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法上
① 與唐相比,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有哪些特點
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內大理寺不容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
② 明朝的司法嚴格到什麼程度
給你舉個例子吧,在明代,一個縣官只有收監的權力,最多再打幾板子,連定罪的權力都沒有。
③ 明朝設立了監察機構,那司法制度是如何制定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檢察機構分為兩個層面。上有中央檢查,比如都察院、六科和通政使司。而下就有地方檢察機關等等。君王為了監察百官,加強自己的權利中心,可謂是下了十分大的功夫。而明朝的司法制度就是對檢察制度的一種輔助。是對監察的結果做一個處決。而廠衛,會審制度和申明亭正是他所設立的司法機構。
綜上所述,這就是明朝的司法制度。他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司法制度,是獨屬於明朝的司法制度,它是首次創立了錦衣衛和大審的朝代。
④ 唐朝與明朝三大司法機構的各自職責,與相互間的關系是什麼
唐:
大理寺:以卿、少卿為正副長官,職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中專央百官犯罪及京師屬徒刑以上犯罪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和疑難案件有重審權;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及復核機關;
御史台:中央監察機構,有權監督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工作,同時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並受理行政案件。
明:
大理寺:負責案件復核;
刑部:負責案件審理;
都察院:負責糾舉彈劾全國上下官吏的違法犯罪,並且參與疑難案件的審判工作。
⑤ 明朝司法制度突出特點體現在哪裡
明朝司法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廠衛」干預司法?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專,是明朝統治者為了屬強化君主專制統治,在普通常設司法機關之外設立的特務司法機構?
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宦官指揮組織的特務司法機構?1420年,成祖依靠宦官設立東廠,專門從事偵緝活動,並行使審判權?
由於東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事無大小一律向皇帝奏報,甚至夜間遇有急事也可面見皇帝,就連錦衣衛也在東廠偵查的范圍之內,而且東廠人數眾多,形成了以京師為中心的全國性的特務網,權力很大?
明憲宗成化年間,社會治安進一步惡化,原有的廠衛機構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又設立西廠?其四處刺探民間反叛行為,權力和人數又大大超過東廠,進一步發展了特務司法機構?
⑥ 在明朝主要的司法機關是
東廠,官署名。即東抄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
⑦ 明朝的中央司法機關分別是
明朝的司法機關到後期自然就是東廠與西廠,在這之前沒有太明確的分化。
直到東西廠的出現,他們才有了一個最有力度的司法部門。
⑧ 司法考試明朝法律的總結
十二、明(1368-1644)[1]
(一)立法
1、《大明律》
太祖時編修頒行,共計7篇30卷460條。它一改傳統刑律體例,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簡於唐律,精神嚴於宋律,成為終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明大誥》
(1)太祖朱元璋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整理匯編,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具有與《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2)集中體現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對於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處罰,濫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
(3)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規,每戶人家必須有一本大誥,科舉考試中也列入大誥的內容。明太祖死後,大誥被束之高閣,不具法律效力。
3、《大明會典》
(1)英宗時開始編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編成,但未及頒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補。
(2)基本仿照《唐六典》,仍屬行政法典,起著調整國家行政法律關系的作用。
(二)罪名、刑罰與刑罰原則
1、奸黨罪與充軍刑
(1)「奸黨」罪
該罪無確定內容,實際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宿將提供合法依據。
(2)充軍刑
在流刑外增加充軍刑,並有本人終身充軍與子孫永遠充軍的區分。
2、從重從新與重其所重輕其所輕的原則
(1)實行刑罰從重從新
(2)「重其所重,輕其所輕」
1對於賊盜及有關錢糧等事,明律較唐律處刑為重,此即「重其所重」原則。
2對於「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處罰輕於唐律,此即「輕其所輕」的原則。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機關
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機構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體系。
(1)刑部
增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
(2)大理寺
掌復核駁正,發現有「情詞不明或失出入者」,駁回刑部改判,並再行復核。如此三改不當者,奏請皇帝裁決。
(3)都察院
掌糾察。主要是糾察百司,會審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設有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察院司法執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復核或審理直隸、各省及京師職官犯罪案件;
2復核或審理直隸、各省及京師斬絞監候案件;
3奉旨監察御史巡按直隸、各省地方,對職官犯罪奏聞皇帝裁決,民人案件或親審或交兩司審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機關統稱「三法司」。對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共同會審,稱「三司會審」。
(4)地方司法機關
1分為省、府(直隸州)、縣三級。
2沿宋制,省設提刑按察司有權判處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報送中央刑部批准執行。
3府、縣兩級仍是知府、知州、知縣實行行政司法合一體制。
◎越訴受重懲。
4在各州縣及鄉設立「申明亭」,張貼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間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當地民間糾紛,加以調處解決。
2、管轄制度。
(1)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轄上,繼承唐律,同時實行被告原則,減少推諉。
(2)實行軍民分訴分轄制
1凡軍官、軍人有犯,「與民不相干者」,一律「從本管軍職衙門自行追問」。
2「在外軍民詞訟」有涉「叛逆機密重事」者,允許「鎮守總兵參將守備等官受理」。
3若軍案與民相干者,由管軍衙門與當地官府「一體約問」。
◎反映出明代軍事審判程序的健全與管轄制度的完善。
3、廷杖與廠衛。
(1)廷杖
即由皇帝下令,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的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將工部尚書薛祥杖殺於朝堂之上。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秉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杖責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間因群臣諫爭「大禮案」,被杖責的大臣多達134人,死者竟有16人。
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對法制實施造成惡劣影響
(2)「廠」、「衛」特務司法機關
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點,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廠衛,多由宦官充當,干預司法始於太祖時期。到明後期,廠衛特務多達十餘萬,嚴重地干擾了司法工作。
1奉旨行事,廠衛作出的裁決,三法司無權更改,有時還得執行。
2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約束。
4、訴訟制度
◎明代的會審制度
(1)九卿會審
