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乙女
❶ 原告甲男與被告乙女同居,甲將其所有的一套單元樓房贈與乙,並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
合同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後一協議的性質屬於附條件的協議,而該條件涉及乙方人身關系,我認為合同當屬無效。但是,如若能夠證明贈與時該財產有「彩禮」的性質,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依據民法公平原則,應該能夠要回
❷ 司法考試刑法,萬國的樂毅老師講的怎麼樣
樂毅老師,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自稱當過兵,所以說話比較粗俗,有時候都覺得自己不像個回博答士,其實我也是這么想的。經常語出驚人,偶爾來點反動言論,在他的課上聽著很生動,案例也相當搞笑,反正甲男乙女總被埋汰,各種埋汰。
真心感謝他和韓老師,考試時候一看,都是老師一再重復是重點要認證記的。刑法我聽過袁登明、吳江、韓友誼、樂毅、阮齊林、謝安平等等但最後只選定了韓友誼和樂毅,一句句地聽很受用。
❸ 女方重婚罪如何認定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所謂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未經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續的,即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關系已經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關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所謂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是指本人雖無配偶,但明知對方有配偶,而故意與之結婚的(包括登記結婚或者事實婚)。此種行為是有意破壞他人婚姻的行為。《刑法》分則條文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對於婚外情一方,重婚罪肯定是要判刑的,即使是拘役,也屬於刑事處罰。對於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也是觸犯刑法的。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情願做婚外情的第三者的,也可能觸犯刑法,受到刑事處罰。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❹ 司法問題。
第一個問題屬於經典的法理問題,雖然在實踐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婚姻登記制度非常嚴格,一個男人同時與兩個女人結婚,在登記程序上基本不能做到。除非利用偽造未婚證明等方式來解決,而且一般都會有先後時間差,所以,基本不太可能同時結婚。如果是偽造未婚證明的,也存在時間差。因為,94年以後已經不承認事實婚姻了。所以,用事實婚姻同時結婚來規避婚姻法和刑法的重婚禁止,在現實條件下,基本不可能。
即使沒有先後順序,同時結婚也違反了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不存在生效的可能,肯定違法。但是,是否構成重婚,確實是一個法理問題,以前我上婚姻法的時候老師就問過相同的問題。但是,老師並沒有給我們確切的回答,是讓我們自己思考。呵呵,這是一個完全法理的問題,司法實踐中是完全可以認定重婚罪的。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與第三者建立夫妻關系的違法行為。重婚是我國刑法中規定的一種犯罪行為,屬於妨害婚姻、家庭罪的范疇。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或以夫妻關系共同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或以夫妻關系共同生活的行為。
重婚一般是指有至少一方是已經有配偶者的重婚行為,如果違法或犯罪主體必須是有配偶者,3人同時結婚就不構成重婚或重婚罪。
但是,根據司法解釋即使是未經過登記的男女,如果以夫妻名義進行生活,又與他人辦理結婚登記的也構成重婚罪,所以重婚罪的主體並沒有限制在法律上進行登記的有配偶的人。所以,應當還是在法理上認定重婚比較恰當。
重婚有以下四種形式:
1.已進行了結婚登記的人又與他人辦理結婚登記
2.已辦理結婚登記的人,又與他人以夫妻關系公開共同生活
3.已與他人以夫妻關系共同生海的人又與他人辦理結婚登記
4.已與他人以夫妻關系公開生活的人,又與他人以夫妻關系公開共同生活的人
第二個案例我前面回答的第一個案例已經很清楚了,重婚並不限制經過登記有配偶的人,就是說同時於兩個人以夫妻名義生活的人都構成重婚,即使沒有任何一個是存在婚姻登記的。
以上的兩種案例,雖然在司法實踐中和法理中一般被認為構成重婚,但是還是有一定的法理分歧的。但是,要注意一方是婚姻,一邊是非法同居是不構成重婚的。
非法同居或一夜情或包二奶等,與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存在區別和一定的交叉,司法實踐中非常難以判斷。
❺ 司法考試主要考什麽
一、考試性質與測試目標
國家司法考試是國家統一的從事特定法律職業的資格考試。初任法官、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合格人員可以向司法部申請授予法律職業資格。
基於此,國家司法考試的目標是通過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司法考試方式和方法,檢驗應試人員是否具備擔任法官、檢察官和執業律師,從事法律職業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
二、考試內容與考試科目
根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據此,並參照教育部法學專業主幹課程的設置,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的科目為:法理學、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和法律職業道德,共14個科目。
三、考試方式
國家司法考試採用閉卷筆試的方式,分兩天進行。
四、試卷結構與考試要求
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試卷的具體結構為:
試卷一: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和法律職業道德。
試卷二: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本卷主要由簡析題、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組成。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21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學、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
以上四卷總分為600分。合格人員必須參加以上四卷的全部考試,且四卷中任何一卷不得為零分.應試人員各卷的考試成績當年有效.
