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是刑法
1. 刑法399條規定的四種罪
法律分析:規定的四種罪分別是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執行判決、裁定失職罪還有執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該罪的犯罪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 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執行判決、裁定活動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依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執行職責,或者違法採取訴訟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員收受賄賂,有前三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三百九十九條之一依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刑法四五六章罪名
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規定的犯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五類侵犯財產罪;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刑法分則包括:
1、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
2、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3、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4、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5、第五章侵犯財產罪;
6、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7、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
8、第八章貪污賄賂罪;
9、第九章瀆職罪;
10、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
我國刑法分則體系的特點:
1、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同類客體為標准對犯罪進行分類。根據犯罪的同類客體對犯罪進行分類,有利於把握各類犯罪的性質、特徵和社會危害程度,便於司法機關正確定罪量刑;
2、各類犯罪的排列順序,基本上按照同類客體的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從重到輕排列。在對具體犯罪進行科學的分類基礎上,恰當合理地排列各類犯罪,同樣是建立科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3、各類犯罪中的具體罪名的排列,一般也是按照各罪的社會危害性和程度,並適當考慮各罪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從重到輕依次排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罪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 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
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違背本人生前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違反國家規定,違背其近親屬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致人重傷罪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廳或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六條 強奸罪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扮棚伍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和唯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二)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四)二人以上輪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3. 刑法十大罪名是什麼
我國刑法分則規定了十大類罪名,每一類罪名下又包含多個具體的分罪名。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1. 危害國家安全罪:這類罪行是指故意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行為,包括背叛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叛逃罪、間諜罪、資敵罪等。
2. 危害公共安全罪:這類罪行是指故意或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如放火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等。
3.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這類罪行是指違反國家市場經濟管理法規,干擾國家市場經濟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使國家經濟的發展遭受嚴重損害的行為。具體的罪名包括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葯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等。
4.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這類罪行是指故意或過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及與人身直接有關的其他權利以及民主權利,依法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包括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強奸婦女罪、非法拘禁罪等。
5. 侵犯財產罪:這類罪行是指故意非法佔有、挪用、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如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侵佔罪等。
6.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這類罪行是指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包括妨害公務罪、招搖撞騙罪、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等。
7. 危害國防利益罪:這類罪行是指危害作戰、軍事行動、國防建設和國防管理秩序,拒絕或者逃避履行國防義務的行為,如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等。
8. 貪污賄賂罪:這類罪行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挪用公共財物從而損害國家職務廉潔性的行為,包括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等。
9. 瀆職罪:這類罪行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致使公共財產或國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如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等。
10. 軍人違反職責罪:這類罪行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軍人、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其他人員,違反職責,危害國家軍事利益,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如戰時違抗命令罪、隱瞞、謊報軍情罪等。
以上就是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十大罪名及其具體包含的罪名。
4. 罪與非罪的界限是什麼及其原因
即犯罪的特徵,不具有犯罪特徵的為非罪:
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據此,犯罪的特徵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這樣或那樣損害的特性。社會危害性是一切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的共有的特徵。社會危害性的有無是區分違法行為與合法行為的重要標准,但據此無法將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區分開。犯罪行為是違法行為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社會危害性程度要重於一般違法行為,因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之一。從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將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的本質特徵,也是有充足的根據的。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里明確指出危害不大的,不是犯罪,這就意味著只有危害嚴重的行為,才能認為是犯罪。從我國刑法分則條文的規定看,許多條文都明確規定要以「數額較大」、「造成嚴重後果」、「造成重大損失」、「情節嚴重」等為犯罪構成的要件。這也表明,對於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而言,只有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才可能構成犯罪。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通常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已經實際發生是對國家和人民利益形成的實際損害。但這種實際損害只是社會危害性的一種情形,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某種行為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實際損害,也被看作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表現。我國刑法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於社會主義的國體、政體和國家安全的危害;(2)對於社會公共安全的危害;(3)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危害;(4)對於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危害;(5)對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各種財產權利的危害;(6)對於社會秩序的危害;(7)對於國防利益、軍事利益的危害;(8)對於國家機關行政、司法秩序及公務活動的廉潔性的危害。危害上述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侵犯。
