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條刑法
❶ 刑法第八十一條是什麼
第八十一條抄 假釋的適用條件襲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對犯罪分子決定假釋時,應當考慮其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
❷ 刑法二百二十八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具體內容:
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
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價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罰金。
(2)八條刑法擴展閱讀:
關於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6.19 法釋〔2000〕14號)
為依法懲處破壞土地資源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審理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的規定,以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五畝以上的;
(二)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十畝以上的;
(三)非法轉讓、倒賣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的;
(四)非法獲利五十萬元以上的;
(五)非法轉讓、倒賣上地接近上述數量標准並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如曾因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受過行政處罰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等。
第二條 實施第一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特別嚴重」:
(一)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十畝以上的;
(二)非法轉讓、倒賣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二十畝以上的;
(三)非法轉讓、倒賣其他土地四十畝以上的;
(四)非法獲利一百萬元以上的;
(五)非法轉讓、倒賣土地接近上述數量標准並具有其他惡劣情節,如造成嚴重後果等。
第八條 單位犯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非法佔有耕地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依照本解釋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 多次實施本解釋規定的行為依法應當追訴的,或者一年內多次實施本解釋規定的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的數量、數額 處罰。
❸ 刑法第八條雙重標准怎麼理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條:【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於刑事管轄中保護管轄原則的規定。我國《刑法》從保護國家和公民利益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保護管轄原則,之所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刑法》對於外國人在域外犯罪行使管轄權受到一些限制:
1、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的。這是從犯罪的性質和范圍上,限定是否適用我國《刑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犯罪,主要是指《刑法》規定的危害我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各種犯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犯罪,主要是指我國《刑法》規定侵犯我國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一些犯罪。
2、按《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最低法定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指《刑法》規定的一種罪的最低起刑點必須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當然最低起刑如果是五年以上、七年以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包括在三年以上的范圍之內。
3、根據犯罪地的法律,也認為是犯罪,應當給予刑事處罰的,才能適用我國《刑法》。如果犯罪地法律規定不予處罰的,盡管符合前兩個條件,也不能適用我國《刑法》。
(3)八條刑法擴展閱讀:
1、保護性管轄又稱保護原則、安全原則,是指國家對於嚴重侵害本國國家或公民利益的行為及行為人進行的管轄,不論行為人的國籍,也不論行為發生在何地。
2、其適用的范圍一般是世界各國法律中公認的犯罪行為,對這類管轄權一般在各國法律中都加以規定。從國際實踐看,行使這類管轄權的條件如下:
(1)該外國人所犯罪行的後果危及本國或其公民的重大利益;
(2)根據犯罪地法律也應受到刑事處罰的罪行;
(3)法定之罪或按規定應處一定刑期以上的罪行。
❹ 請給我講解一下刑法第8條和第9條
《刑法》第八條 【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條文注釋
本條所稱外國人,是指具有外國國籍和無國籍的人。
根據本條規定,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觸犯我國《刑法》,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才能適用我國《刑法》: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的。這是從犯罪的性質和范圍上,限定是否適用我國《刑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犯罪,主要是指《刑法》規定的危害我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各種犯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犯罪,主要是指我國《刑法》規定侵犯我國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一些犯罪。二是按《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最低法定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指《刑法》規定的一種罪的最低起刑點必須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當然最低起刑如果是五年以上、七年以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包括在三年以上的范圍之內。三是根據犯罪地的法律,也認為是犯罪,應當給予刑事處罰的,才能適用我國《刑法》。如果犯罪地法律規定不予處罰的,盡管符合前兩個條件,也不能適用我國《刑法》。上述三個限制條件缺一不可。
