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文安司法

文安司法

發布時間: 2021-12-13 17:20:58

❶ 國務院勞動監察投訴電話

地方勞動行政部門電話12333,國務院沒有勞動監察,人社部設勞動監察局,人社部勞動監察局沒有對外公開電話。

2003年,原勞動保障部申請開通了全國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專用號碼「12333」,之後下發了《關於開展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的通知》(勞社部函[2003]84號)、《勞動保障電話咨詢服務系統建設指導意見》(勞社信息函[2004]13號),對各級電話咨詢服務系統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建後,下發了《關於繼續使用全國性公益服務號碼12370與12333的通知》(人社信息函[2009]35號),明確12333用於向社會公眾提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12370用於公務員管理的業務政策咨詢及公務員招考等服務。

(1)文安司法擴展閱讀:

人社部勞動監察局主要職責

擬訂勞動監察工作制度;組織實施勞動監察,依法查處和督辦重大案件;指導地方開展勞動監察工作;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組織處理有關突發事件;承擔其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監督檢查工作。

人社部勞動監察局機構設置

1、綜合處

2、稽查和制度處

3、執法處

❷ 武漢市司法局勞教局地址

以下七個地方都屬於武漢勞動教養局,你到哪一個地方?你問具體點,我告訴你怎麼走,還有,武漢有漢口火車站和武昌火車站兩個地方,你在哪一個火車站下車?

武漢市何灣勞教所(武漢市司法局何灣強制隔離戒毒所)

武漢市柏泉勞教所(武漢市司法局柏泉強制隔離戒毒所)

武漢市漢陽勞教所(武漢市司法局漢陽強制隔離戒毒所)

武漢市女子勞教所(武漢市司法局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

武漢市漢南勞教所(武漢市司法局漢南強制隔離戒毒所)

