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司法
Ⅰ 軍閥是什麼意思 軍閥割據是什麼意思
軍閥以東漢末,唐末,清末最甚.自秦以來,一直實行郡縣制,漢末將刺使改州牧,在郡縣的基礎上又加一級行政單位,同時控制各地財政,軍隊。為鎮壓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東漢中央政府允許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強自行招募軍隊,自黃巾後,各地已呈割據之勢。黃巾之後,漢中央政權名存實亡,進入軍閥混戰。唐政府為防止各族的進犯,擴充軍鎮,設立節度使。睿宗始設,玄宗時期,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各地的節度使擁有軍事,財政,監察管內州縣等權力。節度使的設立導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亦導致藩鎮割據,乾符二年黃巢領導的農民戰爭直接導致唐中央政權瓦解,進入軍閥混戰。公元1850年洪楊之亂使清政府命令省在籍官紳舉團練,組織武裝。各地方部隊領導人同時又兼各省督撫,在擁有兵權的同時握地方大權。如曾國藩督兩江,左宗棠督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曾國荃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宣布脫離清政府,從此各地基本以省為單位進入軍閥混戰。有此可見,軍閥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政府允許養兵,二是有足夠的地盤和錢養兵。軍閥割據大多源於中央在面對動亂而無兵或養的兵不能打仗的情況下把權力放給地方,從而導致各地擁有軍事,財政大權,導致擁兵自重。----------------------------------------------------附:中國的軍閥名單袁世凱早在天津小站練兵時就培養出了一大批的日後都成為它稱帝幫凶的北洋軍閥嫡系袁世凱復辟失敗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主要分成了皖系、直系和奉系等幾個派系的軍閥,各自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一些地方軍閥也乘機以帝國主義為靠山,發展勢力擁兵割據。這樣,從1916袁世凱復辟失敗一直到1926國民黨發動北伐的十年間,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期。以安徽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日本為靠山,長期把握中央政權,控制安徽、陝西、山東、浙江、甘肅、福建等省,1917府院之爭中被撤職,1920直皖戰爭被打敗,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重新執政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英美為靠山,控制直隸、河南、江蘇、湖北等省,長期與皖系作對,1917府院之爭與張勛復辟後漁翁得利,1920直皖戰爭打敗皖系,1922直奉戰爭打敗奉系,後曹錕賄選總統,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被馮玉祥發動政變囚禁,後來吳佩孚又重新執政,孫傳芳也控制華東五省,後逐漸土崩瓦解以奉天土匪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以日本為靠山,趁機奪取袁世凱在東北利益,控制東三省,與直系聯合攻打皖系,皖系滅亡後1922直奉戰爭中退回關外,1924重新打進關內,消滅直系及馮玉祥,殺害李大釗,1931皇姑屯事件被日本炸死,兒子張學良投奔蔣介石另外山西有軍閥閻錫山,長期與蔣介石為敵,抗日戰爭中與八路軍合作,被日本人趕出山西,解放戰爭後逃亡台灣徐州地區有軍閥張勛,人稱辮帥,1917受段祺瑞邀請率辮子軍入京與康有為等扶溥儀復辟,後被直系趕出北京西南有滇系軍閥唐繼堯控制雲南,勢力延伸到四川、貴州,與桂系、直系聯合,以英美為靠山對付皖系東南有桂系軍閥陸榮廷,控制兩廣,後來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宗仁、白崇喜,他們在中原大戰的關鍵時刻歸附蔣介石,聯合對付閻錫山,解放戰爭後逃亡台灣終結軍閥混戰的是蔣介石,他後來率領北伐,收復各地大小派系軍閥,將國民政府最終遷往南京,但後來與汪精衛一起出賣革命
Ⅱ 北洋政府司法組織體制的特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1.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北洋政府的法律大體分兩類:一普通法,指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適用的法律,如《暫行新刑律》;二特別法,指用於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如《陸軍刑事條例》。
2.恢復廢除的遣刑和笞刑。
3.軍隊會審重於其它審判機構。北洋政府的審判機構大體分三種:一為特別法院,二為普通法院,三為監理司法法院。特別法院主要是軍隊會審。北洋政府法律規定,軍隊會審的范圍有:一是軍人犯罪要由軍法會審機關處理,非軍人犯罪也可由軍法會審裁決;二是刑事案件要由軍法會審審判,民事糾紛也可由軍法會審處斷。這樣,它可以審訊所有人員,也可處斷一切案件。
Ⅲ 民國納妾是違法的,為何軍閥官僚卻可以納那麼多妾
問題出在民國的法規上,民國的「司法解釋」和實際判決中,竟然默認了納妾的合法性。
民國十九年(1930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了民法《親屬編》,並於次年5月施行,其針對的就是婚姻家庭。當時,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的立法原則是,「妾之問題,毋庸規定」。並認為,「妾之制度,亟應廢止,雖事實上尚有存在者,而法律上不容其承認,其地位毋庸以法典及單行特別法規定。」
民國將軍范紹增竟然找了40名大小老婆,這個人便是「傻兒軍長」的原型。當時名聲遠播的游泳健將、有美人魚之譽的楊秀瓊,便是范紹增的第18房姨太太。像范紹增這樣並不是個別現象,在許多軍閥官僚中,大多數人都有幾位甚至幾十位大小老婆,那他們的行為不是違反當時的婚姻法?其實問題卻出在婚姻法里。
民國婚姻立法的初衷,顯然意在保護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實際司法操作中卻變味了:
「二十年院字第六四七號解釋」稱:「娶妾並非婚姻,自無所謂重婚。」
「二十年院字第七三五號解釋」稱:「妾雖為現民法所不規定,妾與家長既以永久公共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依民法第一一二三第三項之規定,應視為家屬」。
