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62章
㈠ 道德經62章原文和譯文及注釋
道德經62章原文和譯文及注釋如下: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解析:
這一章講「道」的寶貴和修道所應堅守的原則。人不論善與不善,居高位還是居下位,在道上進步一分,就有一分的益處。對於天子和三公來說,道比寶馬、璧玉更有意義。
講道的寶貴,老子再次提及道的屬性和功用:「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說,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寶,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貯藏萬物的庇護之所,它時時刻刻都在保佑著天地萬物。
道是世界物質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它對萬物一視同仁,它評價萬物,卻不把萬物的過去行為作為評價標准,而是把它現行和將來的行為作為評價標准。所以,不管一個人是好是壞,只要他能夠體悟道的內涵並能掌握道的理念精髓,道都會極力保護他的安全。
㈡ 《 道德經》第62章:萬物之奧,為天下貴
《道德經》第62章 萬物之奧,為天下貴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蘊藏著萬物的奧妙。
善者視其如珍寶,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美好的言辭可得到人尊重,高尚的品行有益於人類。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舍棄道呢?
所以天子即位、設置三公時,縱有手持拱璧,後跟駟馬的儀式,也不如執守清靜無為的道。古人為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是說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嗎?
所以,道為天下人珍視。
【解讀】
本章說明道為萬物之奧妙、為天下貴,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視之如珍寶,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所以,老子認為,只要執守道,清靜無為,就可免去所謂的儀式和繁文縟節。
道生養萬物,大公無私,所以無論善惡是非,無論高低貴賤,都能得到道的惠澤,得到自己的所需。所以,道為天下人所珍視。道對善者必然是褒獎,對不善者會是包容。但不善者如果背道而馳,就不得善終了。這不是道處罰他,而是咎由自取。
道本無形無名,無需特意宣揚之,也無需形式,但道化生萬物,因而有名有形,產生萬物,從此有了等級之分,進而產生很多儀式。老子並不主張這些儀式,認為有捨本逐末之嫌疑。但社會的發展必然是分工日益精細,道似乎也漸行漸遠。為了喚回道,有時,寄託著道之精神的儀式還是必要的,不得已而為之的。這就是禮教的產生。
【心得】
一個內心堅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內心充實而有力,不會被外在的物質和虛名所牽絆所煩累。無論得失成敗,無論幸與不幸,花開花落,他都能活得從容自在,能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今日思考】
人知道為什麼而活,就能忍受一切生活
那如果我們是以合道為目的生活呢?
㈢ 《道德經》第62章
曾老講解: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有人說你修道,你修道,你就可以萬事亨通,我們一般人,都是基於世俗的利害關系來解釋道,這不是好現象,道他不會功過相抵,
道者,萬物之奧
奧:奧妙,庇蔭,讓我們安心,讓我們心態很好,生活能夠正常,
善人之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那你自然就會憑良心,憑良心就是遵道而行,就是我不講利害,我不去求那些世俗所求的東西,
不善人之所保
不善的人,他有他的生存方式,他有他生存的發展,那也是道的一部分,
我當小偷,對於般人所講,他這是不善良的,但是,我要想辦法不被警察抓去,不被別人發現,事後我還能順利把贓物銷售出去,這整個的生活方式也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不善的人,他也是靠道來保持他能夠繼續生活下去,所以盜亦有道
美言可以市尊
他說你要去賣東西,你把這個廣告詞講的很漂亮,
各位,今天是最後一天,如果你今天再不買的話,以後三年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只有這些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到這里來?不拿到別的地方去,因為有太多的人告訴我們,你們,才是值得我們把這么好的東西提供給你的對象,他一聽就動心了,就可以獲利,然後你就可以很快的賣光,這叫美言可以市尊,
他就是盯住你的錢包,就是死心的把東西賣給你,想的就是他的業績,可是有沒有用,照樣有用,因為就有那些人會聽他的,
連這種美麗的謊言,都可以在市場裡面獲得,大家認為說哎呀,這個人有辦法請他來當講師,跟他學,她也有她的尊嚴,
美行可以加人
一個人只要他的行為端正,讓大家認為這個人了不起,他也能夠超越所有的人,變成大家的榜樣,
所以老子說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的人,他是人中的敗類,但是它的價值還是超過那些整天在那花言巧語,騙人錢財的人,
那你把他放棄了,公平嗎?
(如果說不擅的人是真小人,那麼用美言和美行用來欺騙的人就是偽君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表面的現象來判斷善惡,對於不善之人,更不能棄之不顧,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善之人呢?)
老子雖然認為不善之人,也不要放棄他,他會改變,但是,他還是主張,人群社會也有一些制度,應該有人管這些事情
故立天子,
所以我們要有天子,就是最高的領袖
置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所以很多人認為說中國是專制的,你讀讀歷史吧!中國以前是三公坐而論道,皇帝做稱孤寡不穀,就是說我頂著這個招牌而已,你們要給我好意見,要不然為什麼你們叫公呢?我反而叫寡人呢?就是寡人,我是單獨一個人,我是靠不住的,至少你三公要讓我靠,用意多好?
老子他說人間總要有一個體制嘛,總要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拱:兩手合抱
璧:玉璧
駟馬:四匹馬駕的車
天子是六架,六匹馬駕的車,大臣三公四駕,然後兩架,一般人一架,這就是體制,這不是不平等,而是讓人家知道,他負的責任比人家重,
但是老子說,你有職稱,你有這樣的配備,你出去有這樣的身份地位,來幫助你能夠行使你的職權,能夠善盡你的責任,你心裡要明白,你還是
不如坐進此道
整天一天到晚在那裡做事情,為公為人民服務,你還是要找點時間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想一想,我的話,我的行為,合不合乎道的要求?我每天在工作當中,有沒有不斷的提升我的品德修養?
否則的話,剛開始都是奉公執法的,然後越來越膽子越大,越來越就沒有顧慮,最後也沒有人敢講你,講你你也聽不進去,那就叫做權力使人腐敗,這整個的過程,我們到現在,我們也不過是懂得這么多而已,
可是人類會改嗎?老子已經講過了,自古以來,就是迷失的,而且老子也知道,還要不斷的迷失下去,因為人越多,糊塗蛋越多,我們沒有辦法要求那麼多,只好反而求自己,每個人把自己修好,那個功效就不一樣了,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老子自己問,當然也問大家,古代的人,他為什麼把道看的那麼貴重?
不曰求以得
他的答案不是說我求道,我會對我有好處,他不是這樣,而是說我修道,我求德,我是要用我自己去合道,不是讓他來幫我忙
求以得就是我從你那邊要得到什麼東西,這個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你做不到,得是你自己去做,不是他給你,
有罪以免邪」?
這是連起來的一句話,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你要麼是從那邊想得到東西,要麼是我有罪了,我請求你赦免我,這都是不可能的
故為天下貴
就是因為她不是一般人所講的那樣,他才是天下最珍貴的東西
叫道,老子在63章,他實實在在句句提提給我們提出了修道的三,綱領,你只要做到這三點,你去修,他給你保證效果,
㈣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原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