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領導王輝
1. 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的領導團隊
董事長、黨委書記:趙紅鷹,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輝,副董事長:李錦雲,副總經理:熊衛東。
2. 一個領導對任何人都不信任,要下屬事無巨細的事情都要跟他回報,是不是不值得跟誰
其實雖然說職場如戰場,但是有一句話也說的特別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領導選擇了把事情交給你去做。那麼就應該給彼此足夠的信任。
3. 在王輝訴加拿大亨通國際有限公司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中,亨通公司與王輝就名為「一 種能防盜防翻防雜訊的
此案標的物是無形資產即知識產權(實用新型專利項目技術)。權利人王輝與亨通公司簽回約意向答書是具有準民事行為約束力的要約,需要雙方以其誠意信守履行的約定;但卻不受法律規范調整范疇。問題出在簽訂該《意向書》的時候,還應附加一個《保密協定》;即對方約束王輝同時,王輝也應約束對方即要對本技術秘密負有保密責任並支付定金;一旦對方違約不再受讓接收則該定金沒收了事;一旦對方受讓成交則該定金在受讓金中扣除。由於沒能夠如此,現在出現這個糾紛問題,即便是採用訴訟程序解決起來,充其量也就只能夠是個定金額度概念上的象徵性補償而已,涉及到賠償經濟損失層面上的維權索賠則就會是很難實現的不用質疑。因為,如是簽訂的是該專利實施協議或合同則具有法律效力並受法律規范調整。而意向書是不具有合同法定效力的。司法實踐這種糾紛最終結果通常都會是調解了事結局之外,是很難實現法院據此裁定判決的了。
4. 王輝的主政鄭州
創辦郊區知青農場
19761月份,10個「五七農場」如雨後春筍般在鄭州市郊區冒了出來。
當時,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學生,都到邊疆組建建設兵團,中小城市的學生也都到偏遠的農村插隊落戶,而鄭州的1969、1970屆初、高中畢業生卻很幸運,都在城市郊區農場「上山下鄉」。
這是很多鄭州知青當時解不開的謎團,比如須水五七農場一連知青蔡建生。
而當知道謎底後,蔡建生在對逝去年華惋惜的同時,心頭多了一份感恩。這份感恩,也是眾多鄭州知青所共有的,這與一個人有關——原鄭州市委第一書記王輝。
當年,在那個「極左」年代裡,正是市委書記王輝頂住上級的壓力和巨大的政治風險,在鄭州郊區建了這10個「五七農場」,使得鄭州知青可以在家門口「上山下鄉」,這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創舉。
「這次下鄉,我們免受遠離家門之苦,有些溫情脈脈的色彩,我們應該感謝王輝書記。」花園口五七農場知青李先生說,在那個「極左」年代裡,王輝敢冒著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將鄭州的孩子安排在本市郊區,確實需要非凡的魄力。
就這樣,當時鄭州的數萬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在王輝興辦的郊區農場里安定了下來,並且用他們自己的雙手創辦了玉雕廠、拖拉機配件廠、鞋廠、燒鹼廠、玻璃廠等。
「在郊區建農場,在當時是冒了很大風險的。」王輝後來回憶說,此舉雖然符合中央關於知青勞動鍛煉的精神,但當時是要求插隊落戶,省里不同意,說是為什麼要在家門口辦農場,市裡也有人反對。
他說了可行理由:一是鄭州郊區不少地方有房子,比如馬寨就有不少備戰窯洞可以住;二是當時每個知青有200元的安家費,可以集中起來辦農場;三是將來「五七農場」可以辦小工業(後來許多農場都辦起了小工廠);四是農場離家近,家長放心,有利於數萬個家庭的穩定;同時,作為鄭州市的後備力量,將來市裡招工需要多少立刻就能上來多少。
