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事司法指南

刑事司法指南

發布時間: 2022-01-11 10:05:20

A. 請問《關於審理涉爆案件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的意見》是何時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9〕18號)
(2009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6次會議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已於2009年11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B. 有沒有關於涉及搶奪罪的書籍

[1 ] 趙秉志. 談談搶奪罪的認定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87 ,
(2) 1 曾粵興. 認定搶奪罪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J ] 1
昆明檢察, 2001 , (2) 1
[2 ] 趙秉志1 中國刑法實用[M] 1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
社, 2001 , 9441 王作富1 刑法實務研究[M] 1 北京:
方正出版社, 2001111511
[3 ] 屈學武. 公然犯罪研究[M] 1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1191
[4 ] 馮亞東, 劉鳳科. 論搶劫罪客體要件之意義[C] 1 高
銘暄, 馬克昌1 刑法熱點疑難問題探討[上] [M] 北
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21751 —7521
[5 ] 何秉松1 刑法教科書[ 下] [M] 1 北京: 中國法制出
版社, 200019161
[6 ] 王作富1 搶劫罪研究[J ] 1 刑事司法指南, 北京: 法
律出版社, 2000 , (1) 1 ; 張翼昆1 攜帶凶器搶奪行為
的正確認定[J ] 1 雲南法學, 2001 , (2) 1 ; 逄錦溫1
搶劫罪司法認定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 ] 1 法學評論,
2002 , (1) 1 ; 夏強1 搶劫罪三題探微[J ] 1 當代法
學, 2001 , (4) 1 ; 羅朝暉1 論轉化型搶劫罪[J ] 1 北
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 , (2) 1 ; 肖中華1
論搶劫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J ] 1 法律科學, 1998 ,
(5) 1 ; 金愷1 對攜帶凶器進行搶奪定搶劫罪的理解
[J ] 1 人民檢察, 1998 , (3) 1 ; 汪海燕1 攜帶凶器搶
奪以搶劫罪論處的幾個問題[J ] 1 人民司法, 1999 ,
(2) 1 ; 茹士春1 論攜帶凶器[J ] 1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 2001 , (4) 1
[8 ] 羅朝暉1 論轉化型搶劫罪[J ] 1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
學院學報, 2001 , (2) 1
[9 ] 汪海燕1 攜帶凶器搶奪以搶劫罪論處的幾個問題[J ]
1 人民司法, 1999 , (2)
[10 ] 肖中華1 論搶劫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J ] 1 法律科
學, 1998 , (5) 1
[11 ] 王作富1 搶劫罪研究[J ] 1 刑事司法指南, 北京: 法
律出版社, 2000 , (1) 1 高銘暄1 刑法專論[ 下]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7321
[12 ] 辛科1 論推定的搶劫罪及其廢除[J ] 1 政法論壇,
2000 , (3) 1
[13 ] 林亞剛1 暴力犯罪的內涵與外延[J ] 1 刑法熱點疑難
問題探討[上] [C] 120021746 —7531
[14 ] 邢曼嬡1 試論我國刑法中的暴力手段[J ] 1 刑法熱點
疑難問題探討[上] [C] 120021757 - 7581
[15 ] 游偉1 刑法理論與司法問題研究[M] 1 上海: 上海
文藝出版社, 200114781 劉明祥. 事後搶劫問題比較
研究[J ] 1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01 , (2) 1
[16 ] 郭澤強1 我國刑法中的搶奪罪之合理性追問[J ] 1 國
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2002 , (2)