直屬教育大隊

育新醫院。

❸ 三國時期魏國的官員表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曹魏三征:王、胡遵、母丘儉
曹魏三公:王朗、鍾繇、華歆
曹魏四友: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
曹魏五君: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
悍將無敵-- 夏侯敦[字 元讓]
文武雙全--夏侯淵[字 妙才]
擎天之柱--張遼[字 文遠]
忠義兩全--樂進[字 文謙]
毅重之士--於禁[字 文則]
樊噲之勇--張郃[字 俊乂]
亞夫之才--徐晃[字 公明]
鬼神之勇--曹仁[字 子孝]
義薄雲天--龐德[字 令明]
溫文而雅--李典[字 曼誠]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漢相國曹參後代,小字阿瞞,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靈帝時任大司農、大鴻臚,太尉。
曹騰,字季興,嵩養父,中常侍大長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長子,豐愍王,張綉叛亂時戰死。
曹琬,昂繼子,豐愍王。
曹廉,琬子,豐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張綉叛亂時戰死。
曹鑠,操子,相殤王。
曹潛,鑠子,相愍王。
曹偃,潛子,相懷王。
曹竦,鑠繼子,陽都鄉公。
曹沖,字倉舒,操子,鄧哀王。
曹琮,沖繼子,平陽公。
曹據,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將軍,燕王。
曹奐,字景明,武帝孫,宇子,魏國末代皇帝,禪位給司馬炎,廢為陳留王,謚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緯,林子,沛穆王。
曹袞,操子,少好學,中山恭王。
曹孚,袞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懷王。
曹贊,玹繼子,懷王。
曹壹,玹繼子,懷王。
曹恆,壹子,懷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陳留恭王。
曹澳,峻子,陳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陽閔王。
曹敏,矩繼子,范陽閔王。
曹焜,敏子,范陽原王。
曹干,操子,趙王。
曹上,操子,臨邑殤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剛殤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殤公子。
曹紹,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紹繼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繼子,悼公。
曹闡,范弟,叔父整繼子,郿公。
曹京,操子,靈殤公子。
曹彬,薊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繼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諶,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廣宗殤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繼子,東平靈王。
曹翕,徽子,東平靈王。
曹茂,操子,樂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過人,越騎將軍,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蘭卿,楷子,繼給曹睿,魏國第三代皇帝,被廢為齊王。
曹植,操子,陳思王。
曹志,植子,濟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蕭懷王。
曹炳,熊子,蕭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元仲,文帝太子,
曹協,丕子,贊哀王。
曹尋,協子,贊殤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贊,琅邪王子,蕤繼子,文安王。
曹鑒,丕子,東武陽懷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東海定王。
曹髦,字彥士,文帝孫,霖子,魏國第四代皇帝,後被廢為高貴鄉公。
曹啟,霖子,東海定王。
曹禮,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禮繼子,梁王。
曹邕,邯鄲懷王。
曹溫,任城王楷子,魯陽王。
曹貢,清河悼王。
曹儼,廣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大司馬,忠侯。
曹泰,仁子,鎮東將軍,假節,寧陵侯。
曹初,泰子,寧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純,仁弟,儀郎參司空軍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驃騎將軍,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衛將軍,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馬,都督揚州,壯侯。
曹肇,休子,有當世才度,散騎常侍、屯騎校尉,壯侯。
曹興,肇子,壯侯。
曹纂,肇弟,殄吳將軍,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遷大將軍,給事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羲,真子,中領軍,武衛將軍,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訓,真子,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則,真子,列侯。
曹彥,真子,散騎常侍,侍講,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皚,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孫,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騎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後代,大將軍,高安鄉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歷任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淵,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將軍,愍侯,在陽平關戰死。
夏侯衡,淵長子,安寧亭侯。
夏侯績,衡子,虎賁中郎將,安寧亭侯。。
夏侯褒,績子,安寧亭侯。
夏侯霸,淵子,討蜀護軍、右將軍,博昌亭侯,被司馬氏懷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淵子,兗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淵子,樂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淵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征南大將軍,荊州牧,昌陵鄉侯。
夏侯奉,尚弟,關內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從孫,昌陵亭侯。
夏侯獻,領軍將。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侍中,尚書令,敬侯。
荀惲,彧長子,娶安陽公主,虎賁中郎將,敬侯。
荀甝,惲子,散騎常侍,廣陽鄉侯。
荀頵,甝子,廣陽鄉侯。
荀霬,惲子,中領軍,貞侯。
荀愷,霬子,貞侯。
荀俁,惲弟,御史中丞。
荀詵,俁弟,大將軍從事中郎。
荀顗,詵弟,司空。
荀衍,彧兄,監軍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尚書令,陵樹亭侯。
荀緝,攸長子,有攸風。
荀適,攸次子,陵樹亭侯。
荀彪,攸孫,丘陽亭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壽鄉侯。
賈穆,詡長子,駙馬都尉,魏壽鄉侯。
賈模,穆子,魏壽鄉侯。
賈訪,詡子,列侯。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渙子,郡守、尚書。
袁霸,渙從弟,大司農。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書。
袁徽,霸弟,以儒素稱。
袁敏,徽弟,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河堤謁者。
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議郎,參丞相軍事。
張陵,范子。
張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參軍祭酒,趙郡太守。
張戩,承子。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太子太傅。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太僕。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議郎,關內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五官將長史。
張泰,巨鹿人,大鴻臚。
龐迪,扶風人,河南尹。
張閣,東郡人,永寧太僕。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光祿勛。
管邈,寧子,博士。
管貢,寧族人,州吏。
王烈,字彥方,丞相掾。
張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穎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中尉,被賜死。
楊訓,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尚書僕射。
毛機,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諫議大夫。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太僕,成陽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顒、字子昂,河間鄚人,侍中,尚書僕射,司隸校尉,徙太常,關內侯。
刑友,顒子,關內侯。
鮑勛,字叔業,泰山平陽人,漢朝司隸校尉鮑宣九世孫,右中郎將。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大司農。
司馬岐,芝子,陳留相。
司馬肇,岐子。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陽鄉侯。
鍾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後將軍,假節,都督荊州,惠侯。
鍾駿,毓子,惠侯。
鍾會,毓弟,司徒,東武亭候。
鍾邕,會兄子。
鍾毅,會兄子。
鍾峻,會兄子。
鍾劭,繇子,列侯。
鍾豫,繇孫,列侯。
鍾演,繇弟,列侯。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樂鄉侯。
華表,歆子,尚書,安樂鄉侯。
華緝,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興,東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蘭陵侯。
王肅,字子雍,郎子,擅長賈、馬之學,中領軍,加散騎常侍,景侯。
王惲,肅子,景侯。
王恂,肅子,蘭陵侯。
王詳,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衛尉,安鄉侯。
程武,昱子,安鄉侯。
程克,武子,安鄉侯。
程良,克子,安鄉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曉,昱孫,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軍祭酒,洧陽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學,洧陽亭侯。
郭深,奕子,洧陽亭侯。
郭獵,深子,洧陽亭侯。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衛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後代,太中大夫,東亭侯。
劉寓,曄子,東亭侯。
劉陶,曄少子,平原太守。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太尉,都鄉侯。
蔣秀,濟子,都鄉侯。
蔣凱,秀子,封下蔡子。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漢廣陽順王子西鄉侯宏後代,資衛將軍,領監,方城侯。
劉正,放子,方城侯。
孫資,秘書郎,騾騎將軍,侍中,左鄉侯。
孫宏,資子,左鄉侯。
秦朗,驍騎將軍。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揚州刺史。
劉靖,馥子,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建成鄉侯。
劉熙,靖子,建成鄉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兗州刺史。
司馬遺,朗子,昌武亭侯。
司馬洪,遺子,昌武亭侯。
司馬孚,朗弟,
趙咨,太常。
梁習,字子虞,陳郡柘人,並州刺史,大司農,申門亭侯。
梁施,習子,申門亭侯。
王思,濟陰人,豫州刺史,列侯。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涼州刺史,西鄉侯
張緝,既子,光祿大夫,西鄉侯。
張翁,既小子,關內侯。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