之後,王輝跑到省里,說可以把武漢軍區工程兵辦的農場撤銷,省下錢來辦農場。市領導張志彬、陳文書和郊委書記杜德新很支持這個想法,他們說:「王司令,辦!我們去跑。」
「把子女放到郊區,一個月總可以見次面吧?」王輝說,大多數老百姓是擁護這種做法的,當時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定下辦郊區農場以後,郊區農民也很支持,他們讓出房子給知青住,劃出地給知青種。後來他被批判了,不少知青給送飯送煙,郊區農民還講:「王司令,我們保護你!」
王輝的苦心沒有白費,在郊區下鄉的鄭州知青,相對而言是「最幸福的」。
花園口五七農場一連知青王平曾寫道:下鄉時回城拉糞,對於知青來說是個美差,這意味著可以回家、洗澡、改善生活。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黃委會禮堂看場電影,或者到河南影院,給把門的師傅說說好話,買一張站票。
相比之下,那些遠赴他鄉的鄭州知青卻苦不堪言。鄭州知青吳寧豫說,他們1973年5月到周口沈丘下鄉,去的路上整整跑了一天,困苦的生活和艱辛的勞動自不必說,每次回家都要扒汽車、轉火車,折騰一兩天才能到家,回家是最奢侈的事情。
悲慘的是,有兩位同去沈丘的同學,卻再也不能回來了——農村洗澡不方便,一位女生去河邊洗澡淹死了;還有一位女生冬天在熬糖稀的大鍋里舀熱水洗澡,掉進鍋里燙死了。
時至今日,那個年代一人之念可以使無數人的命運結局出現天壤之別的情景再次被提起,不得不令人反思。
嚴格自律
秘書出去可以帶車,他的子女不可以。
王輝的秘書崔清說,她2004年擔任王輝的秘書,當時王輝就交代她,秘書出去可以帶車,但他的子女不可以。王輝的外甥上學自己坐地鐵,女兒從鄭州到北京,每次都是自己搭車過去。可有些領導祖孫三代都用公車,一家3台車都不夠使。
「打仗時,首長腿受過傷。」崔清說,但當年在鄭州工作時,王輝曾走遍了各個農場。在鄭工作期間,王輝非常重視抓生產工作,發展了塑料廠、化工廠、機械廠,建了西流湖、邙山提灌站,修了第一座穿越鐵路的立交橋,主持建造了如今的二七塔等。
王輝的女兒王和平是鄭州某部隊醫院皮膚科醫生。「從小開始,父親就對我們很嚴,不準我們打著他的旗號走關系。」王和平說。她兄妹5人,兩個姐姐、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妹妹。哥哥退休前在一國家單位上班,剩下她們姊妹4人,都在部隊醫院上班,兄妹中沒有一個「官二代」。
每次王和平去北京,王輝都會問她,鄭州知青過得好不好,二七塔還是不是市中心,有沒有翻修過,去那裡參觀的人多不。而讓她遺憾的是,直到父親去世,她也沒有顧上製作一個關於二七塔內容的光碟給他。
大興水利
當年在修邙山提灌站的時候,王輝了解到邙山頭有個桃花峪,這個地方不錯,但還歸滎陽管,旁邊有個古滎公社提出從邙山頭修,他就自己爬到山上看,因為他左腿在解放戰爭中打斷了,不方便,每次爬山來回要走40公里路,疲憊不堪。這樣前後爬了3次山,決定就在邙山頭上修。
預算出來了,建邙山提灌站要1000萬元,省里只給200萬,於是王輝想到「民辦公助」這個辦法,老百姓修渠,每天補助飯錢,每人5毛錢,不給工錢,原來一天上3000人,後來一天上到8萬人,三班倒,人停工不停。只兩年零幾個月就修好了。最後一算賬,花了800萬。好多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水泵、電動機,這些設備當時沒地方買,他就派人去武漢、上海和沈陽學技術,回來自己研製,都成功了。
修建期間,他只要在鄭州,每天都要到工地上查看,看質量,看進度,對於這個老首長,工地上的人都熟識了。
在鄭州的十餘年間,王輝還主導修建了尖崗水庫,在花園口搞出了水澆田,種出了鄭州大米,發展了街道工業,甚至還動用了工程兵,修建金水河,軍人從山上拉來石頭砌護坡,回去時把金水河的污泥拉到農村肥田,一舉兩得。可惜後來因為被批鬥,金水河沒有徹底修好,王輝一直覺得是個遺憾。
20世紀70年代末,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王輝率部調往內蒙古,從此離開了鄭州。
