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權解釋

刑法權解釋

發布時間: 2021-12-18 00:22:20

⑴ 刑罰,是指刑法中明文規定的由什麼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法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刑罰是指由刑法明文規定的,人民法院依法懲罰犯罪分子的一種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法
請採納,謝謝

⑵ 按照權力內容構成和運行方式的不同,刑罰權可分為

答案是C、D 行政管理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等。但實際上,是沒有明確的定義的,只能把它理解為與行政主體相對立的一方,即行政相對方。

⑶ 如何理解刑罰權的根據

刑罰權是指國家運用刑罰的權力.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需要以內刑罰對付犯罪,以加強威懾力量容.因此,有統治權就必然有刑罰權.刑罰權與刑罰,表現在刑罰權是刑罰得以產生的前提,沒有刑罰權,刑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刑罰權由統治階級授權代表本階級意志的機關來行使.

所以其依據是國家的權力。

⑷ 刑罰權也有個數嗎下文是怎樣的情況46

數罪並罰就是這個原理啊。但是由於刑法總則中關於實質的一罪和處斷的一罪的規定,刑罰權的個數也會有與犯罪個數不對應的時候。但這種不對應是形式上的,實質上並沒有改變罪刑相適應的原則。

⑸ 刑法目的論解釋

刑罰目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l、懲罰說。認為刑罰目的在於限制與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與權利,使他們感到壓力和痛苦,從而防止犯罪的發生。
2、改造說。認為刑罰目的不在於報復或懲罰,而是通過對犯罪人的懲罰來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
3、預防說。刑罰目的在於防衛社會,包括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
4、雙重預防說。認為中國刑罰既有懲罰犯罪分子的目的,又有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
5、三目的說。目的之一在於懲罰,預防犯罪;目的之二是一般預防;目的之三在於教育廣大群眾增強守法觀念,積極同犯罪分子做斗爭。
6、預防和消滅犯罪說。
7.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其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保衛社會;直接目的是懲罰犯罪,伸張正義,威懾犯罪分子和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抑制其犯罪觀念,改造犯罪分子,使其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二元說。刑罰目的是報應之刑與預防之刑的二元統一。
9、新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認為刑罰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順利進行;刑罰的直接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方面。
中國刑法學界之所以對刑罰目的的認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鍵是沒有對以下幾個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1、刑罰目的之概念;2、刑罰本質屬性與刑罰目的的區分;3、刑罰功能與刑罰目的的區別;4、犯罪產生的原因與刑罰的關系。
目的層次
刑罰目的是國家制刑、求刑、量刑、行刑和督刑所希望取得的理想效果,國家運用刑罰僅僅是為了對已然之罪的報應、對未然之罪的預防嗎?報應刑與預防刑是否也有其目的性?他們是否也會促進某種更深一層次的目的價值的實現呢?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

⑹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罰體制是什麼

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刑法或憲法中,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

當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步入壟斷階段,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旨在保障公民個人自由權利和限制國家刑罰權的罪刑法定原則,越來越不合乎資產階級的胃口並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其獨步西方社會的地位受到責難和動搖。
在十九世紀末一片責難聲中,最響亮的就是要求從罪刑法定主義禁止類推的死框框中解放出來的觀點。
德國在納粹法西斯政權垮台後,便廢除了類推制度並於1949年重新恢復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前民主德國,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前波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從來就沒有規定過類推制度而否定罪刑法定原則;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如前蘇聯、前羅馬尼亞和前保加利亞等,也分別在五、六十年代先後取消了類推制度而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

不僅如此,罪刑法定原則在二戰後,順應世界刑事立法潮流發展,成為一項國際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任何人的任何行為,其發生時依國家或國際法均不構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為犯有刑事罪。刑罰不得重於犯罪時適用的法律規定。1954年《國際人權公約》草案第十五條第一項以及1966年聯合國《關於公民與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都一再重復了同樣的規定。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的罪刑法定原則,已經克服了刑事古典學派絕對主義弊端,成為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呈現出一系列顯著變化:不僅容忍了保安處分、緩刑、假釋以及刑事政策的存在和發展,而且在刑法溯及力問題上確立了從舊兼從輕的原則,習慣可以成為刑法的間接法源,刑罰相對確定化,在有利於被告的條件下允許類推解釋等。不過,類推解釋屬於法律解釋的一種,與作為法律適用制度的類推制度是大不相同的。盡管如此,這種主張有條件允許類推解釋的觀點,仍受到了批評:「蓋以刑法為人類行為的准則,在有利時可作類推解釋,可啟行為人僥幸心理,亦違立法明信之原則,殊無作不同適用之理論依據。此項原則,應無變更之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對刑法明文確立類推制度的做法,卻遭到一致反對,這是因為「十八、十九世紀的罪刑法定主義,固已功成引退,十六、十七世紀的擅斷主義尤為現代所不取,這是我們於論述罪刑法定主義之發生與發展之後,所願與執法論法者共同警惕的」 。
也就是說,現代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只是近代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發展和完善,它使刑法在繼續關注保障機能的同時,也對保護機能給予了應有的尊重,避免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將刑法某一機能絕對化的傾向。自近代以來,刑法的保護機能與保障機能已成為刑法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二者不可偏廢。因而在現代刑法中,問題已經不再是讓哪種機能取代另一種,而是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掌握一個「度」——在刑法的兩種機能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中庸」。這是西方刑法理論已經取得的認識成果,這就使人們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對刑法機能的認識更趨於全面和合理。
保障機能自從和罪刑法定原則共生以來,畢竟只有不足二百年的生命歷程,與具有長達數千年歷史的保護機能不可同日而語,仍需要精心呵護和照料。由於「刑罰實際上是雙刃器,它通過損害法益來保護法益」 ,公民個人自由權利與國家刑罰權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國家刑罰權所保護的社會秩序既然往往被視為大多數社會成員自由權利的象徵,那麼,國家在保護大多數社會成員自由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的名義下,將刑罰的利刃很容易地指向公民個人自由權利。因此,罪刑法定原則所倡導的保障機能,在現代社會里不僅有繼續存在的必要,而且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強調,而這恰恰是罪刑法定原則歷史價值之所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價值不容否定,在我們今天中國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顯得緊迫和必要。