五、題型與實例
(一)單項選擇題
答題要求:每題給四個選項,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應試人員應將正確的選項選擇出來並按要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填塗,多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示例:養花專業戶李某為防止有人偷花,在花房周圍私拉電網。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觸電,經送醫院搶救,不治身亡。李某對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是什麼?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過於自信的過失 D.疏忽大意的過失
(二)多項選擇題
答題要求:每題給四個選項,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答案是正確的,應試人員應將正確的選項選擇出來並按要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填塗,多選、少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示例:甲公司與乙公司交易中獲面額為100萬元的匯票一張,出票人為乙公司,付款人為丙公司,匯票上有丁、戍公司的擔保簽章,其中丁公司擔保80萬元,戍公司擔保20萬元.後丙公司拒絕承兌該匯票.以下判斷哪些是正確的? A.甲公司在被拒絕承兌時可以向乙公司追索100萬元;
B.甲公司在被拒絕承兌時只能依據與乙公司的交易合同要求乙公司付款;
C.甲公司在只能分別向丁公司追索80萬元和向戍公司追索20萬元;
D.丁公司和戍公司應當向甲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三)不定項選擇題
答題要求:每題給四個選項,選項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包括四個)答案是正確的,應試人員應將正確的選項選擇出來並按要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填塗,多選、少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示例:在某法院受理的一起交通處罰案件中,被告提供了當事人闖紅燈的現場筆錄。該現場筆錄載明了當事人闖紅燈的時候、地點和拒絕簽名的情況,但沒有當事人的簽名,也沒有其他證人簽名。原告主張當時不在現場,並有一朋友為其出庭作證。根據原被告雙方提供的證據,法院應如何認定?
A.法院可以認定原告闖紅燈;
B.法院可以認定原告沒有闖紅燈;
C.法院對原告是否闖紅燈無法認定;
D.法院需進一步調查後再作認定。 (四)簡析題
答題要求:要求應試人員按照實體提問回答問題.應試人員應仔細閱讀試題及提問,按要求作答.
示例:趙某孤身一人,因外出打工,將一祖傳古董交由鄰居錢某保管。錢某因結婚用錢,情急之下謊稱該古董為自己所有,賣給了古董收藏商孫某,得款10000元。孫某因資金周轉需要,向李某借款20000元,雙方約定將該古董押給李某,如孫某到期不回贖,古董歸李某所有。在趙某外出打工期間,其住房有倒塌危險,因此房與錢某的房屋相鄰,如該房屋倒塌,有危及錢某房屋之虞。錢某遂請施工隊修繕趙某的房屋,並約定,施工費用待趙某回來後由趙某付款。房屋修繕以後,因遏百年不遇的台風而倒塌。年末,趙某回村,因古董和房屋修繕款與錢某發生糾紛。請回答下列問題:
1.錢某與孫某之間的買賣合同效力如何?為什麼?
2.孫某能否取得該古董的所有權?為什麼?
3.孫某將古董當給李某,形成何種法律關系?
4.孫某與李某之間約定孫某到期不回贖,古董歸李某所有,該約定效力如何?為什麼?
5.錢某請施工隊加固趙某的房屋,這一事實在錢某和趙某之間形成何種法律關系?
6.若趙某拒絕向施工隊付款,施工隊應向誰請求付款?為什麼?
7. 趙某對錢某擅自出賣古董之行為,可提出何種之訴?
(五)分析題
答題要求:要求應試人員根據案情,做出全面分析.應試人員應應仔細閱讀試題及提問,按要求作答.
示例:李某長期在甲市行人較多的馬路邊尋問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證,然後將需要身份證的人的照片、住址等資料送交何某偽造。何某偽造後,李某再交給購買者。在此期間,李某使用偽造的身份證辦理手機入網手續並使用手機,造成電信資費損失3000餘元。為了防止司法人員的抓捕,李某一直將一把三角刮刀藏在內衣口袋中。2001年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李某在馬路上尋問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證時,發現錢某孤身一人行走,便竄至其背後將其背包(內有價值2000元的財物)奪走後迅速逃跑。錢某大聲呼喊抓強盜。適逢民警趙某經過此地,趙某將李某攔住。此時李某掏出三角刮刀,朝趙某的腰部捅了一刀後逃離,致趙某重傷。甲市公安機關抓獲李某後,與李某居住地乙市公安機關聯系,發現李某是因為在乙市使用信用卡透支l萬元後,為逃避銀行催收而逃至甲市的。
問題:請結合上述案情,分析李某各行為的性質,並請說明理由。
(六)法律文書題
答題要求:要求應試人員對試題所提供的事實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並按試題要求將旗幟作為相應的法律文書,或要求應試人員對試題所提供的法律文書找錯,並提出理由或分析.法律文書題要求答題格式規范、文字通順、標點正確、無語法錯誤.
示例:被告人李某,男,1970年8月2日生,漢族,農民,住赤山市龍安村。2000年9月7日上午,被告人李某路經該市郊區時,見被害人徐某(女,34歲)一人在草灘上牧羊,便上前搭話。交談中李產生了強姦邪念,便將徐拉入附近溝內按倒在地,強行撕扯徐的褲子欲行強奸。徐極力反抗,大聲呼救。李害怕罪行暴露,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向徐的腹部猛刺一刀。徐繼續呼救,李一手卡住徐的脖子,另一手用匕首向徐的腹部猛刺數刀,致徐當場死亡。李取下徐手上戴的手錶和身上的80元錢,並將徐的屍體移到附近掩埋。隨後,李將被害人放牧的125隻綿羊趕到臨近的高家店村,准備銷贓時被發現。李畏罪潛逃,後被抓獲歸案。
問題:現假定你為本案的公訴人,請根據上述案情撰寫一份起訴書。
答題要求:
1.格式正確,應具備的事項齊全;
2.請求合法有據,定性准確;
3.文字通順簡練,無語法錯誤和錯別字;
4.題中未涉及的當事人自然情況及司法機關的名稱、文號等可自行編撰,但不得署應考人員姓名.