又稱「圓審」。是由六部尚書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會審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決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2)朝審
三法司會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書(或戶部尚書)主持下會審重案囚犯。清代秋審、朝審皆淵源於此。
(3)大審
憲宗命司禮監(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員在堂居中而坐,尚書各官列居左右,從此「九卿抑於內官之下」,會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審囚徒, 「每五年輒大審。」
更多資料@我
⑨ 明朝法律
一、歷史概況
元朝末年,統治腐朽,經濟崩潰,黃河決口,災難連年。農民無法生存,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出生佃農的朱元璋率領的一支紅巾軍,不久在江南地區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極為貧寒,從小給地主放牧牛羊,歲時旱蝗大飢,父母兄弟相繼餓死,朱元璋無所依照,投奔寺廟當了雲游和尚。當元軍圍剿義軍,濫殺無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時候,不得已,17歲那年,投奔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他作戰勇敢,富有才幹,足智多謀,受到郭子興的器重,被召為女婿。後來,這支起義軍就由朱元璋領導。他善於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京城,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統一封建國家之後,採取了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加強封建法制,整頓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經濟又呈現出暫時的復興景象。為鞏固明朝天下,明太祖把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勢力尤其強大.明太祖死後,朱棣為爭奪帝位與建文帝發生了「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後,皇帝經常不上朝,大權由宦官掌握。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預示著明王朝的衰敗。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災。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被清軍打敗。明朝滅亡。
二、立法思想
明代統治階級的立法指導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參與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觀點。當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僅將大權集於一身,還以他個人的思想統一全國,立法思想與他的出身相關。他崇尚法家的君主專制主義、暴力鎮壓主義,主張急功近利,不擇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實是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以嚴刑酷法為主,德禮教化為輔,法儒結合,刑禮並用。這是中國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變化,適應了極端專制統治的需要。
1.立法因時制宜
明代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到明神宗,都主張法律要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根據社會治安的實際需要確定刑罰的輕重。朱元璋對皇位繼承人太孫朱允炆所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即雖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為一時的權宜,並要求子孫們適時而變,採用輕刑,但從總體趨勢上看,隨著專制政治的日趨腐朽、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刑罰不斷加重。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敗亡,在於中央昏暗不明,軟弱無力,各級官員作威作福,綱紀敗壞,法紀無存。宋元以來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刺激,地主豪紳盤剝兼並,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均達到瘋狂局面,只有採用重刑,威懾臣民,才能鞏固極端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2.立法必須禮律結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頒行《大明律》時明確指出:「朕有天下,仿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刊著為令,行之已久。」明禮和定律相結合,從而治理天下,這是朱元璋一貫思想。他的繼承者建文帝進一步宣傳崇禮赦疑,禮重於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禮律結合,巧妙使用。這是從歷代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的,獨刑罰可以壓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時之效,但並非長治久安之策。就是說,刑事鎮壓和德禮教化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親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從起草、修改到頒布,共歷時三十餘年。說明朱元璋十分重視封建法制建設,他不僅把個人的意志上升為全國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孫代代遵守,「群臣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大明律》於是成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條。後世的法律學者評議說《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為復雜,又新設許多篇目,雖說條數減少,而內容體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學的律學的楷模。後來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襲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極端專制主義統治在立法上的體現。
2.《明大誥》
朱元璋親自編輯的四篇:《大誥一篇》、《大誥續篇》、《大誥三篇》、《大誥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訓斥等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關嚴懲官民過犯的案例匯編和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由於《大誥》是御制聖書,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還以權力為後盾,採用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對大誥進行強制性的宣傳普及。他要求家家戶戶都要有《大誥》,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則減等處刑;若沒有,則加重處刑。並命令各類學校講授大誥,科舉考試考 《大誥》 ,命鄉民集會宣講大誥。結果全國上下購買大誥,講讀成風。有十九萬的宣傳隊伍。
3.編例
明朝的例又稱條例,是皇帝就某一具體案件的判決所下的詔令,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彌補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遺奸。但總體而言,因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隨時作出的判決,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隨意性的體現,因此匯編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發展。它不僅能補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數量太多,導致「人不知律」。可見,統治者的意志變化,不能不破壞法的統一。
4.明會典
它是行政法規。取材於官藏檔案史冊,內容廣博,記述詳備,可稱得上明朝行政法規全書。體例上,與《唐六典》有相同之處,它採取官統其事、事歸於職的編制方法,即以官職分卷,卷下記載有關的律令、事例。但《明會典》以六部為綱,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標明種種條目,這是與《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說明它更適應了明朝絕對專制主義統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