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有刑法
❶ 刑法中的占為已有是占為自己所有嗎
不能狹義理解為占為自己所有,而是包括占為自己所有在內的佔有,所內謂佔有,就是在事實容上或法律上能夠對物進行支配的狀態,即行為人在法律上處於能夠隨意處分他人財物的狀態(處分的可能性)。
《刑法》第271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沒收財產」。這里的占為己有隻能狹義地解釋為「將基於職務或業務所佔有的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包括使第三者所有的)的行為」,即破壞委託信任關系,對委託物實施超越許可權的行為,重要的是有濫用處分之虞。
❷ 什麼叫刑法意義上的非法佔有
非法是與合法相對的,合法佔有受法律保護,非法佔有將受法律打擊。刑法中以非法佔有為版目的,權指的是犯罪的主觀故意。按我國刑法理論,犯罪構成必須符合4個要件: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主觀方面就是指犯罪的故意或過失,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表明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態度,沒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就不構成犯罪。
❸ 刑法中佔有分為幾種,侵佔和佔有一樣嗎
《刑法》「佔有」是指「非法佔有」與民法意義上的「佔有」是二種法律關系和版二種意義。
「侵佔」權和「佔有」是不一樣的。非法「佔有」指的是主觀故意,「侵佔」是指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七十條【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
行為上有;: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客觀行為)
如;《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主觀上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主觀故意)。
❹ 刑法中為什麼要涉及佔有問題到底是侵犯被害人的所有權還是佔有
刑法中復有的罪名侵犯的是佔有,有的制罪名侵犯的是所有權。比如,盜竊罪,一般認為侵犯的是佔有,比如你把汽車借給別人用,然後你又趁人不備偷回來,還不告訴對方,讓對方賠償,這也構成盜竊罪。比如侵佔罪,侵犯的就是他人的所有權,甲讓乙保管金戒指,乙丟了戒指被丙撿到,丙拒不返還,此時侵犯的是甲的所有權,如果甲說這個戒指我不要了,那麼乙就不能再追究丙的責任。
❺ 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的區別(求詳細)
以佔有的惡意還是善意作為標准區分民法上的佔有和刑法上的佔有是錯誤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佔有都有權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兩者的真正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刑法上的佔有側重於事實狀態,而民法上的佔有更側重於權利狀態。
❻ 非法佔有刑法
盜竊罪——以別人不知道的方法,前提是那裡面的錢超過了500(具體地方具體內定500-2000)。
非法佔有——是原本就佔有,但是以一些手段例如欺騙拒絕返還等的情形。。。
❼ 刑法法中的佔有怎麼理解
佔有即控制,對物取得控制能力就是佔有。
❽ 試述刑法中"佔有"的認定。
主觀上有佔有的意思,客觀上排除了所有權人對財務的支配與控制。
❾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給你推薦一篇文章
想必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僅從字面含義來理解,所謂「非法佔有目的」,無非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這種從字面的、本來的含義上理解的非法佔有目的,可以稱之為「本義的非法佔有目的」。筆者也贊成作這樣的理解。而大陸法系國家多數學者和我國部分學者所作的某些解釋大多超出了其字面含義的范圍,附加了一些特殊的內容。對這種附加了特定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可以稱之為「附加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筆者不贊成作這種理解。
非法佔有的目的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內容之一,還是故意之外的獨立的主觀要件?這也是刑法理論上有爭議的問題。如果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財物的目的(意思),這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所包含的內容。如果給非法佔有目的附加上某種特定含義,,非法佔有目的就不屬於故意的內容。行為人是否有排除權利者權利的意思,以及有無利用處分財物的意圖或非法獲利目的,也均不影響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的成立。實際上,這種附加含義的非法佔有目的是推動行為人實施盜竊等取得罪的內心(起因即犯罪動機)。這也正是一些學者把盜竊等取得罪當作目的犯(或意圖犯)的原因所在。
在社會生活中,有的人採用非法手段掌握他人財物,只是為了一時使用(不是永久佔有)。這種一時使用的案件,其性質應該如何認定,實際上成了非法佔有目的問題的議論焦點。筆者以為,關於使用盜竊行為的主觀方面是否有非法佔有目的,這也是與對非法佔有目的作何種理解密切相關的問題。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就是意圖佔有或控制財物。由此而論,使用盜竊者不可能沒有此種目的(意圖);反過來,如果給非法佔有目的附加上前述特定含義,並要求行為人有「 處分財物的意圖」或「非法獲利的目的」,才認為有此種目的,那麼使用盜竊者就沒有非法佔有目的。由此可見,中外刑法理論界的上述爭議,是由於各家對非法佔有目的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至於使用盜竊是否可罰,從主觀方面是無法區分的。
一般來說,盜竊等取得罪與毀壞財物罪在通常情況下並不難區分。但是,如果行為人出於毀壞的目的,採用盜竊等非法手段取出他人財物後予以毀壞,或者取出之後主觀心理狀態發生變化不予毀壞而加以利用,在這兩種行為方式和主觀心理相交叉的場合,區分兩者就成為理論和實踐上的難題。在筆者看來,如果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行為人出於毀壞目的取得他人財物後予以毀壞,或者改變犯意而加以利用,這也應該認為有非法佔有目的。但是,如果從附加意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 「排除權利者意思說」認為,毀壞目的也可以包含在非法佔有目的之中,這就意味著非法佔有目的不具有區分盜竊等取得罪與毀壞財物罪的機能,其結論與不認為非法佔有目的是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觀點完全一致。事實上,從盜竊等取得罪的故意內容和取得財物的行為方式上,就足以把它與毀壞財物罪區別開來。
非法佔有目的是否必要?筆者贊成不必要說。主要理由是:第一,財產罪保護法益論中的本權說與佔有說,是相對於客觀方面的事實而言的,而非法佔有目的是不是盜竊等取得罪的構成要件屬於主觀方面的問題,用本權說或佔有說來解釋非法佔有目的是否必要,實際上是把兩個不同領域的問題絞合到了一起,本身在方法論上就有缺陷。第二,非法佔有目的的內涵不清楚,日本等國法院前後判例的解釋不完全相同,中外學者們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別。第三,即使非法佔有目的的內涵按大陸法系國家的通說確定下來,也不能把它作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要件。第四,必要說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把不可罰的一時使用行為與盜竊等取得罪、以及毀壞財物罪與取得罪區分開來。但是,如前所述,非法佔有目的並不具有這種機能。相反,如果按必要說行事,還會帶來理論上的混亂乃至實踐上的無所適從。第五,必要說認為,只有把非法佔有目的作為盜竊等取得罪的要件,才能說明取得罪的法定刑為何比毀壞財物罪重。但是,實際上,法定刑的輕重是由犯罪的性質及其可能達到的危害社會的程度所決定的,犯罪的動機並不起決定作用。第六,隨著資本主義社會財產關系發展變化,對所有權的使用收益機能擴大刑法保護,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因此,傳統的必要說已不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第七,在刑法未把非法佔有目的規定為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國家,採用必要說是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第八,非法佔有目的必要說提出的前提,不是從本義上理解非法佔有目的,而是給它附加了特定含義,並認為它是故意之外的獨立的要件。這種立論前提的錯誤,勢必影響其結論的科學性。
武漢大學法學院·劉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