂,
將你擁入她溫暖的懷中。

今夜雖然也有鳥兒放聲歌唱,
你潔白的清輝浸潤著它們的歌喉,
而我以深深的沉默來表達心聲,
比那最委婉的吟唱蘊含更深:
若有人對你的熱忱連音樂都難以傳達,
此人對你的激情遠勝於那些夜鶯。

③ 在歷史上,著名的北宋五子都是哪些人呢

一,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北宋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建書堂於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命名濂溪書堂,故後人又稱濂溪先生。曾官郴州郴縣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國子博士、通判虔州、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神宗熙寧六年病故,賜謚元公,追封汝南伯。



程顥認為,「理」是存在於人的心中,「心是理,理是心」,他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把心中的「理」作為其主宰世界萬事萬物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萬物一體」的命題。程顥將易學的原理引向主觀唯心主義的道路,成為心學派解易的先驅,並為陸九淵和楊簡等人所繼承。

程頤之易學觀點集中體現在他的易學哲學專著《伊川易傳》中,他將「理」作為其易學的最高范疇,提出了「隨時變易以從道」和「易周盡萬物之理」的命題,把《易》視為是講事物變化之規律,規范人們行為的一部典籍。

程顥對心和理不予區分,程頤則將心和理加以區別。後來,在道學的發展里程中,程顥的思想逐漸演變為心學,而程頤的思想則成為理學。

二程之易學,可以統稱為北宋理學派之代表,在易學史上,繼王弼之後把義理學派易學推向了又一個高峰。特別是程頤,他的易學最終成為宋明理學的理論基礎。

程顥與程頤的學說後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程顥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著有《易傳》、《伊川文集》等,後人將二人著作合編為《二程全書》,1981年中華書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④ 文言文翻譯: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

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 。
釋義:
妒忌他的人想借機排擠讓他死,讓人用恐嚇的語言嚇唬他,李朴泰然處之毫無懼色。

⑤ 中秋唐李朴古詩帶拼音

1、全文如下:

《中秋 》

作者:李朴

hào pò dānɡ kōnɡ bǎo jìnɡ shēnɡ ,

皓 魄 當 空 寶 鏡 升 ,

yún jiān xiān lài jì wú shēnɡ ;

雲 間 仙 籟 寂 無 聲 ;

pínɡ fēn qiū sè yì lún mǎn ,

平 分 秋 色 一 輪 滿 ,

chánɡ bàn yún qú qiān lǐ mínɡ ;

長 伴 雲 衢 千 里 明 ;
jiǎo tù kōnɡ cónɡ xián wài luò ,

狡 兔 空 從 弦 外 落 ,

yāo má xiū xiànɡ yǎn qián shēnɡ ;

妖 蟆 休 向 眼 前 生 ;

línɡ chá nǐ yuē tónɡ xié shǒu ,

靈 槎 擬 約 同 攜 手 ,

ɡènɡ dài yín hé chè dǐ qīnɡ 。

更 待 銀 河 徹 底 清 。

2、從立意的角度看,李朴這首詩借月光的皎潔來寫自己內心的純潔高尚,立意新穎,構思奇巧,頗具有獨創性。

3、李朴(1063-1127),字先之,虔州興國逕口(今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鳳岡村)人,登紹聖元年進士及第,官至宋代高宗秘書監,著有《章貢集》20卷,其生平載《宋史·李朴傳》。

4、譯文:

一輪皓月從天邊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引用關於月亮的傳說,即月中有兔與蟾蜍,我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靈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後,遨遊太空。

(5)虔州司法參軍擴展閱讀:

李朴,北宋理學家、學者,字先之,時人稱「章貢先生」。虔州興國人。宋哲宗紹聖元年進士及第。初任臨江軍司法參軍,後轉任西京國子監教授、虔州教授。後遷國子祭酒。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暴,直言敢諫,有才名。