《刑法》第九條【普遍管轄權】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解釋】本條是關於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犯罪,在所承擔的公約義務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適用我國刑法的規定。
本條是關於我國刑法普遍管轄原則的規定。普遍管轄原則,亦稱世界主義原則,是指對於某些危及全人類安全的國際犯罪,不論犯罪人是何國籍,在何地犯罪,也不論侵犯了何國利益,世界各國對其均具有管轄權,這是為適應同國際犯罪作斗爭需要而制定的。198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管轄權的決定》中規定:「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近年來我國締結和參加了許多有犯罪行為規定的國際公約,且今後還會參加一些國際公約。中國作為國際社會有責任的一員,為信守承諾,履行我國承擔的國際義務,打擊國際犯罪,特別將普遍管轄原則規定到我國刑法中,當然這也是順應國際刑事立法的需要。
本條所說的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罪行,是指己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犯罪規定的國際公約,如《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公約》等,這些國際公約中分別規定了一些國際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隻罪、海盜罪、販毒罪等等。凡參加了這些國際公約的國家,就承擔了對這些國際犯罪進行斗爭的義務。犯了上述罪行的人,到任何一個締約國,根據公約的規定,該締約國如果不將罪犯引渡給他國,該國就要行使刑事管轄權,依照該國的法律對犯罪人進行追究。
根據本條規定,我國對這類犯罪行使管轄權的對象,主要是指在我國領域外犯了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罪,而進入我國領域內的外國人。我國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條件:第一,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公約中所規定的犯罪,對沒有締結或參加的國際公約中規定的犯罪,不能行使刑事管轄權;第二,必須是在我國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如果我國對公約中的某些規定聲明保留,我國對此就不承擔義務,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公約中,凡是沒有聲明保留的規定,都屬於我國所承擔的義務范圍之內。本條所說的刑事管轄權,是指我國司法機關依法行使的偵查、起訴、審判權。
❺ 刑法修正案八第八條
2011年2月25日通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源刑法修正案(八)》八、在刑法第六十七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❻ 看守所里刑法八條是
一、必須服從管理教育,不準抗拒、阻礙管教人員和武裝民警依法執行職務回.
二、必答須保持看守所秩序良好,不準喧嘩吵鬧、不準大家斗毆、不準在監室內搞娛樂活動.
三、必須老實交代問題,不準隱瞞犯罪事實、不準串通案情、不準互相策劃、對抗審訊、審判.
四、必須認真學習,接受改造,不準拉幫結伙、不準散布反動污穢言論、不準搶吃他人食品、不準強占他人財物.
五、必須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準傳習作案忮倆,不準教唆他人犯罪,不準欺壓凌辱毆打他人.
六、必須愛護公共財物,不準損壞看守所設施,不準撕毀公用衣被,不準毀壞公用書報雜志.
七、必須講究衛生,保持監室整潔,不準亂放衣物、不準亂寫亂話.
八、必須相互監督,發現有違反監規和企圖逃跑、行凶、自殺等破壞活動,應及時報告,不準袒護、包庇.
違反以上規定者,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制裁、責令反省、加戴械具或採取其他強制措施,構成犯罪者,將並案依法從嚴懲處,有立功表現者,將酌情依法從寬處理.
❼ 刑法 第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條:【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於刑事管轄中保護管轄原則的規定。我國《刑法》從保護國家和公民利益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保護管轄原則,之所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刑法》對於外國人在域外犯罪行使管轄權受到一些限制:
1、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的。這是從犯罪的性質和范圍上,限定是否適用我國《刑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犯罪,主要是指《刑法》規定的危害我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各種犯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犯罪,主要是指我國《刑法》規定侵犯我國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一些犯罪。
2、按《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最低法定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指《刑法》規定的一種罪的最低起刑點必須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當然最低起刑如果是五年以上、七年以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包括在三年以上的范圍之內。
3、根據犯罪地的法律,也認為是犯罪,應當給予刑事處罰的,才能適用我國《刑法》。如果犯罪地法律規定不予處罰的,盡管符合前兩個條件,也不能適用我國《刑法》。
(7)八條刑法擴展閱讀:
1、保護性管轄又稱保護原則、安全原則,是指國家對於嚴重侵害本國國家或公民利益的行為及行為人進行的管轄,不論行為人的國籍,也不論行為發生在何地。
2、其適用的范圍一般是世界各國法律中公認的犯罪行為,對這類管轄權一般在各國法律中都加以規定。從國際實踐看,行使這類管轄權的條件如下:
(1)該外國人所犯罪行的後果危及本國或其公民的重大利益;
(2)根據犯罪地法律也應受到刑事處罰的罪行;
(3)法定之罪或按規定應處一定刑期以上的罪行。
參考資料:網路——刑法
網路——保護管轄權
❽ 請教刑法第八條中最後部分的意思
