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錯的多
Ⅰ 民法上的錯誤
民法上的錯誤,是指行為人由於認識錯誤或欠缺對錯誤的認識,致使內心的真實版意思與外部權的表示行為不一致。在傳統民法上,嚴格區分錯誤和誤解,我國民法不作類似區分,在關於重大誤解的規定中,涵蓋了錯誤和誤解所包含的內容,並將相應民事行為的效力規定為可撤銷。
Ⅱ 民法上的過錯
1.民法的過錯包抄括故意和過失,民法上的故意也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結果而實行這種行為。他與過失一起構成了侵權行為的主觀要件。關於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前者是指積極產生認識到或預見到的結果的心理狀態,後者是指缺乏足夠的注意。但在侵權行為的成立這個問題上,這種區別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在侵權行為的結果上,例如賠償責任的計算或者過失責任抵消的情況中,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刑法上的過錯是指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Ⅲ 民法上有多少種撤銷權高分!
1、民法通則上規定的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即下列民事行為,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一方當事人可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或者變更,你問的是撤銷我就不說變更了)
2、合同法上:a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在合同被法定代理人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 b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被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合同在被代理人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
c重大誤解、顯失公平以及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趁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d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也得請求撤銷。
e委託人可以隨時撤銷對受委託人的委託,但給受委託人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3、繼承法:有民事行為能力的遺囑人,有權對自己所立遺囑予以撤銷。
4、公司法: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會議召集撤銷、表決方式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
5、破產法: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1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價格進行交易、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對未到期債務提前清償、放棄債權的。
6、擔保法:債務人有多個普通債權人,在清償債務中,與其中一個債權人惡意串通,將全部或者部分財產抵押給該債權人,因而喪失履行其他債務的能力,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受損害的其他債權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這種行為。
我不敢說窮盡了所有撤銷權種類,但也差不多就這些了
債務人有撤銷權嗎?
Ⅳ 求解 「民法中的過錯」
刑法中的過錯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兩類,再細分可以分為:直接故意、間接版故意、過於自信的過失、疏權忽大意的過失。
民法中的過錯包括「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
民法和刑法中的過錯對於確認責任比例、認定孰是孰非、孰輕孰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故意與過失是量刑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時候是故意還是過失 甚至會影響犯罪定性,影響到罪名成立 與否.
而一般來說民法中很常見以相對方"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來免責的情況。
Ⅳ 民法上,客觀過錯認定有哪些情形
,民法上指違反社會准則、受法律譴責和非難的心理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對過錯認定,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前者認為,過錯是一種應當受到譴責的個人主觀心態。後者認為,過錯是違反社會准則的行為意志狀態。大陸法系國家多采主觀說。英美國家多采客觀說。中國學者一般堅持主客觀統一說。無論個人的心理狀態還是個人的行為意志,都是法律規范評價的客觀對象。過錯包括兩方面:一是客觀不法行為;二是主觀上受譴責的心態,即可歸責性。對過錯的判定和檢驗,理論上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主觀說認為過錯是一種主觀心態,對過錯的認定就是對這種心理狀態的再現性描述。最確切的是典型心理狀態檢驗法。它根據具體的案件事實,確定行為人的世紀心理狀態符合何種過錯的典型狀態。其思維程序是:首先確定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有無預見;若有預見,行為人對其行為和結果的態度如何;如無預見,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或者能夠預見。客觀說則建立了一種以「注意義務」為標準的過失檢驗法,即以一個人格化的人的形式,確定行為人的過錯。如羅馬法中確定的「疏忽之人」的注意和「善良家父」的注意。在現代國家,一般採取兩種標准:一種是抽象標准,即抽象出一個通常合理人,由其注意標准決定行為人是否有過錯;二是具體標准,即依據事務的性質和行為人的具體職責和實際能力,決定其是否有過錯。
Ⅵ 民法中錯誤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您好,民法中的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與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不同,對一般侵權行為而言,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備前提。
1、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2)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過失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
A.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欠缺善良管理人或者與處理自己事務同樣的注意義務。
B.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顯然欠缺普通人的注意義務。
2、過錯除了一個人的過錯以外,還有共同過錯、與有過失等情形。
(1)共同過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致他人損害,故共同過錯只是存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由於我國的共同侵權行為理論發生了變化,因此共同過錯不再是共同侵權的必要條件,因此共同侵權行為可以在沒有共同過錯的情形下發生。(參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3條第1款的規定)
(2)與有過失,是指對於損害的發生,受害人存在過錯。民法通則第131條對於與有過失的規定相對較為簡單,《人身賠償司法解釋》第2條就與有過失作了詳細規定,該條可以分解為以下內容:
A.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B.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C.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三款(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因此,在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中,如果受害人只是一般過失,不減輕加害人的責任。
與有過失,既可以發生在單獨侵權中,也可以發生在共同侵權中。而在共同過錯中,有過錯的僅是加害人一方,在與有過失中則是強調受害人有過錯。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Ⅶ 我國當前的「民法」有關於「錯誤」的制度嗎好像只有重大誤解吧
欺詐也是也一種「錯誤」吧,被欺詐的一方因為欺詐做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
Ⅷ 民法有多重
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法律
Ⅸ 我開始在看司考的書了,我看的是教材,從民法開始看起,但是做單元練習題得時候錯了很多
直接做每年的真題,不要浪費時間做其他題目,真題做3遍,然後把真題解說中相關的知識點搞定,360分不在話下,請相信我。
Ⅹ 怎樣理解民法上的過錯
過錯,是指行為人通過其實施的侵害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非難的故意和過失狀態。
故意,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行為的損害後果,仍然積極地追求或者 聽任該後果的發生。
過失,是指行為人因未盡合理的注意義務而未能預見損害後果,並致損害後果發生。未盡一般人對他人人身、財產的注意義務,為重大過失;未盡處於行為人地位的合理人對他人人身、財產的注意義務,為輕過失。一般人和合理人的注意均系客觀標准,有利於過失的認定。
正確劃分和認定過錯程度對於確定責任的歸屬和承擔具有重要 意義。特別是在混合過錯和共同過錯的情形下,過錯程度直接影響到過失相抵規則的適用 和共同侵權行為人責任的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