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雍正司法

雍正司法

發布時間: 2021-12-16 07:24:47

㈠ 康熙帝用了什麼心思將皇位傳給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其實康熙把胤禛作為接班人來培養,是從很早就開始了,下面從四件事來說明原因:

最關鍵的是雍正沾了乾隆的光!

第一件事:黃河大水雍正賑災回來和康熙的對話

胤禛奉命赴災區籌款賑災,經過一番鬥智斗勇,驚心動魄的努力終於安撫了災民,整修了河堤,成功完成了賑災使命回到京城面見康熙時父子倆的那番對話,這那番對話中康熙首先誇贊了胤禛有勇有謀,於危難之際為朝廷解難,為君父分憂的壯舉,

但隨後也明確指出國家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現行體制的種種弊端,尤其是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造成了貧富差距懸殊,土地兼並嚴重,朝廷稅收流失,使得國貧民弱,反而養肥了一批不勞而獲的奸商巨賈,貪官劣紳,向貪官巨賈們籌點錢去賑濟災民只能算是小手段,只能偶一為之,而能做到政通人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實現富國強兵,那才是治國的根本。


結束語:初春時節,咋暖還寒,胤禛入宮覲見康熙,剛走到外廂就聽到屋內康熙蒼老而慈愛的聲音還有弘歷那脆生生的童音,偷眼望去,卻見弘歷騎在康熙的脖子上,祖孫倆正在合力完成一幅書法,胤禛不敢也不想打擾他們祖孫的二人世界,偷偷退了回來轉身向門外走去,門口豎著一面巨大的鏡子,胤禛走到鏡前,滿臉笑意,仔細端量著鏡中的自己,又抬起手來把自己頭上的頂戴正了正,不知此時胤禛眼中鏡里的自己,頭上戴的是皇帝的龍冠!

㈡ 雍正 龐籍 司馬懿有什麼關系

雍正、龐籍、司馬懿沒有關系。

1、雍正:

雍正全名叫做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西藏稱呼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2、司馬懿: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漢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3、龐籍:

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北宋宰相。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龐籍又先後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嘉佑八年,龐籍去世,年七十六。

(2)雍正司法擴展閱讀: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征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岳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汗位,准噶爾開始出現內亂。雍正決心乘機用兵西北,他認為噶爾丹策零勢力「若不迅行撲滅,將來必為蒙古之巨害,貽中國之隱憂」。

雍正九年清軍在和通淖爾之戰中大敗,次年在額爾德尼昭之戰中得勝,雙方罷兵議和。雍正時代,平定西北的任務盡管沒有完成,但雍正帝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卻是深刻的。

㈢ 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卻放過了他的哥哥年希堯,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年羹堯的案子屬於雷聲大雨點小,年羹堯被定下九十二條大罪,光大逆罪就有五項。然而年羹堯一家在整個案件中,牽連至死的只有他自己和長子年富。如果按照《大清律》的司法流程進行,年羹堯一家不說株連九族,至少父母妻兄是跑不了的。所以說年羹堯案是繞開了司法程序,年羹堯與其子皆賜自盡,這在大清朝歷史上屬於大逆罪法外開恩的先例,年羹堯的哥哥、父親既屬於法外開恩的受益者,也屬於法外開恩的推動者,除了此二人,還有幾位人物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㈣ 都說雍正時期酷吏苦民,到底雍正在位期間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乾隆康熙比

僅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區別不大,硬要說有,那就是誰在位時能少死點人吧。
在舊社會,生產力低下 。無論是生產工具,種子,灌溉等都遠遠無法與現在相比,再加上天災和人為炒作、囤積居奇使得糧食一直無法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所以說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期間的老百姓(無論南北)都有人餓死(全國各地都有 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飢餓加上社會的動盪、醫療水平低下。說的慘點就是無論是康熙雍正乾隆哪個時期在全國哪個地方都有人渴死餓死病死累死(如果可以穿越我寧願哪都不去)。不過,康熙在位時國家處於穩定期,百姓生活要比他繼位前好的多;雍正在位時期提出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有利於貧民的措施,這些措施得到了他的兒子乾隆的貫徹。所以可能是雍正後期到乾隆前期百姓的生活稍好一點吧。
在社會和平時期,人口增長迅速,土地兼並嚴重,社會動盪不安,有可能引起大規模騷亂,嚴重點就是暴動乃至起義。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地主士紳階級推舉皇帝成為天下共主,成為國家精神上的領袖;而皇帝賦予他們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權利,包括行政權,司法權,經濟上的各種傾斜,使得地主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在和平時期,權利的分配主要在以皇上為首的帝黨與代表廣大地主利益的士黨之間,兩者共生缺一不可又互相制約。皇帝強勢時士子退讓,反之亦然。
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雍正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強皇權。無論是整頓吏治、攤丁入畝、
耗羨歸公、創立軍機處,還是推廣奏摺制度、改土歸流、開放洋禁他的目的都是增強他作為皇帝的影響力,這期間不可避免的觸犯了士黨的利益。而掌握書寫歷史的權利的士子們對雍正的評價就可想而知了。
關於怎樣與地主官僚階級和平共處、共長天下(在我看來是同流合污)方面,毫無疑問他的老子和兒子做的更好。所以僅從名聲來說,雍正是不如他老子,更不如他兒子的(囧)。從個人能力來說,無論是個人素養還是政治能力康熙都比他的子孫強(囧)。從在位時國家的實力來說,乾隆是最驕傲的,不過是騎在他爺爺和爸爸的脖子上(囧)。