⑥ 翻譯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登紹聖年進士第,移西京國子監教授,,,中文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李朴傳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登紹聖元年進士第,調臨江軍司法參軍,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祐太後不當廢處瑤華宮事,有詔推鞫。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旋追官勒停,會赦,注汀州司戶。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聞玉音,謂朴曰:「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
右司諫陳瓘薦朴,有旨召對,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失今不治,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願詔勿以王氏為拘,則英材輩出矣。」蔡京惡朴鯁直,他執政三擬官,皆持之不下,復以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論朴為元祐學術。,不當領師儒,罷為肇慶府四會令。
有奸民言邑東地產金寶,立額買撲,破田疇,發墟墓,厚賂乃已,朴至,請罷之。改承事郎,知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至國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書監,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贈寶文閣待制,官其子孫二人。
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將強致之,俾所厚道意,許以禁從,朴力拒不見,京怒形於色,然終不害也。中書侍郎馮熙載欲邂逅見朴,朴笑曰:「不能見蔡京,焉能邂逅馮熙載邪?」居官所至有聲。在廣南,止其帥孫竢以文具勤王,不若發常賦助邊。破漕使鄭良引真臘取安南之計,以息邊患,人稱其智。朴嘗自志其墓曰:「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蓋敘其平生雲。有《章貢集》二十卷行於世。
【注釋】
1、推鞫:亦作「推鞠」。審問。《隋書·裴蘊傳》:「蘊知上意,遣張行本奏威罪惡,帝付蘊推鞫之,乃處其死。」唐陸贄《商量處置竇參事體狀》:「若不付外推鞠,則恐難定罪名。」宋司馬光《論皇城司巡察親事官札子》:「有百姓殺人,私用錢物休和,事下開封府推鞫,皆無事實。」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累絏多人,輾轉推鞫,始有一人吐實。」
2、危言:聳人聽聞的言論。宋無名氏《道山清話》:「絳欲以危言中傷大臣,事既無根,徒搖眾聽。」明張居正《上六部稟帖》:「且巧為詆說,捏造危言,遂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晉郭象註:「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權德輿《丙寅歲苦貧戲題》詩:「中憶裴子野,泰然傾薄糜。」《雲笈七簽》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壽何待。」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實由於食貧居賤之有素;汔可小康,即處之泰然,不復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銜,勒令停職。《宋史·理宗紀一》:「李全之叛,淮東提刑司檢法吳澄等出泰州城謁賊,各追官勒停。」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二》:「熙寧三年敕:『今後官員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編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個聖旨:第一開封府問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職的謙稱,意謂不勝其職而將獲罪。舊時官吏常怕因失職而獲罪,便以待罪為自己供職的謙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漢司馬遷《史記·季布傳》:「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當時季布任河東守。)」宋范仲淹《滕君墓誌銘》:「予時待罪政府,嘗力辯之。」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老夫待罪錦衣,多歷年所,門戶黨援,何代無之?」
6、玉音:原系尊稱帝王的言語。《尚書大傳》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漢司馬相如《長門賦》:「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蘇森《<欒城集>後序》:「孝宗皇帝玉音問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於理,《欒城集》天下無善本,朕欲刊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癸未,(上)臨雍講學,玉音朗朗。」後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三國魏曹植《七啟》:「將敬滌耳,以聽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見贈》詩之十:「開坼新詩展大璆,明珠炫轉玉音浮。」宋楊億《送劉秀州》詩:「騎置迢迢阻玉音,左魚江海遂初心。」
7、召對: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政事、經義等方面的問題。宋蘇轍《謝除中書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聞召對之音;眾口交攻,終致南遷之患。」明高啟《西清對雨》詩:「坐詠西清暇,君王召對稀。」《兒女英雄傳》第40回:「及至他得了講官,大考起來,漸次升到國子監祭酒,便累蒙召對。」
8、政體:為政的要領。漢荀悅《申鑒·政體》:「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賢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業惟敦,是謂政體也。」唐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自此百官中有學業優長兼識政體者,多進其階品,累加遷擢焉。」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一》:「若將六部案牘中有關於政體者一一録出,修為一書,則累朝之事更無遺漏矣。」
9、圓方:謂隨物賦形,或方或圓。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委曲》:「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賦》:「因烈火而變化,逐懿範而圓方。」
10、排擊:排斥;抨擊。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賈表之)資稟甚豪,嘗謂仕宦當作御史,排擊姦邪。」明李東陽《曹參論》:「設非平、勃諸臣為之排擊撥正於後,則漢之為漢,我不敢知,惡在其為清凈之效也?」清彭紹升《<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而於時有當湖陸子者出,復以排擊王學為功,又因王子而並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實際情況。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鑽厲求學而一經不治。」
