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公司法
(1)至少1050萬股。我國《公司法》規定,以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專,發起人認購屬的股份不得少於公司股份總數的35%。
(2)臨時股東大會的會議通知時間不符合法律規定。理由:股份有限公司的臨時股東大會應當於會議召開15日前通知各股東;發行無記名股票的,應當於會議召開30日前公告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審議事項。
(3)臨時股東大會協議的效力不符合法律規定:
①公司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屬於特別表決,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②臨時股東大會不得對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項作出決議。第二第三這兩項決議未在通知中表明,不得作出決議。
望採納,不足之處望指正。
㈡ 2014年新《公司法》對注冊會計師影響
注師們少了驗資的業務,年檢是企業的事情
㈢ 根據《新公司法》注冊會計師可以個人辦公司嗎
一、原《公司法》的弊端及新《公司法》簡介
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公司法是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也是規范市場主體方面起支架作用的法律。1993年我國第一部《公司法》頒布實施以來,對於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公司法》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特別是由於立法時的歷史局限性,當時的立法理念、立法技術和制度設計,都越來越顯得滯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公司法》的一些規定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且,對一些重要方面缺乏法律規范或者缺乏明確的規定。為了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廣泛吸引民間投資,更有效地保護公司、股東、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對《公司法》及時進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10月27日通過的《公司法(修訂案)》,認真總結了我國公司發展的實踐經驗,大膽吸收了國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突出了法律規定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對《公司法》進行的全面的修改完善,使之能夠滿足新經濟時代公司發展的需要。可以說,本次修改是完善我國公司法律制度乃至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一步。
二、本次《公司法》修訂的重點內容
(一)減少強制性規范,增加任意性規范。
按照私法自治的原則,這次修改把公司法的一些強制性規范變為任意性規范,減少法律的強制性干預,增強公司章程的法律效力,賦予公司更多的意思自治。例如,表決權的確定、紅利的分配方式、法定代表人的確定、股權轉讓(72、73條)、對外投資和擔保等,均可由公司章程確定。
(二)取消公司對外投資的限制,同時限制大股東通過擔保轉移公司財產。
原《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對外投資不得超過凈資產的一定比例,實踐中很難操作。公司對外投資屬於公司的經營自主權,因此,這次修改明確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第15條)。同時,針對目前一些公司的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通過提供擔保轉移公司財產的現象,還進一步要求: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並且該股東或者受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該擔保事項的表決(第16條)。
(三)確立了揭開公司面紗制度或者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
增加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獨立法人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20條)。
(四)對關聯交易作出原則規定。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關聯交易問題,增加一條原則性規定:公司的控制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規定進行關聯交易,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一規定確立了規制關聯交易的法律基礎和原則,具體操作辦法可以根據實踐的需要,由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進一步加以明確(第21條)。此外,還增加規定: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會議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事項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出席會議的無關聯董事人數不足三人的,應當將該事項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第125條)。
(五)降低公司設立門檻,使設立公司更加簡便,鼓勵投資創業。
這次修改把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由原來的10萬元降至3萬元;並且實行授權資本制度,允許股東在公司成立兩年內分期繳足認購的出資額;投資公司還進一步放寬到五年(第26條)。
(六)加強對中小股東的保護。
針對目前中小股東的權益不時遭到大股東侵害的現實,新增加了一些重要規定:(1)賦予(有限公司)股東查閱公司會計賬簿、查閱並復制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和有關材料的權利,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第34條);(2)公司連續五年盈利且符合分配紅利的條件,卻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等情形下,對股東會的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持有的股份;股東不能與公司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第75條)。 (3)增加控股股東義務: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20條)。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21條)。
(七)確立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制度。
修改後的《公司法》以專章規定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從法律上確立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制度,並作出了一些特殊規定:(1)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萬元,且股東應當一次繳足出資額;(2)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且該公司不得再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3)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終了時應當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4)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59-64條)。