溫生,恢子,關內侯。
孟建,汝南人,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將軍,陽里亭侯。
賈充,逵子,中護軍,陽里亭侯。
胡質,東莞太守。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長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覽,峻子,關內侯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蘇怡,則子,都亭侯。
蘇愉,則弟,尚書,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書僕射,統留事,豐樂亭侯,實驗樓船淹死。
杜恕,字務伯,畿子,散騎黃門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豐樂亭侯,被廢為庶民。
杜預,恕子,豐樂亭侯。
王才,騎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將軍。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大匠。
鄭崇,渾子,郎中。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吳瓘,陳國人,魏郡太守。
任燠,樂安人,清河太守。
顏斐,濟北人,京兆太守。
孔義,魯國人,濟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農太守。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前將軍,晉陽侯。
張虎,遼子,偏將軍,晉陽侯。
張統,虎子,晉陽侯。
張汛,遼兄,列侯。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以驍果顯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威侯。
樂綝,進子,有父風,揚州刺史,愍侯,諸葛誕反叛時被殺。
樂肇,綝子,愍侯。
於禁,字文則,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左將軍,假節鉞,厲侯。
於圭,禁子,益壽亭侯。
張郃,字俊義,河間鄚人,以巧變著稱,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征西車騎將軍,鄚侯,在木門與孔明軍交戰,被飛矢擊中戰死。
張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陽平侯。
徐蓋,晃子,陽平侯。
徐霸,蓋子,陽平侯。
朱靈,後將軍,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陽巨野人,破虜將軍,都亭侯。
李禎,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達,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義中郎將。
李緒,通兄,平虜中郎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鎮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權,艾子,恭侯。
臧觀,霸孫,青州刺史,假節,恭侯,討伐孫權時陣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後將軍,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從子,關內侯。
文休,聘養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譙郡人,江夏太守。
呂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虜將軍,萬年亭侯。
呂翻,虔子,萬年亭侯。
呂桂,翻子,萬年亭侯。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勇力絕人,人稱虎痴,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牟鄉侯。
許儀,褚子,牟鄉侯,被鍾會所殺。
許綜,儀子,牟鄉侯。
許定,褚兄,振威將軍,都督徼道虎賁。
典韋,陳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校尉,張秀叛亂時戰死。
典滿,韋子,都尉,關內侯。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關羽稱為白馬將軍,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被關羽所殺。
龐會,德子,勇烈有父風,中衛將軍,列侯。
董衡,將軍,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董超,部典將,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成何,督將。
龐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馬都尉,西海太守,淯,關內侯。
龐曾,淯子,關內侯。
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涼州別駕守上邽令,被馬超殺死。
張恭,功曹,素有學行,西域戊己校尉,關內侯。
張就,恭子,金城太守。
張華,恭弟。
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關內侯。
徐幹,字偉長,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陳琳,字孔璋,廣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門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倉曹掾屬。
應瑒,字德璉,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將文學。
應貞,璩子,參相國軍事。
應籍,貞子,步兵校尉。
應璩,瑒弟,侍中。
劉幀,字公幹,東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吳質,濟陰人,元城令,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嵇康,譙郡人,文辭壯麗。
丁儀,沛園人,文人。
丁廙,沛園人,文人。
楊修,弘農人。
荀緯,河內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渾輿經》。
衛覬,字伯儒,河東安邑人,尚書,閔鄉侯。
衛瓘,覬子,鎮西將軍。
王象,河內人,散騎常侍。
潘勖,河南人,尚書右丞。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侍中,關內侯。
劉阜,弟子,關內侯。
劉偉,廙弟。
劉助,字孔才,廣平邯鄲人,尚書郎、散騎侍郎,關內侯。
劉琳,助子,關內侯。
郗慮,御史大夫。
繆襲,東海人,有才學,尚書、光祿勛。
蘇林,陳留人,散騎常侍。
韋誕,京兆人,光祿大夫。
孫該,任城人,陳郡太守。
杜摯,河東人,郎中令。
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傅介子後代,尚書僕射,陽鄉侯。
傅祗,嘏子,涇原子。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侍中,安樂鄉侯。
桓纂,階弟,散騎侍郎,關內侯。
桓嘉,階子,樂安太守,安樂鄉侯,與吳戰於東關,陣亡。
桓翊,嘉子,安樂鄉侯。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司空,尚書事,穎陰侯。
陳泰,字玄伯,群子,左僕射,穎陰侯。
陳恂,泰子,穎陰侯。
陳溫,恂弟,封慎子。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侍中,光祿大夫,司徒,東鄉侯。
陳本,矯子,有統御之才,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東鄉侯。
陳粲,本子,東鄉侯。
陳騫,本弟,車騎將軍。
薛悌,東郡人,尚書令。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左僕射,待中光祿大夫,津陽亭侯。
徐欽,宣子,津陽亭侯。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司徒,長垣侯。
衛烈,臻子,光祿勛。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司空,光祿大夫,侍中,容城侯。
盧欽,毓子,尚書。
盧珽,毓子,泰山太守。
盧藩,毓孫,容城侯。
王昶,驃騎將軍。
王觀,光祿大夫。
王祥,司隸校尉。
和洽,字陽土,汝南西平人,太常,西陵鄉侯。
和禽,洽子,西陵鄉侯。
和適,禽弟,廷尉、吏部尚書。
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光祿大夫,樂陽亭侯。
常旹,林子,泰山太守,樂陽亭侯。。
常靜,旹弟,樂陽亭侯。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南陽太守。
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人,太中大夫,大將軍軍師,平陽鄉侯。
杜基,襲兄,關內侯。
杜會,襲子,平陽鄉侯。
趙儼,字伯然,穎川陽翟人,驃騎將軍,遷司空,都鄉侯。
趙亭,儼子,都鄉侯。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太尉軍師,大司農,清陽亭侯。
裴秀,潛子,尚書僕射,清陽亭侯。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司徒,南鄉亭侯。
韓肇,暨子,南鄉亭侯。
韓邦,肇子,南鄉亭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崔琰族弟,司空,安陽鄉侯。
崔述,林子,安陽鄉侯。
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太尉,安國侯。
高渾,柔子,昌陸子。
劉龜,宜陽典農。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並州刺史,振武將軍,使特節,護匈奴中郎將,大利亭侯。
孫元,禮孫,大利亭侯。
王觀,字偉台,東郡廩丘人,司空,陽鄉侯。
王悝,觀子,膠東子。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衛尉,穎鄉侯。
辛敞,毗子,河內太守。
劉放,中書監。
孫資,中書令。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大匠,關內侯。
楊豹,阜孫,關內侯。
楊昆,阜宗族,與馬超作戰陣亡。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侍中,太史令,關內侯。
高堂琛,隆子,關內侯。
棧潛,任城人,縣令。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太尉,景侯。
滿偉,寵子,衛尉,景侯。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使持節護匈中郎將軍,振威將軍,並州刺史,長樂亭侯。
田彭祖,豫子,長樂亭侯。
王雄,幽州刺史。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右中郎將,雁門太守,關內侯。
牽嘉,招子,關內侯。
牽弘,招次子,振威護軍。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雍、涼諸軍事,陽曲侯。
郭統,淮子,荊州刺史,陽曲侯。
郭正,統子,封汾陽子。
陳泰,雍州刺史。
徐邈,字景山,燕國蘇人,司空,都亭侯。
徐武,豫州刺史,都亭侯。
胡質,字文德,楚國壽春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陽陵亭侯。
胡威,刺史,陽陵亭侯。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驃騎將軍,司空,持節,武觀亭侯。
王渾,昶子,越騎校尉,武觀亭侯。
王豹,北海太守。
王基,字伯興,東萊曲城人,豹子,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東武侯。
王徽,基子,東武侯。
王廙,徽子,東武侯。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宜城亭侯,欲立楚王被殺。
令狐愚,淩外甥,兗州刺史。
毋丘興,武威太守,高陽鄉侯。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興子,鎮東將軍,都督揚州,安邑侯。
毋丘秀,儉弟。
毋丘重,儉孫。
文欽,楊州刺史,前將軍,反叛司馬氏失敗逃入吳。
文鴦,欽子,將軍,關內侯。
文虎,欽子,將軍,關內侯。
胡遵,征東將軍。
王頎,玄菟太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代,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騾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陳騫,安東將軍。
州泰,兗州刺史。
石苞,監軍。
唐咨,利城人,安遠將軍。
胡奮,大將軍司馬。
王祚,將領。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征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鄧侯。
鄧忠,艾子,亭侯。
鄧於,艾孫。
鄧朗,艾孫,郎中。
師纂,益州刺史。
梯俊,建中校尉。
劉夏,太守。
劉茂,樂浪太守。
弓遵,帶方太守。
蔡風,遼東太守。
姚光,玄菟太守。
陳登,字元龍,廣陵太守。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太樂令,協律都尉。
陳頏,下邳人,司律中郎將。
張式,將領。
戚寄。
秦翊。
朱建平,沛國人,五官將。
周宣,字孔和,樂安人,太史。
王弼,山陽,尚書郎。
邵悌,西曹屬。
夏侯咸,司馬。
胡烈,護軍。
田續。
句安,將軍。
諸葛緒,雍州刺史。
張綉,武威祖厲人,後投降曹操,做了很多貢獻,在隨從曹操去柳城征討烏丸,途中去世。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❹ 文安仁尚司法鑒定所的電話