(七)論述題
答題要求:要求應試人員根據試題所提供的材料,運用掌握的法學知識、理論進行分析和論述.論述題要求觀點明確、說理充分、語言流暢、邏輯嚴密、表述准確.
示例:甲男與乙女系隔壁鄰居。因甲時常聚集三朋四友在家打麻將,有時通宵達旦,喧鬧聲嚴重影響了乙家正常的休息。乙多次到甲家說明自己身體不好,神經衰弱,且孩子要學習,希望甲夜晚不要擾民。一次甲家正在玩麻將,乙又敲門表示不滿。甲認為乙在朋友面前掃了自己面子,遂出言不遜,辱罵乙神經病。乙亦怒斥甲不務正業,象個賭徒。雙方由此發生爭吵,引來鄰里十數人,紛紛勸說雙方忍讓。甲惱羞成怒,上前拉住乙的衣服說:「我是賭徒,你就是妓女。」乙羞憤不已,轉身欲走,但被甲拉住。掙扯間致乙襯衣被撕破,上身部分裸露。乙遭此羞辱之後,神經受到嚴重刺激,神經衰弱加重,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所在外企因此將其辭退。治病、休養、生活無來源,使乙身心、財產俱遭傷損。後有朋友告訴乙,此事不能作罷,一定要討個說法。 作為一名法律職業者,你認為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有哪幾種法律途徑或方式可供乙選擇,以維護其權益。針對本案的實際情況,你認為選擇其中哪一種方式處理此事社會效果更好、更具優越性,並請闡明理由。 答題要求: 1.運用掌握的法學和社會知識闡釋你的觀點和理由; 2.說理充分,邏輯嚴謹,語言流暢,表達准確; 3.字數不少於500字。
司法考試大綱
修訂說明
依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和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的總體方案,司法部組織有關專家在《2004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的基礎上,修訂完成本大綱。
本大綱包括以下兩部分:一、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考試說明;二、各科目考試要點與范圍。
本大綱編寫、修訂過程中,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外交學院、吉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中南 財經政法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北京漢華律師事務所、北京金誠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❻ 一個案子
一個論文供你參考:
在法學理論界,對於「一事不再理」原則存在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觀點:
一、廣義說。廣義說認為「訴訟法上為防止對於同一法律關系發生相抵觸之裁判,且免虛耗勞費時間,或為維持判決之確定力起見,設有禁止更行起訴之規定,此在學說上謂之」一事不再理「之原則。析言之:當事人不得就已起訴之案件,於訴訟系屬中,更行起訴,此因訴一經提出,即生訴訟系屬之效力,該訴訟之原告或被告不得更以他造為被告,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同一法院或他法院,提起新訴或反訴;訴訟標的於確定之終局判決中經裁判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當事人不得就該法律關系更行起訴,此種效力稱為判決之實質確定力或既判力。以上兩種情形,自當事人言之,不得更行起訴,自法院言之,即不得受理,故稱為」一事不再理「。
二、狹義說。狹義說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指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以及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起訴,也即對於同一行為,在法院正在審理過程中,或者在法院作出產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後,不允許當事人再次啟動新的訴訟程序。兩種學說之間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為:狹義說認為「一事不再理」僅指判決的既判力,即判決確定後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訴;而廣義說則認為「一事不再理」涵括了判決的既判力和訴訟系屬的效力兩個層面。一方面,當事人在提起訴訟後,就不得以同一案件再行起訴;另一方面,當事人在法院的判決確定後,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訴,即禁止雙重起訴也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內涵之一。我國長期以來秉持狹義說。[1]
概括上述兩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事不再理」有兩層涵義:第一是指訴訟系屬效力,即一訴已經提起或正在訴訟中,該訴就不得再次提起,亦即禁止對同一訴訟案件重復起訴,包括向同一法院起訴和向其他法院起訴兩種情形,從而制止當事人的好訟;第二是指既判力的消極效力。為了維持維護判決的尊嚴和穩定,避免當事人纏訟不休,規定當事人對法院作出的裁判不得再行起訴或重新審判,即既判力問題。[2]
筆者認為,無論是廣義說還是狹義說,其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均站在既判力或訴訟系屬的效力這兩個層面,即從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或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行起訴—禁止當事人就「一事」重新啟動訴訟程序(重復起訴)的角度考慮的。因此,如何確定「一事」的標准,進而區分一「訴」與他 「訴」,最後判斷當事人是否屬於重復起訴,成為民事訴訟中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只要符合該條規定的起訴條件,法院就應當立案受理。這一規定解決的是對當事人起訴的立案受理問題。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對於符合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應當立案受理。同時,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有人認為,該款即體現了「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規定。[3]還有人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明確地確立「一事不再理」原則。[4]
筆者認為,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章「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的規定來看,並沒有把「一事不再理」作為基本原則涵括其中。[5]因此,將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理解為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規定的觀點似乎欠妥。
同時,我們認為,該項規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但書」條款內容單一,沒有例明其他不得重復起訴的情形。而且,如果原告以同一案件事實和理由,同一訴訟標的再次提出請求主張,又恰恰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條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對此則「應當受理」。因此,上述法條第一款與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顯然存在矛盾。其次,告知原告按「申訴」處理的用語也實為不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的規定,其中只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再審」的概念,並沒有「申訴」的提法,前後兩個用語顯然缺少規范。
