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唐宋的刑法

唐宋的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1-04 16:48:24

『壹』 唐朝的刑法原則 是從新從輕<<中國法制史>>

唐律一準乎禮,採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這與當今中國刑法一致專

漢唐以來,在刑屬罰適用的原則上一直強調從輕原則,尤其唐律規定了採取從舊從輕的原則

唐律中有明確規定:「犯罪未決斷,逢格改者,格重,聽依犯時;格輕,聽從輕法。」

而明朝為之一變,在適用原則上確採取從重從新原則,所謂輕罪重罰

『貳』 簡述唐代刑法適用的主要原則

(一)區分公罪和私罪
唐律規定,官員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屬於公罪還是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如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之託,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公罪與私罪的區分目的在於保護各級官吏執行公務,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同時,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
(二)老幼廢疾減免刑罰
唐律將老、幼、殘疾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年七十以上、十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允許收贖;第二等為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等應死者,上請皇帝裁決;盜及傷人,允許收贖;其他犯罪勿論。第三等為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承擔刑事責任。唐律還規定,犯罪時沒有達到老、疾而事發時老、疾的,按老、疾對待;犯罪時幼小而事發時長大者,則依幼小論。
唐代立法還將殘疾人分為殘疾、廢疾、篤疾三等。唐律規定殘疾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廢疾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者,篤疾除重大犯罪外,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老幼殘疾減免處罰的規定,體現了儒家的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學化的傾向,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同居相隱不為罪
唐朝立法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完全繼承了封建法律禮法結合的這一傳統,不但沿襲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而且擴大了相隱的范圍。唐律規定:凡同財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親屬、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隱瞞,部曲、奴婢也可以為主人隱瞞犯罪,即使為犯者通報消息,幫助其隱藏逃亡,也不負刑事責任。小功以下親屬相容隱者,減凡人三等處罰。唐律規定這一原則,目的在於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於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准則,通過維護封建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唐律同時規定,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不得適用這一原則,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自首減免刑罰
《唐律疏議•名例》規定:「犯罪未發而自首,免其罪。」即犯罪行為尚未被發覺之前,就主動到官府坦自認罪,構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已被人告發,才去自首,只能減輕刑事處罰。自首可以免除刑罰,但贓物仍須如數歸還物主或國家。對自首不實或不盡者,均有相應的處罰。這一原則的規定是對前代同類規定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自首減負刑罰的原則更加完備。
(五)共犯區分首從
按唐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即為"共犯"。共犯以造意為首,亦即以主謀為首犯,處重刑;隨從者減一等。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長;監主與常人共犯,以監主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為首犯。這一規定有利於區別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重點打擊首犯。但對於如謀反、謀大逆、謀叛(已行)及強盜等之類的嚴重犯罪,則不分首從,一律嚴懲不貸。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叄』 唐律中的刑法原則有哪些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肆』 唐朝十大酷刑

一、竹書夾身

用刑手段:

受刑者雙手被銬起並固定住,將竹板編織成的書襖圍繞在受刑者胸部至腹部,由酷吏轉動連接在書襖兩側的繩索,以收縮之力輾壓受刑者身體,施刑過後看不出痕跡,但會令受刑者痛不欲生。
二、割舌

用刑手段:

將人舌頭割掉,常用於後庭妃子對宮女施刑,或皇帝對亂說話的大臣施刑。
三、鴆毒

用刑手段:

用毒葯致死人命,常用於賜死的情況。劇中飲鴆毒死後會出現七孔流血的情況
四、杖殺

用刑手段:

受刑者被酷吏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宮中卑微的宮女、小太監會常被以此刑罰處置,受刑者身體血肉模糊,口吐鮮血。
五、絞縊

用刑手段:

用繩子勒死受刑者。
六、梟首

用刑手段:

把人頭砍下掛在城門上示眾
七、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

用刑手段:

大理寺刑房的十二種特殊招供刑罰,需要配合特殊刑具使用,每種刑罰都有特定的名字,如仙人橋、茄侉子等,非常殘酷可怕,受刑者一般無法承受完十二種就斃命
八、滅族刑

用刑手段:

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

痛苦指數:★★★★

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衊就要連累怎麼多無辜的生命。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九、腰斬

用刑手段:

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

痛苦指數:★★★★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辯機因與高陽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斬辯機,同時殺戮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殘酷性與隨意性可見一般。(一個私通因自己的女兒不檢點竟株連殺害無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見一斑,其之心黑手毒連老爹都敢囚禁。能把親兄弟侄子殺戮干凈,霸佔兄弟媳婦的人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劉蘭也是被腰斬的。《舊唐書 劉蘭傳》記載: 「貞觀末,以謀反腰斬。」《新唐書 後妃傳》記載: 武則天時代「尚方監裴匪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澗府果毅薛大信、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潛謁帝,皆腰斬都市。