(八)確立股東代位訴訟制度。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法執行職務,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持股達到一定比例、一定時間的股東可以要求監事會(監事)提起訴訟;監事會(監事)逾期拒絕起訴的,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起訴將會給公司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的,股東可以代位公司,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第152條)。
第152條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九)規定了解決公司僵局的司法途徑。
針對當前一些公司經營過程中陷入僵局,通過協商解決不成,又沒有其他救濟手段的狀況,這次修改專門增加一條規定:公司因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遭受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第183條)。
此外,這次修改還在其他一些方面有所創新和發展。例如:(1)注重維護公司職工的合法權益明確規定工會代表職工就職工的工資、福利、保險和勞動安全衛生等事項,與公司依法簽訂集體合同,增強職工的集體談判能力(第18條);並將公司解散時應當發給職工的法定補償金,同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用一起,列入優先清償順序(第187條);(2)明確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採取募集方式設立,可以向社會公眾公開募集,或者向特定對象募集而設立公司(第78條),原則上承認了以私募形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3)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在法律上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第123條);(4)首次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設立董事會秘書,負責公司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會議的籌備、文件保管及公司股權管理,辦理信息披露等事宜(第125條);(5)進一步了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明確規定這些人員對公司負有踏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並規定不得挪用公司資金、不得私立賬戶存儲公司資金、不得與公司進行交易、不得接受交易傭金、不得與公司開展業務競爭等具體義務(第148條、第149條)等。
三、對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
對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將是長期的,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影響更加充分和全面。以下的所概括的內容並充分,影響的效應將會隨公司法的實施而日益顯著和突出。對部分影響目前有相應的措施予以應對,但有些影響尚須相關部門進一步制訂具體規定。
(一)對公司日常經營的影響
1、本公司及本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否應按照修訂後的《公司法》規范公司的制度體系修改章程、規范公司治理等。
2、有限公司股東有權查閱公司會計帳簿(注意:是帳簿,不是記帳憑證,也不是會計報告),公司不提供查閱的,股東可起訴查閱。
3、異議股東出售給本公司的本公司股份,是轉讓還是注銷?在財務上如何處理?(75條)
(二)在新的公司法架構下,如何保證交易安全
交易中,幾個須注意的問題:
1、交易中審核交易對方的注冊資本、實收資本;例如:在部分招標行為中,對投標人的注冊資本有要求,新公司法下,注冊資本與實收資本存在差異,應在新法條件下,完善招標文件。
2、根據交易的重要程度,可查閱其公司章程。新《公司法》明確規定登記機關應向公眾提供查閱;
3、盡管公司注冊資本很多,但應關注其出資構成,評估其實力。如公司70%的無形資產出資,30%的現金出資,但無形資產可能跌價很嚴重。
4、招投標中,招標人、投標人存在關聯關系時,如何避免串通投標的嫌疑:(1)招標方、投標方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不存在兼職;(2)告知所有投標人,招標人的子公司參與投標;(3)通過招標代理公司辦理招標事宜等;
5、在同一人有限公司交易時,應關注該公司是否同其股東資產嚴格分開等。
(三)新《公司法》對投資及融資的影響
(1)設立新公司更加便捷、出資方式更加靈活
(2)公司對外投資的限製取消,轉而由公司章程規定
(3)融資中,公司的注冊資本已不是判斷公司實力的主要指標,核心是公司的凈資產、公司的實收資本、現金流、可變現資產等因素
(4)有限公司利潤分配根據約定來確定,有可能出現獲得固定收益的投資及融資行為及優先股等形式
(5)分期繳付出資。公司成立後,部分股東延期交付出資,該部分股東延期繳付出資期間產生的收益如何分配?公司成立後,尚處於分期繳付出資的期限內,公司經營不良,部分股東可否拒絕再投資?
㈣ [CPA經濟法 公司法]區別:經理、總裁、CEO
首席執行官(CEO):
公司董事會的代理人.執行董事會授予的部分經營管理權利.是公司政策執行機構的最高負責人.通常由董事長兼任.
總裁:
僅次於CEO的公司第二號行政負責人.是行政負責人,所以總是裁人.一般由CEO兼任.
總經理、首席營業官(COO):
CEO的助手,公司的第三號人物.負責公司的日常營業.不是行政,所以他不裁人.
董事長:
公司董事會主席,直接領導公司里的董事會,以及附設的執行委員會、任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一些專門委員會.是公司的老大.
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如果權力變成了一種享受,甚至連權力擁有者的稱謂都變成了一種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頂。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怎樣設置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職位,以及如何界定他們的職責許可權,是一個在實際上和法律上都還沒有公認標準的問題。從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完善的美國的情況來看,也並沒有一個公認的聯邦標准。美國絕大多數州規定上市企業至少要有三名行政官員:總裁(President),董事會秘書(Secretary)和財務主管(Treasure)。除此之外,企業的董事會可以根據公司章程(Bylaw)任命任何數量的其他行政官員,包括CEO,COO職位,但並非法定必設。
換言之,企業的行政長官的職權劃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是因企業不同而不同。兩位同樣具有CEO頭銜的行政長官的實際權力可能相去甚遠。這是因為企業的法定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而董事長的實際權力在不同企業之間相差很大。從美國實際來看,CEO,董事長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或不可以代表企業,有很大差異。1973年美國American Express vs.Lopez 案例中,法院判決意見指出「董事長一職在其演化過程中在不同企業出現了不同的走向。在有的企業,董事長一職由首席執行官兼任,他可能把日常事務都交付給了一位年輕的經理,但仍然執掌大權;在其它企業,董事長由資深、退休的首席執行官擔任,但實際只起咨詢參謀作用。在另外一些企業,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則成為權力大體平等的「雙首腦制度」。還有的企業則設「CEO辦公室「,由幾個高級行政長官共同執行企業權力。
因此,美國法律中對企業行政首腦(不管頭銜是總裁,還是首席執行官或其它職稱)的「明顯權力」(Apparent authority)和「實際權力」(Actual Authority)有很詳細的討論。一般來說,在處理企業的一般業務時,企業首長被認為可以代表企業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決定;而對於特別業務(Extraordinary Business),如出售企業的重大資產,收購兼並其它企業,重大捐贈,或為其它企業擔保債務等等,則不能代表企業,而需由董事會決議。
因此,從實踐來看,是否需要同時設CEO,總裁,COO,要根據企業的規模、業務種類、總裁更替計劃的需要來定。美國企業的通常實踐是CEO作為一把手,而把總裁和COO作為培養一把手接班人的過渡性崗位。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同時設這三個崗位。美國管理最好的企業,通用電氣就只設CEO,而不設C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