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票據關系
『壹』 淺析票據行為與民法上法律行為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列舉了無效民事行為或可撤銷民事行為的九種情況,那麼,這九種情況在票據行為中是否存在或對票據行為是否有影響,現就這個問題進行以下簡單的討論:
民事行為泛指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基礎而實施的旨在設立、變更、消滅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的活動。不必具有合法性特徵,屬「中性」上位概念,因而兼收並蓄了「有效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為其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位概念。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所列九種情況分別屬於無效民事行為和可撤銷民事行為。票據行為指以發生權利義務為目的而依照票據法所實施的法律行為,首先票據行為是一種法律行為,具備了法律行為的一般性質。因而民事行為和票據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第二款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相應的《票據法》第六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票據上簽章的,其簽章無效,但不影響其他簽章的效力。這就是說,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票據行為是無效的,但票據行為彼此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如果在一張票據上有眾多的票據行為,某一行為的無效不影響其他行為的效力。經鑒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完成的出票行為是無效的。但出票行為的無效不等於票據無效。如果票據的必須記載事項是齊全的,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依然有效,當然,如果票據上欠缺要項,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也無效。如果當事人和關系人均未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發的票據記載事項提出異議,應當推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出票無效,但所簽票據有效。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四款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是可以導致票據行為在直接當事人之間無效的無效民事行為。這一情形也是無效民事行為與無效票據行為的競合,但這種實質無效的民事行為,如具備的票據形式外觀有效時,其無效僅能對抗票據關系中的直接第三人和知情第三人,不能對抗善意持票人。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款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六款規定,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無效(計劃經濟是過去的經濟形式,現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表現初了法律的滯後性);第七款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以上三種民事行為屬於不影響票據效力的無效民事行為,主要發生在民事基礎關系中。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了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民事法律行為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誠實信用原則。商品經濟是一種以利潤為誘導的、為他人而生產的經濟,利潤最大化是每個市場經營主體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商業投機行為、商業欺詐行為蔓延,嚴重的破壞了市場秩序。因此,市場呼喚誠實信用,票據市場也不例外。誠實信用原則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善意、誠實和信用。其中「善意」指的是行為人主觀上不能有惡意;「誠實」要求人們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實事求是,不欺詐;「信用」指的是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講究信譽,恪守諾言。這一原則,是指導民事活動的基石。《票據法》第10條第1款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基本原則,充分考慮了票據活動的民事性。它的立法目的,在於反對一切非道德、不正當的票據行為,純潔票據市常所以,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我國《票據法》第10條之所以這樣規定,雖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畢竟說來,我國的市場機制不是很完善,信用機制自然就不發達,所以票據市場規制起來比較的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忽視了票據的無因性和票據活動的無因性,而作出諸多保護性措施。這樣以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制約了我國票據市場的發展。這種狀況,隨著我國信用機制的發展,一定會有所改善。
總之,歸根結底,票據行為是民事行為的一種,因為它同樣是發生在平等的主體之間,涉及到雙方或者是多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票據行為應當符合民法上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的基本要件;票據行為又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還必須符合票據法的特別規定。
『貳』 票據法與民法的關系
"總體來說,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具體區別則表現在:
(1)調整的回主體不同:民法調整的主體是民事主體(自答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國家),商法調整的是商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2)調整的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對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調整流通領域。
(3)立法目的不同:民法追求的是社會的 公平 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 安全!(如票據法中票據的 無因性就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
(4)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同:民法是國家的部門法,是基本法。商法不是,他是民法的特別法。
(5)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民法的制定和修改,往往是由全國人大來完成,常委會只有在不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做部分修改。商法由常委會就可以制定和修改。
『叄』 票據法律關系
票據法律關系有:當事人因出票、背書、承兌、保證、付款、追索而發生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票據是指匯票、本票和支票,票據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一條為了規范票據行為,保障票據活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票據活動,適用本法。本法所稱票據,是指匯票、本票和支票。第三條票據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肆』 如何區別票據權利與民事權利