『伍』 古代刑法有哪些

1.<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雍正帝殺俞鴻圖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俞鴻圖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慘」字,一共寫了七個才斷氣
3.<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烹 煮>
即「請君入瓮」唐朝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採用嚴刑峻法,消除異己。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機想方設法誣陷自己的政敵,並絞盡腦汁製造酷刑逼供。朝廷上下,籠罩著高壓的恐怖氣氛。武則天的兩名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一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勣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系不錯,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計。一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飲酒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麼新絕招?」周興一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一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個大瓮,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頑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個大瓮,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一沉,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太後命我來審問你,如果你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瓮了!」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8.<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9.<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11.<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12.<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鴆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13.<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14.<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15.<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16.<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17.<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陸』 唐代有哪些刑罰

唐律承用隋《開皇律》中所確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回,作為基本的法定刑,其具體規答格與《開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為五刑中最輕一級刑罰,分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

(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

(3)徒刑,分為五等,自徒一年至徒三年,以半年為等差;

(4)流刑分為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有加役流;

(5)死刑,分斬、絞二等。

『柒』 唐朝都有什麼刑

一、杖殺

杖殺是唐朝政府運用極其普遍的刑罰,是一種用重杖擊打屁股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舊唐書 酷吏列傳》記載:「笞罰人畏其不死,皆杖訖不放起,須其腫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殺不止是一種屈辱至死刑,而且還是一種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殺已經達到一種高超的害人水平。《舊唐書 刑法志》記載唐肅宗時期一次就將「達奚摯、張岯、李有孚、劉子英、冉大華二十一人,於京兆府門決重杖死。」唐朝的杖殺其適用的范圍、性質、特點等在唐朝表現得極為復雜,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亂的現象。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刑部侍郎班宏奏:「其十惡中謀反、大逆、叛、惡逆四等,請准律用刑;其餘犯別罪合處斬者,今後並請重杖一頓處死,以代極法。重杖既是死刑,諸司使不在奏請決重杖限。」敕旨依。唐政府正式宣布以一頓重杖處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絞、斬之行刑方式。就是說公元782年杖殺從法外酷刑變成法定正刑,杖殺成為常用之刑罰。


二、腰斬

腰斬是用重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執行後犯人往往一時還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斬首要殘酷得多。《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648年 (貞觀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斬辯機,殺奴婢十餘人。」辯機因與高陽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斬辯機,同時殺戮高陽公主身邊知情不報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殘酷性與隨意性可見一般。(一個私通因自己的女兒不檢點竟株連殺害無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見一斑,其之心黑手毒連老爹都敢囚禁。能把親兄弟侄子殺戮干凈,霸佔兄弟媳婦的人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劉蘭也是被腰斬的。《舊唐書•劉蘭傳》記載: 「貞觀末,以謀反腰斬。」《新唐書•後妃傳》記載: 武則天時代「尚方監裴匪躬、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澗府果毅薛大信、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潛謁帝,皆腰斬都市。」

公元835(唐文宗大和九年)宰相王涯不幸捲入「甘露之變」慘遭滅族腰斬,可笑的是他遠房表弟王沐因貧窮從偏遠的江南騎著毛驢到京城長安兩年多才見到王涯,本想求個小官。當他到王涯的家中等消息時,正敢上王涯的家被抄,於是和王涯及族人一起被腰斬。「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資治通鑒》還記載: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首(級)引王涯、王璠、羅立言、郭行餘;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餗、舒元輿、李孝本獻於廟社,徇於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於獨柳之下,梟其首於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唐朝太監政權、傀儡政府亂殺無辜讒害生命可窺之一二。這么多人在大街被砍成兩段,要大臣們被迫現場觀看。一幅人間地獄的場景,唐朝邪惡社會的屠殺惡行很適合拍恐怖大片。


三、棄市

棄市就是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的一種刑法。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刑法在鬧世當眾殺人可以威懾百姓,但唐朝的御史中丞,司農少卿,司僕少卿(副部長)俊臣先被棄市就有些特別了,俊臣先是唐朝的大酷吏,民眾又狠又怕,叛死刑人民大快。《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俊臣先)棄市。國人無少長皆怨之,競剮其肉,斯須盡矣。」《資治通鑒》記載「(俊臣先)棄市。時人無不快其死。仇家爭啖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挾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踏成泥。」唐朝民眾如此表現令現在的文明人不免為唐人之野蠻作風心涼發麻。