「二十二年上字第六三六號判例」稱:「民法親屬編無妾之規定。至民法親屬編施行後……如有類似行為,即屬與人通姦,其妻自得請求離婚……得妻之明認或默認而為納妾之行為,其妻即不得據為離婚之請求」。
這些司法解釋的意思居然是這樣的:娶妾不算婚姻,可以算作親人,如果妻子認為丈夫娶了小妾可以作為離婚的依據,妻子不認為,便不存在,這樣的司法解釋不是在縱容男子娶妾又是什麼?試想,在那個男權時代,妻子不允許丈夫娶妾可以將此作為離婚的依據,有幾個女人能如此做呢?
可以說,所謂的司法解釋嚴重違背了「一夫一妻制」原則:男人納妾不算重婚,屬「與人通姦」行為,最多是道德問題。因此,民國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名存實亡。民國男人找小老婆相當自由,比古代男子更厲害。
古代男人納妾有明文規范,因地位不同而有所限制,如西晉時法律規定:諸王可以納妾8名,公侯可以納妾6名,一、二品官員可以納妾4名,三、四品官員可以納妾3名,五、六品官員可以納妾2名,七、八品官員只能納妾1名,老百姓不準納妾。
如果要問民國男人最多可以找多少小老婆?答案是:想找多少都行,只要你有條件。不同的是,民國時的「妾」不叫妾,而變成了男人的「家屬」,對外則統一體面地稱為「姨太太」。
Ⅳ 軍閥是怎樣形成的,由誰建立的
軍閥最早的雛形是袁世凱建立的北洋六鎮,當時在天津小站練兵,袁世凱為了自己的私利,將軍隊有意培養成自己的,但正像老子講的,福禍相依,袁世凱成也北洋六鎮,敗也北洋六鎮,因為,他手下的大將們也都和他一樣的心思,這樣慢慢的形成了軍閥。
Ⅳ 什麼叫軍閥
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范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出現過軍閥或是軍閥混戰,比較著名的有漢末、隋末、元末的軍閥混戰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以及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的相互混戰。
所謂軍閥,是指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或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認中央政府,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
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1、由於現實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很多被消滅或勢力不夠而失敗或被招安的政權或割據勢力,很多都被視為軍閥,如漢末群雄、明末的左良玉等。
2、掌握一個政權的軍隊事務,如:日本帝國時期軍部里的長州閥、皇道派、統制派等各種勢力。
3、指以武力割據一方的政權,主要是用在民初時的武力政權,像張作霖、段祺瑞等北洋軍閥,又或像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
4、以武力作為政治資本、擁兵自重,佔有國家土地、國家資源,以擴充地盤為唯一目的,對於其他方面的建設通常少有建樹。
5、常是由掌握軍事、經濟的名士演變成軍閥。因中央勢力衰弱,出現能壟斷權力的人。
6、即使是現代民主國家,對於不聽中央政府指揮的地方首長或勢力,而自己為政者,有時也會被戲稱為軍閥,或「地方諸侯經濟」。
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種族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
1、東漢末期經過三國。
2、隋末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
3、唐朝安史之亂後至五代十國
4、北宋靖康之變後到紹興和議(如張浚)
5、元朝時期(如擴廓帖木兒)
6、明朝末期至清聖祖滅三藩及台灣明鄭政權後
7、清末和民國初年民國軍閥
Ⅵ 什麼叫軍閥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由於現實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念,很多被消滅或勢力不夠而失敗的政權或割據勢力,很多都被視為軍閥,如東漢初的公孫述、元朝末年的陳友諒等。
一個統一政權軍隊內部的不同派系,如:日本帝國時期軍部里的長州派、薩摩派、皇道派、統制派等各種派系。
指以武力割據一方的政權,主要是用在民國大陸時期的地方軍事政權,像張作霖、段祺瑞等北洋軍閥,又或像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
以武力作為政治資本、擁兵自重,佔有國家土地、國家資源,以擴張地盤為唯一目的,對於其他方面的建設通常少有建樹。
常是由掌控軍事、經濟的名士演變成軍閥。因中央勢力衰弱,出現能壟斷權力的人。
Ⅶ 十大軍閥簡介
1、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2、段祺瑞
段祺瑞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朴,為政清廉。
3、曹錕
曹錕1985年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權。
4、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胡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5、吳佩孚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6、閻錫山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
7、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當過土匪,後又在張作霖的卵翼下發跡。竟至擁有兵數十萬成為山東的土皇帝。在他督魯的三年間為惡甚多,人民對他恨之入骨。
以擅長作戰並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沖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韓復榘在山東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鞏固了前沿戰線。
9、韓復榘
韓復榘由一個普通的士兵被提升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繼張宗昌之後,他曾統治山東達七年之久。他自稱「韓青天」,到處斷案,卻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話,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退棄山東,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9、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小諸葛」之稱。