5. 山西女商人空餉變身副縣長、湘潭神女違規提拔,選擇一個能體現思維獨特性和異向性的角度進行新聞述評
42歲的女人王輝,自2011年6月當選為山西省文水縣副縣長——這位山西雪恩農牧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雪恩集團」)前董事長——即陷入當地政界與坊間的爭議中。
王輝,1970年生,1990年山西省行政管理學校畢業,之後進入文水縣民政局工作。
工作僅僅兩年,即於1992年到北京經商,與丈夫王建中一起成立山西雪恩集團。
經商15年後,於2007年底又進入文水縣政界。
第三年,即2010年4月,升任縣政協副主席。
第四年,即2011年6月,改任副縣長。
本報記者調查獲知,自1992年開始在京晉兩地經商至2007年進入政界的15年間,王輝在縣民政局「從來不上班」,卻一直領著工資,是為「吃空餉」。這也是她在文水被議論的一個焦點所在。
一位與王輝相熟的當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她的爭議大一點,從不上班,回來卻當了領導!」
15年空餉:三任局長的證詞
1990年,20歲的王輝進入文水縣民政局工作。當時擔任局長職務的是席士彪,席現退休在家。4月11日,席告訴本報記者,他是在1990-1996年間擔任局長一職,他記得王輝進民政局的那年,同時進來的還有另外一個女生,「王輝就是一般職工,在辦公室工作,沒多久就去北京做生意去了。那時要求不太嚴格,也沒辦什麼手續」,而工資「一直發著,領到我退休」。
文水縣殯儀館館長王效忠也畢業於山西省行政管理學校,比王輝高一屆,由於都來自文水,在校期間二人相識。1989年王效忠畢業,進入縣民政局工作,一年後,王輝也到了,王效忠記得那時的王輝也就是做些收發報紙、文件登記之類的工作。由於比自己的婚禮早了三天,他對王輝的結婚日期記憶很深刻,那是1992年農歷十一月十一(公歷1992年12月4日),「結婚後,她就沒再到局裡上過班」。
對於王輝為何離開民政局,一位同在北京做生意的文水人介紹說:「不是因為工作,也不是因為有什麼矛盾。她老公在家開了一個加工廠,那段時間我們都到外面做生意,他看到北京是個大市場,也就來了,王輝也隨著來了北京。」
1993-1998年,王效忠任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王回憶,1996年局裡根據上級要求對公務員進行考核,「不參加工作半年以上的就不再考核」,對於王輝,他如實填寫為「不上班」,被局長制止,「要繼續保留著,領導這么說:把工資留在局裡面,給大家發點福利什麼的。」
接任席士彪局長職務的是和林瑞,4月17日,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他去民政局時,王輝已經不在了,「做生意去了」,「什麼手續都沒有辦。」當時在民政局與王輝有著同類情況的還有司機成維根,也是去北京做生意。和林瑞記得,在他任局長期間,「工資不是全領,他們回來的時候領一部分,另一部分給職工搞福利,他們領大頭,花他們一小部分,那時工資水平不高,也就1000多一點,一年就花他們3000來塊錢」。
和林瑞說:「在我之前,他們是全領。」
在和林瑞任局長期間,即1996-1999年,現在文水縣環保局任紀檢組長的王新忠是民政局會計,他告訴本報記者,當時王輝與成維根的工資「一直都在發放」,「我在的時候,他們兩個都在我那裡領,有時家屬代領,有時他們本人領。」
和林瑞的後任、在2002-2008年任局長的陳越明則告訴本報記者:「王輝是原來跟著我的職工,她在民政局不是幹部,也不是公務員,屬於事業編制,1992年就走了。在當上政協副主席之前,她在局裡什麼職務都沒有。我2002年2月當局長時,她已經在北京做了10年生意,每年都領工資,我當局長期間也領。」
4月18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已是副縣長身份的王輝這樣解釋1992-2007年間在民政局「不上班、吃空餉」的狀況:「也不是每天不上班。那幾年鼓勵大家下鄉多一些。有的下鄉,有的下海。我不算下海,我下鄉多。我每年都包著村。」
