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改革嗎

刑法改革嗎

發布時間: 2021-12-13 19:47:47

1. 漢代刑法改革的內容過程和影響是什麼

漢代刑法改革發生在西漢中期 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改革刑制 主要內容:廢除肉回刑,以答笞,死刑來取代原有的刑罰。具體為:把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劓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 漢景帝執政之後,進一步改善文帝改制的內容。一方面,兩次減少笞的數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劉舍和御史大夫衛綰制定《箠令》,具體規定執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規格,行刑時中途不得更換人。至此,杖刑開始規范化。 影響漢文景帝廢除殘害人肢體、刻人肌膚的肉刑,具有進步歷史意義,不僅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而且還十中國刑罰制度拜託原始狀態,由野蠻殘酷走向更為人道文明的道路,這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衛後世以身體刑、勞役刑衛主體的"五刑" 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當然,漢朝這次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過程中,局部范圍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復、倒退,斬右趾改為死刑棄市,由輕變種,宮刑本已廢除,後來又予恢復等,改革後的刑制仍十分復雜。即便如此,其進步意義是不可否定的。

2. 關於今年刑法的改革和我爸爸什麼時候能出來

已經快滿三年,等待刑滿釋放。

3. 文景時期刑法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漢文帝抄對秦代以來的刑襲法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 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 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減輕了笞刑。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 後並沒有認真執行。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4. 漢代的刑法改革和漢代的刑制改革一樣嗎

一、論漢初的刑制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時間:2011-03-17作者:新聞來源:湖州檢察【字型大小:大 | 中 | 小】
楊東江

1.漢初刑制改革的原因
1.1 漢初刑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漢文帝廢除肉刑,決不單純是受到孝女緹縈言行的感動,而是與漢初整個形式有關,由當時的勞動力缺乏造成的。漢文帝時,西漢社會經濟開始繁榮興盛,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社會的繁榮地主貴族日益奢侈,需要從農民身上剝削更多的財物,這些都要求增加可供剝削的勞動人手,而肉刑使犯罪者失去勞動力,這是漢文帝廢除肉刑的真正原因。

漢文帝主張無為而治,除廢除肉刑外還推行刑罰改革。他認為漢高祖時所制定的法律有的條文比秦更為苛刻。法律規定一個人犯法株連父母妻子兒女,這樣做不利於國家,要加以改變。由於漢文帝的堅持,頒布了詔書,廢除了連坐法令,減輕了其他刑罰。漢文帝的刑罰改革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1.2 漢初刑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此次刑制改革始於漢文帝十三年,直接原因是緹縈上書。[③]緹縈之父有罪當處肉刑,緹縈上書皇帝,痛陳肉刑「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之弊,願自納為官婢以贖父刑。文帝知道後很為感觸,即下令大臣擬定具體辦法改革舊有的刑罰體制。

2.漢初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初刑制改革主要在秦朝的法律法規上進行,為糾正秦朝法制的暴虐殘忍,漢朝以「仁政」精神為指導,廢除了許多肉刑酷法,使沿襲了兩千多年的肉刑逐步廢除,刑罰進入了相對文明,還確定了刑事責任的承擔標准,順應了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1 廢除肉刑

廢除肉刑由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提出具體改革方案,主要是用徒、笞、死三刑取代黥、斬左趾、斬右趾等肉刑。將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入於死刑,並相應確定徒刑的固定刑期。此次改革雖然以徒刑、笞刑取代了黥、劓、斬左趾、斬右趾等肉刑,但所定笞數太高,實際上經常笞人至死,故時人有「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之評。為此,景帝元年兩次下詔遞減笞數,再行改革,將原來劓刑笞三百最終定為笞一百,斬左趾笞五百定為笞二百並頒布「箠令」,確定笞刑的刑具、行刑方法,限制笞杖規格及受笞部位,使「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的境況得以改變,「自是笞者得全」。[④]還規定[⑤]:竹板長五尺,寬一寸,末梢薄半寸,並削平竹節;笞打的部位是臀部,笞打過程中不得換人。這樣就減輕了笞刑對身體的傷害程度,也減少了受笞刑而死者的數量。初漢刑制改革的另一項內容就是明確規定了刑期,以前的刑罰均為無期刑,經過改革,無期刑終於變為有期刑。此外,改革還廢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誹謗罪等。此次改革使刑罰從野蠻走向相對文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力,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外,刑罰改革還為後來確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打下了基礎。

