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債務加入司法解釋

債務加入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1-12-15 16:57:13

① 債的關系的同一性指的是什麼

1.債的同一性理論指在債發生變更、移轉等情形時,債的關系不失其同一性,其法律效力依舊不變,不僅其原有利益及各種抗辯不因此而受影響,就是其從屬權利原則上亦仍繼續存在。
2.債的同一性的概念多用在債發生變更或更改時,是否保持與原債相同的本質屬性以區別於其他債的關系.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債的變更是在不損及債的同一性的前提下債的主體或內容的改變,即債的變更應保持與原債相同的實質屬性。
拓展資料:
1.債務加入,又稱並存的債務承擔、共同的債務承擔或重疊的債務承擔。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對此均無明文規定,國外對債務加入制度在立法上也無明確的一般性規定。但是在學說和實務上對此均予以承認,近年來也愈發成為我國司法審判實踐的一項熱點和難點問題。理論界雖有債務承擔的概念和闡述,但無債務加入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司法實踐中對此一般直接按債務加入作直接認定,但是缺乏比較清晰的裁判規則。
2.債務加入中存在著債權人、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平衡三者之間的利益,構成了債務加入制度設計和司法實踐的主題。由於三者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債務加入與保證、免責債務承擔、履行承擔、第三人代為履行等制度在司法實務中常難以區分,法律規則極其匱乏,使得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中對債務加入的運用存在種種偏差。免責債務承擔已經成為一項相對成熟的民事法律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債務加入制度比免責債務承擔更加常見,所以對債務加入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引用一起筆者承辦的民間借貸案例引出本文研究對象,明確債務加入制度的概念、構成要件、法律效力,對其類型予以劃分,分析債務加入案例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中存在的問題並進行評析。最後得出結論:債務加入屬於一項獨立的民事法律制度,立法(如民法典)應該予以回應,至少首先應該進行一般性規定,並在以後的立法及司法解釋中予以補充完善。

② 債務加入 後承擔什麼樣法律後果

看約定,如你們合同里約定了按份承擔,那就是按你們約定的。
如果約定里沒寫,承擔連帶責任。

③ 債務承擔的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一條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並不得牟利。……」該條款包含了對債務承擔的承認和規定。但該條款把債務承擔與債權讓與、債權債務概括移轉一並規范,顯得太籠統,操作性不強,實際運用起來容易造成混亂,只能作為指導性原則。在新《合同法》頒布以前,很多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是關於債務承擔的法律規定之典型。該條款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繼承法》這一規定並不是一種很嚴格的債務承擔。該條款的前半句規定確實很類似債務承擔,但後半句明確規定了繼承人所要償還稅款及債務以被繼承人遺產價值為限,意思是如果被繼承人遺產不足以償還債務,則繼承人無需就不足部分代替被繼承人償還。這是與債務承擔不一樣的,因為在債務承擔中,新債務人或者新債務人與原債務人一起必須對債權人足額履行義務,新債務人不因原債務人無力償還而免除責任,這是毫無疑義的。在此如果說繼承人的行為性質是第三人代為履行也是不正確的。如上文所述,在第三人代為履行中,如果第三人履行不力或履行不當,債權人無權向第三人而只能向債務人要求承當責任。而在這一條款中,如果繼承人拒絕履行義務或履行不當,債權人當然有權直接要求繼承人承擔責任。所以說,《繼承法》的這一規定只能算是一種「准債務承擔」或說是「准適用於債務承擔」的情形。雖然如此,但在《合同法》頒布以前,把它作為研究債務承擔的立法例也未嘗不可。新《合同法》頒布以後,第八十四條至第八十六條專門規定了債務承擔之問題

④ 債權債務中的債務加入如何認定

債務加入,指第三人單方向債權人承諾,或者債務人與第三人約定,由第三人與債務人一起共同向債權人清償債務,或者債權人、債務人、第三人共同協商,由第三人與債務人一起,共同向債權人清償債務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力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
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
根據《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認定債務加入,必須要審查是否有合同的約定,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不能認定債務加入。需要注意的是,合同雖然沒有明確約定債務加入內容,但第三人有償還債務行為的,可以認定債務加入。
「契」,上不是豐、刀組成,下部是個大字。上下兩部組成的契字,意思是發生大的事情,要用刀刻下來作為記載。契約二字,就是指有大的事情約定好後,記錄下來,由雙方共同遵守。
「字放千年會說話」、「天大地大,契約說話」。這兩句話的本意,意思是認定事實,應根據契約上面記載的內容去認定,不能排開契約記載認定事實。