⑺ 刑罰執行權

依法享有執行權的人民法院、監獄、公安機關等刑罰執行機關,根據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生效刑事判決、裁定,依法執行刑罰的權力。

其中,人民法院負責死刑立即執行、罰金、沒收財產、無罪、免除處罰的執行;監獄負責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執行;公安機關負責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有期徒刑緩刑、拘役以及拘役緩刑的執行。此外,對於在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一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罪犯,由看守所(隸屬於公安機關)代為執行。

⑻ 解釋:刑事訴訟是什麼意思

訴訟是一種三方組合,其最一般的含義是:處於平等對抗地位、有糾紛的雙方向處於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訴其糾紛,並請求裁判方解決其糾紛的活動。在現代社會,訴訟是國家司法活動的重要內容,國家司法權通過訴訟活動得以實現,從而達到解決社會糾紛、實現法律正義的目的。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刑事訴訟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試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學理上的通說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統稱為「訴訟主體」,而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2項的規定,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稱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82條第4項的規定里將前述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稱為「訴訟參與人」。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廣泛意義上的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關心的重點。

⑼ 什麼是刑罰

對於刑罰的本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一、刑罰權刑罰是國家創制並且以國家的名義適用與執行的。因此,在理解刑罰概念的時候,首先就涉及刑罰權問題,也就是從刑罰與國家的關繫上來探討刑罰的本質。 刑罰權是國家基於獨立主權對犯罪人實行刑事制裁的權利。在這個意義上說,刑罰權是國家權力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它是一種國家權力。因此,刑罰權的存在是以國家權力為前提的,兩者密切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說,刑罰權屬於公刑權,以區別於私刑權。 刑罰權不是抽象與空洞的,它必然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刑事法律活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刑罰權的種類。下面分別加以論述:(一)制刑權刑罰權作為一種國家權力,首先表現為制刑權即刑罰的創制權。從廣義上來說,制刑權的內容包括:(1)廢,即廢止某一種刑罰制度的權力。(2)改,即修改某一種刑罰制度的權力。(3)立,即確立某一種刑罰制度的權力。對刑罰制度的廢、改、立,就是制刑權的全部內容。制刑權是刑罰權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是由國家權力機關直接以國家名義行使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求刑權刑罰創制以後,還要適用於一定之人。這就發生了由誰通過何種方式請求對犯罪人適用刑罰的問題。這種請求對犯罪人予以刑罰處罰的權力,便是求刑權,也就是起訴權。在古代社會,求刑權往往在於被害人。隨著國家權力的擴張,求刑權收歸國家所有,並授予檢察機關行使,表現為公訴的形式,因而成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少數情況下,求刑權仍由個人(一般是被害人)行使,以自訴的形式出現。顯然,自訴案件中的求刑權是個人權利,而不屬於國家刑罰權的范疇。 (三)量刑權在提起刑事訴訟以後,就發生了一個刑罰裁量的問題。根據求刑權而決定是否科刑以及科處何種刑罰的權力,就是量刑權。量刑權包括是否科刑與科處何種刑罰兩個方面的內容。是否科刑,是指在確定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的基礎上,決定其應否受刑罰處罰。科處何種刑罰,則是指在確定犯罪人應當科刑的基礎上,確定刑罰的具體種類和份量。 (四)行刑權量刑權只是解決了刑罰的裁量問題。判決書所確定的刑罰還有待於付諸實施,這就發生了一個刑罰執行的問題。行刑權,就是對犯罪人執行刑罰的權力。行刑權是量刑權的自然延伸,但它又不是量刑權的消極依附物,而是有其積極的內容,因而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普及社會調查報告 發布:2025-08-21 11:59:39 瀏覽:893
民法典有多少部 發布:2025-08-21 11:48:58 瀏覽:455
行政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11:17:41 瀏覽:555
法院疫情維穩 發布:2025-08-21 11:15:15 瀏覽:75
偽造證件罪及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21 11:03:49 瀏覽:333
山東法揚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21 11:02:08 瀏覽:505
司考行政法地方編制 發布:2025-08-21 10:59:45 瀏覽:664
新行政訴訟法對依法行政的影響 發布:2025-08-21 10:40:10 瀏覽:686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的規定 發布:2025-08-21 10:36:14 瀏覽:485
旁系親屬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1 10:17:35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