此外,筆者認為,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主要功能是禁止當事人一事再訴,同時避免法院一事再理。因此,如何正確把握一事的內涵和外延,直接關系能否保護當事人的訴權,進而涉及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權利是否可以獲得司法救濟等重大問題。[6]
事實上,在我國法學理論界,對於什麼是「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還存在很大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和同一案件,也就是說在法院已作出生效裁判後,同一當事人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提起訴訟,這一般被稱為兩同的觀點。
第二種觀點則將兩同概括為同一當事人和同一訴訟標的,或同一當事人和同一訴訟請求。
第三種觀點則是從三同的角度來考察所謂「一事」,認為「一事」應滿足的條件是同一當事人、同一訴訟標的和同一訴訟請求。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訴訟請求。[7]
審判實踐中有人認為,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同一事實和理由、同一訴訟請求。[8]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中則解釋為: 「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是指前後兩個訴訟必須為同一事件,才受「」一事不再理「」的限制。所謂同一事件,是指同一當事人,基於同一法律(同一事實)而提出的同一訴訟請求。同一當事人並不限於在前後兩個訴訟中同處於原告或者被告的訴訟地位,原告不得另行起訴,被告同樣不得另行起訴;同一法律關系,指產生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的法律關系(法律事實);同一請求是指當事人要求法院作的判決內容相同。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稱之為同一事件,若三個條件有一個不同,就不是同一事件。
筆者認為,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涵義,其核心內容就是禁止當事人重復起訴。即凡是屬於當事人重復起訴的案件,法院就應當適用「一事不再理」—不予「再理」。[9]否則不應適用。因此,確定「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極其重要。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適用主體
目前在我國,無論是法學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適用於同一當事人,包括原告與被告雙方已是共識。
此外,筆者認為,還應適用於支持起訴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如果在民事權益遭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起訴的情況下,即禁止上述機關、社會團體等再根據「支持起訴」原則向法院起訴。特殊情形下,還應包括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機關。
最後,還應適用於已經提起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並經人民法院調解結案的的當事人。[10]
2、適用客體
相對於「一事不再理」的適用主體而言,其適用對象也可以稱為適用客體。與此相對應,「一事不再理」在其「不再理」的對象—即適用客體方面也就存在明顯不同。鑒於學界或實務界對「一事不再理」的適用主體基本無爭議,而對適用客體的爭論較多,故筆者在這一部分進行重點討論。
採用兩同觀點的學者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客體為同一案件。我們認為,以案件的同一作為確定一事的標准並不適當。而且同一案件的概念不僅過於籠統,也往往使法官難以把握。從哲學角度講,時間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如果加進時間因素來考慮的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存在同一案件。故以同一當事人和同一案件作為判斷是否適用「一事不再理」的標准缺乏科學性和實際操作性。因此,「兩同」觀點不可取。關於第二種觀點,即適用客體為同一訴訟標的或同一訴訟請求的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採用了訴訟標的的概念,但對什麼是訴訟標的則未作具體規定。在實踐中,我們對於「訴訟標的」這一概念雖然已經「耳熟能詳」,但具體何指?又似乎給我們特別是司法實務工作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之感。
目前,關於訴訟標的的觀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訴訟標的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原告請求法院裁判的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的主張或者要求(聲明)。作為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來加以保護的實體(法)內容,體現了當事人提起訴訟的目的。因此,訴訟標的是訴的構成要素之一,是此訴區別於彼訴的本質要素。訴訟標的是任何一個民事訴訟案件都必須具備的,訴訟標的決定了案件在法院審理以及裁判的一切訴訟程序。換句話說,訴訟標的是整個訴訟的核心,一切訴訟活動都必須圍繞著訴訟標的進行。如果缺乏訴訟標的,民事糾紛也就不可能轉化為民事案件,並成為法院裁判的對象。
第二種觀點認為,訴訟標的是指法院審理的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是,我們知道,由於同一法律關系可能會涉及多個法律事實,當事人也會基於同一法律關系提出多個理由,同時,當事人之間不同的法律關系間往往也存在交叉,如果採用法律關系這一意義上的訴訟標的作為確定「一事」的標准,會在實踐中造成執法的不確定性,影響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因此,我們認為,「一事不再理」適用於同一法律關系的觀點不能成立。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訴訟標的是法院審理的當事人的權利主張及法院的審判對象,訴訟標的以當事人的聲明結合原因事實作為識別標准。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用它來確定既判力的拘束范圍是可以的,但「一事不再理」原則畢竟與既判力理論不同,它涉及到對當事人訴權的限制,同一訴的聲明可能涉及多個原因事實,如果採用當事人的權利主張及法院的審判對象這一意義上的訴訟標的作為確定「一事不再理」原則是否適用的標准,會使當事人喪失以其它原因事實起訴的權利,導致過分限制、侵害當事人訴權的後果,影響法院裁判的公平、公平。[11]
筆者認為,無論是兩同還是三同觀點,均涉及到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問題。「兩同」觀點中的後一種,其實質在於將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混同。「三同」則將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即認為訴訟標的相同,訴訟請求相同即屬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客體。事實上,這還不能解決一「訴」 與他「訴」的區別,反過來說也就是如何判斷重復起訴的標准問題。
對於什麼是重復起訴,根據字義理解,所謂重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二是指「又一次做(相同的事情)」。[12]因此,重復起訴意指又一次就相同的事實(事情)向法院起訴。法院予以受理即構成一事再理。
那麼,究竟如何判斷一「訴」與他「訴」是否相同,從而判斷當事人是否屬於重復起訴?