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然而國民黨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民黨政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軍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逃往台灣,1966年逝於台北。
10、陳炯明
陳炯明1911參加辛亥革命,因他極喜趨新弦奇,在當時的廣東社會,就軍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7)軍閥司法擴展閱讀:
一、詞源出自《舊唐書·郭虔瓘傳》有著名的漢末群雄、北洋軍閥、直系軍閥、皖系軍閥等。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二、民國十大軍閥相關的書籍《民國十大軍閥》:
《民國十大軍閥》書籍講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成為中國現代軍閥之祖。繼之,大小軍閥粉墨登場,擁兵自重,為搶奪地盤和各自利益大打出手,混戰一團,狼煙四起,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民國十大軍閥》對民國時期形成的十個主要軍閥進行梳理描述,全面介紹了這些軍閥逐漸壯大,擁兵自重的歷史,展現了這群風雲人物的個性風格和傳奇故事。這十大軍閥為: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陸榮廷、龍雲、劉湘、盛世才、馬鴻逵、馬步芳。
《民國十大軍閥》其分十章,每一章集中敘述一個軍閥人物。敘述脈絡清晰,描寫細致全面,史料運用准確,講述生動活潑。通過對民國十大軍閥的描述,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軍閥們的興衰歷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民國的變遷歷史。
Ⅷ 民國立法實行「一夫一妻」 軍閥娶40房姨太太違法嗎
按你說的情況,其實民國立法實行的確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所謂的姨太太,其實就是現在的情人,是沒有身份這種。這就沒有所謂的違反一夫一妻制了。
Ⅸ 民國司法孔繁藻在民國初期監獄改良中的作用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即十分重視保障人權,又十分重視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南京臨時政府針對長期以來中國封建司法中人權得不到保障的歷史狀況及清末司法制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順應時代潮流和民眾的要求,開展了一場以人權保障為中心的司法改革運動。隨後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進一步進行司法改革,在司法改革中,人權保障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制定出了一些新的人權保障措施。回顧歷史,辛亥革命迄今已百年,而如何在司法中使人權得到完全真正的保障,依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課題。因此,本文擬對民國初期司法改革中的人權保障問題進行探析。在回顧歷史的同時,期望有裨於今天的法制建設。 全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及結語組成。引論部分主要介紹本課題的研究價值、研究現狀和研究方法等問題。正文共分為三大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探析了民國初期司法改革以人權保障為中心的歷史動因、現實因素及思想根源等問題。民初以前中國曾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在傳統的封建司法制度中,根本無保障人權的意識,也無保障人權的措施,從而使得司法中的當事人的人權基本得不到保障。隨著西風東漸,資產階級人權保障思想的傳入,以及近代以來社會轉型中的民智漸開,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在清末的法制變革中所出台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律草案》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及滿清政府的封建政府性質,這些紙面上的法律文件,並沒能落到實處。清末司法中人權得不到保障的現象比比皆是。辛亥革命之後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政府,在其成立之初即以建立法治國家為依歸,同時對人權保障十分重視,而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則是保障人權的重中之重。從而使得民初的司法改革圍繞著保障人權而展開。此後的北洋政府時期,雖然中央政府為軍閥所把持,但具體參與法律實踐活動的許許多多人則希望中國能夠走上法治之路,因此,在對司法的具體改革中也陸續出台了一些保障人權的措施。 正文的第二部分論述了民國初期司法改革中人權保障的主要內容。民國初期,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為保障人權進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活動,主要包括:以法律形式確定司法獨立原則和司法機構;規范了司法程序;推行律師辯護制度;試行公開審判制度和陪審制度;禁止刑訊體罰;禁止非法逮捕、拘禁等。這一系列改革,對於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民國初期司法改革中人權保障的成效及不足。從總體上來看,民國初期的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強了人權的保障,在中國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中有許多改革思想和措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由於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念、薄弱的經濟基礎以及動盪不安的政局等原因,也使得改革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兼理司法制度的存在、軍閥對司法的干涉等,都嚴重的破壞了司法獨立原則,不利於人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