C. 李立眾的代表性成果

1.獨著:《犯罪成立理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主編:《新法新思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獨編:《刑法一本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5年第2版,2006年第3版,2007年第4版,2008年第5版,2009年第6版,2010年第7版,2011年第8版,2012年第九版
4.副主編:《刑法學各論》,劉艷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2版。
5.合著:《中國刑法解釋》(上、下卷),高銘暄、馬克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1.《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及其意義》,《法學研究》2008年第4期,獨著。
2.《事實婚姻中的遺棄行為可構成遺棄罪》,《人民檢察》2008年第1期,獨著。
3.《姦淫幼女的處罰:在法益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間的抉擇》,《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2期,獨著。
4.《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諸失誤之匡正》,《現代法學》2004年第3期。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4年第10期復印,獨著。
5.《強奸罪既遂未遂標准應統一》,載《人民檢察》2002年第12期,獨著。
6.《持有型犯罪研究》,載《刑事法評論》(第11卷),陳興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獨著。被《刑事司法指南》2005年第2集收錄,獨著。
7.《再論以危險方法殺人案件之定性》,《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獨著。
8.《婚內強奸定性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1期,獨著。
9.《論「持有」的行為形式》,《法學評論》2000年第4期,獨著。
10.《台灣刑法中強奸罪之新發展》,《人民檢察》2000年第11期,獨著。
11.《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中外法學 》1999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5期復印。
12.《為現行犯罪概念辯護》,《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8期復印。
13.《略論被迫行為及其借鑒意義》,《政法論叢》1999年第5期,獨著。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2000年第2期復印,獨著。
14.《罪刑法定與社會危害性的統一——兼與樊文先生商榷》,《政法論叢》1998年第6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1999年第4期復印。被《刑法問題與爭鳴》2000年第2輯收錄。

D. 搶劫罪或搶劫罪加重情節,前人做了什麼研究,有什麼成果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 馬克昌. 刑法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10.

[2][15] 肖中華. 論搶劫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J]. 法律科學, 1998,(5).

[3][6] 周振想, 林維. 搶劫罪特別類型研究[J]. 人民檢察, 1999,(1).

[4]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查廳. 最新刑法釋義與適用指南[M]. 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7.427.

[5][13] 劉明祥. 論搶劫罪的加重犯[J]. 法律科學, 2003,(1).

[7] 熊洪文. 再談對搶劫罪之加重情形的認定[J]. 人民檢察, 1999,(7).

[8] 逄錦溫. 搶劫罪司法認定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 法學評論, 2002,(1).

[9] 王作富. 認定搶劫罪的若干問題[A]. 刑事司法指南, 2000,(1).

[10][12] 夏 強. 搶劫罪三題探微[J]. 當代法學, 2001,(4).

[11] 公新民, 李雲龍. 搶劫罪加重犯幾種情形認定初探[J]. 江西社會科學, 1999, (11).

[14] 武漢晨報, 2000-7-20.