對此,有學者認為,通常情況下,首先就訴的主體來判斷。訴的主體不同,一「訴」與他「訴」也就不同。但是,在法定的當事人變更情形中,比如訴訟中,當事人將其債權或債務移轉給第三人,當事人死亡或消滅等而使其實體權利義務移轉給特定的第三人,而由第三人代替原當事人成為新的訴訟當事人,並不構成訴的變更。
其次,若當事人相同,則須根據訴訟標的來判斷一「訴」與他「訴」是否相同。通常所說的訴訟標的之識別,是在訴的主體確定的前提下進行的。識別訴訟標的,在通常情況下僅需依據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可,比如甲針對乙提出返還房屋之訴,其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請求返還房屋。後來,甲針對乙提出支付價款之訴,其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請求支付價款,可見就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來看,這是兩個不同的訴訟標的和訴。
但是,單就訴訟標的或者訴訟請求而言,有時仍然難以對一訴與兩訴作出准確的區分和判斷。例如,甲拖欠乙貨款1萬元,甲同時又從乙處借款1萬元,對此,乙分別提起兩個訴—分別要求乙返還1萬元是否構成一事?此案例中,當事人相同,而不管根據訴訟標的理論的各種不同觀點—即無論從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的主張、法院的審判對象等來看,案例中的訴訟標的也都是相同的。乙提出的兩個訴訟請求—即分別要求甲返還1萬元也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認為,在特定情況下還需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從而配合「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13]
實務界有人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適用的客體為同一事實和理由(指訴訟理由)、同一訴訟請求。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比較簡便實用。根據訴的要素理論,一個完整的訴是由當事人、訴訟標的、案件事實、訴訟請求等構成。 [14]訴訟請求是當事人權利義務指向的請求法律予以保護的具體事項,是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的目的和內容。民事權利義務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是基於某一法律事實的產生而形成。訴訟理由是指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從哲學上講,「時間的不可逆性決定了任何事物都無法恢復其原貌」。正是由於時間具有不可逆性,雖然當事人向法院主張的「案件事實」也是已經「過去」的事實,[15]即使法院通過審理程序,也不可能將其完美無缺地「復制」成 「客觀事實」—而只能是「客觀真實」。但是,由於事實和理由是當事人在其起訴狀、答辯狀(或者口頭答辯)和其他相關訴訟材料中所反映的爭議事實,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訴訟主張所持有的具體理由。一般說來,事實作為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具有客觀性,也易於掌握;訴訟理由雖然帶有當事人的主觀認識這一色彩,但它畢竟是通過當事人在訴訟材料中的具體觀點表現出來的,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將同一事實和理由作為判定一事的標准,符合對確定的事實不再審理的原則,在實踐中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16]此外,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恰恰能夠使其提出的訴加以特定化。因此,從當事人主張的案件事實並結合其相應的訴訟理由、提出的具體訴訟請求來看,比較容易區分一「事」與他「事」,作出一「訴」與他「訴」的判斷,為准確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奠定基礎。
也就是說,區別一「訴」與他「訴」,無論是從是否屬於同一訴訟標的還是同一訴訟請求的角度判斷,都不能採取機械主義、教條主義的方法,而應當結合具體案件,堅持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例如,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甲認為乙構成侵權,起訴乙要求賠償。法院經審理,認為乙侵權的證據並不充分,遂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此後,甲又認為丙是侵權人,即以同前訴相同的訴訟理由向法院主張丙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數額與前訴相同)。這里,兩訴中被告雖然不同,但訴訟理由、訴訟請求相同,故仍然屬於「一事」。
3、適用時間
如果當事人沒有就一事再行起訴,法院自然談不上適用「一事不再理」的問題。因此,只有在法院就一事已經作出裁判的前提下,如果當事人「舊事重提」,一事再訴,或者當事人已經起訴,法院正在審理過程中,此時當事人又行起訴,那麼法院就應適用該原則。就此而言,「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時間效力包括當事人就一事起訴以後,起訴以後訴訟被(判決或裁定)駁回這兩個階段。
4、適用的後果
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後果是對當事人的起訴不予受理,當事人的起訴歸於無效。如果法院受理該案,則應裁定駁回起訴。法院若為判決,該判決應歸於無效。
目前,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對應當適用「一事不再理」的案件,如果法院予以受理並作出判決,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加以解決,並沒有宣告該判決無效的制度,故建議設立這一制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對本案的處理產生兩種意見的情況來看,其原因也在於上面所分析的那樣。因此,法院在審理本案過程中的第二種意見比較站得住腳。
注釋:
[1]參見謝佑平、萬毅:《一事不再理原則重述》,發表於《中國刑事司法雜志》2001年第3期。轉引自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1年第9期,第67—69頁。