2.2親親得相首匿

秦代奉行「法治主義」,為維護國家統一法律秩序,獎勵告奸,重懲匿奸行為。與秦代不同,漢朝依照儒家宗法倫理思想,確立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刑事法律原則。所謂親親得相首匿,是指漢代法律所規定的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應相互包庇隱瞞,不得向官府告發;對於親屬之間容隱犯罪的行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責任。具體而言,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包括以下內容:卑幼首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請減免外,其他也不負刑事責任。自漢宣帝後,親親得相首匿即成為中國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則之一,為後世封建王朝所沿襲。

2.3恤刑

為糾正秦朝法制的暴虐,漢朝以「仁政」精神為指導,確立了恤刑原則。對於犯罪的老、幼、婦孺、病殘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給予照顧。漢代實行的恤刑原則,主要是因為統治者認為老幼病殘者,對於封建統治危害不大,對其加以寬免,既可以博得「仁政」的美名,又不至於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

2.4刑事責任年齡

秦律以身高確定刑事責任能力,漢代不是以身高,而是以年齡作為確定刑事責任的標准,這一變革使得刑事責任能力制度更為科學。漢代法律定有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最低年齡和最高年齡,對於一般犯罪在最低責任年齡之下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擔刑事責任;在最高責任年齡之上的耆老之人也不承擔刑事責任,體現了矜老恤幼的仁政精神。
2.5 上請

所謂「上請」,是指一定范圍內官僚、貴族及其子孫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機關處理,而應奏請皇帝裁決的制度。上請制度是儒家思想「尊尊」原則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體現。在漢代,自漢高祖以下,平帝、宣帝以及東漢光舞帝時都有關於上請制度的詔令,享受上請特權的范圍也逐漸由漢初的郎中一級官吏擴大到東漢時的幾乎所有官員。

3.漢初刑制改革的評價

此次刑制改革廢除了兩千多年的肉刑,使刑罰走向相對文明,是中國古代刑罰制度改革的重大歷史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作為一次封建刑制改革,其目的必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所以必然有其局限性。 3.1 漢初刑制改革的局限性

文景時期刑罰改革的局限性在於並沒有完全徹底地廢除殘酷的肉刑,如作為肉刑重要刑種之一的宮刑在此次改革中並未明確廢除或予以取代。同時,此次改革以後不久,斬右趾又復施行。應該說,漢文帝廢除了自夏朝以來實行了兩千多年的黥刑、劓刑、刖刑等肉刑,是中國古代刑罰制度改革的重大歷史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漢書·刑法志》認為,這項被後世稱為仁政的舉措,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斬右趾者又當死,斬左趾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即原來應受刖右趾刑的,在改革之後都變成了死刑,這顯然是加重了刑罰;用笞刑代替了劓刑和刖左趾刑,由於笞數過多,致使許多犯人在受刑的過程中就被打死,因此《漢書·刑法志》指責文帝廢除肉刑是「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在文帝廢除肉刑的基礎上,漢景帝繼續進行改革,主要是在減輕笞刑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景帝下詔書說: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日三百,笞三百日二百。但即使是這樣尚且不能保全犯人的性命,於是,景帝中元六年,即公元前144年,又下詔日: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日二百,笞二百日一百。與此同時,制定了《簍令》規定:笞者,篁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景帝時的《篁令》統一規范了刑具的長短厚薄,規定了只可笞罪犯的臀部,規定行刑的過程中不得換人。這一改革使得「笞者得全」,但仍存在「酷吏猶以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輕,民易犯之」的弊端。[14]

3.2 漢初刑制改革的意義

漢初刑制改革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維護了封建統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後世乃至現在我國的刑罰制度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司法制度相對完善的今天,這次成功的刑制改革仍有許多經驗和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3.2.1漢初刑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漢初的刑制改革在中國刑罰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貢獻。秦朝的刑罰制度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其中肉刑與各種形式的自由刑並存,並且自由刑尚不規范、缺乏合理的差等階梯。肉刑本是奴隸制的刑罰,它在漢初之所以仍被採用,是奴隸制殘余在刑罰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廢除肉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有利於保護社會生產力。盡管在刑制改革的過程中,局部范圍內曾有過一定程度的反復,甚至有倒退;比如斬右趾刑改為死刑棄市,由輕變重;宮刑本已廢除,但後來又予恢復;等等,但這些畢竟都屬支流。廢除肉刑使我國古代的刑罰手段由野蠻殘酷變得相對文明。西漢文景時期的刑制改革,不僅廢除了劓刑等肉刑,還確立了以徒刑和笞刑為主體的封建刑罰制度。自此以後,作為早期刑罰體系主要特徵的肉刑不再是刑罰的主體,殘酷的肉刑方法在觀念上已不為人所接受。封建制刑罰體系中的徒刑、笞杖刑開始成為刑罰的主體,並不斷走向完善與系統化。文帝、景帝及以後各朝代刑罰制度經歷多次變革,至隋唐時期最終形成了中國封建五刑制度。可以說,文景時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國古代法律超越野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
2、漢初刑罰改革的主要內容
學界一般認為漢文帝改制有兩項內容,一是廢除收孥相坐律令,二是廢除肉刑並相應規定勞役刑的刑期。