㈤ 清朝中央到地方各級行政、司法、軍事衙門及長官名稱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分為正、從兩級。同時也有一些本朝自己的特色。一般來講,清代的官制體系分為兩大類,一是地域體系,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大系統。二是職能體系,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系統。兩大類相互交錯。其中,京官系統中以文職官員為主,地方官系統中則文武兼有。

京官

首先,清代的主要中央樞要機關是內閣及其變種,主要官員為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大學士地位和權力最高,相當於前代的宰相,後來的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與此類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清代的官員品級隨時代不同經常變動,特別在清初時變動十分頻繁,本文中只列出最後確定的情況。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均兼任各部尚書,滿、漢品級均定為正一品,是清朝最高官員;協辦大學士是大學士的副職,於乾隆四年最終確立為常設職務,品級為從一品;內閣學士均兼任部侍郎銜,作為大學士的工作助手,品級為從二品。乾隆五十八年以後,內閣官員所兼的各部職銜一律裁汰。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逐漸替代了內閣的職能。軍機大臣無一定品級規定,但其地位和職權甚至高於大學士。分掌國政的各部院衙門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主要部門,每部設尚書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其品級確定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品級為正二品。都察院為監察機關,堂官設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從一品。大理寺為平反刑獄的機關,堂官設正卿滿、漢各一人,康熙九年確定為正三品;其下有少卿滿、漢各一人,正四品。大理寺與都察院、刑部合稱為「三法司」。

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務的機關,其主官為尚書,其下為侍郎,品級與六部同。

翰林院是掌管論撰文史的機關,主官為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定品級為從二品。

詹事府是輔導東宮太子的機關,康熙以後照例不立太子,其職責改為「文學侍從」或掌「經史文章之事」。主官為滿、漢詹事各一人,康熙14年以後定為正三品,其下設滿、漢少詹事各一人,正四品。

太醫院掌管醫葯衛生事務,設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

宗人府掌管皇族屬籍,設宗令一人,由親王或郡王內選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內選充。內務府管理宮廷及皇家事務,下轄七司、三院等不同職能機關,

地方官
清沿明制,以京師及附近州縣為順天府,作為「京府」,入關後順天府為北京,改盛京及其附近州縣為奉天府,主官為府尹,自順治元年即定為正三品。地位猶如各省巡撫,可直接向皇帝奏事。

地方官員中級別最高的是總督,系「總督軍務」的簡稱,為正二品官,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掌統轄一省或幾省地區的文武、軍民,總理戎政,保衛邊疆。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官員均由總督奏請升調免黜,總督並有對外交涉之權。全國共設總督八人。其中,管轄河北省及內蒙一部分地區的直隸總督為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為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各省總督,例有兼銜,光緒三十年最終確定,各地總督都兼尚書銜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並有直屬軍隊,名為「督標」。

巡撫是總管一省地方政務的長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般為從二品,但巡撫多數兼兵部侍郎銜,加銜後為正二品。其職權略遜於總督。巡撫也有直屬軍隊,名為「撫標」。

每一省巡撫之下有布政使,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稱「藩司」、藩台或方伯。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財富之出納,從二品。
各省有按察使,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俗稱「臬司」,掌管一省司法事務,正三品。

藩、臬兩司的輔佐官為道員,其職責、設定較為繁復,不能一一贅述,為正四品官。

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門有府、廳、州、縣各級,府的長官為知府,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為從四品。府下有廳,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為正五品,通判為正六品。府下還設有州,分為指數布政使的直隸州和由府管轄的散州,長官為知州,前者為正五品,後者為從五品。最下的一級地方長官為知縣,正七品。