[2] 關於既判力的定義、范圍等內容,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既判力是指法院作出的生效(確定)判決中,關於訴訟標的的判斷所具有的通用力或確定力。詳見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十二章「既判力論」(第282—302頁)。有的則認為,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推翻(如楊榮新教授就持此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 年5月14日《檢察日報》。關於即既判力的功能有兩項:一是消極功能,即對以同一案件提起的後訴,法院不予受理;二是積極功能,即必須以確實判決的內容為基礎處理後訴,法院在後訴中不得作出與確定判決的內容不一致的判決。
[3] 例如楊榮新教授就持此觀點,審務界也有許多人也認同這種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年5月14日《檢察日報》。
[4] 例如賀衛方教授就持此觀點。請見賀衛方:《無效率乃司法公正之大敵》,發表於2001年3月7日《人民法院報》「理論專版」。
[5]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包括辯論原則、處理原則、支持起訴原則等等,但並沒有「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相關內容及規定。
[6] 筆者認為,如果當事人連訴權都無法行使,其實體法上的權利當然就談不上是否能得到依法保護的問題—雖然當事人行使訴權以後並不意味著能夠勝訴,但至少其行使訴權是獲得實體法上權利保護的前提和基礎。正因為「一事不再理」原則是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的限制,因此,自然會涉及當事人的訴權與實體權利。
[7] 例如楊榮新教授就持這種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年5月14日《檢察日報》。
[8] 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9] 如果法院對於當事人重復起訴的案件已經立案受理,則應裁定駁回起訴。
[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自訴案件,經人民法院調解結案後,自訴人反悔,就同一事實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起訴,或者裁定駁回起訴。」
[11] 參見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商務印書館,第175頁。
[13] 參見邵明:《論民事之訴及提起訴的條件》,來源於中國法院網(2002年11月12日)。
[14] 據此我們認為,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15] 但從現代民事訴訟理論的發展以及審判實踐來看,當事人對於未發生的事實也可以起訴。例如知識產權訴訟中的「確認不侵權」之訴。
[16] 參見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❼ 夫妻雙方有第三者的插入,現在又沒有明確規定同居多久才算事實婚姻,這樣就沒有重婚罪的處罰,只/有領取
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在臨床上不斷碰到類似的問題。
在您的問題中,我感覺到,您有希望讓對方因罪入獄的那種恨意。不知道我的感覺是不是正確?
關於重婚,我給您一些資料: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
重婚罪的特徵:客體是我國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度:客觀方面表現為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或明知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主體為一般主體,主觀方面為直接故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之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文章也就婚姻法修改後的新問題。新情況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力求去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重婚罪一般具有以卞特徵
1、客體是我國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度。
一夫一妻制度是我國婚姻家庭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婚姻法明文規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根據這一條,也就是講一個男人只允許娶一個女子為妻,一個女子只允許有一個丈夫?法律只允許一男一女結為夫妻。
2、客觀方面表現為有配偶而又與他人結婚,或明知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實踐中重婚有兩種情況:一是法律婚,二是事實婚。
3、主體為一般主體,有兩種人可構成:一是重婚者,即有配偶而尚未解除婚姻關系,又與他人結婚的人;二是相婚者,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又與之結婚的人。
4、主觀方面是童接故意。有配偶的一方隱瞞事實真相,使無配偶的一方受騙上當而與之結婚的,或自己雖沒有婚姻關系,但明知他人已經結婚,仍與他人結婚的,都構成重婚。無配偶的而與他人結婚,對其本人而言雖是初婚,但因其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就侵犯了一夫一妻制,成為重婚罪之共犯。
二、重婚罪的犯罪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之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從刑法學傳統理論上定重婚罪有兩科;類型:一類為法律婚,另一類為事實婚。
1、法律婚
法律上符合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婚姻而構成重婚罪的叫作法律婚,經過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領取結婚證的重婚。法律重婚以完成結婚登記作為非法婚姻關系成立的必要條件,雙方是否同居都無法改變婚姻關系成立的事實。
2、事實婚
雖沒有進行登記結婚,但卻公開以夫妻名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事實上的婚姻關系,對這種事實婚,在婚姻法上是不予保護和認可的,在刑法上是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即事實重婚應以重婚罪論處。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12月14曰作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後發生的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處罰的批復》規定:「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跫罪處罰」。由此可見,在刑法上事實重婚姻重婚罪論處,是為了更好的懲罰犯罪,保護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關系,並非是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承認。
