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司法權配置
1. 司法職權配置是什麼意思
司法職權配置涉及多個層面,既涉及中央統一的司法權如何配置到地方的問題,也涉及各司法機關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相互利害關系;既涉及法院內部的職權和管轄權劃分等級問題,也涉及司法職權配置如何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需要、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問題。目前在司法改革中各種思潮並起,既存在司法理念和制度的問題,也存在著以部門利益為出發點片面強調其重要性的詬病,司法職權配置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司法機關內部就具體操作問題進行的反行政化改革,但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改革本身充滿了行政化色彩,而且比較多地呈現出自下而上、各自為戰的局面;司法職權配置在強調科學性和收斂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便民性和社會功能的拓展,使改革失去了其本來需要堅守的目標,誘發了新的問題。黨的十七大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提出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把十六大報告中「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改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以往司法職權配置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並在新的理念指引下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來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2. 如何實現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司法職權的優化配置主要體現在制約和配合兩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既充分考慮司法職權配置中的制約要素,以達到對司法權的制約,實現司法公正;又合理設置司法職權中的配合要素,使司法權得以順暢運行,提高司法效率。
3.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是公正司法的什麼
我們認為,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辦理案件的全部執法活動公正。根據這一概念,司法公正的外延很廣,即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某一環節的公正,而應包括一切司法活動。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動,就是對案件的裁判和對裁判的執行。因而,司法公正就是裁判公正、執行公正和裁判執行過程的程序公正。裁判公正,是指裁判客觀真實、合情、合理、合法。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對審理的案件,能夠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正確地適用法律、依法作出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裁決。裁判是終結訴訟程序、啟動執行程序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司法活動。執行公正,是指依法及時合理地實現或落實裁判文書確定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程序公正,就是司法活動的行為方式或過程公平合理。
4. 如何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對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等職責許可權以及相互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構建職能明確、分工合理、制約有效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時切實做到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規范司法用權行為,全面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拓展監督渠道,主動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的監督、社團的監督、輿論的監督、公民個人的監督。
二、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
賦予獨任法官裁判權,尊重合議庭評議案件形成的多數意見,切實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審判職能由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行使,如果出現了錯案,相應的責任也由主審法官承擔,加強主審法官的責任心,促進法官業務水平的提高。
既充分考慮當前法官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現狀,肯定院長、庭長對裁判過程和裁判文書予以把關的積極意義,明確院長、庭長在具體案件裁判中的管理許可權,明確審判委員會的職責,又必須突出法官的裁判主體地位,對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參與行為作出明確的限定,避免把「審核」衍變為「審批」,「要求復議」衍變為「強制性變更」。
三、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針對不問層級司法部門之間的行政化管理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報告案件處理等現象,明確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同層級的司法部門之間要逐步回歸原本意義上的審級關系,解決行政權制約審判權、審判不獨立問題。
四、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
積極探索司法公開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司法行為。人民法院實行六項公開,將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向社會公開。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建設,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讓審判流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
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接受公眾的檢閱,倒逼裁判文書做到事實清、依據足、說理透。人民檢察院實行檢務公開,對不起訴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依法實行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答復。
公安機關實行警務公開,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責任公開認定、交通事故公開處理等制度。針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審理程序透明度不夠高、「重罪多減、輕罪少減」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問題,建立減刑、假釋審理程序公開制度,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使刑罰的執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監督員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檢察機關過度主導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真正使之成為司法機關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和監督司法活動的重要舉措,更好地直接體現司法民主。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司法職權配置什麼意思
司法職權配置涉及來多個層面源,既涉及中央統一的司法權如何配置到地方的問題,也涉及各司法機關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相互利害關系;既涉及法院內部的職權和管轄權劃分等級問題,也涉及司法職權配置如何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需要、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問題。目前在司法改革中各種思潮並起,既存在司法理念和制度的問題,也存在著以部門利益為出發點片面強調其重要性的詬病,司法職權配置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司法機關內部就具體操作問題進行的反行政化改革,但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改革本身充滿了行政化色彩,而且比較多地呈現出自下而上、各自為戰的局面;司法職權配置在強調科學性和收斂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便民性和社會功能的拓展,使改革失去了其本來需要堅守的目標,誘發了新的問題。黨的十七大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提出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把十六大報告中「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改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以往司法職權配置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並在新的理念指引下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來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6. 如何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一)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
一是建立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的制度機制。二是健全維護司法權威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
(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一是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體制機制。二是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三是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四是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
(三)完善司法管轄體制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二是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三是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切實解決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
(四)完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一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二是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三是完善審級制度。四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五是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五)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一是健全司法機關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二是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三是加強人民群眾監督和社會監督。四是依法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
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司法權的配置上,實行( )。
偵查權、審判權、執行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
8. 《決定》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的舉措主要有哪些
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審級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加強職務犯罪線索管理,明確紀檢監察和刑事司法辦案標准和程序銜接,依法嚴格查辦職務犯罪案件。
9.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採取的措施有( )。
A. 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
B.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C.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
D. 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答案是ABCD
10. 請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理論談談對公正司法,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杜絕暗箱操作,遏制腐敗
請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理論談談對公正司法,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堅持公平公正公開,杜絕暗箱操作,遏制腐敗?一定要完善好監督機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