6.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暖流中的暖流是什麼意思
1、暖流,原指水溫高於周圍海水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課文比喻心中感受到的溫暖和激動。
2、結合相關句子段落,暖流是指江主席對人們的關心、關懷、平易近人,是溫暖中的溫暖,人們心中的一道暖流。人們對江主席的欽佩之意。
關心
(1)日理萬機的江主席視察之餘特地來南開看望師生員工;
(2)江主席是冒著嚴寒來的。(「寒冬里」)
關懷
(1) 江主席問王輝:「《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都讀過嗎?」
(2)江主席強調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熟讀,重要的地方還應該背下來。」
平易近人
(1)江主席來了!他滿面春風,向同學們致意。
(2)江主席走到王輝身邊,和藹地問:「你在看什麼書啊?」
(3)江主席拍著王輝的肩讓他坐下,對他說,……
(4)江主席與同學們一起背誦《水調歌頭 中秋》。
(5) 江主席走到閱覽室的盡頭,又轉過身來笑著問王輝:「你知道宋詞和元曲有什麼區別嗎?」
(6)他再一次向大家鼓掌致意,然後滿意地離開了閱覽室。
欽佩
(1)王輝激動地說:「江主席是學工程的,沒想到他對古典文學如此熟悉,我真打心眼裡佩服他!」
拓展資料:
本課講述了江主席冒著嚴寒親切看望南開大學師生的故事,通過對江主席語言是、神態、動作的描寫塑造了一位新時代領導人的形象。因此抓住細節描寫感受「暖流」的含義體會文章的情感和寫作手法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通過學文還應激發學生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學,好好學習中國文化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暖流」的含義,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體會江主席對青年人的關懷和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4、學習課文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7. 王輝的媒體報道
「我堅信,唯有向命運挑戰,生命才會有價值,殘疾人才能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強者。」王輝的話語鏗鏘有力。近40年來,失去雙腿的他在人生奮斗的道路上堅定的「行走」著,用不屈的脊樑點燃生命的敬畏,創造了讓常人肅然起敬的人生高度。
4歲時,因一次事故,王輝雙腿粉碎性骨折,截肢部位接近大腿根部,從此他成了「半身人」。「快看,快看,他沒有腿!」在校園里,王輝感覺自己就是同學們眼中的「異類」,他經常躲在角落裡獨自流淚,也時刻問自己:「我今後的路究竟在哪裡?」
雖然如此,但王輝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愈發努力地讀書。隨著年齡的增加,假肢已無法承受王輝的體重,他無奈告別了校園。要強的王輝不願向命運低頭,他開始練習靠雙手交替挪動板凳來代替「走路」,因平衡難以掌握,他無數次從板凳上重重地摔下又爬上去,直到熟練掌握「行走技能」。
1989年,17歲的王輝聽說銀川西夏藝術製品廠正在招收殘疾人學賀蘭石雕刻的消息,便第一時間報了名。面對廠領導對他不信任的質疑,王輝堅定地說:「我一定行,請讓我試一試吧!」
工廠的雕刻車間在三樓,王輝上樓要靠雙手支撐著,努力挪動身體坐到一個板凳上,再把下面的板凳拿到上面,如此反復,把身體一層一層地挪上60級的台階,每次都要花半個小時。培訓班的同學看到王輝摔倒,提出要背他上樓,他謝絕了。他說:「如果連60級樓梯都不能征服,又該如何征服人生?