E. 卞建林的論文年表

4. 《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保障》,載《法學雜志》1995年第2期;
5. 《直接言詞原則與庭審方式改革》,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變革》,載《月旦法學》第14期(1996年6月版);
7.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載《法學家》1996年第2期;
8. 《國外規范律師辯護行為的立法與實踐》,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2期;
9. 《起訴制度的重大變革》,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3期;
10. 《集中審理與延期審理之研究》,載《兩岸比較刑事訴訟法》,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11. 《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訴訟問題研究》,載《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文集——反貪污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中文版)》,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2. 《更新律師執業觀念,完善律師執業制度》,載《政治與法律》1996年第4期; 14. 《保障〈刑事訴訟法〉正確實施的重要舉措——試議全國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門〈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載《中國法律》1998年第2期;
15. 《略論刑事簡易審判程序中的若干問題》,載《法學雜志》1998年第3期;
16. 《公訴審查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3期;
17. 《西方六國刑事訴訟制度》,載《法制日報》1998年4月25日;
18. 《依法治國與刑事訴訟》,載《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 《關於建立我國證據規則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20. 《英國對沉默權的限制》,載《比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21. 《沉默的權利》,載《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22.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訴訟法學新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 《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6期;
24. 《起訴效力與審判范圍》,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7期;
25.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蘭達警告」》,載《檢察日報》2000年7月13日第8版;
26. 《如實陳述與抗拒從嚴》,載《廣州日報》2000年8月;
27. 《訴訟證明概念辨析》,載《檢察日報》2000年8月31日第3版;
28. 《提起公訴實施問題研究》,載《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9. 《略論我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載《人民檢察》2000年第11期;
30. 《從起訴效力看刑事審判中的罪名變更》,載《訴訟法論叢》(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1. 《司法鑒定及其規范運作》,載《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2. 《論訴訟證明的相對性》,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33. 《規范我國司法鑒定的思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5日第3版;
34. 《兩大法系司法鑒定製度比較》,載《檢察日報》2001年4月9日第3版;
35. 《罪刑法定的程序價值》,載《檢察日報》2001年5月8日第3版;
36. 《為司法改革切脈》,載《檢察日報》2001年6月5日第3版;
37. 《訴訟證明:一個亟待重塑的概念》,載《證據學論壇》(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8. 《舉證責任的承擔》,載《檢察日報》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39. 《主張責任與量刑建議的關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3日第3版;
40. 《主張責任的實現》,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6日第3版;
41. 《關於舉證規則》,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42. 《舉證責任的轉移、倒置及免證》,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43. 《控方應否承擔通知證人出庭責任》,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44. 《證明標準的若干問題》,載《檢察日報》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45. 《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6.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1月刊;
47. 《查明 證明 判明》,載《檢察日報》2002年1月10日第3版;
48. 《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3期;
49. 《個案監督研究——兼論人大審判監督的合理取向》,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3期;
50. 《刑事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2年第4期;
51.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6期;
52. 《綜合各種力量解決問題》,載《檢察日報》2002年3月1日第3版;
53. 《個案監督與審判公正》,載《公正與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54. 《困境與對策:律師在偵查階段介入刑事訴訟現象分析》,載《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5.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司法公正與司法改革》,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6. 《刑事證明責任的分配與轉移》,載《訴訟法學研究》(第3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7. 《關於公訴制度的討論》,載《司法改革報告:檢察改革、檢察理論與實踐專家對話錄》,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8. 《論刑事證明的相對性》,載《訴訟法論叢》(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9.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載《刑事法評論》(第1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60. 《證據法學三人談(一)》,《證據學論壇》(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61. 《解析「辯訴交易」》,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7日第3版;
62. 《「證據展示」面面觀》,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3. 《如何看待公訴中的檢察一體化》,載《檢察日報》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64.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辯:辯訴交易的一點啟示》,載《政法論壇》2002年12期; 65. 《中國刑事證據立法的基本理念》,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66. 《刑事證明主體新論——基於證明責任的分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1期;
67. 《司法鑒定的基本屬性與制度定位》,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4期;
68. 《應審慎推進沉默權》,載《檢察日報》2003年3月7日第3版;
