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統一性
1. 刑法規范意義上的同一性是什麼
行為就是人們在一定目的、目的、慾望、意識、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版外部舉動。
在我權國刑法立法中,行為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層次:(1)最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否為犯罪行為。例如,在我國刑法典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同犯罪行為含義相同,,意指犯罪這種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關於犯罪定義的規定中使用的「行為」一詞,就是包括主觀要件(故意、過失)和客觀要件在內,有機統一而構成了犯罪的行為。(3)俠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5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里的「行為」就是指作為客觀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在的危害行為。
這里要區別「行為」與「動作」的含義,A砍了B N刀,這是N個動作,僅僅是一個殺人行為。
2. 刑法中主客觀相統一問題
刑法中講復究主客觀相統制一,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觀上也實施了相應行為,這種情況下就要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沒有達到必須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如果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比較小,那麼就不構成犯罪。所以,是否構成犯罪,關鍵是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
3.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4. 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貫穿於刑法始終,必須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則。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
第一,
罪行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
(1)法律主義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明確性。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6)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第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一、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含義與思想基礎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
1、平等適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
2、平等適用刑法是保護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適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適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內容與具體體現平等適用刑法的基本內容是:
1、平等保護法益;
2、平等地認定犯罪;
3、平等地裁量刑罰;
4、平等地執行刑罰。
第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行相適應原則的思想基礎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
二、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是:
(1)刑罰與罪質相適應
(2)刑罰與犯罪情節相適應。
(3)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三、罪行相適應原則的表現特點罪行相適應原則在制刑、量刑、行刑三方面表現出不同特點。
5. 解釋什麼叫立法統一性原則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但是一個國家很多法律可能對同一個或相似的法律關系均予以調整,這個時候,相關法律就必須對這個社會關系的評價是一致的。比如故意殺人,刑法要判有罪,民法要判侵權人要對受害人賠償等等。
6. 簡述刑法中「聚眾」的統一性和相對性
刑法目的究竟是保護法益還是維護規范的有效性,這一問題不能一般化地進行討論,而應當置於特定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之下考慮。刑法目的具有相對性,可能在法益保護和規范維護之間轉換。對於處在劇烈轉型時期的當下中國社會而言,權利關系不清、規范有待建構、國民規范意識薄弱的現實決定了應當將刑法目的定位於對規范的維護。穩定規范是刑法的現實目的。在權利關系明確,國民的規范意識逐步形成,社會整體高度穩定之後,刑法目的可能從規范維護轉向對法益的保護。刑法的法益保護目的就成為最終目的。
7.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主客觀統一說
也就來是不能僅根據行為人源的故意內容或僅根據行為的客觀事實認定犯罪,而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例如,出於盜竊財物的故意卻實際上盜竊了槍支時,行為人客觀上雖然實施了盜竊槍支的行為,但主觀上沒有盜竊槍支的故意,該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沒有統一起來,故不能認定為盜竊槍支罪;行為人具有盜竊罪的故意,也實施盜竊行為,槍支同時具有財產價值,因而可以評價為財物,於是,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相統一了,故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
再如,行為人將他人佔有的財物誤認為是遺忘物而據為己有。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的是盜竊行為,但主觀上僅具有侵佔遺忘物的故意,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並沒有統一起來;只有認定為侵佔罪,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
你說的這種情形,主觀:輕罪;(盜竊罪)客觀:重罪(信用卡詐騙罪),但是行為人並不知道是偽造的信用卡,所以在信用卡詐騙罪范圍內無法統一主客觀,所以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8. 什麼是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請問!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復即主觀與客觀制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中國刑法中的基礎性原則,有學者甚至將其稱之為支撐中國刑法理論的「阿基米德支點」。
主客觀統一原則,基於犯罪的主觀因素與客觀的因素可能相互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客觀真實,強調在解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犯罪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並注意二者是否統一於犯罪行為之中,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8)刑法統一性擴展閱讀
傳統刑法理論認為,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即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它並不意味著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義,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觀相統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報應和預防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追問。認為在犯罪問題上,行為及其實害(客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社會危害性的本質特徵;在刑罰的問題上,行為人及其人身危險性(主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預防的正當性。
9. 關於刑法主客觀一致的問題
您好,問題1:客體的不同,故意殺人侵害的是公民生命權,故意傷害則是健康專權。主觀方面要屬通過偵查實驗證明,比如殺傷人體的部位、工具、手段是否具有實現死亡的可能和體現主觀能動。如果可以通過客觀方面判斷主觀惡性,則按照主觀惡性定罪,如果無法判斷,則按傷害結果定罪。問題2:行為人明知被害人不被醫治可能會死亡仍然離開現場不予救助,就是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同樣可以按照故意殺人(間接故意)定性。僅供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