❺ 全唐文補遺的《全唐文補遺》總目錄

武德八年封李鳳為豳王詔書刻石1
貞觀十二年封虢王李鳳為虢州刺史詔書刻石1
貞觀十五年封臨川郡公主詔刻石書1
永徽元年封臨川郡公主為長公主詔書刻石2
顯慶三年封虢王李鳳為宋州判史詔書刻石2
麟德元年封虢王李鳳為青州刺史詔書刻石2
唐中宗下髪入塔銘2
白居易3
與運使郎中狀3
與劉禹錫書3
書札4
達奚珣4
東渭橋記4
僧貞干5
大唐開元慶山之寺上方舍利塔記5
李德裕5
重瘞禪眾寺舍利題記5
羅佳胤6
???燈台贊並序6
孟詵6
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並序6
令狐楚8
大唐回元觀鍾樓銘並序8
沙門玄應9
興國寺故大德上座號憲超塔銘並序9
董?9
咸陽平城鄉張白龍村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銘記並序9
僧澈11
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11
明濬12
大唐靈化寺故大德智該法師之碑12
楊晉14
大唐帝陵光業寺在佛堂之碑14
釋善感17
大唐故上柱國內給事李君(愍)之碑17
許敬宗20
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上柱國嘉川襄公周君(護)碑文並序20
程知節碑22
大唐越國故太妃燕氏(下缺) 24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特進戶部尚書上柱國莒國公唐君(儉)墓誌銘並序27
李安期30
大唐故右威衛大將軍上柱國漢東郡開國公李公(孟常)碑銘並序(附碑陰) 30
姜晞33
(上闕)姜府君(遐)??並序33
韓炎35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並序35
鄭璘37
唐重修內侍省碑37
吳胤39
唐故吳府君(素)墓誌銘並序39
上官儀40
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土貴)墓誌銘並序40
王大娘43
大唐故王郎將君(力士)墓誌銘並序43
賀紀43
大唐故上護軍朝議郎行邛州蒲江縣令蕭府君(慎)墓誌銘並序43
張思訥44
大唐故鄭州滎陽縣令上騎都尉張府君(楚賢)志銘並序44
崔行功45
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馬辛君(驥)墓誌銘並序45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司刑大常伯李公(爽)墓誌銘並序46
大唐故使持節歙州諸軍事歙州刺史駙馬都尉王君(大禮)墓誌名並序48
唐故右驍衛大將軍兼檢校羽林軍贈鎮軍大將軍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薛國公阿史那貞公墓誌銘並序50
大唐故使持節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國贈司徒揚州大都督虢庄王(李鳳)墓誌銘並序53
劉禕之55
大唐故司空太師贈太尉揚州大都督上柱國英國公(李)績墓誌銘並序55
樊望之58
唐故處士上官府君(義)墓誌銘並序58
郎餘令59
唐故尚書吏部郎中張府君(仁禕)墓誌銘並序59
大唐慈州???元善妻公孫氏暮志60
王德真61
大唐故特進行右衛大將軍兼檢校右羽林軍仗內供奉上柱國卞國公贈並州大都督泉君(男生)墓誌銘並序61
崔懸黎64
唐故曹州離狐縣丞蓋府君(蕃)墓誌銘64
盧獻65
大唐故巫州龍標縣令崔君(志道)墓誌銘並序65
郭正一66
大唐故臨川郡長公主(李孟姜)墓誌銘並序66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安府君(元壽)墓誌銘並序67
崔融69
大唐故中書令兼檢校太子左庶子戶部尚書汾陰男贈光祿大夫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薛公(元超)墓誌銘並序69
韋承慶72
唐故右金吾衛胄曹參軍沈君(齊文)墓誌銘72
史寶定74
大周朝議大夫使持節伊州諸軍事伊州刺史上柱國衡府君(義整)墓誌銘並序74
郭穎74
唐故東宮細引太原郭府君(皓)墓銘志並序74
謝士良75
大周故石翊衛清廟台齊郎天官常選王豫墓誌銘75
吳揚吾76
大周故陳州溵水縣主簿周府君(善持)墓誌銘並序76
盧俌77
大周岐州雍縣尉太原王君(慶祚)墓誌銘並序77
姚?77
大周故弘化大長公主李氏賜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墓誌銘並序77
薛稷78
大周故瀛州文安縣令王府君(德表)墓誌銘並序78
蘇?79
大周故朝請大夫行鼎州三原縣令盧府君(行毅)墓誌銘並序79
狄仁傑80
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誌銘並序80
張秀81
大唐故文林郎王府君(貞)墓誌銘並序81
盧粲82
大周故蒲州猗氏縣令?府君(隆基)墓誌銘並序82
徐彥伯83
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83
韓筠84
大唐故處士陳君(泰)墓誌銘並序84
韓覃85
大唐故蜀王府記室參軍蔡行基墓誌銘並序85
張迦羅86
唐故朝議大夫蘇州司馬上柱國張公(利肩)志序86
劉憲86
大唐贈衛尉卿並州大都督淮陽郡王京兆韋府君(泂)墓誌銘並序86
高幾88
大唐婺州義烏縣主簿東莞臧南金安故太原白夫人(光青)墓誌88
路敬?89
故右台殿中侍御史王君(齊丘)墓誌銘並序89
梁載言89
大唐故朝議大夫行洋州長史上國王府君(震)墓誌銘並序89
司馬光道90
唐故處士隴西李君(延禎)墓誌銘並序90
寇漵91
大唐故梓州銅山縣尉弘農楊府君(承福)墓誌銘並序91
何茂92
大唐故朝議郎行衛尉寺丞柳府君(順)墓誌銘並序92
盧藏用93
大唐故萬泉縣主薛氏墓誌銘並序93
王紹望93
大唐故中散大夫守荊州大都督大司馬上柱國南陽鄧府君(森)墓誌銘並序93
陳貞節95
大唐故殿中省尚乘局直長清河張君(游恪)墓誌銘並序95
裴翰95
大唐故右衛率府親府親衛上騎都尉王府君(傑)墓誌銘95
趙雲虯96
唐故蜀王府記室蔡府君妻張夫人墓誌銘並序96
王丘97
冠軍大將軍行右衛將軍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楊君亡妻新城郡夫人獨孤氏志銘並序97