別人每天練五六個小時,他練十二三個小時。為了減少下樓的次數,他上課從不喝水。下課後,他還在反復琢磨師傅的作品,研究每個細節的刻法。兩年的學習讓王輝吃盡了苦頭,可是他卻感到無比的欣慰,因為他的手藝已經爐火純青。
經過冷靜思考和市場調查,王輝在傳統雕刻圖案的基礎上開發出具有回族特色和西夏文化的賀蘭石工藝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1995年,王輝創辦了寧夏偉帝珍品有限責任公司,常年招收殘疾人及下崗職工,免費為他們教授賀蘭石雕刻技術,並幫助他們開店。「雖然大多數殘疾人的工作速度都比正常人慢,但是『慢工出細活』。作為殘疾人,我們不能靠社會的同情,靠的是產品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王輝堅定地說。現在,王輝的產品不僅獲得了區內的認可,而且已經遠銷美國、日本等國家。
「一個人的事業,大勝靠謀,大成靠德。」王輝說,殘疾人的生活就像感恩的秋季,收獲溫暖的同時用感恩回報社會。(記者 王剛 實習生 趙敏明) 四歲半的王輝像大多數同齡的男孩子一樣貪玩,放學後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母親的單位——銀川市化工廠。他對裡面的大小機器都非常感興趣,由於缺少防護措施,王輝的腳不幸卡到了兩個大齒輪中間。王輝疼的大聲哭喊,哭喊聲引來了廠里的工作人員。在醫院醫生告訴王輝的母親孩子的雙腿已經保不住了。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平,但是王輝相信命運是靠自己爭取的,眼淚和同情換不來幸福的生活。在學校里,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要用好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每次考試王輝都是班裡的前三名,老師同學都很佩服王輝,都很願意幫助他。偶然的機會,王輝接觸到了雕刻並且展現出一些天賦,從此他痴迷於雕刻藝術。由於家境困難王輝只能自學,他沒日沒夜地在家苦練,王輝用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來要求自己。命運是公平的,王輝有機會進入了銀川西夏藝術廠工作。這里有很多河北來的老師傅,都是家裡祖傳的手藝。手藝精湛從不外傳,老師傅把手藝看的比命還重要。王輝非常希望得到老師傅的指點,老師傅的態度從來都是很冷漠。這么多年的坎坷生活讓王輝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只能靠自己。別人每天工作6—8個小時,王輝每天工作13—15個小時堅持了一年半。老師傅被他的勤奮和執著打動了,把從不外傳的雕刻技藝傳授給了王輝。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王輝開了一間30幾平米的小店。憑著他對事業對藝術的執著,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店,發展壯大成知名藝術品廠。現在王輝廠里生產的賀蘭硯,遠銷世界多個國家。還有很多慕名前來的顧客。王輝雕刻的賀蘭硯工藝精湛色彩豐富石質細膩,成為了最有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禮品。(原文寧夏電視台網)
8. 王輝的空餉事件
而自1992年開始在京晉兩地經商至2007年進入政界的15年間,王輝在縣民政局「從來不上班」,卻一直領著工資,是為「吃空餉」。這也是她在文水被議論的一個焦點所在。
此前,已是副縣長身份的王輝這樣解釋1992-2007年間在民政局「不上班、吃空餉」的狀況:「也不是每天不上班。那幾年鼓勵大家下鄉多一些。有的下鄉,有的下海。我不算下海,我下鄉多。我每年都包著村。」