這樣看來,二者很是相似,但事實上刑法改革是刑制改革的一部分。

5. 刑訴法將修改成什麼樣子

刑訴法修改之際,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建議,各級監察委的監察人員,若存在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對此類犯罪的偵查權建議由檢察院行使。

草案規定,檢察院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可以由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檢察院偵查權做出調整是此次草案中最受關注的部分。今年3月通過的監察法規定,監察委員會依照監察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對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

陳光中稱,監察法通過後,職務犯罪的偵查權已從檢察院轉移到監察委,為解決監察法與刑訴法相矛盾的問題,完善與監察法的銜接,此次刑訴法修改做出調整。而保留檢察院在訴訟活動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偵查權,相當於「將這一部分偵查權又還給檢察院。」

「草案中司法工作人員所指的范圍也引起關注。《刑法》第94條將司法工作人員的概念界定為『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負有偵查職責的人員包括公安、檢察機關中依法行使偵查權的人員。」陳光中說。

他認為,各級監察委的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中也有可能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為,而司法工作人員的界定,意味著監察委的工作人員有此類犯罪行為的由監察委自行調查。

對此,他建議,草案應將監察工作人員犯罪的偵查權也劃入檢察院,這樣調查才更客觀、中立,也符合檢察院是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的定位。

缺席審判還應保障被告人訴權

草案規定,對於貪污賄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監察機關移送起訴,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理。

草案還規定了缺席審判的具體程序,並規定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陳光中表示,建立缺席審判制度是加大反腐敗和境外追逃力度,以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需要。目前,中國在境外追逃追贓中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如何證明其是潛逃至境外的貪污、賄賂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與不同國家進行國際合作時,不同國家要求的證據材料、司法文書不同。有的國家認可法院判決才是正式的司法文書,對於公安機關、檢察院提供的證據材料並不認可。此前,中國的刑事訴訟制度中沒有缺席審判程序,這給引渡、遣返境外在逃人員帶來一定難度。

他對《財經》記者說,2005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配合該公約的實施,發揮其在國際合作中打擊腐敗犯罪方面的作用,他曾提出建議設立缺席審判制度,但有關部門認為這會影響被告人的辯護權,因此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只是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及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中共十八大後,追逃力度逐漸加大,「缺席審判制度顯得越來越有必要」。陳光中認為,缺席審判程序必須慎重行使,並不是每個外逃至境外的嫌疑人、被告人都一定要適用缺席審判。還應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的缺席審判的具體程序,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並最大限度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和財產權。

因此,對缺席審判的案件還應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比如規定委託辯護和提供法律援助,審判應經開庭,近親屬有權參與庭審,賦予被告人的近親屬上訴權等十分必要。

認罪認罰從寬應堅持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

草案規定,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201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有關決定,授權兩高在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試點期限為二年。

陳光中稱,總結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試點中的成功經驗,並轉化為法律,才能予以復制和推廣。

但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如何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試點中的做法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簽署具結書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但有些案件可能並非是嫌疑人、被告人真正自願如實供述,並不排除冤假錯案的可能性。認罪認罰從寬案件有辯護律師參與,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非常重要。二是認罪認罰可從寬案件的證明標准應達到什麼程度。目前,有關速裁程序和簡易程序的適用條件都須符合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中迴避了這個問題。「有一部分學者參考美國辯訴交易的做法,認為證明標准可以從寬,這值得推敲。」

陳光中建議,該類案件應堅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防止出現冤假錯案的風險。

該罰的還是要罰,該做的還是要做。

6. 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規范化。魏《新律》將法定刑確定為死、髡、完、作、贖、罰金、雜抵罪七種。《晉律》中規定了死、髡、贖、雜抵罪、罰金五種法定刑,每一種
法定刑又分為數等。《北魏律》規定了死、流、宮、徒、鞭、杖六種法定刑,《北齊律》承其後,最終確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這一時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為隋唐以後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方面是使刑罰趨於寬緩,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免除宮刑,進一步廢除肉刑。自漢文帝改革刑制以來,宮刑時用時廢。《北魏律》還曾把宮刑作為一種法定刑,至北齊宮刑被徹底廢除,《北齊律》所規定的五種法定刑不再有宮刑。