一般民事權利與票據權利的區別是:票據權利的產生必須基於真實的交易關系。所謂「真實的交易關系」就是票據產生的原因,也叫原因關系。原因關系中的權利義務是一般的民事權利義務。基於原因關系的票據權利一旦產生(如買方向賣方簽發匯票後),不管買賣雙方是否履行買賣合同,匯票上的票據權利都獨立於買賣關系存在——只要票據符合票據法的規定,票據權利就成立;而票據行為發生的原因則不重要。原因關系是否存在和有效,對票據關系不發生影響,票據債權人只要持有票據就可以行使票據權利。
『伍』 票據關系與基礎關系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二者的聯系是基礎關系是產生票據關系的事實和前提,票據關系一經形成就與基礎關系相分離,基礎關系是否存在、有效、對票據關系都不起影響作用。
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三點,具體如下:
1、含義上的區別
票據關系是指基於票據當事人的票據行為而發生的票據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基礎關系又稱為「票據實質關系」,存在於票據關系之外而由民法規定的非基於票據行為產生的法律關系。
2、票據授受時間上的區別
票據關系的授受票據的原因或實質只能發生在票據授受之後。
票據基礎關系的授受票據的原因或實質在票據授受之前就已經存在。
3、類型上的區別
票據關系按票據名稱分為匯票關系、本票關系、支票關系。因匯票的出票、背書轉讓、保證、承兌等票據行為發生的匯票權利義務關系是匯票關系;因本票的出票、背書轉讓、保證等票據行為發生的本票權利義務關系是本票關系。因支票的出票、背書轉讓等票據行為發生的票據關系是支票。
基礎關系分為票據原因關系、票據資金關系和票據預約關系。票據原因關系是指當事人授受票據的原因;票據資金關系是指發生於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出票人與承兌人之間的一種基礎關系;票據預約是票據當事人就票據的種類、金額、到期日、付款地等事項達成合意。
『陸』 票據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列舉了無效民事行為或可撤銷民事行為的九種情況,那麼,這九種情況在票據行為中是否存在或對票據行為是否有影響,現就這個問題進行以下簡單的討論:
民事行為泛指民事主體以意思表示為基礎而實施的旨在設立、變更、消滅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的活動。不必具有合法性特徵,屬「中性」上位概念,因而兼收並蓄了「有效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為其一種)」、「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位概念。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五十九條所列九種情況分別屬於無效民事行為和可撤銷民事行為。票據行為指以發生權利義務為目的而依照票據法所實施的法律行為,首先票據行為是一種法律行為,具備了法律行為的一般性質。因而民事行為和票據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第二款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相應的《票據法》第六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票據上簽章的,其簽章無效,但不影響其他簽章的效力。這就是說,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票據行為是無效的,但票據行為彼此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如果在一張票據上有眾多的票據行為,某一行為的無效不影響其他行為的效力。經鑒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完成的出票行為是無效的。但出票行為的無效不等於票據無效。如果票據的必須記載事項是齊全的,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依然有效,當然,如果票據上欠缺要項,出票行為無效,票據也無效。如果當事人和關系人均未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發的票據記載事項提出異議,應當推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出票無效,但所簽票據有效。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四款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是可以導致票據行為在直接當事人之間無效的無效民事行為。這一情形也是無效民事行為與無效票據行為的競合,但這種實質無效的民事行為,如具備的票據形式外觀有效時,其無效僅能對抗票據關系中的直接第三人和知情第三人,不能對抗善意持票人。而《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款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第六款規定,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無效(計劃經濟是過去的經濟形式,現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表現初了法律的滯後性);第七款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以上三種民事行為屬於不影響票據效力的無效民事行為,主要發生在民事基礎關系中。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了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民事法律行為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誠實信用原則。商品經濟是一種以利潤為誘導的、為他人而生產的經濟,利潤最大化是每個市場經營主體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商業投機行為、商業欺詐行為蔓延,嚴重的破壞了市場秩序。因此,市場呼喚誠實信用,票據市場也不例外。誠實信用原則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善意、誠實和信用。其中「善意」指的是行為人主觀上不能有惡意;「誠實」要求人們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實事求是,不欺詐;「信用」指的是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要講究信譽,恪守諾言。這一原則,是指導民事活動的基石。《票據法》第10條第1款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基本原則,充分考慮了票據活動的民事性。它的立法目的,在於反對一切非道德、不正當的票據行為,純潔票據市常所以,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我國《票據法》第10條之所以這樣規定,雖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畢竟說來,我國的市場機制不是很完善,信用機制自然就不發達,所以票據市場規制起來比較的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就忽視了票據的無因性和票據活動的無因性,而作出諸多保護性措施。這樣以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制約了我國票據市場的發展。這種狀況,隨著我國信用機制的發展,一定會有所改善。
總之,歸根結蒂,票據行為是民事行為的一種,因為它同樣是發生在平等的主體之間,涉及到雙方或者是多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所以,票據行為應當符合民法上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的基本要件;票據行為又是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還必須符合票據法的特別規定。
『柒』 票據法律關系分為哪些關系
基本當事人和票據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