對於當選為副縣長,王輝則稱:「都是我命好。當時正好有這個機會。去年文水出了個大事,縣委書記、縣長都被免了,縣委沒有女同志,政府這邊也沒有,而且還缺一個『非黨』的。我進政府,就是『一頂二』。」 1990年,20歲的王輝進入文水縣民政局工作。當時擔任局長職務的是席士彪,席現退休在家。2012年4月11日,席示彪表示,他是在1990-1996年間擔任局長一職,「王輝就是一般職工,沒多久就去北京做生意去了。那時要求不太嚴格,也沒辦什麼手續」,而工資「一直發著,領到我退休」。
文水縣殯儀館館長王效忠也畢業於山西省行政管理學校,比王輝高一屆。「1992年12月4日結婚後,王輝就沒再到局裡上過班」。
1993~1998年,王效忠任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王回憶,1996年局裡根據上級要求對公務員進行考核,「不參加工作半年以上的就不再考核」。對於王輝,他如實填寫為「不上班」,被局長制止,「要繼續保留著,領導這么說:把工資留在局裡面,給大家發點福利什麼的。」
接任席士彪局長職務的是和林瑞。2012年4月17日,他在接受采訪時回憶稱,他去民政局時,王輝已經不在了,「做生意去了」,「什麼手續都沒有辦。」和林瑞記得,在他任局長期間,「工資不是全領,他們回來的時候領一部分,另一部分給職工搞福利」。和林瑞說:「在我之前,他們是全領。」
和林瑞的後任、在2002-2008年任局長的陳越明則表示:「王輝是原來跟著我的職工,她在民政局不是幹部,也不是公務員,屬於事業編制,1992年就走了。在當上政協副主席之前,她在局裡什麼職務都沒有。我2002年2月當局長時,她已經在北京做了10年生意,每年都領工資,我當局長期間也領。」 王輝與丈夫王建中在北京主要是做「鐵藝」生意。「鐵藝」即用鋼鐵鑄造陽台護欄等用於建築、家居、園林的裝飾。
根據山西雪恩集團官網信息,該公司成立於1999年1月,法定代表人是王建中,注冊資金為13500萬元,主要從事生態文化旅遊、生態農業、房地產開發。據媒體公開報道,王輝還曾在京經營體育器材,曾擔任北京雪恩體育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2年4月18日,王輝通過電話表示,山西雪恩集團「是我愛人搞的一個企業」,「我只是偶爾幫著他做一些」。但是,檢索網路,可以發現多篇新聞報道以「山西雪恩集團董事長」的頭銜稱謂王輝。而山西雪恩集團的工商資料顯示,其法定代表人直到2007年9月13日才由王輝變更為王建中。
2007年是王輝由商界進入政界的關鍵一年。時任文水縣民政局局長的陳越明回憶,就在這一年,縣里讓他推薦王輝做縣政協副主席候選人,「讓我給上報她已經是科級幹部,但是她啥也不是,我不給她寫。2007年底,她就通過縣領導把人事關系從民政局辦到開柵鎮去了,我聽說,她出去後很快就成了副科、正科級。」
2010年4月8日,在文水縣政協七屆四次全委會上,王輝當選為縣政協副主席。一位在場的縣政協委員對這次選舉印象深刻,他表示:「選王輝當政協副主席是縣里的一個政治任務,市領導對縣委書記說,如果她選不上,你這個書記就別當了。選不上,政協主席也當不長。」
時任縣政協主席的王志剛證實了上述說法。2010年4月11日,他表示,那次選舉只有王輝一個候選人,「就是一個政治任務。」當時縣委書記說:「選王輝,就是選縣委。」
到了2011年6月選副縣長時,類似的場景再次出現。朱麗彬說:「各鄉鎮的書記都兼著鄉鎮的人大主任,哪個區丟了票,出了問題,就把你免了。」王志剛也說:「文水是13個團,把鄉鎮書記叫去了。要不是那樣,她根本選不上。」 2012年4月22日,某報刊總編助理更新其新浪微博:「報刊發表《吃空餉15年,山西女商人變身副縣長》反響強烈,呂梁表態要展開調查。但我卻接到山西線人電話『王輝派人給接受過采訪的人送東西,要求我們改口,拒收東西,對方稱,不改口就製造交通事故,撞死你』。」
當天下午,王克勤更透露了此事的線人證人:「在《吃空餉15年,山西女商人變身副縣長》中接受采訪的線人證人:文水縣殯儀館館長王效忠;縣民政局連續三任局長席士彪、和林瑞、陳越明;縣環保局任紀檢組長王新忠;縣前政協主席王志剛;政協常委朱麗彬。」
9. 太湖縣龍安安置小區為什麼會鬧這么大