69. 《證據法學三人談(二)》,載《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0. 《中國刑事司法的現代化圖景——兼論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普遍性》,載《四川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1. 《刑事犯罪的證明標准》,載《法學家眼中的中國法治》,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2. 《人民才是法律監督的源頭活水》,載《檢察日報》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73. 《證據法學三人談(三)》,載《證據學論壇》(第7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4. 《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載《「3R」視角下的律師法制建設——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5. 《從我國刑事法庭設置看刑事審判構造的完善》,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76. 《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對司法鑒定管理的影響》,載《中國司法鑒定》2004年第3期;
77. 《「證據法的基礎理論」筆談》,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78. 《檢察官:司法品性和職業素養同等重要》,載《檢察日報》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79. 《執正義權杖 護法制尊嚴》,載《檢察日報》2004年11月7日第1版; 80. 《論我國偵查程序中檢警關系的優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為中心》,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81. 《規范司法鑒定程序之立法勢在必行》,載《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第4期;
82. 《關於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3期;
83. 《再論訴訟模式轉型與證明觀念更新》,載《證據學論壇》(第10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84. 《建構訴訟證明標準是「烏托邦」嗎》,載《檢察日報》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85.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載《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86. 《無罪推定與舉證責任問題》,載《山西檢察》2006年第2期;
87. 《論司法鑒定的訴訟程序立法》,載《中國司法鑒定》2006年第4期;
88. 《論我國檢察機關領導體制和職權的改革與完善》,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9. 《訴審關系論辯——兼論對訴審關系異化的程序性抑制》,載《環球法律評論》2006年第5期;
90. 《檢察機關沒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載《檢察日報》2006年4月6日第3版;
91. 《公訴案件終有證據標准可資參考》,載《檢察日報》2006年6月11日第3版;
92. 《保持特色不斷創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2期;
93. 《人民監督員制度立法芻議》,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15期;
94. 《重構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載《檢察日報》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95.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展望》,載《中國法律》2007年10月號;
96. 《被追訴人主體性權利構成論要》,載《金陵法律評論》2007年春季卷;
97.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若乾重要問題》,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98. 《論我國檢察院組織法結構體系的立法完善》,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期;
99. 《邁向理性的刑事訴訟法學》,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2期;
100. 《鑒定機構性質辨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7年第2期;
101. 《刑事訴訟中「訴」之辨析》,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8期;
102. 《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比較與借鑒——從各國經驗看中國刑事訴訟改革路徑》,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03.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熱點難點問題》,載《人民檢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104. 《點評「堅持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載《檢察日報》2007年9月28日第1版;
105. 《人物專訪:刑事訴訟中如何實現權力和諧化》,載《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106.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面臨五大熱點與難點問題》,載《法制日報》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107. 《以死刑案件為切入點建立程序制裁機制》,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23期; 108.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載《中國司法》2008年第1期;
109. 《刑事程序中「訴」的功能思考》,載《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10. 《西方司法證明科學的新發展》,載《證據科學》2008年第2期;
111. 《行進中的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關鍵詞展開——2007年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述評》,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112. 《優化偵查程序中的檢警關系》,載《檢察日報》2008年2月22日第3版;
113. 《抓住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契機 推進我國刑事程序法治建設》,載《訴訟法學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114. 《媒體監督與審判公開》,載《法制資訊》2008年第4期;
115.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與檢察權的配置》,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16.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人民檢察》2008年第4期;
117. 《陳光中: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領軍人》,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5期;
118.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論要》,載《法學》2008年第6期;
119. 《論刑事訴訟中權力的和諧化》,載《刑事訴訟法修改問題與前瞻》(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07年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20. 《對話:偵押分離,打開律師會見之門》,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6月29日第3版;
121. 《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回顧與展望》,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17日第3版;
122.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載《東方財經》2008年11月;
123. 《構建刑事和解的中國模式——以刑事諒解為基礎》,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24. 《訴訟模式視角下的證明責任》,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F. 刑事司法如何面對「排除合理懷疑」

