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正能量

司法正能量

發布時間: 2022-01-11 03:57:49

⑴ 為什麼說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公平正義,是群眾的嚮往和期待,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貫主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以司法公正引領和保障社會公正。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四中全會把公正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到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與各方面。貫徹全會精神,要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公正的各范疇中,司法公正是最為核心的問題。老百姓講,「一碗水要端平」。當前,社會上「不端平」「端不平」現象還不少,有的執法司法人員,對老百姓不理不睬,對有權有錢有勢的高看一眼,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反映強烈。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要加強對司法活動和司法隊伍的監督,完善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出軌,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使每一起案件都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使每一次司法活動都能向社會輸送公平正義的正能量。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

⑵ 懂法律的朋友發揮一下正能量幫個忙吧!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 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 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對更好凝 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趨激烈 的國際思想輿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 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集中反映 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代表了人們 對社會生活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 追求。長期以來,我們黨倡導的富強、民 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明確了 國家發展目標,彰顯了社會核心理念,確 立了公民基本遵循,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要堅持宣傳教育、 示範引導、實踐養成與制度建設相銜接, 大力弘揚這些思想、理念、精神,在凝聚 全社會共識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 共同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 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與各方面工 作有機融合、協調發展。要堅持先進性要 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統一,把培育和踐行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國民教育、 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 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 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 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 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 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積極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 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壯大主流思想輿 論。任何社會要使其主流價值觀念得到廣 泛認同並保持穩定性、連續性,必須使國 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 為等很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念的要求。要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體現到制度設計、政策法規制定和社會管 理之中,從政策環境、體制環境、社會環 境等多方面給予有力支撐,形成培育和踐 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合力。

⑶ 鄭州市司法局的道德學習

6月19日,登封市司法局幾名社區矯正人員滿懷感激和幸福,向記者講述著接受國學教育進行幫教後帶來的變化。 幸福人生法制與道德講堂第一期培訓班,給70多個曾經犯錯的社會矯正學員補上了十分深刻的人生第一課。
社區矯正人員王某某深情的說:「感謝國家沒有拋棄我,感謝社會還能寬容我,感謝市司法局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教育課,通過學習我深刻感悟到社會是一個有規則的社會,這個規則就是道德和法律。」王某某駕駛交通運輸車輛,因不慎發生交通事故,雖然家境經濟條件一般,但是王某家屬通過多方籌措積極配合與受害家屬進行協商,最後達成一致賠償協議,經過法院宣判確定為社區矯正人員,經過審查評估,被登封市司法局接收為社區矯正人員。
6月16日至6月19日,登封市司法局在小龍武院舉行2013幸福人生法制與道德講堂第一期培訓班,來自各個鄉鎮社區矯正人員和上訪老戶300多人上了一堂道德與法制、親情與感恩的人生一課。
國學智慧凈化心靈
日日誦讀國學教育經典著作,使學員們的孝心、愛心,一步一步提升;選取正面典型為主的視頻節目,感動、感悟、感化這些社區矯正人員。學員們由初學的心躁不安、嗜睡,到安靜、專注、認真聽課;由不願回答老師問題,到積極與學員分享;由麻木、傲慢,到低頭認錯,給老師、義工鞠躬。學員們學習時由被動到主動,由坐不住到聚精會神聽課。
法制和道德規范行為
在培訓班學習期間,學員幹警義工通過早睡早起,做健身操,三餐素食,手機封存,禁煙悟道。學員的身心和行動也得到了一次洗禮,就餐自覺實行空盤行動,上課期間主動關閉手機,課期主動向老師和義工鞠躬還禮。培訓班結束時,70多名社區矯正人員在發言中,哭著說出自己的愧疚和悔恨。在場的人們無不動容落淚,坦承了自身存在的種種過錯,共同改過。熱烈感人的教學分享場面,讓參與其中的司法幹警也十分感動。
「我們在工作中發現,社區矯正人員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生觀、價值觀的迷失。經過認真研究,我們決定在社區矯正過程中定期對關愛對象進行國學與法制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登封市司法局副局長劉鵬飛說。
在關愛活動中發現,在這些普管社區矯正對象有很多是忽視家庭教育,或者本身道德觀念不成熟。是引發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該局聯合法院、法院、公安局等部門制定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心理矯正的實施意見》,將國學教育列入幫教課程,給關愛對象發放書籍,提供幫教條件和場所,將每周確定一天為「心理矯正活動日」。通過觀看孝親、勵志等內容的視頻,交流談心,分享心得等方式,先後對200餘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感恩教育。藉助傳統文化教育和心理輔導教育的魅力,普管對象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們開始慢慢反省。
「用親情感召、道德修正和現實引導社區矯正人員走向人生正確道路,用人間真愛教育和感化他們。」登封市司法局書記王益民介紹,道德是底線,法律是高壓線,這些社會矯正人員多是因為對道德和法制缺失導致走上犯罪道路,而通過關愛幫教能夠他們認識到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良習性,由此產生改過之心和感恩之心。
登封市司法局局長王老康認為:「用孝道、仁愛、廉恥、誠信等來規范道德感動,觸動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情感部位,激發其內在的正能量通過教育,促使這些社會矯人員克服破罐破摔的消極心理,明確奮斗目標,從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⑷ 基層法院如何獲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能量

