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訴在民法前

民訴在民法前

發布時間: 2022-01-11 09:16:26

1. 民訴是什麼民事訴訟法是什麼怎麼學

民訴
是民事訴訟的簡稱
民事訴訟法
是程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版法的任務,權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怎麼學?
先看 法條
然後看相關司法解釋
然後多做真題
大約就可以了

2. 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如下:
1、定義區別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
民法屬於實體法,所謂的實體法就是在民事中、生活中作為一個民事主體享有哪些權利,承擔哪些義務。實體法主要規定的是具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形。
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所謂的程序法就是在民事糾紛案件中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或者行使,義務或者責任得以履行應該經過哪些程序。
2、適用的范圍
民法是規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義務和權利。
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公民通過怎樣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
3、適用對象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
民事訴訟法是調整訴訟活動的。
4、具體案例解讀
比如關於合同的問題,《民法》規定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訴訟法》就是根據民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庭審理等手段,以判決等形式明確某一具體合同是否合法。
(2)民訴在民法前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目前版本為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3. 民事訴訟的訴前與訴中時間劃分

民事訴訟的訴前發生在人民法院受理公民的民事訴訟立案之前,立案以後就進入訴訟階段屬於訴中了。

4. 一般的民事訴訟開庭前進行調解嗎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內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容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5.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在普通程序中,審理前的准備包括哪些內容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二章\r\n第二節 審理前的准備\r\n 第一百一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r\n 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r\n 第一百一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r\n 第一百一十五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r\n 第一百一十六條 審判人員必須認真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r\n 第一百一十七條 人民法院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時,應當向被調查人出示證件。\r\n 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後,由被調查人、調查人簽名或者蓋章。\r\n 第一百一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委託外地人民法院調查。\r\n 委託調查,必須提出明確的項目和要求。受委託人民法院可以主動補充調查。\r\n 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應當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故不能完成的,應當在上述期限內函告委託人民法院。\r\n 第一百一十九條 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6. 2007年修訂了民事訴訟法,那之前的還有法律效力

說的簡抄單一點,所謂修訂,其實襲就是對以前的法條進行增加、刪除。增加的部分當然有適用效力;而刪除的部分就意味著喪失效力。另,一、《民訴法》2012修訂草案正在不斷妥協中,您不用去關注2007年的法條了。二、《民訴法》作為一部程序法,在適用上與實體法有一點不同,比如:所謂「溯及力」是指:法條(實體法法條)生效以後,對於其生效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而程序法基本不存在溯及既往的問題,比如,新《刑訴法》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那麼在此前就只適用96年修訂的刑訴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另,還有回答者認為「我國法律原則明確禁止法溯及既往」是錯誤的,我國刑法就明確規定「從舊兼從輕」原則,即: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規定不為犯罪或者處罰較輕的,則適用新法。可見,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溯及既往的。

7. 民事訴訟在什麼時候提交證據

你好,舉證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為了防止在訴訟過程中出現「據突襲」的現象,損害對方當事人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對提供證據的時間進行了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已於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一、當事人舉證
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三、舉證時限與證據交換
第三十二條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第三十五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第三十六條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三十七條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第三十八條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8. 民事訴訟中「某日前」含當日嗎

一切法律術語「某日前」包含當日。

9. 民法和民事訴訟是什麽關系

1、民法,一般就是指民事實體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財產回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答和。
2、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所有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 的訴訟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總和。
3、很少看見有民法和民事訴訟的關系的說法,但如果要說它們的關系,那隻能說民法是民事訴訟的法律依據,是運用民法去解決糾紛的一個過程。

10. 民法總則生效前實施的民事活動,於實施後起訴的是否溯及繼往

最高法民一庭明確:年和3年訴訟時效銜接適用規則!
標簽: 訴訟時效 民法通則 民法總則 抗辯權 司法解釋 分類: 法律實務
問:民法總則實施前,已逾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但未滿3年,權利人起訴應否予以保護?
答:民法總則在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基礎上,對訴訟時效制度作出重大調整與重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調整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有觀點認為,民事主體權利受到損害事實發生在民法總則實施前,雖權利人提起訴訟已超過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但由於2017年10月1日未滿3年,根據民法總則規定,應受3年訴訟時效期間調整,權利人起訴應予保護。
我們認為,首先,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不行使權利,在該期間屆滿後,發生義務人可以拒絕履行其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制度,其目的在於促使權利人行使權利、穩定法律秩序和維護交易安全。
其次,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分別規定3年與2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屬於相同事項上作出的不同規定,效力等級上處於同一位階,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在民法總則施行後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應為3年。
再次,權利人的權利受到損害的事實,發生在民法總則實施之前,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在2017年9月30日前已經屆滿的,義務人已經確定取得了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抗辯權,該抗辯權不因民法總則施行而消滅。
另外,按照民法通則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在2017年10月1日前尚未屆滿的,義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系在民法總則施行後產生,基於新法施行及新法關於訴訟時效規定有利於保護權利人等因素考慮,此時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規定產生溯及力,不再適用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律師總結:簡單說,在新法施行後沒有過兩年期限的,則適用三年訴訟時效,否則適用兩年訴訟時效。

熱點內容
廣東偉倫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9 21:49:52 瀏覽:124
產科相關法律責任與醫療糾紛課件 發布:2025-07-29 21:39:13 瀏覽: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識 發布:2025-07-29 21:35:29 瀏覽:327
司法改革執行局 發布:2025-07-29 21:34:06 瀏覽:773
民法典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發布:2025-07-29 21:33:26 瀏覽:858
考試國際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29 21:21:18 瀏覽: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繼承法 發布:2025-07-29 21:18:57 瀏覽:402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 發布:2025-07-29 21:18:43 瀏覽:749
有道德之人 發布:2025-07-29 21:12:52 瀏覽:15
刑事訴訟法變更強制措施的條款 發布:2025-07-29 20:51:56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