各省還設有掌管學政、漕運、鹽務、河道、稅關等衙門。學政為每省一人。管理一省文教事業,由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及部屬等官簡充,三年一任,各按原官品級。

全國設漕運總督一人,正二品,兼尚書者從一品,有直轄軍隊「漕標」。

各省設鹽政,由督撫兼任。

全國設河道總督一人,正二品,有直轄軍隊「河標」。

武職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大類。綠營兵就是漢兵。八旗官兵分駐各省,每一省旗兵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其他管轄旗兵的職官為都統,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地方有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

各省綠營兵最高長官為提督,從一品;提督之下有總兵,正二品;副將,從二品;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千總,正六品;把總,正七品;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武職官員品級前均應加「武職」二字。其任免升黜均由兵部武選司負責,而文職官員則由吏部文選司負責。

其他各級官員品級紛繁復雜,不及多述。只將主要者列出,以供參考。

㈥ 雍正在位期間犯了哪些錯誤

第一就是大興文字獄,牽連極廣,如呂留良案;第二就是殘酷打擊八爺黨,對清流也形成一定的沖擊,由此衍生司法過於嚴厲。第三重用田文鏡、李維均這樣的酷吏為親信,一度使得皇帝與親貴大臣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第三就是過於嚴厲的壓制蒙古八旗,利用滿洲八旗的軍力來分化蒙古八旗,使得外蒙古的八旗諸王開始離心。

㈦ 《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權力,為何能與江蘇巡撫李衛正面對抗

據《清史稿.職官三》記載“巡撫從二品。掌宣布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覈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而“按察使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藩司議,以聽於部、院。兼領闔省驛傳。”。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江蘇巡撫掌江蘇一省的民政、司法、監察等大權,並可節制江蘇提督。而江蘇按察使則掌江蘇一省的司法、監察和郵驛。從中可以看出江書按察使是江蘇巡撫的助手,它隸屬於巡撫,並受巡撫鉗制。

那麼既然按察使是巡撫的下屬,為何他卻能和李衛正面對抗呢?這里就有人會說按察使手握的是“澄清吏治”的權力。它雖然隸屬於巡撫,不過在名義上按察使司還是一個省級的司法機構,所以有些時候巡撫若有違法的行為,按察使可以直接越過巡撫、總督向皇帝密奏。

而一旦這些人結成一個勢力集團,你想有多可怕,這個集團可要人脈有人脈,要權力有權力,要錢有錢,你說又有幾個人能抵擋呢?我想這股力量可是連雍正皇帝都不敢輕易的去動。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位江蘇按察使才敢跟深受雍正寵愛的李衛正面對抗。因為此時跟李衛對抗的並不是這位黃大人一個人,而是他身後的年羹堯和兩江的權貴集團。

其實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才會讓李衛這么一個混混出身,而不是正統科舉出身的官員去當江蘇巡撫。實際上在當時也只有李衛這么一個不按常理出牌,又不尊守官場潛規則的人才有在江蘇成功實施“攤丁入畝”的政策的機會,而其餘的人都不行,哪怕是《雍正王朝》中的一代能吏田文靜也不行,而其原因無不是因為他們太講官場的規矩了。

而實際上最後雍正賭對了,李衛成功了。李衛獨辟蹊徑的利用“姦汙劉王氏”的案件讓按察使下了台,而最後又接著謊稱這位按察使已經這些貪官招供,然後又假意要寫奏摺上奏皇帝的行為,最終讓江蘇的那些官吏只得答應李衛在江蘇實施“攤丁入畝”,畢竟在他們的眼裡官職始終都是第一位的,沒有官做你叫他們怎麼活呢?

㈧ 明太祖明成祖雍正帝三位皇帝為了強化君主專制在政治上產生的措施

錦衣衛和東廠。
為什麼說是君主專制的加強呢?因為這種特務機構的出現,正是體現了皇帝對臣下的直接控制。本來百官的監察應該由御史台(都察院)來負責,而皇帝卻要插手。不僅如此,錦衣衛還有自己的監獄,可以不經正規司法程序直接抓人定罪。這種做法是對國家正常法律的直接挑釁,自然也體現了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的專制思想。
從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中國步入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的特徵已近高峰。這一點從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獨攬大權,設錦衣衛實行特務統治可以看出來。
必須指出的是,錦衣衛這個機構雖然是朱元璋設立的,但是在他生前他就意識到這類特務機構不該長存,於是就撤銷了。朱棣上台後,不但恢復了錦衣衛,還增設了東廠。憲宗時期權宦汪直又搞了個西廠,不過沒搞多久就撤了。整個明朝,特務機構常設的只有錦衣衛和東廠。
雖然錦衣衛和東廠西廠都是都是加強君主專制的產物,但具體說來兩者有些區別,一是錦衣衛是明太祖設立,由正常的官員組成,東廠西廠則是後來的皇帝建立,它們卻都是內臣宦官統領的機構,更聽命於皇帝。
都是為了加強皇權,但古代帝王為了大權獨攬還會搞權力平衡之術,臣下的權力分化與制約自然也有利於自己的集權。