⑤ 債務糾紛中,第三人的追加怎樣規定

您好,
債權人在提起代位權訴訟時,如果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債務人的加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因為債務人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聯結樞紐,對於查證兩個法律關系的事實和代位權訴訟能否成立,均具有重要意義,故人民法院可以將其追加為第三人。之所以未規定「應當」追加而是規定「可以」追加,合同法解釋第12條的規定,在代位權訴訟成立的情形下,人民法院的裁決會直接影響到債務人與債權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一)債權人可否直接受償問題
合同法解釋第20條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後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根據這一規定,債權人有權直接受領通過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如此規定主要基於以下四點理由:
1 代位權,又稱代位訴權、間接訴權,盡管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法律賦予債權人直接追索次債務人的權利,應當認為不僅具有程序意義,而且具有實體意義,即在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創設了新的有直接後果的權利義務關系,一旦提起代位權訴訟,則可越過債務人而將次債務人視為債權人的債務人。
2 符合立法精神。依照傳統民法的理論和有些國家的立法例,代位權訴訟的效力只能及於債務人與次債務人,而不能及於債權人,即代位權行使的效果直接歸於債務人,而不能由債權人直接受領,即使在債務人怠於受領的情況下債權人雖可代為受領,但其受領後,債務人仍可請求債權人向其交付受領的財產。這一原則被稱為代位權訴訟的「入庫規則」。合同法(試擬稿)規定: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徵求意見稿)規定: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這樣規定雖然有理論依據,但是不切合實際,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僅不利於發揮代位權制度的作用,而且有可能使代位權制度形同虛設。立法機關最終刪去了這一內容,在頒布的法律中放棄了「入庫規則」。
代位權訴訟不同於債務人清算程序或者破產程序。代位權制度旨在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清算程序或者破產程序旨在眾多債權人的公平受償。如果規定債權人不能直接受領通過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只能由債務人受領,會使得債權人喪失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積極性,債務人坐享其成,進而使代位權制度的設立失去意義。
3 符合訴訟經濟原則。如果規定債權人不能直接受領代位權訴訟的財產,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只能先歸於債務人,債權人再以債務人為被告提起訴訟,則會徒增當事人的訟累,浪費司法資源,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甚至還可能會產生人民法院對本訴和代位權訴訟作出不同判決的情形。
4 符合「不告不理」原則。「不告不理」是民事訴訟法的原則,既然作為原告的債權人已主張權利,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未主張權利,則保護已提起訴訟的債權人的利益並無不當,其他債權人不僅事前有權主張,事後仍可向其主張權利,況且債務人並未破產,代位權訴訟屬於個案的普通訴訟,有別於破產程序,故並不存在對其他債權人不公平之虞。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未主張,人民法院就難以保護。
5 符合公平原則。一是符合法定條件的債權人都可以依法提起代位權訴訟;二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財產不足的,依據各自債權數額的大小按照比例分配;三是在代位權訴訟中,每一個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范圍都以其債權(包含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為限,請求數額超過債務人對其所負債務額或者超過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所負債務額的,對超出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對各方當事人的效力
1 對債務人的效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債務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的訴訟要受到限制;債務人行使其對次債務人的權利不得影響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無論債務人是否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就代位權訴訟作出的判決均對其有影響,即代位權成立,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後,債務人與次債務人、與其提起代位權訴訟的債權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
2 對次債務人的效力。在代位權訴訟中,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抗辯事由,譬如同時履行抗辯、後履行抗辯、不安抗辯、時效抗辯,均可以向債權人主張;有些不屬於債務人的抗辯事由,次債務人也能抗辯,譬如專屬債務抗辯、債務數額抗辯等;有些專屬於債務人的抗辯事由,譬如程序上協議管轄抗辯,不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3 對債權人的效力。提起代位權訴訟的債權人可以直接接受次債務人的履行,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可以從實現的債權中優先支付。沒有提起代位權訴訟的債權人並且沒有取得對債務人執行依據的債權人,不得接受次債務人的履行。

⑥ 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是否屬於擔保法司法解釋131條所指「不能清償」

被進入破產程序的問題擔保法解釋131條,所指的內容。具體在網上搜索一下就知道肯定對你是有利的。

⑦ 債務轉移與債務加入有哪些區別

我國法律條文沒有對債務加入下一明確定義,因此,債務加入只是學說上提出的概念。盡管如此,結合司法實踐,債務加入的理論體系其實已較為完整。
債務加入與債務轉移、第三人代為履行相比,三者有不少相同點: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有效、合法存在的,且合同義務能夠進行轉讓;都有債權人、債務人、第三方的存在,履行合同義務時會涉及到這三方,而在一般債務履行中僅僅涉及債權、債務人兩方;在表面形式上,都是由第三方向債權人履行合同義務,這是在對案件定性時最易引起爭論和混淆的原因所在。
但債務加入與這兩者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構成要件不同。債務轉移是債務人將合同義務轉移給第三方,在被轉移義務范圍內,債務人脫離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由於原有合同主體被取代,合同變更,必須得到債權人的同意。第三人代為履行是由債務人和債權人達成協議由第三人承擔還款義務,原有合同關系仍保持原樣,只是履行義務的主體變為第三方。而債務加入是第三方加入到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中來,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對債權人的債務,同時債務人並不脫離原債務關系,第三方與債務人承擔的合同義務系同一內容,債權人接受即可。
二是債的承擔主體不同。債務轉移中,債務人的地位被第三人取代。第三人代為履行中,債務人不變。債務加入中,債務人地位不變,依然須承擔債務,但合同的義務主體中加入了第三方,與債務人連帶的承擔責任。
三是法律後果不同。債務轉移中,債權人與第三方形成了一個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原有債務關系不再存在,債權人可要求作為新債務人的第三方承擔合同義務,而不再享有要求原債務人承擔合同義務的權利。第三人代為履行中,仍是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在起作用,債權人不能對第三人提出履約要求,原債務人對第三人的行為負責。債務加入中,在原債務關系不變的前提下,第三人加入到原債務關系中與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形成連帶責任,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債務,則和債務人共同承擔法律後果。

⑧ 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債權時怎麼辦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七條 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後,發現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應當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公司經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產後,清算組應當將清算事務移交給人民法院。

熱點內容
道德經62章 發布:2025-08-21 18:44:19 瀏覽:405
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 發布:2025-08-21 18:44:18 瀏覽:862
定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1 18:30:38 瀏覽:429
法學小法師 發布:2025-08-21 18:23:40 瀏覽:675
商法范健第四版ppt 發布:2025-08-21 18:19:21 瀏覽:407
司考訴訟法用薄講義 發布:2025-08-21 18:19:19 瀏覽:5
轉發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18:17:56 瀏覽:402
電信條例修改 發布:2025-08-21 17:43:25 瀏覽:479
律師說法欄目 發布:2025-08-21 17:40:33 瀏覽:466
違反公司法的會計法律風險 發布:2025-08-21 17:30:59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