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形式很多,由於立法機關在立法上的滯後,而使法律上出現了沖突。例如,甲男(1971年生)與乙女(1974年生)相戀後同居(同居時未滿20歲),在1993年公開以夫妻名義生活,生有一男一女,兩人長期生活,當地人民群眾由於舊俗的影響,也認為他們是夫妻(未登記領取結婚證),後甲男與乙女因瑣事產生矛盾,乙女賭氣回了娘家,而甲男又與同村丙女結婚,並在當地政府領取了結婚證。之後甲男與丙女生育一女,乙女知後,一怒之下,報案到當地派出所,最後公安機關以甲男涉嫌犯重婚罪提請檢察院批准逮捕,檢察院以重婚罪提起公訴,在審理後,法院以重婚罪判處甲男拘役6個月,同年8月甲男出獄後,又一紙訴狀將乙女告上公堂,要求與乙女「離婚」,而法院在審理該案時,卻以解除甲男與乙女非法同居而結案,那麼這就產生了沖突,刑事上認定重婚罪以事實婚姻為基礎,而民事上卻認定為非法同居,為什麼一案在同一法院卻有兩種不同的認定結果呢?現假設刑事上不對,判錯了,甲男無罪釋放,會產生什麼結果呢?因甲男的無罪釋放給社會一個錯誤的信號,一成年男子可與若干個未到法定婚齡的女:子公開以夫妻名義生活,當地人民群眾也認為他們是夫妻,這樣將會導致婚姻法在人們心中地位的動搖,破壞一夫一妻制度,影響家庭穩定導致家庭解體,引發其它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而家庭的不幸又會引發青少年犯罪。之所以不去認定重婚罪是因為在民事上依據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為非法同居。而非法同居,是不受法律保護和認定的,自然在刑事上無法追究,否則會出現,刑事上認定為重婚罪就等同於承認兩人在民事上合法的夫妻關系。當然這是不允許的。這就在部門法之間發生了沖突,可作的就是要求立法者去協調二者之間產生的沖突和矛盾。
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應當放寬重婚者構成要件加大打擊力度,除構成法律重婚和事實重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視為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可以認定為重婚罪:(1)已舉行結婚儀式,且實際同居,雖未登記結婚但當地人民群眾認為是夫妻的人,後又與他人公開以夫妻名義同居的也可以認定為重婚罪;(2)已舉行結婚儀式,且實際同居,男女取方雖未達到法定婚齡,但當地人民群眾卻認為他們是夫妻的人,後又與他人公開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或騙取婚姻登記機關領取結婚證的,亦可認定為重婚罪;(3)周圍群眾公認是關妻關系同居造成省法婚姻的相對方自殺等嚴重後果的;(4)有配偶的人與他人雖沒有以夫妻相稱,但有穩定的同居關系,在相對固定的住所且共同生活六個月以上的:(5)有配偶的人雖沒:育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但以夫妻相稱並共同生活3個月以上的;(6)有配偶的人雖沒有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但有較穩定同居關系且生兒育女的;(7)有配偶的人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且實際同居的。
三、對以下五種重婚罪的認定
1)重婚罪與通姦及同居行為的界限。
通姦是指有配偶的人與他人發生的婚外性行為,是應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的不道德行為,這種行為不構成重婚罪。
同居行為是2001年婚姻法修改後舊婚姻法中非法同居的新的定義,已不存在非法同居。同居指均無配偶的男女雙方在未辦結婚登記又不符合結婚實質條件時,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或有配偶的與他入同居形成的兩性關系。若沒有以夫妻名義與第三人公開進行,則屬於一般姘居行為,不屬於重婚罪。如果是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其中雙方或一方有配偶的,則構成重婚罪。
2)夫妻一方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在案件審理期間或二審上訴期間,其中任何一方與第三者登記結婚,均構成重婚罪。
3)對歷史遺留的問題而產生的重婚,例如去台人員及配偶在台及娶妻或另嫁,這屬於特殊情況,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4)對被拐賣後重婚的,因自然災害生活窮困,被迫流落他鄉重婚的,婚後受虐待,被迫外逃重婚的,因反抗包辦買賣婚姻外逃在未解除婚姻關系而重婚的,因配偶長期生死未卜,家庭發生嚴重困難重婚的,以上這些情況因事出有因,其主觀惡性較小,對重婚者不追究其刑事責任可讓人接受。
5)男女雙方已結婚登記,只是尚未同居,若其中一方與他人領取結婚證或公開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當地人民群眾也認為他們是夫妻的,構成重婚罪。
四、對於無效婚姻及重婚罪的認定
(一)無效婚姻制度
l、無效婚姻指不符合結婚實質條件的男女兩性結合,在法律上不具有合法效力的婚姻。其自始不:具備婚姻的法律效力,即在依法被宣告無效時,才確定該婚姻自始不受法律保護。無效婚姻與婚姻形式要件無關,而與其實質要件相對應。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條對無效婚姻作了詳盡的規定;
(1)重婚的。這導致後續婚姻無效,而前一個婚姻關系仍然有效。
(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即直系血親、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
(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4)來到法定婚齡的,即男結婚最小為22歲,女結婚最小為20歲。
(二)列無效婚姻中重婚的認定
無效婚姻在未被宣告前不得否定其效力,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婚姻法中第十二條所規定的自始無效是指無效或可撒消婚姻在依法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時,才確定該婚姻自始不受法律保護」。可見,無效婚姻在被宣告無效前還應當受到法律適度的保護,否則一個人就同時存在多個婚姻關系,會造成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混亂。
1、無效婚姻被宣告無效前的重婚,在無效婚姻被宣告無效前,其婚姻關系受到結婚證的約束,若與他人結婚,構成重婚罪。
2、關於重婚中無效婚姻問題。在合法婚姻存續期間,當事人採取欺詐手段,騙取婚姻登記機關,領取結婚證的,這便產生了後一個是無效婚姻。