12、鯁直:剛直;率直。《後漢書·黃琬傳》:「(刁韙)在朝有鯁直節,出為魯、東海二郡相。」《水滸傳》第53回:「李逵雖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處:第一,鯁直,分毫不肯苟取於人。」巴金《隨想錄·紀念雪峰》:「見第一面我就認為雪峰是個鯁直、真誠、善良的人,我始終尊敬他。」梁斌《紅旗譜》十一:「(大貴)沉默了半天,才鯁直地說:『我看著這脯紅,三天不吃飯也不飢!』」附:骾直:剛強正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鐵英為御史,中玉慮以骾直得禍,入都諫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別人做壞事。
14、立額買撲:確定土地數額包買賦稅。額:規定的數目。如:額地(計入納稅納糧數額的田地);額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級最低的官員);額子(定額;規定的數目)。買撲: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初對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稅收,由官府核計應征數額,招商承包。包商(買撲人)繳保證金於官,取得征稅之權。後由承包商自行申報稅額,以出價最高者取得包稅權。元時的包稅范圍更加擴大。宋歐陽修《乞免蒿頭酒戶課利札子》:「臣竊見河東買撲酒戶,自兵興數年,不計遠近,並將月納課利,支往邊上折納米粟。」宋張耒《明道雜志》:「仁宗時,有大豪焦隱者,嘗詣三司投狀,乞買撲解州鹽池,歲納浄利。」
15、田疇:泛指田地。《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孫希旦集解引吳澄曰:「田疇,謂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漢賈誼《新書·銅布》:「銅布於下,采銅者棄其田疇,家鑄者損其農事,谷不為則鄰於飢。」宋范仲淹《稼穡惟寶賦》:「田疇播殖之時,豈慙種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園後為籬柵,有門在正中偏右,園外一片田疇。」
16、墟墓:丘墓;墓地。《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晉潘岳《悼亡詩》之三:「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一老翁坐墟墓間,旁有狐十餘,各捧書蹲坐。」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其流風至漢不絕,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聖哲士女之圖。」
17、厚賂:多多賄賂。
18、禁從:帝王侍從。特指翰林學士之類的文學侍從官。宋葉適《<陰陽精義>序》:「鄭公不登禁從死,景元老為選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三》:「然東坡自此脫謫籍,登禁從,累帥方面。」《雲麓漫鈔》卷十引宋王明清《揮麈録》:「張耆既貴,嘗欲置酒邀禁從,上許之。」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有官有職差遣,以登台閣禁從為顯宦。」
19、邂逅:偶然;僥幸。漢王充《論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謂之遇。」《魏書·恩幸傳·侯剛》:「兼剛口唱打殺,撾築非理,本有殺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詩:「邂逅得歸耶戰死,母隨人去亦蕭然。」宋陸游《夜讀兵書》詩:「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萬一。《後漢書·杜根傳》:「周旋民間,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資治通鑒·漢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會,謂出於意料之外也。」《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張邵傳》:「若劉穆之邂逅不幸,誰可代之?」《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樹柵,遣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將四萬人,驍銳指揮使李延厚將二千人討紹深」元胡三省註:「既浚壕樹柵為守城之備,又遣重兵出討,以兵有邂逅,戰苟不利,則退守無倉卒失措之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太原獄》:「(孫令)乃謂姑婦:『……汝家本清門,不過一時為匪人所誘,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擊殺之。』姑婦趑趄,恐邂逅抵償,公曰:『無慮,有我在。』」
20、居官:擔任官職。《儀禮·士相見禮》:「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記·汲鄭列傳》:「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舊唐書·白居易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紅樓夢》第37回:「賈政自元妃歸省之後,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謂空有條文。《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司馬貞索隱:「謂空具其文而無其實也。」《宋史·哲宗紀一》:「有司奉行失當,幾於煩擾,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實惠。」《元典章·台綱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處……體究一切非違,務要實行,無為文具。」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明時黃冊蓋多有不實者,及一條鞭法盛行,而編審亦為文具。」
22、勤王:謂盡力於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周禮·春官·大宗伯》「秋見曰覲」漢鄭玄註:「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晉書·謝安傳》:「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後漢書·袁紹傳》:「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了。」
23、常賦:固定的賦稅。《魏書·食貨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將與除之。」唐孫樵《書何易於》:「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仗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詩:「自雲足踏地,常賦何能免。」
24、助邊:謂捐獻財物以資助邊防費用。《漢書·卜式傳》:「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清李漁《奈何天·慮婚》:「大爺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幾萬銀子去助邊。」
25、漕使:轉運使,主管由水路輸送糧食、給養。中國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首見於唐。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置水陸轉運使,掌洛陽、長安間食糧運輸事務。十八年(730),置江淮轉運使,掌東南各道水陸轉運。肅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諸道轉運使,掌全國穀物財貨轉輸與出納。代宗後,常由宰相兼領,有時與鹽鐵使並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並於諸道分置巡院,五代廢巡院。宋初為集中財權,置諸路轉運使掌一路財賦,並監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為都轉運使,簡稱漕,實為府、州以上行政長官。皇帝出巡時有行在轉運使,出兵征討則有隨軍轉運使。遼南面財賦官亦有都轉運使與轉運使,掌賦稅錢谷倉庫出納與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轉運使。元、明有都轉運鹽使,清有都轉鹽運使,專管鹽務,與唐、宋、遼、金轉運使職責不同。