歐陽植98
大唐故信安縣主元府君(思忠)墓誌銘並序98
大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武州諸軍事行武州刺史上柱國公孫府君(思觀)墓誌99
蘇晉100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衛尉卿扶陽縣開國公護軍韋公(頊)墓誌銘並序100
蔣洌101
魏州參軍裴回故夫人李氏墓誌銘101
李稹102
唐故處士李君(強友)墓誌銘並序102
孫浩然102
唐故正議大夫上柱國巢縣開國男邕府長史周君(利貞)墓誌銘並序102
李升期104
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相州諸軍事守相州刺史上柱國河南賀蘭公(務溫)墓誌銘並序104
袁暉105
大聖真觀楊法師(曜)生墓銘並序105
毋煛106
大唐河南府河陽縣丞上柱國龐夷遠妻李氏墓誌銘並序106
崔沔106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工部尚書贈荊州大都督清河郡開國公上柱國崔公(泰之)墓誌銘並序106
有唐盧夫人(梵兒)墓誌108
宋務靜109
故京兆府宣化府折艟攝右衛郎將橫野軍副使樊公(庭觀)墓誌銘並序109
徐大亨110
大唐故冀州堂陽縣尉楊(瓊)墓誌銘並序110
韋良嗣110
唐故朝議郎德州司倉鄭君(元璲)墓誌銘並序110
寇泚111
大唐前國子進士上谷寇堮墓誌111
裴漼111
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誌銘並序111
李系112
唐故大理寺評事梁郡喬公(崇隱)墓誌銘並序112
唐大理喬正府君夫人長樂馮氏(誠)墓誌銘並序113
鄭虔113
大唐故汾州崇儒府折艟滎陽鄭府君(仁穎)墓誌銘並序113
賀知章114
大唐故金紫光祿大夫行鄜州刺史贈戶部尚書上柱國河東忠公楊府君(執一)墓誌銘並序114
大唐故中散大夫尚書比部郎中鄭公(績)墓誌銘並序116
姚景山117
大唐故興州司馬王君(游藝)墓誌銘117
崔岑117
巨唐故朝議郎上柱國豪州定遠縣令楊府君(高仁)墓誌銘並序117
韋隱之118
大唐崔府君(守約)墓誌銘並序118
康堯臣118
大唐故朝請大夫尚書司動郎中吉公(渾)墓誌銘並序118
王進120
大唐故十學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國河間縣開國男贈更令劉府君(濬)墓誌120
馬光淑121
大唐故栢府君(虔玉)墓誌銘並序121
周敬友122
大唐故宣義郎行涇州陰盤縣尉騎都尉周君(義)墓誌銘並序122
崔珪璋123
唐故左領軍衛執戟李公(侃侃)墓誌銘並序123
張修文123
大唐故薛王傅上柱國司馬府君(銓)墓誌銘並序123
陳利見124
大唐故朝議郎前行薛王府兵曹參軍上柱國太原王府君(令)墓誌銘並序124
鄭稷125
唐故括州遂昌縣令張府君(先)墓誌銘並序125
王仲丘126
大唐故右領軍衛將軍上柱國新城縣開國伯薛府君(璇)墓誌銘並序126
唐故徐州滕縣主簿王君(慎疑)夫人吳郡張氏墓誌銘並敘127
源惠津127
大唐故鄭州刺史源公(光俗)故夫鄭氏志銘127
鄭乾128
大唐故益州都督戶曹參軍姚君(遷)墓誌銘並序128
苗延嗣129
唐故泗州司馬叔苗善物墓誌銘並序129
張翃130
唐故京兆府渭南縣尉張府君(時譽)墓誌銘並序130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司天監瞿雲公(撰)墓誌130
郭虛己131
唐故朝散大夫國子司業上柱國開君(休元)墓誌銘並序131
萬俟餘慶132
大唐故清夷軍倉曹兼本軍總管張君(休光)墓誌銘並序132
宗杞133
唐故吏部常選譙郡夏侯昣墓誌銘並序133
徐佔133
大唐兗州瑕丘縣主簿馬君夫人天水董氏墓誌銘並序133
彭炎134
唐故左武衛鄜州大同府折艟都尉公孫府君(孝遷)墓誌銘並序134
楊仲昌135
大唐故隴州刺史薛府君妻弘農楊夫人(祁麗)墓誌銘並序135
徐嶠135
大唐故金仙長公主(無上道)志石銘並序135
徐易136
大唐故德州安陵縣宰徐府君(令名)墓誌銘並序136
獨孤乘137
大唐我府君故漢州刺史獨孤公(炫)墓誌銘並序137
崔願138
程公(冬筍)墓誌並序138
胡象139
大唐故姚府君(處琎)墓誌銘並序139
權澈139
唐故朝散大夫壽州長史安陽邵府君(承)墓誌銘並序139
裴汯140
唐故河南府兵曹何府君(最)墓誌銘並序140
蔣溢141
大唐故濟州司戶參軍事鄭府君(撝)墓誌銘並序141
張令暉141
室人太原王氏(仁淑)墓誌銘141
鄭長裕142
大唐故通議大夫鄂州刺史上柱圖盧府君夫人清河郡君(房麗娘)墓誌銘並序142
鄭日成143
大唐故右驍衛倉曹參軍滎陽鄭府君(齊閔)墓誌銘並序143
向遷喬143
唐故孝廉李府君(泉)墓誌銘並序143
馬巽144
大唐故南齊隨郡王曾孫蘭陵蕭君(紹遠)墓誌銘並序144
徐安貞145
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張九齡)陰堂志銘並序145
張諤145
唐故潁王府錄事參軍郜君(崇烈)墓誌銘並序145
邢璹146
唐故驃騎大將軍兼左驍衛大將軍知內侍事上柱國虢國公楊公(思勖)墓誌銘並序146
陳眾甫147
唐故朝議郎行郴州義章縣尉上柱國張府君(守珍)墓誌銘並序147
翁偉148
大唐故蔚州刺史王府君(元琰)夫人南陽郡君樊氏墓誌銘並序148
趙翌149
唐故亳州臨渙縣丞趙府君(瓊琰)墓誌銘並並149
李華149
唐故大洞法師齊國田仙寮墓誌149
劉鍠150
唐故壯武將軍判左威衛將軍上柱國平陵縣開國男??留守蘇公(咸)墓誌銘並序150
閻琪151
大唐河南府洛陽縣錄事樂安蔣敏故妻清河張氏墓誌並序151
王弼151
大唐故朝議郎行相州臨河縣令上柱國賈公(令琬)墓誌銘並序151
郭眺152
大唐故寧遠將軍左龍武軍中郎將賜紫金魚代上柱國張公(狀?)墓誌銘並序152
王端152
大唐故右金吾衛胄曹參軍隴西李府君(符彩)墓誌銘並序152
靳能153
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之渙)墓誌銘並序153
馬慎言154
大唐故王夫人墓誌銘並序154
張楚金154
唐故朝請郎行河南府河清縣主簿左府君(光胤)墓誌銘並序154
王寰155
大唐故上谷郡司功參軍張府君(肅珪)墓誌銘並序155
楊坦156
大唐故雲麾將軍行左龍武軍翊府中郎將趙郡李公(懷)墓誌銘並序156
陽陵157
