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人格權
Ⅰ 人格權包括哪些
人格權包括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
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榮譽、信用等權利。
1、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權禁止非法剝奪自然人的生命、禁止侵害自然人的身體健康。
2、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變更自己的姓名。自然人的筆名、藝名等,與姓名受同等保護。法人享有名稱權,有權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稱。
3、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保護自己的肖像不受歪曲、侮辱。
4、自然人、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自然人、法人的名譽。
5、自然人、法人享有信用權。禁止用詆毀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信用。
6、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隱私權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1)民法中的人格權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Ⅱ 民法總則中自然人享有哪些人格權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Ⅲ 民法總則中的人格權是怎樣規定的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Ⅳ 民法上人格權與身份權的區別
人格權包括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和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名稱權、名譽權等;它的取得無需民事主體積極的行為,而是法律直接賦予的;伴隨著特定的民事主體而存在,離開了特定的主體而講人格權是毫無意義的。人格權的取得無需民事主體的積極行為,伴隨著民事主體的誕生而自然附著其上;民事主體享有的人格權是與身共生的,不得轉讓或拋棄;人格尊嚴不能剝奪,即使觸犯刑事的人,我們可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甚至剝奪其生命,但其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則不能被剝奪,人格尊嚴權不因民事主體觸犯刑律而喪失;人格權的自然屬性強調的是「人生而平等」的社會思想,人所享有的人格權是法律賦予的,是通過法律的確認和實施而使人們的人格權最終得以實現的,人格權本質上屬於法定權利;在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決定了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人格權所適用的主體范圍也不同。
身分權包括自然人的親權、親屬權、配偶權、榮譽權、著作署名權和法人的榮譽權、著作署名權等;它是民事主體因某種特定的身分而依法享有的權利,不是每個民事主體都毫不例外地享有的權利,也不一定所有的身分權都是終身享有的,而一旦具有某種身分,便依法享有相應的權利;身分權是以人格權為前提的權利,但它強調的不是單純的權利主體本身的權利,而是民事主體基於婚姻、血緣、親屬、社會地位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身分權不是民事主體固有的,而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或事實取得或消滅的,但是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固有的(張三一生未婚,因而不享有配偶權);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而身分權並不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張三一生沒有子女,他就沒有親權);身分權的客體不是身分關系中的對方當事人,而是基於某種身分的特殊利益,這種身分利益不僅包含了身分權人的利益,而且還包含了身分關系中相對人的利益。
Ⅳ 根據《民法總則》,自然人享有哪些人格權
自然人享來有生命權、源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5)民法中的人格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
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Ⅵ 民法典中對人格權的一般規定是哪些
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九百九十條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一條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第九百九十二條人格權不得放棄、轉讓或者繼承。
Ⅶ 民法典人格權是怎麼規定的
《民法典》(2021.1.1生效)規定,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Ⅷ 民法學中人格權是什麼意思
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而必須具備的人身權利。
Ⅸ 民法總則有哪些人格權
人格權是指為民事主體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賦予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種人身權利。人回格權是一種非財答產權,因而與財產權相區別。人格權是一種支配權,因而具有排他的效力。人格權是一種絕對權,因而任何他人都不得妨礙其行使。最後,人格權還是一種專屬權,即他人不得代位行使
我們《民法通則》規定的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婚姻自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