26、真臘:真臘國。中國古籍中用以稱七至十七世紀吉蔑王國,位於今柬埔寨。其名始見《隋書》。自唐武德以後屢與中國通使。宋元時期中國商人頗有在其地安家經商者。元人周達觀撰《真臘風土記》,是研究真臘古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唐韓愈《送鄭尚書序》:「其海外雜國,若躭浮羅、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臘、干陀利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此自真臘攜來,所謂『田婆羅』也。」
27、安南:安南國。安南國是越南的古稱。安南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本來的越南只包括現越南北部一帶,不包括現越南南部-本來的占城國。古代越南從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是中國領土。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越南叛亂,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北宋政府無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安南國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當時越南是中國安南都護府管轄。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1407年六月,明朝消滅越南胡朝後,聲稱為了回應當地官吏耆老「原復古郡縣」的請求,便將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國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但這種局面沒能維持多久,之後安南兵連禍結,明軍數次作戰不利。至明宣宗時對連年戰爭感到厭倦,楊士奇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斷然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國版圖中再次分出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朝嘉慶前稱安南國,是當時中國的屬國。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並作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揚。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後,五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調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說為906),靜海節度使獨孤損被貶職流放與此同時,中國境內藩鎮割據,政局混亂,而安南鴻州的曲承裕則憑著他「寬和愛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當地人支持,自稱靜海節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認既成事實,認可曲承裕靜海節度使之職,並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雖然名義上還是唐朝的官員,實際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權。曲承裕任職不久,便於907年6月去世,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Khúc Hạo)繼位。曲承裕越南史稱「曲先主」。後梁貞明三年(917),曲顥去世,由兒子曲承美襲位,史稱曲後主。這段時期在越南歷史稱為曲家,這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歷史的開端。「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紹興二十六年(1156)即見於記載。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28、邊患:邊境遭到侵犯的禍患。漢賈誼《新書·匈奴》:「國有二族,方亂天下,甚於匈奴之為邊患也。」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虜庭,知其必為邊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誼、業績等。晉陶潛《停雲》詩:「人亦有言,日月於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唐裴度《中書即事》詩:「鹽梅非擬議,葵藿是平生。」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煩諸曲筆!」
【譯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興國縣人。考中紹聖元年(1094)進士,調任臨江軍司法參軍,移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特別器重稱許。移任虔州州學教授。因為曾說隆祐太後不應當廢棄居瑤華宮的事,皇帝有詔令審問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擠他想讓他死,就使人拿聳人聽聞的話來嚇唬他,李朴態度安然毫無懼色。不久追回官銜,勒令停職,適逢大赦,注名登記為汀州司戶。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說自己任職四十六天,沒有聽到李朴的話,就對李朴說:「某事有利於國家嗎?某事有利於國家嗎?」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沒有你父親的風骨。」范純禮為此落淚。
右司諫陳瓘推薦李朴,有聖旨召大臣廷對,李朴首先說:「熙寧、元豐以來,施政綱領屢次變革,剛有一兩位大臣學問不同,接著就各持己見,互相排擠,不研究實際情況,這一定會導致形勢不能補救。」又說:「如今士大夫做學問不求之於自己,而只聽王氏的,敗壞心術,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詔不要受王氏局限,那麼就可以英材輩出了。」蔡京討厭李朴耿直,其他執政三次擬任官職,他都壓下不下達,又任命他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議論李朴搞元祐學術,不應當做儒生的老師,於是罷免為肇慶府四會縣令。
有奸民說縣東邊的地方出產金寶,確定土地數額包買賦稅,打破田疇,發掘墳墓,多多賄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後,請求廢棄這種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宋欽宗在東宮時就聽聞他的名聲,到他即位後,授予他著作郎之職,半年內一共升遷五次官至國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職。宋高宗即位,授任秘書監,迅速徵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贈官寶文閣待制,他的兩個子孫被封官。
李朴自從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聲。蔡京要強求拉攏他,就讓他所信賴的人向他說明心意,答應讓他做皇帝侍從,李朴極力拒絕不見他,蔡京怒形於色,然而最終沒有害他。中書侍郎馮熙載想意外見一下李朴,李朴笑著說:「(我都)不見蔡京,怎麼能見馮熙載呢?」任官所到之處都有很好的名聲。在廣南,阻止了廣南帥孫竢憑空頭條勤王,不如發放固定的賦稅資助邊防。改變了轉運使鄭良藉助真臘國(今柬埔寨)奪取安南國(今越南)的計策,來平息邊患,人們稱贊他有智謀。李朴曾自撰墓誌銘說:「把天作為心志,把道作為本體,把時代作為運用(根據),就可以做好事了。」這大概是敘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貢集》流傳於世。