㈨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誰能給解釋一下它們的字面意思

1、承宣布政使司

為明清兩朝的地方行政機關,前身為元朝的行中書省。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

明朝時承宣布政使的轄區是國家一級行政區,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稱「行省」。在正式的文件中,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詞,所以在地名下加「等處」 。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直接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製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2、提刑按察使司

明清官署名。明置,主管一省司法事務。以按察使為主官, 秩正三品;副使、僉事無定員:其秩分別為正四品與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的內部分設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經歷司掌收納文書與勘察刑名之事,置經歷、知事各一人;照磨所掌照刷案卷,置照磨、檢校各一人;司獄司,掌檢察監獄事務,置司獄一人。清沿置,其職掌與內部組織與明同。

3、都指揮使司

是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

都指揮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統兵將領之稱。唐末有行在都指揮處置使,為臨時差使。五代稱諸將統帥為都指揮使。宋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與各軍皆以都指揮使為長官。遼南面官與北面官、金殿前司、京城武衛軍與諸總管府皆有都指揮使。

元置各軍都指揮使與兵馬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明置衛所於各地,以都指揮使司為常設統率機構,簡稱都司,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明京衛與外衛並置指揮使司,有指揮使等官。

(9)雍正司法擴展閱讀

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機構

1、明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為左右布政使,其下設有:

左右參政(員額不定),從三品;左右參議(員額不定),從四品。 參政、參議分司諸道:督糧道(一人,主要負責徵收田賦)、督冊道(人員不限,設立情況依據本布政司情況而定)、分守道(任意,主要負責向各府、直隸州傳達、催辦布政司的公事)。

經歷司:經歷一人,從六品;都事一人,從七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從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

理問所:理問一人,從六品;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提控案牘一人。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庫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大使各一人,從九品;副使各一人。

2、清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為左右布政使(康熙六年裁減一人),其下設有:

布政使司左右參政,從三品(非常置);左右參議,從三品(非常置)。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六品(江寧、蘇州、湖南、甘肅不設);都事一人,從七品(福建、河南各一人)

照磨所:照磨一人,從八品(浙江、福建、四川、山西、甘肅各一人);檢校一人,正九品(雍正二年裁)。

理問所:理問一人,從六品。副理問一人,從七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庫大使一人,正八品。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

寶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提刑按察使司官署設置

官署名。明置,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監察職能。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下設僉事,正五品,員數無定。

副使、僉事,分道巡察。其兵備、提學、巡海、清軍,驛傳、屯田等事,各設專職人 員,亦用僉事等名義。清沿置,但僅置按察使一人,省去副使、僉事等官。按察使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審核刑獄,兼領本省驛傳,與布政使同為督、撫屬員。

明代地方上分為省、府、縣、里四級。其中,只有省一級才設立了專門的司法機構——提刑按察使司,其長官提刑按察使掌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其審理許可權僅僅限於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須報到刑部審理。

都指揮使司職位介紹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司獄司司獄,從九品。

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匯報。每年由朝廷命官巡撫、巡按對其進行監察,每五年匯總考選。

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都司內部的分工大體是,都指揮使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為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為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御等事務。不擔負具體職務的則稱為帶俸。經歷、都事則典掌文書,斷事處理軍隊的刑獄。

㈩ 清朝時期的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和司法機構和立法機構的部門都有哪些

  • 南書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起初是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 軍機處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准噶爾蒙古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 責任內閣
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或滿人,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台,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執行機關主詞條: 六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為清朝最高執行機關,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順治元年(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熱點內容
中醫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21 18:50:48 瀏覽:97
股東簽字代簽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18:50:46 瀏覽:917
道德經62章 發布:2025-08-21 18:44:19 瀏覽:405
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 發布:2025-08-21 18:44:18 瀏覽:862
定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1 18:30:38 瀏覽:429
法學小法師 發布:2025-08-21 18:23:40 瀏覽:675
商法范健第四版ppt 發布:2025-08-21 18:19:21 瀏覽:407
司考訴訟法用薄講義 發布:2025-08-21 18:19:19 瀏覽:5
轉發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18:17:56 瀏覽:402
電信條例修改 發布:2025-08-21 17:43:25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