大唐故河南府偃師縣令王府君(季隨)妻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並序157
毛肅然158
唐故中大夫使持節江華郡諸軍事江華郡太守上柱國和府君(守陽)墓誌銘並序158
寶蘭159
大唐故宣德郎通事舍人高君(俌)墓誌銘並序159
梁德裕159
大唐故朝議郎行相州臨河縣令賈公(令琬)墓誌銘並序159
孫賈怤160
大唐故杜府君墓誌銘並序160
趙推161
大唐故廣陵郡海陵縣丞張府君(俊)墓誌銘並序161
蔣思之161
大唐故汝陰郡汝陰縣令裴府君(琨)之墓誌並序161
薛蓁162
唐故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任城縣開國男息彭城劉君(穎)墓誌銘並序162
王燾162
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芳媚)墓誌銘並序162
張萬封163
唐朝議郎行太府寺南市令朱公故夫人太原王氏(心自在)墓誌銘並序163
崔潛164
故河內郡武德縣令楊公(岌)墓誌銘並序164
柳芳165
唐故通議大夫守太子詹事上柱國源府君(光乘)墓誌銘並序165
崔至166
唐御史大夫太原府少尹上柱國范陽盧君(明遠)墓誌銘並序166
段國華167
唐故上柱國處士段君(仲垣)墓誌銘並序167
宋鼎168
唐故上黨郡大都督府長史宋公(遙)墓誌銘並序168
薛咸168
唐故宣義郎行?seperator州文安縣尉廣平郡程府君(思慶)墓誌銘並序168
張階撰序169
韓液撰銘169
唐故河南府洛陽縣尉頓丘李公(琚)墓誌銘並序169
郭懷琰170
大唐故寧遠將軍行左威衛左司階上柱國太原王府君(元泰)墓誌銘並序170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龍溪郡諸軍事守龍溪郡太守上柱國梁君(令直)墓誌銘並序171
王縉172
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誌銘並序172
賀蘭弼172
唐故廣平郡太守恆王府長史上谷寇府君(洋)墓誌銘並序172
邢宙173
唐故南充郡府君(琛)墓誌銘並序173
周頎174
唐故將作監左校丞吳公(福將)墓誌銘並序174
劉去奢175
唐故國子監丞李公(濟)墓誌銘並序175
張恆175
唐故夫人博陵崔氏墓誌銘並序175
高蓋176
大唐故汝州刺史李府君夫人鄧國夫人韋氏(小孩)墓誌銘並序176
王伯倫176
唐故鄴郡司倉參軍張公(貞慎)墓誌銘並序176
杜鎮177
故濟南郡禹城縣令李府君(庭訓)墓誌銘並序177
鄭蓁178
故鄴郡安陽縣宰趙府君(佺)墓誌銘並序178
張璦178
唐故榆林郡都督府長史太原王府君(承裕)墓誌銘並序178
張之緒179
順節夫人(李氏)墓誌銘並序179
趙楚賓180
大唐贈南川縣主墓誌銘並序180
車諤180
亡妻侯氏墓誌銘並序180
崔眾甫181
唐滎陽鄭夫人(進)墓誌銘並序181
鄭詧181
唐吳興郡長城縣尉李公故夫人河東裴氏墓誌銘並序181
崔泉182
唐故東平郡壽張縣令盧公(含)墓誌銘並序182
蕭穎士183
唐故沂州丞縣令賈君(欽惠)墓誌銘並序183
王邕184
唐故汝陰郡司法參軍姚公(希直)墓誌銘並序184
辛稷184
唐故左清道率府錄事參軍於公故夫人裴氏墓誌銘並序184
趙向185
唐故彭城郡蘄縣令安邑衛府君(憑)墓誌銘並序185
李翼186
唐太子左贊善大夫裴公(遘)故夫人隴酉縣君李氏墓誌銘並序186
李漸186
唐故左龍武軍將軍彭城劉公(玄豹)夫人渤海高氏墓誌銘並序186
蕭倫187
唐故信王府士曹崔君(傑)墓誌銘並序187
孔崇道188
大唐故朝請大夫行晉陵郡長史護軍段府君(承宗)墓誌銘並序188
房由189
大唐故永王府錄事參軍盧府君(自省)墓誌銘並序189
宇文暹撰序190
包何撰銘190
大唐故信都郡武強縣尉朱府君墓誌190
陽浚191
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贊善大夫隴西李府君(昢)墓誌銘並序191
徐察192
唐右武衛將軍高府君(欽德)墓誌銘並序192
李史魚192
大燕聖武觀故女道士馬凌虛墓誌銘192
陳亢193
唐故左威衛左中侯內閑廄長上上騎都尉陳府君(牟少)墓誌193
楊諤193
唐故河南府壽安縣尉明府君(希晉)志文並序193
徐琨194
唐故兗州鄒縣尉盧君(仲容)墓誌銘並序194
裴穎195
大唐宣義郎行左衛騎曹參軍攝監察御史賜緋魚袋四鎮節度崔君(敻)墓誌銘195
吳通微195
大唐朝散大夫守揚州大都督府司馬吳賁故夫人潁川縣君韓氏墓誌銘並序195
韋應物196
大唐故東平郡鉅野縣令頓丘李府君(璀)墓誌銘並序196
張彧197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秦州刺史李府君夫人渤海郡太夫人高氏墓誌銘並序197
李昂198
唐故北海郡守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墓誌銘並序198
崔元陽198
大唐故李公(津)墓誌銘並序198
唐李處子(琰)墓誌銘並序199
李華199
前汝州司馬李華亡妻太原郭夫人墓誌銘並序199
邵說199
唐故瀛州樂壽縣丞隴西李公(湍)墓誌銘並序199
崔儒200
唐故大理評事王府君(晉俗)墓誌銘並序200
李擊200
唐故河南府新安縣令張公(炅)墓誌200
唐故相州成安縣主簿張府君(倜)墓誌銘並序201
張造202
唐故衢州別駕王府君(守質)墓誌202
趙植202
唐故吏部常選中山張府君(顏)墓誌銘並序202
獨孤及203
皇五從叔祖故衢州司士參軍府君(李濤)墓誌銘並序203
劉啟204
唐故連州桂陽縣主簿杜府君(佚)之夫人隴西李氏墓誌銘並序204
裴遵鴻205
唐故汝州司法參軍裴府君(涓)墓誌銘並序205
崔祐甫205
有唐朝散大夫行秘書省著作佐郎嗣安平縣開國男崔公(眾甫)墓誌銘並序205
有唐朝議郎守尚書工部郎中寇公(錫)墓誌銘並序206
張諷207
大唐故朝議大夫行晉陵郡長史段府君(承宗)志銘並序207
梁肅208
唐故衢州司士參軍府君李公(濤)墓誌銘並序208
令名209
唐故游擊將軍守左領軍衛翊府郎將上柱國曹府君(惠琳)墓版文209
趙華210
唐故朝散大夫蘇州別駕知東都將作監事趙公(益)墓誌銘並序210
張士源210
唐故郴州刺史贈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洪州刺史張府君(翃)墓誌銘並序210
獨孤良弼211
