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50條
㈠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是怎樣規定的
您好,根抄據《民法通則》襲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㈡ 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5條的主要內容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㈢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是指什麼
第來五十五條 【實質要件】自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民事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規定。
民事法律行為因為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法律明確規定了其應當具備的條件,也就是構成要件。首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其實就是要求行為人有相當的認識、判斷能力,可以正常地進行意思的表達和行為的作出;其次,是要做到表達出來的意思和內心意思一致且表達自由,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不利干擾;最後,必須要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規定」應該指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為涉及重要的原則和利益而必須遵守的規定),「社會公共利益」泛指更寬,是一個概括性的定性的規定,具體內容要結合實際加以確定,總之是影響公共領域內利益而非個人私利。
㈣ 如何評價合同法第50條和民法通則第65條
《民法通則》第來58條是對源所有民事行為效力的規定,《合同法》第52條是對合同效力的規定。所以《民法通則》第58條相對《合同法》第52條的范圍更廣。現在對於合同效力認定,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應適用《合同法》。
《立法法》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㈤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里的法律具體指什麼法律,即誰制定的才能叫做法律
你好這里指的 法律是指全國人大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懂的話請聯系我。
㈥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
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版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權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一)重大誤解與合同的的訂立或合同條件存在因果關系。
(二)誤解是合同當事人自己誤解。
(三)誤解必須是重大的。
(四)當事人不願承擔對誤解的後果。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行為。
(一)此種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二)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
(三)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㈦ 民法通則第50條
第五十條【法人資格的取得】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專格。
具備法人條件的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㈧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司法解釋.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是關於「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可「變更或者撤銷」民事行為的法律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1條、72條和73條是其相應的司法解釋。
附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附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71、行為人因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72、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
73、對於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變更;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