姜偉 張軍 田文昌 編者按: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一切訴訟活動都是圍繞證據的收集和運用而展開的,由於我國目前尚沒有《證據法》,在刑事證據運用方面,仍有一些問題有待於解決。最近,本報「法治三人談」的老作者,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廳長姜偉、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張軍、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田文昌就「刑事證據運用的幾個問題」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刑事司法指南》中進行了深入討論。徵得同意,對他們的討論,本報將在「司法實踐」版分期刊出。 姜偉(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廳長):在刑事案件證明標准問題上,沒有證據不能定案,孤證不能定案,這是司法原則已確定的。目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如何理解定案的證明標准。若要求證據體系完全排他,只能得出惟一結論,是不現實的。訴訟理論提出對刑事案件證據體系的認定標準是要排除合理的懷疑。司法實踐中,有時辯方提出的懷疑並不合理。比如一起受賄案,一個包工頭去給某單位掌握工程發包權的廠長送錢,送錢時共去了三個人,包工頭、司機和會計。當包工頭和會計拿著5萬元錢走到廠長住的樓下時,因包工頭怕兩個人上去送錢廠長可能不要,就讓會計在樓下等,自己上了樓。包工頭進屋和廠長談了談,把錢給了他,下樓後,對會計說給完錢了,就上車走了。案發以後,發包單位的廠長不承認收了5萬元錢。控方提出下列證據:第一,有司機、會計作證,這是間接證據;第二,事後,工程也發包給這個包工頭;第三,從廠長家搜出5萬元錢的存摺。但律師提出懷疑,認為包工頭上樓時把錢裝到自己口袋裡,根本沒給廠長。我認為,雖然律師可以提出這樣的懷疑,但這種懷疑並不合理:第一,包工頭求廠長發包工程,能把錢裝進自己腰包嗎?按常理來看,肯定要給廠長,畢竟是求人辦事;第二,事後確實把這工程發包給了包工頭;最後,廠長家中正好在那段時間存了5萬元錢。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認定廠長受賄應該比較確定,但律師卻提出公訴人的證據體系沒有得出惟一的結論。證據結論的惟一性、排他性應當怎麼理解,要有個合理的范圍,不能盲目懷疑。 田文昌(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也不排除這種情況,比如兩個人給廠長送錢,一個人在樓下等著,另一個人上樓把錢交給廠長,但廠長是個廉潔的人,堅決不收。於是上樓的人就自己把錢收了起來,別人也不知道。 張軍(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這個案件涉及到對「合理懷疑」如何理解、判斷。從介紹的情況看,廠長在那段時間在銀行存了5萬元錢。如果廠長不能說出在包工頭行賄後自己家中還有其他5萬元錢的來源,那麼在一般情況下就可以認定其有罪,但還有特殊情況。比如,被告人恰好在包工頭送錢後搶了5萬元,他就會考慮,如果說出這5萬元錢是搶來的,就會被判十年以上的刑罰,於是他寧肯承認這5萬元是受賄得來的。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極小,但是不能排除。如果沒有被告人事後存款的證據,此案肯定不能定。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行賄人把行賄款私吞卻謊稱已把錢送出的情況。在上述案例中,如果被告人是很廉潔的人,沒有收錢也完全可以按規定把工程發包給包工頭,所以,不能因為工程發包給行賄人了,就以此作為被告人受賄的證據,這只能作為參考。因此,我認為,被告人將5萬元錢存到銀行是個比較有力的證據,但並不能完全排除所謂的「合理懷疑」,即這5萬元錢也有可能不是受賄所得。 姜偉:但是,這種假設是否屬於合理的懷疑? 張軍:應當排除一切可能不真實的情況。 姜偉:如果這樣認為就太絕對了。如何理解合理的懷疑?從理論上講,各種假設都會存在。但是,理論上的假設和對指控的證據體系合理性的懷疑是有區別的,關鍵是對「合理」要有正確的界定。一般的原則是,不能無端懷疑他人有違法的行為,這是前提。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有罪是因為有相關證據證明其實施了犯罪行為。包工頭去給廠長送錢,自己卻把錢私吞了,理論上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這種懷疑不能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提出,懷疑必須得有依據。對一個人的違法行為,特別是可能構成犯罪的行為,不能無端地懷疑。 張軍:在上述案例中,從利害關繫上看,行賄人承認將5萬元送給了被告人對自己更有利。如果行賄人講沒有送錢,那就等於承認自己把錢侵吞了,那他就是貪污,就是侵佔,承擔的罪責就更大。因此,從個人利害關繫上看,行賄人有可能私吞行賄款。從實踐來看,雖然行賄人拿了5萬元錢上樓,但被告人確實沒有收到,這也完全有可能。在司法實踐中,還發生過另一種情況。行賄人雖然拿著5萬元上樓,但自己留下2萬元,只送給被告人3萬元。後來被告人恰恰有2萬塊錢的其他收入,但因為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不願講明來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認定被告人犯受賄罪,也只能定3萬元。 姜偉:這些都是分析,沒有根據。 張軍:但既然有這種可能,又沒有排除這種可能,就不能定案。 田文昌:這關繫到一個邏輯上的合理性問題還是定罪原則的合理性問題。在法庭上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比如,控方提出的證據確實非常合理,公訴人的推斷、推測、分析非常合理。按照常理,按照正常的邏輯關系分析,作為一般的辯論,不是法庭上的辯論,這種分析是相當有說服力的。