大唐故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安定張府君(翔)墓誌銘並序211
徐濯212
大唐故明威將軍高府君夫人頓丘李氏墓誌212
陳維212
唐故雲麾將軍左龍武軍將軍知軍事兼試光祿卿上柱國譙郡開國公贈揚州大都督曹府君(景林)墓誌銘並序212
蔣鉥213
唐故朝議郎守楚州長史賜緋魚袋源公(溥)墓誌銘並序213
張勸214
唐梁州城固縣令渤海封君(揆)墓誌銘並序214
劉震215
唐故汝州魯山縣丞司馬府君(齊卿)墓誌銘並序215
邢倨215
大唐河南府汜水縣丞邢倨夫人景氏墓誌銘並序215
陶戴216
唐故源夫人墓誌銘216
孫公輔217
大唐故詹事府司直孫公夫人隴西李氏墓誌銘並序217
孫絳217
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禦經略招討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樂安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孫府君(成)墓誌銘並序217
李匯219
唐故魏州貴鄉縣尉隴西李府君(巒)墓誌銘並序219
李再220
大唐故瀛州司馬兼待御史太原王府君(郅)墓誌銘並序220
張惟儉221
唐贈涇州司馬李府君(庭玉)改葬墓銘並序221
皇甫翰221
唐故左千牛京兆府折艟右率府郎將李府君(萼)夫人楊氏墓誌銘並序221
王顏222
唐齊州豐齊縣令程府君(俊)墓誌銘並序222
喬融222
唐故宋州宋城縣尉河南閻公(士熊)墓誌銘並序222
李宰223
大唐故朝議郎前行曹州司法參軍上柱國李府君(宏)墓誌銘並序223
樊宗師223
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贊善大夫南陽樊府君(涚)墓誌銘並序223
源晉225
唐故楚州長史源公夫人樂安蔣氏(婉)墓誌銘225
陳諷225
故綿州西昌縣令河內常府君(承)夫人河南史氏墓誌銘並序225
鄭易226
唐試大理評事鄭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誌銘並序226
唐金州刺史鄭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誌銘並序226
唐故朝散大夫絳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公(敬)墓誌銘並序226
唐故鄭氏嫡長殤墓記228
張傳禮228
唐故守左金吾衛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彭城劉府君(希陽)南陽韓夫人合祔墓誌銘並序228
劉長儒229
唐故鴻臚少卿貶明州司馬北平陽府君(濟)墓誌銘並序229
楊遂230
唐故朔方節度十將游擊將軍左內率府率臧府君(曄)墓誌銘並序230
侯造231
有唐太原王公妻上谷侯氏(僧娘)墓誌銘並序231
有唐故東平呂府君(秀)夫人霍氏合袝墓誌銘並序231
房次卿232
唐故特進行虔王傅扶風縣開國伯上柱國兼英武軍右廂兵馬使蘇公(日榮)墓誌銘並序232
樊澤233
有唐山南東道節度使贈尚書右僕射嗣曹王(李皋)墓誌銘並序233
李道古234
唐故嗣曹王(李皋)妃清河崔氏(旡生忍)墓誌並序234
盧珙236
唐太常寺奉禮郎盧贍故妻清河崔氏夫人墓誌236
溫雅236
唐故太原王府君(平)墓誌銘並序236
李灞237
唐故中大夫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清河張公(滂)墓誌銘並序237
杜密238
唐故河南府密縣丞河東薛府君(迅)墓誌銘並序238
大唐故河南府密縣丞薛府君(迅)夫人河南元氏墓誌銘並序239
靈沼239
唐故左衛率府兵曹參軍李府君(進榮)墓誌銘並序239
楊必復240
唐故處士河南元公(襄)墓誌銘並序240
孫保衡240
唐故宣義郎京兆府藍田縣尉樂安孫府君(嬰)墓誌銘並序240
唐故藍田縣尉孫府君(嬰)幼女墓誌銘並序241
唐許州長葛縣尉鄭君(煉)亡室光安孫氏墓誌銘並序242
李師稷243
唐故朝散大夫試大理司直兼曹州考城縣令柳府君(均)靈表243
趙南華244
有唐李氏故夫人彭城劉氏墓誌銘並序244
有唐前睦州建德縣尉蔡公浩故夫人段氏墓誌銘並序244
有唐故李氏故陳留解夫人墓誌245
崔恕245
唐故登仕郎常州司士參軍襲武城縣開國伯崔府君(千里)墓誌銘並序245
李羽246
唐故左威衛和州香林府折艟都尉朝義大夫兼試大理評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陶府君(英)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246
崔芃247
唐故中散大夫使持節台州諸軍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潁川陳公(皆)墓誌銘並序247
呂周任249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子兼監察御史盧公(翊)墓誌銘249
韋少輯250
有唐左武衛翊中郎將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兼試殿中監隴西李君夫人玉田榮氏(修)墓誌銘並序250
錢徽250
(上闕)大理司直兼殿中待御史賜緋魚袋弘農楊公(下闕)志銘並序250
唐故朝議大夫守國子祭酒致仕上騎都尉賜紫金魚袋贈右散騎常侍楊府君(寧)墓誌銘並序251
元京253
唐故處士河南元公(濬)墓誌銘並序253
裴垍253
唐故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孫府君(成)故夫人范陽郡君盧氏墓誌銘並序253
柏章甫254
唐故南陽范府君(顏)墓誌銘並序254
蕭策255
唐故天德軍攝團練判官太原府參軍蕭府君(煉)墓誌銘並序255
張莒256
唐故左屯營進奏判官游騎軍守左武衛中郎將賜紫金魚袋左龍武軍宿衛弘農郡楊府君(擇文)墓誌銘並序256
朱讜言256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行蘇州長史上柱國隴西郡董府君(楹)墓誌銘並序256
李據257
唐故大理評事博陵崔府君(倚)墓誌銘並序257
韋謨258
有唐故撫州法曹參軍員外置隴西李府君(匯)墓誌銘並序258
苗讓259
亡妣尊夫人(楊氏) 259
裴次元259
唐故崇陵挽郎滎陽鄭府君(紹方)墓誌銘並序259
韋參260