究其根源,司法公信力既是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度,也是司法對公眾的說服度,折射的是法院和法官的隊伍形象,是司法行為的衡量標尺,是裁判過程和結果得到民眾的認可程度。但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對司法的期望值過高、法官素質的局限性和司法環境不佳等現象,嚴重挑戰了基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那麼基層法院應該如何獲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能量呢?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給我們指明了道路:「要從破解影響司法公正、損害司法公信的難題入手,從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入手,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工作,實現法院工作的新發展。」
一是讓司法理念啟動正能量,界定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理念基礎。法院的職能是裁判爭端,但卻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社會矛盾,許多涉及利益調整的矛盾糾紛需要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手段綜合調控,不宜進入司法程序。因此,法院要找准職能定位,嚴把立案關,防止不屬於法院解決范圍的糾紛進入訴訟領域;同時對進入司法審判渠道的案件,要著力構建大調解機制,充分發揮調解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特點,將訴訟調解、司法調解、信訪調解與行政調解相互銜接融合,實現通過調解工作平息糾紛,化解矛盾。
二是讓司法主體傳遞正能量,夯實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隊伍基礎。強化素質是前提,按照建設學習型法院的要求,妥善處理工學矛盾,加強和改進教育培訓工作,建立學習常態機制,提高幹警政治業務水平;改進司法作風是關鍵,把踐行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與「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增強幹警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使親民、愛民、為民成為幹警的自覺行動;保持廉潔是根本,堅持不懈地加強司法廉潔教育,建立幹警廉政檔案,及時通報違法違紀的典型案例,教育幹警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接受監督是保障,強化「監督就是愛護,監督就是支持,監督就是幫助」的意識,拓寬接受監督的渠道,創新接受監督的形式,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和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真正做到陽光司法。
三是讓司法行為充滿正能量,規范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機制基礎。司法行為在法院審理的每一起案件中得到彰顯,法院要實現對當事人訴訟權益的保障,必須堅持公開公正高效的司法行為。司法公開即法院對於立案、庭審、執行、聽證、裁判文書、審判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審務事項,按照依法、及時、全面、有效的要求,向社會最大范圍地公開,最大限度地釋疑解惑,引導當事人行使好訴訟權利。如近年來,法院推行的庭審直播、裁判文書上網、法院公眾開放日等都有效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和形象公正。具體來講,從實體上要做到案件事實清楚、定案證據確鑿、適用法律准確、裁決結果適當;從程序上要做到案件的受理、審判到執行的全過程依法進行,尊重和保證訴訟當事人受到公正對待,確保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從形象上要做到保持言論和行動的公正形象,努力做到公允不偏私。「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司法高效即法院在審執案件時要加強審判流程管理,推行個案的動態監控,落實審限預警機制,督促法官限期結案,提高效率。
四是讓司法環境釋放正能量,優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民意基礎。好的司法環境來源於法院工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法院首先要敢於排除地方黨政機關或者地方利益團體對法院工作的不正當干擾,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確保司法權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其次要正確引導新聞報道,理性對待和正確接受媒體監督,保持司法權威和親和力之間的必要平衡,防止不適當的輿論壓力給司法辦案帶來負面影響;最後,法院要通過執法辦案、司法宣傳和普法教育等方式,充分發揮司法的教育、評價、指引、示範功能,讓司法既判力的權威得以潛移默化。
誠信立身,公信立院,任重道遠!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根本之所,是法院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動態、均衡的信任和互相評價。在呼喚建設誠信社會的今天,我們惟有不斷解決司法過程中出現的影響法院公信力的各種問題,給群眾一種看得見的正義,才能成為司法公信力的構築者和引領者!