⑦ 李朴的《宋史·李朴傳》

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登紹聖元年進士第,調臨江軍司法參軍,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祐太後不當廢處瑤華宮事,有詔推鞫。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旋追官勒停,會赦,注汀州司戶。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聞玉音,謂朴曰:「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
右司諫陳瓘薦朴,有旨召對,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失今不治,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願詔勿以王氏為拘,則英材輩出矣。」蔡京惡朴鯁直,他執政三擬官,皆持之不下,復以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論朴為元祐學術。,不當領師儒,罷為肇慶府四會令。
有奸民言邑東地產金寶,立額買撲,破田疇,發墟墓,厚賂乃已,朴至,請罷之。改承事郎,知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至國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書監,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贈寶文閣待制,官其子孫二人。
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將強致之,俾所厚道意,許以禁從,朴力拒不見,京怒形於色,然終不害也。中書侍郎馮熙載欲邂逅見朴,朴笑曰:「不能見蔡京,焉能邂逅馮熙載邪?」居官所至有聲。在廣南,止其帥孫竢以文具勤王,不若發常賦助邊。破漕使鄭良引真臘取安南之計,以息邊患,人稱其智。朴嘗自志其墓曰:「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蓋敘其平生雲。有《章貢集》二十卷行於世。

⑧ 古人雲賭神仙輸先人之明簽也是什麼意思

古人雲:九賭神仙輸,可見先人之明鑒也。

譯文:古人說:賭的次數多了,神仙也會輸的。可見古人是多麼明白了。

⑨ 慶歷十大才子

1、大學士蘇軾(最勤奮的才子、最愛喝酒的才子)
一天到晚拿著書,沒人比他更用功了,難怪能寫出這么多好詩詞。
提起「蘇軾」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一曲水調歌頭,被眾人吟唱至今。這位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果真不負「東坡居士」這個雅稱,我們經常聽到的「東坡肉」,便是拜他所賜。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人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比起《水調歌頭》,蘇軾的《江城子》更令我難忘。悼念與其相濡以沫,生死相許、相依為命的亡妻王弗的詩,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兩人之間那種生死都無法阻隔的深情羈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2、大宋前任丞相王安石(官位最高的才子)
(一看這個官名,就夠嚇人了,絕對是整個蘇州官職最高的NPC)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浣溪沙」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
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3.主考官歐陽修(最容易醉的才子)
(看其自號便知,此才子有多能醉了!)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4.副考官曾鞏(最晚當官的才子)
(竟然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非常強悍!)
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布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
「苦雨」
霧圍南山郁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
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
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