但從定罪原則的角度考慮,這種分析卻不一定正確。定罪原則要求認定被告人有罪必須以法律規定的證據為基礎,當一種可能性不能被排除的時候,即使存在認定被告人有罪的合理性,也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在上述案例中,從一般邏輯上看,律師提出的問題似乎有刁難之嫌,因為正常情況下行賄人私吞行賄款的行為不太可能發生。但從定罪的原則來看,是否有這種可能性呢?如果律師提出的問題根本就不可能,其主張就沒有合理性。然而,且不說實際上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就是僅從分析上看也存在這種可能性,公訴人指控被告人有罪的證據就沒有排他性。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最後誰也不能說自己肯定是正確的,關鍵就是價值取向問題。 姜偉:我歷來主張排除合理的懷疑,不是一切懷疑,這是我們的一個分歧。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可以作出假設,假設是否合理最終也應由審判長判斷。但是,判斷得有依據,如果懷疑一個人實施了違法行為就應有一定的證據支持,這種懷疑才是合理懷疑。如果說被告人的錢可能是搶劫來的,又沒有任何搶劫的證據,這就不在合理的范圍內。否則,只要存在「一對一」的情況,只要受賄方不承認,任何受賄罪都不可能認定。 姜偉(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廳長):這里要特別指出,提出懷疑要合理,不能盲目懷疑。不然,只要被告人否認,任何案件都可以提出懷疑。 田文昌(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在這個問題上,控辯雙方是不平等的,在質證問題上肯定是辯方優於控方。只要辯方破除了控方的證據鏈,那麼辯方提出的懷疑就是合理的。 姜偉:關鍵是懷疑要有證據支持。 田文昌:姜偉提到的懷疑,是指辯方提出了類似於指控的懷疑。 姜偉:是對指控的懷疑。我的觀點是,提出質疑要有合理的范圍,實踐中以偵查人員存在違法行為而對被告人罪責提出懷疑的居多。但提出這種懷疑不能盲目。比如,辯方提出被告人因偵查機關刑訊逼供而作了有罪供述,除非確實有證據證實,被告人的供述才不能成立。如果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存在刑訊逼供的情況,被告人翻供了,其他證據又無法印證,就不能無端懷疑偵查機關進行了刑訊逼供。總之,沒有證據支持的無端懷疑不屬於合理的懷疑。 張軍(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姜偉講的合理懷疑,實際上就是一個證據規則。現在我國還沒有證據法,沒有法律規定的證據規則。 對於合理的懷疑,我的理解是所懷疑的情況可能存在,或者說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大。案件發生後,要恢復事實真相,有的可能形式上做到了完全真實,比如採用全程錄像的方式。但這也只是接近於案件的事實,並不能完全恢復。所以,合理懷疑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虛假情況,接近真實情況,使案件事實在一般情況下符合常識、常理。如果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可能,就應認為是合理的。 定案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沒有專門證據規則的情況下,只能在實踐中根據個案,根據具體情況去判斷,做到提出合理懷疑,再進行合理排除。 姜偉:我同意這個原則。第一,對證據體系的質疑,不是要排除一切懷疑,而是要排除合理的懷疑;第二,合理的懷疑要有一定的標准。盡管目前我國沒有證據法,但實踐中應掌握兩點:一是合理的懷疑應該概然性比較大,可能性程度比較高,能夠從整體上推翻對方證據結論;二是合理的懷疑要有證據支持,特別是懷疑他人有違法行為、犯罪行為,要有一定的證據材料加以證實。 張軍:至於是不是必須要有證據支持可以研究。即使辯方提出了一個涉及到違法行為的論點,也不一定必須要有證據支持。辯方在提出反駁意見的時候,即便沒有證據證實,卻可以提出一種邏輯,使對方的證據陷入矛盾,使對方要證明的巨大可能性成為不可能,也就達到了使法官慎重定案的目的。 姜偉:如果辯方單純質疑控方的證據體系,指出哪些證據之間存在矛盾,可以不出示證據。但是如果辯方提出了新的主張,認為行賄人有時間、有條件侵吞行賄款,這時辯護的基點在於因行賄人侵吞了行賄款被告人才沒有受賄,在這種情況下,辯方認為控方提供的證據沒有排除這種可能,就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 田文昌:對「合理的懷疑」的界定,很難做得很具體,從理論上也很難講得特別清楚。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個定罪的基本價值取向問題。 合理懷疑,所指的是一種可能性,提出這種可能性的目的正是為了否定另一種必然性。也就是說,當存在這種可能性的時候,另一種必然性就不會存在。所以這種懷疑本身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准確地說,應當叫做合理質疑。這種質疑也不能漫無邊際,不能違背常理,應當具有一定的現實可信性。比如說,甲開槍殺乙,只射擊一顆子彈,乙死後卻在身體上發現有兩個彈孔,只有一個在致命的部位。如果乙的死亡是另外一槍所致,這種質疑就具有合理性,控方就有責任通過司法鑒定來排除這種可能性。如果死者身上只有一個彈孔,而辯方卻提出,不能排除他人在同一方向用同一種子彈射中死者的可能性,這種質疑就缺乏合理性,除非能舉出證據證明確有這種事實存在。所以,在通常情況下,對於質疑的合理性還是可以判斷的。 總之,如何看待質疑的合理性以及對合理的程度要求有多高,還是涉及到價值取向和定罪原則的問題。如果本著寧肯錯判也不能放縱的原則,對於質疑合理性的理解就會十分狹窄,容易把可能性理解成必然性;如果本著寧肯放縱也不能錯判的原則,結果則會相反。根據當代國際社會通行的原則和我國司法中的實際狀況,我主張採取後一種態度,一定不能把作為質疑理由的可能性理解成必然性,否則就很容易導致有罪推定的結果。