2003年以來,太湖縣為發展工業富縣,大量徵收晉熙鎮觀音村、龍安村集體土地,創建太湖縣經濟開發區。盡管征地、拆遷前均未召開村民大會,也沒有見到相關土地徵用批准文件,補償安置方案也未經農民集體討論通過,但是為了支持當地政府的發展,而且法律意識淡薄,當地百姓並沒有阻攔,而是相互配合。忍痛割愛放棄了祖輩留下賴以生存的土地。<?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根據太湖縣委81號文件方案,一部分失地村民,已享受安置、拆遷補償、失地補償等。2005年開發區因發展,新調開發區主任王輝上任,在當地有一點見識的人都聽說這個人的名字,曾經就是牛販子(買賣耕牛的和殺豬的一樣職業),就是憑著會扒會拍成了沙河鎮一名官員,在鎮上工作時,就是獨當一面的惡霸,當地村民聞風喪膽。出了名的「鐵面無私」。王輝調離時,沙河村民比過年還高興,王輝人到了太湖縣城,鞭炮還在噼里啪啦,沙河距離太湖縣城有100多公里。
自王輝上任以來,改變了原本安寧平靜的觀音村、龍安村,安置補償方案改變、以權謀私、野蠻拆遷,逼迫老百姓出讓土地及房屋。不僅僅利用職權欺壓百姓,還利用其在社會上的關系,恐嚇他們。村民每次不滿上訪,王輝都在領導面前稱為刁民。也就是從王輝上任後,太湖縣大事小事不斷,成為媒體關注熱點。村領導(周玉奎、張金旺)也成了他的隨從幫手。周玉奎的口頭禪是,騙完了就不承認,當你去找他履行諾言時,他的回答是,證據呢?鬼說的?另老百姓非常無語。他們坑蒙拐騙無惡不作,當地派出所成了他的「利劍」。王輝私自下派工程給他人承包,其開發區土方、道路建設、排水工程等,由村主任周玉奎的親戚一手承包。從而提取錢財,老百姓不給店面房,活生生的攆到了一個豆腐渣的小區,王輝居然告訴大家說是臨時安置房,居然老百姓還花費了一生的心血去裝修。真把中國人民當二楞啊?每一個建設工程,都有他的發家斂財之道。從此其野心漸漸暴露,也同時顯露出其嗜錢如命的本性,這樣的行為和當地的地痞惡霸沒有兩樣。其行為另當地老百姓發指。
開發區理應入駐「節能減排型」的企業,但卻引進了一些重能耗、重污染企業,如林星板業、嘉源織染、卓創化工、光華鋁業、富盈等直接排放,導致下遊河的污染。這些都是曾被各大媒體曝光的企業,在開發區的掩護下至今仍在生產。而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店面房,王輝為達到提取好處的目的,全部賣給了各個工廠,有建酒店的,有建商品房出售的,這些土地沒有審批下來,居然打著廉租房的名義開發,大中國的天下居然有如此狂妄的歹徒,真是讓人憂心。
王輝為加快開發區征地進度度採取了一系列「威、逼、利、誘」等手段進行拆遷,破壞水井斷了村民飲用水,把未拆遷還住著人的房周圍的地基挖空,形成一戶戶似碉堡的「孤島」,斷了當地百姓的出路,小孩上學更是倍加艱難。完全不顧村民生活及生命安危,如遇久雨天氣或其它災情發生,如此的住房倒塌後果將不堪設想。拆遷中還動用拆遷戶的在縣城工作的親戚回家做思想工作,動員拆遷,不達到目的,就不要回去上班。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正是國家提倡的,可是王輝為了節省更多土地,將原本的《騎龍小學》安置到了一個老年住宿區後面,四面建起了房屋,現在學校的發展和建設將無從入手。隨著濟條件慢慢升高,生源不斷擴大。請問如何關心我們的下一代教育問題。教學樓的整體質量和曝光的豆腐渣小區是一體的,真不知在此教讀的師生們,上課是否安心。
王輝在騙取拆遷村民簽訂協議的手法上很有一套:他們在丈量宅基地、房屋面積後請村民在丈量的數字登記頁上簽上姓名,名義是核實基本數據,可是不久這份簽名紙,搖身一變成為「加蓋公章的《拆遷協議》」,摸准村民文化低,無法說理,開發區就以此《拆遷協議》,組織強行拆遷隊進行拆遷。老百姓真是叫天天不應。沒有人出來阻擋,打掉門牙往肚子里吞。
在失地安置的房屋裡住了不到兩年,大部分房屋出現漏水、屋面裂縫、主梁變形,外牆脫落等一系列問題。劉成旺一腳還踩穿了樓板,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這些房子出現這么大的問題,開發區王輝居然對著中央電視台的攝像機鏡頭說出了讓人寒心的話語:這些房子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應該可以居住。這些事情自開始就有危險,但是還是在開發區主任王輝的掩護下,分派給了村民,王輝啊你一句簡簡單單的應該沒有問題帶給老百姓的是一生的不安寧啊,老百姓付出了祖輩留下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就是你們給老百姓的回報?王輝必定在開發商的手中大撈了一把。反應一直到今天,還是沒有解決。