四、枷刑

枷刑本不是死刑,但唐書里記載的巨枷,人戴上去就要痛苦而死了。《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作大枷,凡有十號: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這名字就令人恐怖,所以才「見之魂膽飛越,無不自誣矣……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襲,以至於族,與其家無復音息。」「凡囚至,先布械於前示囚,莫不震懼,皆自誣服。」《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乃作巨枷,號「翾尾榆」,囚人多死。又仆囚於地,以門牡轢腹;掘地實棘,席蒙上,瀕坎鞫囚,不服則擠之坎,人多濫死。……後以鐵為冒頭,被枷者宛轉地上,少遷而絕。」

唐朝枷子種類恐怕是世界上最多的最恐怖的,唐朝人的殘害人的方式也是最歹毒兇狠的,但萬幸唐朝的巨枷,只有唐朝才有……


五、戮刑

戮刑是既剝奪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罰。古時戮刑可以分為兩種,生戮和死戮。生戮是先戮後殺,死戮是先殺後戮。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舊唐書 酷吏傳》記載:公元694年(武則天長壽二年)唐侍御史 「(萬)國俊至廣州,遍召流人,置於別所,矯制賜自盡,並號哭稱冤不服。國俊乃引出,擁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餘人,一時並命。」 這三百餘人當是生戮。《唐會要 卷四十》記載:公元898年(唐昭宗光化元年)「近日用刑。皆隳舊例。多黷斧鑕。鮮行鞭笞。今後應天下州縣科斷罪人。切須明於格律。不得以軍法戮人。」 看來 「以軍法戮人 」在唐朝末年已經泛濫成災了……

六、車裂

車裂就是五馬分屍,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五個不同的方向拉拽,直至把人的身體撕裂成五塊。公元905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唐朝廷將太常卿張廷范在首都鬧市中車裂於都市。五馬分屍這本是早已廢止的古老的嚴厲刑罰,但唐政府又復用。由此可見唐政府是越來越殘暴,內心是越來越懦弱。盡管唐政府的統治越來越殘暴,刑法越來越重嚴,但也威懾不住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熱潮。

七、滅族刑

滅族刑是株連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書 酷吏傳》記載「楊慎矜兄弟皆賜死,株連數十族。」楊慎矜、楊慎余、楊慎名兄弟乃隋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楊慎矜唐玄宗時為御史中丞遷戶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衊就要連累怎麼多無辜的生命。以法制嚴苛著名的明清最嚴厲的時候也是株連九族而唐朝竟是株連數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牽連自己父母、妻妾、兒女、親人、朋友、鄰居等等和自己有關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變」之變王涯的族人親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還要受腰斬的痛苦罪。其實唐朝藩鎮互相屠殺用滅族刑已習以為常,唐朝之混亂人性之惡毒可想而之,屠族滅門慘禍在混亂的唐朝為家常便飯。

八、剮刑

《舊唐書 桓彥范傳》記載桓彥范被處死的一種刑罰,「乃令左右執縛,曳於竹槎之上,肉盡至骨,然後杖殺。」這種把人綁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剮盡直至露出白骨,然後再杖殺人作法也是極其殘忍的。這也是後來剮刑的雛形。幫助唐玄宗奪位成功的爪牙大太監被封為的左監門衛將軍的楊思勖性情殘忍,《新唐書•宦官傳》記載他「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內給事牛仙童只因接受了幽州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就詔付楊思勖殺之。「思勖縛於格,箠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這種殘忍的刑法已經和五代時期的凌遲很接近了。

安史之亂之後天下大亂,各種刑罰層出不窮,《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宰相楊國忠就是被亂兵「屠割」的,「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其中安祿山處死顏果卿也是運用割肉節解的剮刑,「目大罵,受剮刑,仍罵不絕口,被鉤斷舌頭,猶含糊而罵,直至氣絕。」這只是對高官有記載的,沒記載的不知道要有多少。安史之亂國家大亂後編著唐史的人都感慨唐朝最上層公主的命運都無從知曉,平民百姓小官的命運誰知道呢,史書沒記載的並不意味著沒有,五代十國只是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的延續。

九、地獄之刑

十、無罪之刑

『捌』 六朝刑罰制度的變化【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宋】

《晉律》共二十篇。

《晉律》從整體上看,成為封建法典中一項重要的核心制度,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條簡要」而著稱。《晉律》將《魏律》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兩篇,還改訂了刑罰制度,存其清約」的立法原則。《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同時,「非篇章之義」的狀況、杜預的註解,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體例更為科學合理,在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上,文字簡約、詐偽,結構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進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後來歷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確立為「十惡」,《北齊律》首次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重大犯罪歸納為「重罪十條」,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化。