G. 方鵬的主要學術研究成果

譯著:《理論犯罪學》、《死刑論辯》、《大法官奧康納傳》等三部
副主編:《中美刑事辯護技巧》
論文:「死刑錯案的理性分析」、「糾纏於法益與社會危害性之間」、「文化沖 突視野中的犯罪」,載《刑事法評論》;「論刑事訴訟審判評議程序與評議規 則」、「張承振騙奸案的刑法解說」,載《刑事法判解》;「受賄後又濫用職權 行為的罪數認定」,載《刑事司法指南》;「原來法律也可這般戲說」、「兩種 理性的較量」,載《法律書評》;「論大眾傳媒與刑事司法的關系」,載《江西 公安高等專科學院學報》;「從犯罪成立消極因素透視我國犯罪論體系的基本構 造」,載《犯罪論體系研究》;「治理校園暴力犯罪需德治與法治並重」,載 《人民日報》等十數篇
參撰:《政府法制通用教程》、《政府法制案案例分析》等

H. 方鵬 刑法講得怎麼樣

方鵬老師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授課講題有理有據,令人心服口服。今年他出的書寫的非常詳細,方便課下復習,沒有一句廢話,且通俗易懂。我今年的刑法因為有方鵬老師而信心滿滿。沒有系統全面聽過方老師授課,沒有看過方老師的書的同學,請不要評判你們不了解和自以為了解的人和事。方鵬老師展示了政法大學老師的水平。
方鵬,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司法考試刑法名師,三校名師司法考試培訓學校、獨角獸司法考試網等著名司法考試學校簽約刑法主講教師。擔任三校名師等司法考試培訓學校簽約講師,刑法理論與實務功底深厚,知識全面扎實,深諳命題規律,具有多年的司考培訓經驗。授課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條理清晰。每年命題押中率在80%以上。
譯著:《理論犯罪學》、《死刑論辯》、《大法官奧康納傳》等三部
副主編:《中美刑事辯護技巧》
論文:「死刑錯案的理性分析」、「糾纏於法益與社會危害性之間」、「文化沖
突視野中的犯罪」,載《刑事法評論》;「論刑事訴訟審判評議程序與評議規
則」、「張承振騙奸案的刑法解說」,載《刑事法判解》;「受賄後又濫用職權
行為的罪數認定」,載《刑事司法指南》;「原來法律也可這般戲說」、「兩種
理性的較量」,載《法律書評》;「論大眾傳媒與刑事司法的關系」,載《江西
公安高等專科學院學報》;「從犯罪成立消極因素透視我國犯罪論體系的基本構
造」,載《犯罪論體系研究》;「治理校園暴力犯罪需德治與法治並重」,載
《人民日報》等十數篇
參撰:《政府法制通用教程》、《政府法制案案例分析》等

