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歷史沿革民法的本質
1. 簡述兩大法系民法歷史的發展歷程
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發展歷程: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於英國。普通法一詞(Common Law),是相對於在各地區的地方貴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蘭國王指派的專職法官巡遊各地,推廣相對統一的國家法律。這一做法主要始於亨利二世,被認為是對於歐洲舊有司法制度的重大變革。由於國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國范圍施行較統一的司法尺度,於是開始重視對於過往案件的參考,英國的案件報告系統逐漸形成,也成為後來法律系統的重要基礎。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嚴格,由於程序上的違規,導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結果。英格蘭之後又出現了與之區別的"衡平法"(Equity),放寬了對於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於普通法的法院系統受理。功利主義學派創始人邊沁(Bentham)認為普通法不是合理設計的結果需要改革,一開始未被英國法官和律師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簡化法院組織和司法訴訟程序,宣布普通法與衡平法系統正式合並,結束了兩種法制並立的局面。合並後的法律統稱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細節仍然有保留衡平法與原普通法的差別對待,廢除使用多年繁瑣的令狀制,讓英國法律現代化。
2. 簡答題,民法的本質
民法調整復的財產關系和人身制關系是與一定社會發展時期中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的。
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民法學研究領域,可將民法區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系統編纂的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則包括民法典和其他一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我國,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又可稱為廣義上的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和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3. 簡述民法法系的歷史發展
民法法系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其中,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於6世紀主持編纂的《國法大全》是現代歐陸法系極為重要的來源;此外,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日爾曼法和商人法也對歐陸法系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12世紀(相傳為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了因戰亂而佚失數百年的《國法大全》抄本,學者們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對《國法大全》進行考訂和注釋,形成了歐陸法系法學中最早的「注釋法學派」。由於《國法大全》的內容比當時歐洲大陸的許多法律更加先進,因此很快在歐洲大陸掀起了研究羅馬法、適用羅馬法的高潮,史稱「羅馬法復興」,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並稱為「歐洲三大思想運動」(由於這三個詞的開頭字母都是R,因此又簡稱「3R運動」)。「羅馬法復興」的結果是歐洲大陸的法律基本上都以羅馬法為仿效對象,進而形成了民法法系的雛形。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國法大全》的內容基本上屬於民法(以及民事訴訟法),因此民法至今仍然是整個歐陸法系的基礎。在歐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是市民社會中規范私權利的基本法,而憲法典則是政治國家中規范公權力的基本法,兩者的重要性是相當的。相對而言,英美法系中也有規范市民社會中私權利的法律,但多以單行法、特別法的形式出現,通常不存在體系化的民法典。
4. 怎麼理解民法的本質和本位
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本任務,或者回說以何者為中心民法本位,答一種是義務本位觀點,認為,自然人在社會中各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形成不同的等級。一種是權利本位觀點,認為,人來到世上是來做人的,自然人各個體都享有做人的資格。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是權利本位主義。
我理解就是人在這個社會中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民法的基本內容,給民法奠定基礎的東西.
而民法的本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維護民事關系~來保證統治階級的統治.