例如,甲男與乙女各自結婚後,甲男又與丙女騙取結婚證結婚,那麼甲男和丙女的結婚是屬無效婚姻,構成重婚罪。
(三)對重婚行為的追訴
無效婚姻在被宣告無效前,當事人實施的重婚行為可以依據重婚罪的規定,定罪處罰。這就帶來新的問題,被宣告無效後再要求追究重婚行為刑事責任時是否具有溯及力?婚姻法司法解釋第13條規定,婚姻法所規定的自始無效,是指無效或者可撤銷婚姻在依法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時,才確定該婚姻自始不受法律保護。被宣告無效後的婚姻自始無效,該當推定婚姻自成立之初就無效,同時也應當推定該婚姻自成立之初不受行政效力的約束,後一個婚姻「侵犯」的僅是一個不受任何法律保護的婚姻關系,顯然失去構成重婚罪的基礎,當然也就不構成重婚,如果認定重婚成立,實際上就等同於對一個被已宣告無效婚姻關系的認西丁與贊同。特別的是婚姻法禁止茸系血親,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再認定後一個婚姻是重婚,就等同於對禁止結婚情形的許可,顯然有悖於法律。
五、關於可撤銷婚姻及重婚罪的認定
(一)可撤銷婚姻制度
所謂可撤銷婚姻,是指婚姻成立時違背婚姻實質要件,經當事人申請,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婚姻的制度,婚姻法第十一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
對「脅迫」這一法定情由的理解;所謂脅迫是通過恐嚇,威脅的手段,給予婚姻一方當事人精神上的強制j使其不敢反抗,不能反抗,也即婚姻成立時完全違背當事人的意志。例如以傷害當事人及其親屬,揭發當事人的隱私,毀損重大財產,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等,足以使當事入精神,肉體造成痛苦的行為。
脅迫者可能是婚姻的相對方。也可能是父母,親屬等第三者,受脅追者很可能是女方,也可能是男方。受脅迫的一方可以提出撤銷婚姻的請求,但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曰起一年內提出。這一年的時間為民事上的除斥期,起始時間為法律確定的結婚時間,一般為結婚證書上載明的時間,該時效既不能延長,也不能中止、中斷。撤銷權完全由受脅迫者行使,這里是「可以」而不是「應當",是當事人意思自治,他人不得干預。婚姻也是一種契約,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行為,甚至夾雜著許多感情因素。有些婚姻,開始一方當事人是不自願的,受到脅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如生兒育女,生活改善等,雙方會產生感情,如果當事人在法定限期不請求撤銷,該婚姻關系就得到法律的認可與保護。當事人在一年內沒有提起撤銷請求,視為其放棄權利,推定該婚姻合法,有法定情由,當事人按期提出,應當宣告婚姻無效並且自始無效,雙方當事人自始就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行使婚姻撤銷權利的是婚姻登記機關或入『民法院,受脅追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
(二)存在於可撤銷婚姻中的重婚
由於司撤銷婚姻的效力存在不正確定性,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重婚的後果也不同。
1、脅迫者是婚姻相對一方當事人,其在結婚後一年的除斥期內受脅迫人提出撤銷之請求前,受脅迫者是否提出撤銷該婚姻的請求並不確定,但結婚證的效力是恆定的,脅迫者的配偶關系已經明確,如其又與他人結婚,顯然侵犯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符合重婚罪的構成要件,構成重婚罪。而受脅迫者所提出的撤銷請求,僅僅是對婚姻關系在民事法律上的解除。至於受脅迫者未提出撤銷請求的,更有理由認定脅迫者的行為構成重婚罪。
2、受脅迫者也可能構成重婚。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在一年的除斥期內,該受脅迫婿姻的效力還處於。不確定的狀態,雖然受脅迫人在一年的除斥期內可以隨時行使撤銷權,但只要未申請撤銷且事實上未宣告撤銷,其結婚證的效力就是恆定的,就應當依法推定該婚姻合法,受脅迫人再與他人結婚,就符合重婚罪構成要件,構成重婚罪。但對於受脅迫結婚,婚後沒有建立起夫妻感情,堅決要求離婚,外逃而與他人重婚的,一般不應作為重婚罪論處。
3、關於被脅迫重婚問題,如前一個婚姻關系合法有效,一方當事人被脅迫與他人重婚的,包括法律重婚與事實重婚,新的婚姻關系應當撤銷。對於脅迫者,因其客觀上侵犯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主觀上有直接故意,不管他是否是重婚的一方當事人,也不管他是否存在婚姻關系,其行為都符合重婚罪的構成要件,構成重婚罪。而受脅迫者中沒有犯罪故意的,不構成重婚罪。應當注意脅迫重婚可能會牽連強奸,如牽連強奸則應按強奸罪定罪處罰。
與無效婚姻類似,可撤銷婚姻在依法被撤銷前,當事人實施的重婚行為可以依據重婚罪的規定,定罪處罰,但在被宣告無效後,對此前的重婚行為就不再具有溯及力。
六、重婚罪的處罰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58條之規定,犯本罪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婚外情問題,從心理角度來講,您是希望懲罰婚外情的發生人?還是希望挽回婚姻?這是個問題。也需要您認真思考。
夫妻鬧不合,甚至鬧離婚,不只是民事問題,如果以重婚起訴,則就上升到刑事高度,您也要慎重。
回答請採納,謝謝。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如果涉及隱私,可以通過HI或私信進行聯系。謝謝。
❽ 重婚罪的認定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所謂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未經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續的,即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關系已經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關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所謂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是指本人雖無配偶,但明知對方有配偶,而故意與之結婚的(包括登記結婚或者事實婚)。此種行為是有意破壞他人婚姻的行為。《刑法》分則條文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對於婚外情一方,重婚罪肯定是要判刑的,即使是拘役,也屬於刑事處罰。對於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也是觸犯刑法的。也就是說,對於那些情願做婚外情的第三者的,也可能觸犯刑法,受到刑事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