⑸ 為什麼當法官判一個人有罪的時候,明明法官是以法律的正能量進行制裁,卻依然被判之人不知道錯在哪

1、官司不會因為沒有人輸的,因為法院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法院的判決是由審判委員會確定的,很難買下所有的人吧。同時,官司不是一個法院審理的,對一審判決不服的可以向二審法院提出上訴。就是終審判決不服的,還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向各級法院申請重審。
建議你走這條路。
如果你有理而輸了官司,應該是有證據不足的問題了。
2、法院的判決一旦生效就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如果確實沒有執行能力的,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不會抓你的。
3、如果這房子是你唯一的住宅,法院是不能執行的。但你若是買了,你就傻了。因為你持有的現金是肯定要執行的。
4、如果已經被法院查封,則是不能轉讓的,一旦轉讓了,法院會以你抗拒執行為由輕的是司法拘留,情節嚴重的則會以妨礙法律公正判處三年以下徒刑或三十萬以下的罰款,並且該轉讓行為無效。

⑹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丶社會沒有法治風風尚,法對嗎

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靈魂,人們缺乏法治精神、沒有法治信仰,社會版也就不會有權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當遵紀守法成為一種自覺、依法辦事成為一種習慣、恪守法律規則成為一種自然,才能使法治釋放更多的規則正能量真正的法律,從來都不是銘刻在銅表上,更不是印刷於華美的書卷中,而是駐守在每個公民的靈魂深處。

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體現在公正高效權威法律制度的表面,而且彰顯於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已經滲入每個公民的內心。只有當全體社會成員都把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理所當然的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也就悄然而至。執政黨依法治國、政府依法行政、民眾自覺守法,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也就會被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紓解矛盾靠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也就水到渠成。

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是建成法治中國的硬指標,而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建成法治中國的真內涵。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建設法治中國的嘹亮號角已經吹響。 建設法治中國絕對不會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們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努力樹立法治信仰,建成法治中國將不再遙遠。