其次,緣坐的范圍有所縮小。秦漢以來緣坐的范圍甚廣,特別是出嫁婦女既隨夫家受誅,又隨父家受戮。曹魏時期所定新律縮小了緣坐的范圍,並開緣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進一步縮小緣坐的范圍,創緣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北魏律》雖然規定的緣坐范圍較廣,但孝文帝以詔令特加縮小:非犯干名犯義之重罪
者,緣坐處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為減死之刑。從北魏、北齊開始,流刑已成為一種法定刑作為死刑與徒刑的中間刑,填補了自漢文帝以來死刑與徒刑之間的差等。北周又將流刑按里程分為五等,使流刑更為規范化。

7. 如何評價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

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主要是對肉刑的改革。這次的改革無疑是具有很大的進步性的:一、它使刑罰從野蠻走向相對文明;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力,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三、刑罰改革還為後來確定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打下了基礎。

8. 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的局限與意義是什麼

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後在法制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首先,自這次刑罰改革以後,作為奴隸制刑罰體系主要特徵的肉刑已不再作為刑罰主體,殘酷的肉刑方法在觀念上也已不為人所接受,這就使中國古代的刑制由野蠻趨向「文明」。其次,這次改革消除了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因素,對封建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從此徒刑、笞杖刑成為刑罰的主體。這次改革雖有反復,但是就封建法制的建立和發展來說,總的趨勢還是前進了一步。

此次改革的局限性,在於沒有徹底廢除殘酷的肉刑。如作為肉刑重要刑種之一的宮刑,在此次改革中並沒有明確廢除,或規定予以取代的措施。同時,這次改革後不久,斬右趾又開始施行。

盡管此次刑罰改革具有局限性,但是它在中國刑罰發展史上所作的貢獻依然是巨大、明顯的。可以說,它是中國刑罰發展史上的分水嶺,為封建制五刑奠定了重要基礎。

9.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做的重大改革有什麼

漢代文帝、景帝廢肉刑

西漢建立後,重視總結秦亡教訓。漢文帝時鑒於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1、刑制改革的內容。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雖然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處罰,但因笞刑數太多,使受刑之人難保活命,因而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景帝繼位後,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景帝又頒布《箠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2、刑制改革的意義。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傳統肉刑制度,建立新的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0. 中國刑法、憲法多少年改革一次

不一定,根據確實需要才會有變動。

刑法典的正式起草工作應是1954年憲法頒行之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於1954年10月組織起草班子開始的。這個班子於1957年6月28日寫出第22稿,於1963年10月9日寫出第33稿,隨後因政治運動的沖擊而未能公布。

1978年10月,國家組成刑法草案修訂班子,對第33稿進行修訂,先後寫出兩個稿本。其間,中共中央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發揚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10)刑法改革嗎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2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中國現行刑法自1997年全面修訂和數次修正以來,再迎最新修改。修正和修訂是中國法律修改的形式,相較於修訂,修正對法律的調整幅度相對較小。

據知,中國現行刑法於1997年全面修訂,此後先後通過了一個決定、十個刑法修正案和十三個有關刑法的法律解釋。刑法的最近一次修正是在2017年11月。是次修正加入條款懲治侮辱國歌的犯罪行為,以維護國歌奏唱、使用的嚴肅性和國家尊嚴。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中國擬再次修正刑法 作六方面重點調整

熱點內容
企業詢證函不回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2 03:41:43 瀏覽:441
新婚姻法離婚准備什麼材料 發布:2025-08-22 03:33:56 瀏覽:616
美國最高法院判例 發布:2025-08-22 03:29:02 瀏覽:414
道德現象是由 發布:2025-08-22 02:50:52 瀏覽:776
有關道德的語句 發布:2025-08-22 02:46:43 瀏覽:752
海口司法拍賣 發布:2025-08-22 02:35:31 瀏覽:3
淘寶賣家條例 發布:2025-08-22 02:35:30 瀏覽:493
成都婚姻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22 02:35:29 瀏覽:156
東勝區法院 發布:2025-08-22 02:27:00 瀏覽:639
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 發布:2025-08-22 02:26:20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