該條確定的是保護管轄原則,即外國人在國外的犯罪行為,只要侵犯了中國國家利益或者中國國民利益,我國就有權行使管轄權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這種管轄權也有一定限制,其中之一就是該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應受刑事處罰。也就是說,有些行為,我國刑法認為是犯罪的,在其他一些國家並不認為是犯罪,而只看作是一般違法行為甚至連違法行為也談不上。而根據第八條規定,這些行為不適用我國刑法的,因此我國刑法也就無法對其作出有罪或無罪的評斷。該條在維護我國利益的同時,又考慮到實際情況。因為行為人是外國人,又在我國領域外,很難被我們逮捕歸案,並且不易引渡過來,所以在適用我國刑法上,不能不規定得比較靈活一些。
樓主的理解是正確的。
❾ 刑法 時效 八十八條
第八十八條 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解釋】本條是關於不受追訴時效限制的特別規定。
本條規定不受追究時效限制的有兩種情況:
(一)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這里所說的「立案偵查以後」,是指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按照自己的管轄范圍,對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予以立案,進行偵查,收集、調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無罪、罪輕或罪重的證據材料之日起。「受理案件以後」,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訴訟法關於審判管轄的規定,接受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被害人自訴案件之日起。「逃避偵查或者審判」主要是指以逃避、隱藏的方法逃避刑事追究。
犯罪嫌疑人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被告人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如果其從拘留所、看守所中逃跑,從自家中潛逃、隱藏起來或者採用其他方法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在任何時候將其追捕歸案後,都可以進行追訴,不再受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限制。這樣規定,是因為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時候,說明對犯罪行為已開始追究,在此時,犯罪時效已停止計算。這是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時效的規定,鑽法律空子,以逃避應受到的制裁。
在實踐中應當注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對案件進行立案,或者人民法院對案件予以受理後,就可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上述機關對案件進行立案或受理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須具有「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情況。如果沒有逃避偵查和審判的行為,而是有的司法機關立案或受理後,因某些原因又未繼續採取偵查或追究措施,以至超過追訴期限的,不應適用本案規定。另外,本條規定「立案偵查」和「受理案件」是指在追訴時效的期限內,對於已過了追訴時效才開始的立案偵查和審判活動,不適用本條規定,而是應分別採取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宣告無罪的方法處理,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二)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時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自然人和單位。「控告」是指被害人對侵犯本人、本單位合法權益的犯罪行為向司法機關告訴,要求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責任的行為。「應當立案」是指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立案條件,應當立案偵查的。「不予立案」是指對符合立案條件的,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不予立案的情況,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卻未予立案。根據本款規定,只要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的,遇有該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情況,對犯罪分子的追訴就不受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的追訴期限的限制。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證有罪必究,及時有效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為解決百姓告狀難提供法律依據。
追訴時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追究犯罪或者侵權行為的有效期限。犯罪行為已經超過法律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已經被追究了法律責任,該案件應當予以撤銷。
刑事案件追訴時效的期限是根據各種犯罪法定刑的輕重,分別規定長短不一的追訴時效期限:
1、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5年;
2、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期限為10年;
3、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5年;
4、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後,仍然可以追訴。
我國刑法分則條文中對法定刑的規定包括幾種不同的情況:
在一種犯罪有幾個量刑幅度的情況下,應當按照犯罪的實際情況確定追訴時效期限的長短,即犯罪符合哪一個量刑幅度,就應當以那個量刑幅度的法定最高刑確定追訴時效的期限。
不受追訴時效限制的情況。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時效中斷。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在一般情況下,追訴時效的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但是,如果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追訴時效的期限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你朋友這種情況不受追訴期限限制,無論過了多久只要發現他就能拘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