5.賀鑄(身世最顯赫的才子)
(皇孫貴胄啊!果然非常強大!)
北宋詞人。字方回。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孝惠皇後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
年少讀書,博學強記。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宋史。賀鑄傳》)。17歲時離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由於所任皆冷職閑差,抑鬱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煉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難》、《搗練子。望書歸》、《採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為最著名。《鷓鴣天。半死桐》悼念詞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訴,「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一句更是飽含深情,哀婉凄絕。《芳心苦》寫「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的荷花,視角新奇卻又不失於理,且托物言志,可謂手法高妙。
「鷓鴣天。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6.張耒(lěi)(最肥的才子)
從「肥仙」這一稱呼便可以知,此才子有多肥了!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
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擔任過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稱其張右史;因其晚年居陳(今河南淮陽),陳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
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余》,趙萬里輯本。
《少年游》
含羞倚醉不成歌,纖手掩香羅。
偎花映燭,偷傳深意,酒思入橫波。
看朱成碧心迷亂,翻脈脈、斂雙蛾。
相見時稀隔別多,又春盡、奈愁何。

7.晁補之(最儒雅的才子)
(書香門第啊,難怪造型都這么「賈寶玉」!)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史。晁補之傳》雲: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間調京,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佑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閑故里,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死於任所。
「鹽角兒(亳社觀梅)」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
占溪風,留溪月。
堪羞損、山桃如血。
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8.周敦頤(最潔身自愛的才子)
(如此愛蓮之人,怎不潔身自愛呢?)
中國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書堂,故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他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並稱為「北宋五子」。
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賦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延。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9.張擇端(最窮的才子)
(以賣畫來維生,比起任何一位才子都凄涼啊!)
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他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這兩件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該作品現在已經轉到天津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己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10.謝尚(最早的才子,最有錢的才子)
(應該是目前蘇州城朝代最早的NPC了!竟然還是商會發貨人。有錢……)
字仁祖。東晉人,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書法,尚清談。歷任江州刺史、尚書僕射,後進號鎮西將軍,累宦至散騎常侍,衛將軍,並開府儀同三司。世稱謝鎮西。 曾於北伐中得到傳國玉璽,又於牛渚採石制為石磬,為江表鍾石之始。

⑩ 李朴的《中秋》全文翻譯

譯文:

一輪皓月從天邊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

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

引用關於月亮的傳說,即月中有兔與蟾蜍,

我想要約同明月一起乘靈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銀河徹底澄清以後,遨遊太空。

賞析:

這首詩是寫中秋之月,首聯即點明主題,用「寶鏡」突出了月之明亮,頷聯詩人作了空間的延伸,將讀者帶入了廣袤無垠的月夜裡,使人如身臨其境,看那皓月當空,光照萬里的壯美景色。頸聯引用了兩個傳說故事,增加了全詩的趣味性,尾聯詩人突發奇想,欲與月亮一起乘船遨遊銀河,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10)虔州司法參軍擴展閱讀:

題為《中秋》,實是歌吟中秋月夜,著重描寫的又是那一輪秋月。詩中寫了明月的形如寶鏡,寫了月夜的靜謐氣氛,寫了它的平分秋色,寫了它的雲衢照明。後又用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作為素材,極寫秋月明凈圓滿的形象。末二句,詩人進一步馳騁想像,打算約伴同游銀河,更使詩中清輝漫空的月色顯現出新的境界。

意思:浩瀚廣闊的夜空中,月亮象寶鏡般升起,萬籟無聲,空中只有淡薄的雲,遙望太空,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雲的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熱點內容
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8 10:16:09 瀏覽:314
法院計算機待遇 發布:2025-08-28 10:13:56 瀏覽:54
勞動法加班怎麼算的 發布:2025-08-28 10:09:33 瀏覽:126
最高人民法院假釋 發布:2025-08-28 10:04:07 瀏覽:473
法官判錯案向哪個部門控告 發布:2025-08-28 09:55:12 瀏覽:947
前海法院條例 發布:2025-08-28 09:45:48 瀏覽:618
勞動合同法以欺詐手段 發布:2025-08-28 09:44:52 瀏覽:199
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任務是 發布:2025-08-28 09:44:08 瀏覽:481
司法教導書 發布:2025-08-28 09:36:55 瀏覽:170
商法二試題下載 發布:2025-08-28 09:36:51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