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主要決定於以下幾方面:一是行為侵犯的客體,即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社會關系。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重要程度有差異,便會導致侵犯社會關系的行為在社會危害程度上有所不同。侵犯的社會關系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間的關系越重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就越嚴重。比如危害國家安全罪侵犯的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的國家安全,因此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是社會危害性最大的一類犯罪。放火、投放危險物質、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為侵犯客體,其危害性比以特定對象為目標的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大。二是行為的手段、後果以及時間、地點。犯罪的手段是否殘忍,使用還是不使用暴力,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有很大影響。比如,殺人後碎屍就比一般的故意殺人行為更為惡劣。同樣是干涉婚姻自由,是一般干涉還是暴力干涉,直接關繫到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危害結果的大小也是決定社會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比如,貪污1萬元與貪污10萬元相比,在社會危害性程度上是有明顯差異的。在戰時犯罪還是平時犯罪,其社會危害性也不一樣。節日期間或者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時期實施的危害行為,其社會危害性就重。在公共場所作案的,其社會危害性較在偏僻地方作案的要大;三是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如行為是否造成了現實的危害結果、造成的危害結果的種類和程度等,這些因素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直接相關。四是行為人的情況及其主觀因素,如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是出於故意還是出於過失,是偶犯還是累犯,有無預謀,動機、目的的卑劣程度,等等。這些情況對社會危害性程度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考察社會危害性,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社會危害性是一個歷史范疇,現實社會條件的變化可能導致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也會隨之變化。同一種行為,在某一時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允許做。但如果在另一時期,有害於社會發展,就不允許做。二是要有全面的觀點。社會危害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衡量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不能只看一種因素,應全面綜合各種主客觀情況。不僅要看到有形的、物質性的危害,而且要看到對人們的社會心理所帶來的危害。三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殺了,就要問是什麼性質的殺人,有無社會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等等。人命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殺人,有的是過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當防衛殺人,這都需要通過仔細調查才能判明。
(二)刑事違法性
犯罪是觸犯刑事法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違反刑法條文中所包含的刑法規范。只有當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刑法的時候才構成犯罪。刑事違法性這一特徵是罪刑法定原則在犯罪概念上的體現。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基礎,統治階級不可能以法律的形式把沒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宣布為犯罪,也不可能將危害性並不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而刑事違法性則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法律上的體現。只有當行為不僅具有社會危害性質,而且違反了刑法時,才能被認定為犯罪。反之,某種行為雖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如果該行為沒有觸犯刑法,就不能把它作為犯罪處理。在罪刑法定原則支配下,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徵。
在我國刑法中,刑事違法性不僅是指違反刑法的規定,而且也包括違反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單行刑法的規定和附屬刑法的規定。同時,不僅是指違反刑法分則性的規定,而且也包括違反刑法總則性的規定。例如違反刑法總則關於犯罪預備、共同犯罪等的規定。
刑事違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徵,也是劃分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基本界限。認定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只講社會危害性而不看刑事違法性,就會導致罪刑擅斷主義。不過,如果只講刑事違法性而不講社會危害性,也會掩蓋犯罪的社會政治本質,陷入法律形式主義之中。只有當一個行為既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同時也違反刑法規范,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具有刑事違法性,才能被認定為犯罪。
刑事違法性與違法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違法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既包括刑事違法,也包括治安行政違法、民事違法、經濟違法。違法並不都是犯罪,只有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違反刑法規范的程度時,這種行為才被認為構成犯罪;刑事違法與一般違法的區別,實際上是罪與非罪之間的區別。比如,盜竊、詐騙少量財物,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行為;只有盜竊、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刑法中的盜竊罪、詐騙罪。一般的干涉婚姻自由的,屬於違反婚姻法的行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則屬於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當然,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之間並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許多刑事違法行為就是由一般違法行為發展而來的。許多刑事違法行為就是由一般違法行為惡性發展而來的。我國現行的許多行政、經濟法規中的法律責任的規定,除明確違法行為要承擔經濟、行政責任外,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承擔刑事責任。可見,一般違法行為是可以轉化為犯罪行為的。
(三)應受刑罰懲罰性
應受刑罰懲罰性以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為前提,行為如果沒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自然不應受刑罰處罰。同時,應受刑罰處罰性是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的的評價。不需給予應受刑罰處罰評價的行為,不可能是犯罪。犯罪是應受刑法懲罰的行為。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則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因此,應受刑罰懲罰性應是犯罪的一個基本特徵。應受刑罰懲罰性這個特徵將犯罪與刑罰這兩個社會現象聯系起來,也就是從一個現象與另一個現象的聯系中來闡明這個現象的特性。應當注意的是,應受刑罰懲罰性並非指一切犯罪都要受到實際的刑罰懲罰。這與刑法中有些情況下定罪免刑並不矛盾。應受刑罰懲罰性,指行為具有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性質,這是對行為的評價,屬於應然的范疇;而定罪免刑是對行為人免予刑罰處罰,是客觀事實,屬於實然問題;只有但某一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情況下,才可能基於某種從寬的情節免除刑罰處罰,免除刑罰處罰是以具有應受刑法懲罰性為前提的。行為不應受刑罰處罰即意味著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當然也就談不上「免除處罰」的問題了。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徵緊密結合,缺一不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屬性,反映了犯罪與社會的關系,說明了國家將一種行為規定為犯罪並以刑罰懲罰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會政治內容。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揭示了犯罪與刑法的關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則中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反映了犯罪與刑罰的關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後果。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與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礎,缺乏此基礎,行為不但不會在刑法上規定為犯罪,而且也無需在刑法上作出評價,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由此便不能存在。但如果沒有刑事違法性的法定量化,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就沒有衡量的尺度。而如果沒有應受刑罰懲罰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便失去最終的歸宿,也難以顯示犯罪行為與其他違法行為在法律後果方面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