⑺ 如何應對經濟新常態對法官的影響

堅定法治信仰 形成司法工作新常態

尹南飛

當前,我國社會轉型和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步伐不斷加快,各種社會矛盾
凸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面臨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復雜。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是退縮還是進取,是逃避還是承擔,不僅關繫到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榮譽和形象,更關
繫到司法事業的成敗。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法院和法官要堅定法治信仰,樹立法律至上理念,形成司法工作新常態,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切實搞好各項工作,努力
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接受媒體監督常態化。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要適應在「聚光燈」下工作。當前,新聞媒體對法院工作的
關注度不斷加大,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對司法個案的關注和興趣持續升溫,人民法院和法官開門辦案,接受社會以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必將成為常態。當
今社會已經全面進入網路時代,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司法信息透明勢不可擋,人民法院和法官應該擺正心態,積極參與和擁抱司法公開,推進陽光司
法。不斷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絡和溝通,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開展司法宣傳,加強輿論引導,向社會傳遞司法正能量。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監督
范圍廣、力度大,影響深遠的特點,不斷推進法院隊伍建設,努力打造公正廉潔的法官隊伍。
司法釋明常態化。在訴訟活動過程中,不少當
事人由於對法院、對法官不信任,或對法律條款不甚了解,往往對司法裁判過程和結果產生誤解甚至抵觸心理,導致纏訟或鬧訪。針對這種狀況,人民法院和法官必
須把司法釋明工作貫穿於訴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認真細致做好當事人的說服教育工作;必須認真辦好每一起案件,只有辦案質量過硬,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
確,法院判決才有說服力;必須切實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和聯系,讓群眾走進法院、走近法官,增進互信和了解,不斷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情感。

除社會干擾常態化。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血脈情、朋友情、同事情,各種各樣的人情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相伴始終,但法官的職責要求我們理性面對人情,
堅決排除各種干擾。有些法官因為放不下面子,抹不開人情,不知不覺走上違法、甚至犯罪的道路。法官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也需要親情、友情、同事情,但是絕
不能因講人情而放棄原則、違背法律,更不能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絕不能拿法律與人情做交易。
形成司法工作新常態,人民法官要
樹立法律至上理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法官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要求。要將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實體正義的實現往往需要通過程序正義來實
現,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按照按法律程序進行,各項工作必須做到位,而且要全程留痕、有據可查,讓當事人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審判是公正的、在審判過程中
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公正的、所得到的司法保護也是公正的。
人民法官還要堅守司法良知,做到嚴於律己,慎始慎終慎獨,公正廉潔。要真正熱愛司法事業,把司法工作作為人生的理想和畢生的追求;要模範帶頭遵紀守法,不計較個人得失,敢於捍衛法律尊嚴和權威,始終以維護公平正義為己任。
總之,人民法官要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公正審判的案件,一次次發自內心堅守法律底線的行為,促使全社會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大環境,從而有力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⑻ 正能量法官,律師有哪些

需要委託律師可以咨詢當地的司法局或者律師協會

⑼ 假如你是一名司法警察該如何減少沖突和突發事變的發生

如果是一名司法警察,應該依據治安處罰法執法,並且善於調解相關的糾紛,可以做到減少沖突和突發事變的發生。

⑽ 弘揚"社會正能量"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正能量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作用自身、直接釋放,這種正能量可以助人於困頓、救人於危難;二是作用他人、間接釋放,這種正能量會隨著英雄事跡的傳播而傳遞、弘揚,並最終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能量.
蘊含在每個人身上的正能量,構成了我們社會的正能量.這種能量既體現了良性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又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最終方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需要這樣的正能量,需要將這種正能量放大.如此,我們每個人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份有生力量,也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受益者.
雷鋒就在身邊,英雄離我們不遠.識英雄、學英雄當從感受英雄的正能量開始,進而培養善良、正義、寬容、理解、尊重等優良品格.

熱點內容
廣東偉倫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9 21:49:52 瀏覽:124
產科相關法律責任與醫療糾紛課件 發布:2025-07-29 21:39:13 瀏覽: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識 發布:2025-07-29 21:35:29 瀏覽:327
司法改革執行局 發布:2025-07-29 21:34:06 瀏覽:773
民法典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發布:2025-07-29 21:33:26 瀏覽:858
考試國際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29 21:21:18 瀏覽: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繼承法 發布:2025-07-29 21:18:57 瀏覽:402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 發布:2025-07-29 21:18:43 瀏覽:749
有道德之人 發布:2025-07-29 21:12:52 瀏覽:15
刑事訴訟法變更強制措施的條款 發布:2025-07-29 20:51:56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