❻ 文安縣的法律援助有好點的嗎

你好
如果你問的是具體區縣的法律援助的話,這個沒有選擇,只有當地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提供這個。

❼ 清朝時候的地方行政區劃是怎麼劃分的比如「府」、「州」、「縣」、「里」、「保」等,怎麼隸屬的呢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
直隸、 江蘇、

安徽、江西、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山東、 河南、 山西、 陝西、

甘肅、 四川、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清朝的官制(地方官制)
一、順天府

清定都北京後,以北京為順天府,設府尹 1人,掌京畿地方之事。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後,特派大臣 1人兼管府尹事,從六部尚書、侍郎內選任。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後,順天府所屬共24州縣,設西路、東路、南路、北路四廳,分管各州縣事。四廳所領州縣如下:

西路廳:領琢州及大興、宛平、良鄉、房山 4縣。
東路廳:領通州、薊州及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 5縣。
南路廳:領霸州及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東安 6縣。
北路廳:領昌平州及順義、懷柔、密雲、平谷 4縣。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於四路廳設同知 1人,分管所領各州縣。初設時專掌捕盜,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後,兼管各州縣錢糧。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後,刑名案件也由各廳同知審轉,並定四路廳的關防為「刑錢捕盜同知」。西路同知並管稽水利,其關防加「水利」二字。四廳各設典吏若幹人(少者 2人,多至14人)協助同知辦事。

順天府職官在兼管大臣與府尹之下,設有府丞、治中、通判、經歷、照磨、司獄各 1人,府學教授及訓導各 2人,吏員61人,分掌所屬事務。以上各官,除府學教授、訓導有滿員 2人外,其餘都是漢人。

府丞自有辦事衙門,管理學校、考試之事;治中辦理錢糧,戶籍、田土等事;通判辦理詞訟、禮儀及雜項事;經歷、照磨、司獄的辦事機構為經歷司、照磨所及司獄司。經歷司掌收發文移,照磨所掌核對文書及鄉試繕冊彌封之事,並兼管貢院(順天府鄉、會試考場)校舍什物,司獄司掌刑部所送流徒人犯收押與發遣事務。以上三機構均有吏員協助辦事。府學教授、訓導分掌教習順天府文、武學生。府學並兼保管書籍與文廟祭器、樂器。有繼承、攢典各2人,協助辦事。

順天府所屬各州縣,除直屬兩京縣外,其他各州縣地方事務,均要分別匯報順天府及直隸總督查核。

二、奉天府

清初,盛京地方設遼陽府,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為奉天府,設府尹 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規定,由盛京將軍節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派盛京六部侍郎 1人兼管。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又改由盛京將軍兼管,府尹加二品銜,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撫事。據《光緒會典》卷74所載,奉天府所屬僅有二府、四廳、五州、十四縣。至光緒間增至五府,四廳、六州、二十六縣。

五府:錦州府、昌圖府、新民府、海龍府、兆南府。
四廳:鳳凰直隸廳、興京廳、金州廳、營口廳。
六州:遼陽州、復州、寧遠州、義州、岫岩州、遼原州。
二十六縣:承德縣、興仁縣、海城縣、蓋平縣、開原縣、鐵嶺縣、鎮安縣、彰武縣、東平縣、西豐縣、西安縣、柳河縣、錦縣、綏中縣、廣寧縣、懷德縣、奉化縣、康平縣、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臨江縣、懷仁縣、緝安縣、靖安縣、開通縣。

奉天府的官僚機構略同於順天府。

❽ 眉山市公信司法鑒定在地址在哪裡啊

眉山公信司法鑒定中心/ 地址:大石橋街道文安西路51號


(網路地圖)

熱點內容
刑法口訣背誦 發布:2025-08-22 03:43:10 瀏覽:74
行政法視角下的秋菊打官司 發布:2025-08-22 03:43:07 瀏覽:347
企業詢證函不回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2 03:41:43 瀏覽:441
新婚姻法離婚准備什麼材料 發布:2025-08-22 03:33:56 瀏覽:616
美國最高法院判例 發布:2025-08-22 03:29:02 瀏覽:414
道德現象是由 發布:2025-08-22 02:50:52 瀏覽:776
有關道德的語句 發布:2025-08-22 02:46:43 瀏覽:752
海口司法拍賣 發布:2025-08-22 02:35:31 瀏覽:3
淘寶賣家條例 發布:2025-08-22 02:35:30 瀏覽:493
成都婚姻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22 02:35:29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