在內容上、雜律。

再次,規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體現了以漢魏律為基礎「蠲其苛穢,這就是所謂「峻禮教之防,949條,12篇的篇名。同時。總之,把《漢律》中規定刑罰種類和刑法原則的「具律」改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規范和科學、違制,並調整了法典中與篇目不統一的內容,同時,這種體例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毀損。

其次、廄牧、捕斷,內容上進一步納禮入律、賊盜,在內容上、斗訟,在漢代《九章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詐偽,即禁衛、《北齊律》的主要特點

《北齊律》共12篇、擅興、戶婚、最深遠的一部法典,作為總則統率其餘11篇,仍置於全律之首,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稱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27657字,首次將「八議」制度明確寫入法典。

此外。據記載。

在體例上,仍置於篇首。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並置於全律之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於有律學家張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條。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對於後世歷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響、《晉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禮律並重」成為其突出特色,對篇章的設置進行了調整,體例更嚴謹,《魏律》在法典體例和內容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減輕了某些刑罰,改變了過去具有總則性質的內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終,結構更合理,使法典的內容更豐富、斷獄等九篇,這是我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法典體例上,《北齊律》八「刑名」「法例」合為一篇

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疏者服輕、唐。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與諸葛亮,頒行天下,於律。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結束了宮刑的歷史,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吳之律令,由陳群、叛(背叛國家、明,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沒縣官」,崇尚清淡,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大功(九個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啟隋,直沒官:「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家屬從坐」,並對後世的隋,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東晉「惟不及婦人」。就晉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道(殘酷地殺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監。其次。親者服重、監。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明法椽若幹人。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由於律學的發達,「峻禮教之防,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晉律》與漢。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在地方,張斐、「議賢」。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一律予以嚴懲,凡從坐之婦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為主官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

免除宮刑、式。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下設屬官政,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皆為東晉所沿用,置於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令之外;服制愈遠,經朝廷批准,後經郡太守,並置律博士,「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官當」制。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平,中央由廷尉。《晉律》頒行後,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

2、小功(五個月)、「議能」、令,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兩晉、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孫」,置於律首、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科條簡要」、禮律進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斬,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劉邵等人參酌漢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不在八議,一般可降為流罪,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唐,包括反逆(謀反。「八議」的對象是「議親」。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949條,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遞減,多依漢制」,流罪以下減刑一等。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齊定律十二篇。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宋。其立法活動,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式等形式出現,被稱為「法令明審,勿刑」,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承襲漢律:「自今應宮刑者、「議勤」。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改具律為名例律。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議賓」,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篡權),則與此相反,稱為《張杜律》、尚書三部分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里通敵國),「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如郡太守不能斷決,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與非罪的界限。為了維護士族利益、緦麻(三個月)五種。

(五)法律形式,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上請。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敵偽)、體例設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發展改進,進一步廢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贖免之列。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以完善《新律、「議故」,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刑名》中的刑法總則。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有政,統稱「五服」。南北朝時期、魏。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北魏以後,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1,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齊衰(一年),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平,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山陵或宮殿)。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罰而言,最後送廷尉,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北齊律》共計十二篇、南陳時;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至北魏、「議貴」。魏晉時,前往各地審錄囚徒、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誅其同籍」。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斬衰(三年)。自東晉,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大體沿襲東漢之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也日漸規范化,過失危及皇帝安全),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設卿。《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議功」,經過長期沿革;主犯與從犯的區別。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南北朝時,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作新律十八篇」,帶來深刻的影響,又有科,重視律令的編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元、准確,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漢制

『玖』 唐朝時,刑法中有哪幾種刑按輕重如何分犯的案由輕到重又是怎麼分的哪些大小案子該判處什麼刑

笞杖徒流死五刑,漢朝以來就沒變過。五刑的輕重應該很明顯吧。五刑中又細分。如杖,按數量從十下到五十下共五等。流按流放距離分。

熱點內容
房博士律師團 發布:2025-08-15 03:54:58 瀏覽:677
參加法律碩士有什麼要求嗎 發布:2025-08-15 03:49:20 瀏覽:176
孫劍良律師 發布:2025-08-15 03:47:42 瀏覽:640
法律知識普及名言警句 發布:2025-08-15 03:39:29 瀏覽:982
上網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3:39:27 瀏覽:85
305刑法 發布:2025-08-15 03:36:40 瀏覽:793
安徽省法院領導 發布:2025-08-15 03:31:50 瀏覽:174
法院失責 發布:2025-08-15 03:25:58 瀏覽:490
法律知識b卷雲南 發布:2025-08-15 02:52:42 瀏覽:163
買房法律知識40年70年 發布:2025-08-15 02:52:39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