村裡賬務不清,有10多年未公開了。征地提成村裡佔4%,鎮里拿6%,作為工作費用,養了一些花錢揮霍的幹部,事情少村幹部多,不但不給村裡增加財富,反而每年開銷20餘萬。村裡更是小汽車成堆,個個都給兒女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子,一個村官的收入有如此之高?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叫人不得不得深思。他們平時抽的是玉溪、中華等。每天的工作就在麻將桌上,酒桌上。主要工作是陪吃喝(並非招商引資需要,而是私自承接工程),民營創業園大酒店成了他們的「私灶」。這些幹部長期在寶馬飯店公款簽單消費,利用老百姓的錢,來謀取自己的利益。而08年春節期間的冰雪災害,導致村民住的周轉房被水淹、房倒塌,開發區雖登記了說要補償,最後和村幹部關系好的平分了。老百姓給村裡各人分工了一下,有嫖的、有賭的、有吃喝的!居然還有調戲良家婦女遭人痛打,被人發現後跪地求饒的,估計醫葯費都是公款簽單的,最後還評了優秀調解員的稱號。
村裡選幹部時,大多是隊長一人操辦,隊長想選誰就選誰,村裡人非常反感,大部分村民都棄權,最後由開發區主任王輝拍板分配。雖然曾多次打電話向太湖相關部門投訴,但一直沒有人過問此事。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質疑,難道你們就不知道舉報上訪嗎?
事實是這樣的,王輝利用職位和社會關系欺壓百姓,大部分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有忍氣吞聲,也打過很多電話寫過很多資料,引起了上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被國土資源部曝光。但每次王輝都從中作梗,欺上瞞下,也在王輝層層掩護下過關、平安無事。我們一直相信黨到號召政策的力量。可是到了下面卻還是變質。這樣的問題越發激起了村民的深思,相比其中必要貓膩。
失望之極的我們眼看舉報無望,就把一起希望寄託在媒體,當我們花費一切心思請來記者采訪時,王輝利用關系暗中操縱,採取人員關系去掩蓋事實,使記者無果而歸,我們忍受著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的傷痛。
隨著新華社、cctv的高度關注,縣、開發區領導似乎還沒有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個豆腐渣工程,必定會涉及到貪腐,當質檢的人在質檢,把牆面打的是四分五裂,當時村民就在旁邊說了,牆面有什麼好檢測的,要檢測就查大梁,查屋面的厚度,查鋼筋承重,查水泥的配比啊,很顯然人人都知道的問題,而檢測帶頭人對施工人說:不要理他們。大家想一想黃磚的大小不都是一樣么,檢查牆壁有啥意義,看來最終的結果還是沒有太大質量問題。園區這么做的目的,仍然是做做表面工作。給上級一個交代罷了,讓老百姓啞口無言。大家比一比,以前我們農村沒有地梁,就在普通的石頭地基上鋪點水泥,然後上面是空心磚,而砌磚的就是石灰漿,中層蓋的是預制板。那樣的房子有人踩穿過么?
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中國人民歷盡艱辛終於擺脫了幾千年的封建官僚社會,可是如今像王輝這樣的烏雲還是揮之不去,縣里人人唾罵,人人皆知,但是他還是逍遙法外,坐穩江山,這樣另我們真的心痛,這樣一位貪官,行為作惡多端,貪污受賄更是家常便飯,卻無人問津,演變成當地一股黑惡勢力,農村惡霸的一個代表。中國的腐敗就是從這些官員開始的,高層領導有方,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生活。可就是像王輝這樣的人,破壞了如此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