5. 如何從民法的歷史發展認識民法
1、中國古代民法觀念不發達,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權利等觀念一直沒有形成,2、中國古代沒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極不發達,與羅馬法及後來的大陸法系相比,相去甚遠;3、民刑不分,以刑事責任代替民事責任
6. 請詳細描述民法的歷史發展歷程。
古代
古希臘分為許多城市國家,它們彼此獨立而來往頻繁,因此,所形成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范圍較為廣泛,與近代國際法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體繫上與近代國際法很不相同。古代羅馬國際法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市民法」之外形成一套稱為「萬民法」的法律,調整羅馬人和與羅馬處於友好關系的國家的人民之間的關系(見羅馬法),對於後來的國際法有相當的影響。但它是羅馬的法律,而不是國家之間的法律。
國際法產生
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的國家之間的法律──國際法,是近代歐洲的產物。這樣的國際法是以 獨立主權的國家為基礎的。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訂立以後,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主權國家。這個公約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使國際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時期,一些歐洲國家的法學家、神學家,相繼發表了與國際法有關的著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荷蘭法學家H·格勞秀斯,他發表了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國際法著作,即著名的《戰爭與和平法》(1625)。這部巨著以戰爭為重點,涉及神學、歷史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概括了國際法的全部范圍,為近代國際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對於後來國際法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國際法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重大的歷史變動總是影響國際法的變化。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曾對國際法的發展發生巨大的影響,它提出了國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強調了國家主權原則既包括國家對領土的主權,也包括對在國外的公民的管轄權;它宣布民族自決的權利(見民族自決權),申明了以獨立為基礎的不幹涉內政原則;它廢除了一些關於戰爭的舊規則和制度,主張在戰爭法上貫徹人道主義精神。這些原則在當時反映著資產階級國家的利益,但它們本身具有進步的意義,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構成國際法的一部分。
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①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②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③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見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際法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國際關系畢竟還在發展。1917年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既為國際關系,也為國際法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提出了不兼並和不賠款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行,宣布廢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條約等等,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見國際聯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號稱世界性的國際政治組織;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設立了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司法機構。接著,1928年在巴黎簽訂了《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反對以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廢除戰爭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反映出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特別是反對侵略戰爭的要求。這些使原有的進步的國際法原則得到了恢復和加強,新的原則開始不斷地建立起來,表明新的現代國際法正在形成中。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使國際法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國際法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相反,甚至大戰結束之前,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戰後,《聯合國憲章》簽訂了;依據憲章,成立了聯合國組織。特別是在戰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紛紛成立,使國際法的領域擴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推動下,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際關系中,層出不窮地出現新問題,如核武器(見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國際海底(見國際海底制度)、外層空間、環境保護等等,都要求國際法加以調整,使現代國際法有了顯著的發展。
7. 怎樣認識民法的起源和性質
民法的抄源遠流長。公元前3千年末,古代西亞地區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數百年之後,最早的法律記載就出現了。古代西亞是世界上最古老已知法律的故鄉,其文明時間與文明程度大大領先於印度、中國等其他國度。以楔形文字寫就的大量法律文集或法典,即所謂「楔形文字法典」,其中民法的內容特別多。可以說,是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以及希伯來人共同締造了古代西亞的民事規范。它對後世的影響力在《聖經》中還可以找尋得到,時至今日,古代西亞民法甚至藉助於希伯來法、希臘法以及羅馬法等,仍間接地影響著西方社會。 毋庸置疑,古代西亞民法起源於習慣法,以楔形文字成文法典為核心內容。古代西亞民法的法律文獻是很豐富的,有著各種各樣的類型,諸如法典、王室敕令、行政法令、民間契約文書、私人信件以及法律教本等文獻。
市民社會法、私法和權利法是民法的主要性質體現。調整法律地位平等者之間關系是民法本質屬性所在,是民法體系的邏輯起點。研究民法性質對於把握民法基本理念、推動民事立法和司法完善均有裨益。
8. 民法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民法法系的形成和發展:
1、日耳曼法和復興的羅馬法是民法版法系(大陸法系、羅馬日權耳曼法系)的主要歷史淵源,也是西歐封建國家法律的主要因素。隨著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貿易交往的發展,政治統一的趨勢,彼此間的法律便發生許多聯系,同時,還產生某些共同的形式和特徵。這就使羅馬日耳曼法系處於初生階段和萌芽狀態。
2、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西歐許多國家如法、德、意等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這些國家彼此交往,它們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於是產生了羅馬日耳曼法系。首先在法國,建立了羅馬日耳曼法系的第一個基地,隨後,在德國建立了第二個基地,這兩個西歐大國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兩國的法典和法律體系相互間聯系密切,具有許多共同特徵。
3、伴隨著l8、l9世紀資本主義全球性的發展,不僅在歐洲各國而且在亞、美、非洲許多國家和地方,立法和法典化運動應運而生,並持續發達。他們深受法、德的影響,於是羅馬日耳曼法系(民法法系)成為世界最大的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