I. 林維的專著

1:《間接正犯研究》,獨立著作,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妨害對公司企業管理秩序罪的認定與處理》,獨立著作,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論文:
1:《選擇性罪名適用的探討》,《人民檢察》1997年第8期;
2:《共同混合過錯新探》,《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8期;
3:《間接實行犯概念和構成的比較研究》,《法商研究》1996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
學復印資料《法學》199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論前科的定罪價值》,《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6期;
5:《論我國單行刑事立法對沒收財產刑的發展》,《河北法學》1996年第1期;
6:《毒品累犯辨析》,《法學雜志》1994年第5期;《刑法問題與爭鳴》2001年第4輯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論罪名的層次》,《法商研究》1994年第五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法學》199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8:《略論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犯罪的罪名》,《法學與實踐》1994年第2期;
9:《刑法預期成本略論》,《法學》1994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法學》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0:《法定刑新探》,《法治論叢》1995年第六期;
11:《侵犯著作權探微》,《法學》1994年第12期;
12:《論我國單行刑事立法對罰金刑的發展》,《法治論叢》1995年第2期;
13:《台灣公平交易刑法淺析》,《廣東法學》1994年第3期;
14:《〈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適用若干問題研究》,《法治論叢》1995年第4期;
15:《犯罪學理論的新透視》,《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16:《刑法中致人傷、亡規定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3期;
17: 《搶劫罪特別類型研究》,《人民檢察》1999年第1期;
18:《論刑法中的國家工作人員》,《新刑法施行疑難問題研究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年版;
19:《加重搶劫罪內容的理解和適用》,《新刑法施行疑難問題研究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年版;
20:《貪污罪主體研究》,《刑事司法指南》2000年第1期,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1:《海峽兩岸金融犯罪比較研究》,獲中國犯罪學會1996年年會論文一等獎,《中國當代的罪與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2:《怎樣學好刑法各論》,《學習輔導》(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1999年第2期;
23:《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研究》,《刑事法判解》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4:《刑法歸責構造的欠缺----以丟失槍支不報罪為中心》,《刑事法判解》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刑法學1999年會研究綜述》,《新刑法的理論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26:《有錯的不是測謊儀》,《南方周末》2001年5月24日;
27:《憲法的生命》,《中國青年報》2001年9月5日;
28:《論未成年人犯罪刑罰適用的原則》,《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3期;
29:《論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適用----以晚近司法解釋為中心》,《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學》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30:《法也容情》,《法律與生活》2001年10期;
31:《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研究》,《刑事法判解》2001年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2:《論准刑事司法解釋的形成與發展》,《刑事法評論》第11卷;
33:《對台灣法院刑事判決之認可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第3期;
34:《略論自由裁量權及其判決展示和控制》,《人民司法》2003年第1期(獲年度論文二等獎);
35:《搶劫罪對象研究》,《檢察業務指導》第五輯;
36:《走進前南國際法庭》,《法制日報》2003年7月3日;
37:《保護弱者不能違背客觀公正》,《檢察日報》2003年12月29日。

J. 王平的主要科研成果

(截至2011年6月)
一、專著、教材(獨著、合著、主編、參編)
1. 刑法學(法大簡明教材,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 刑法學(法大精品教材,第三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 罪犯風險評估與管理——加拿大刑事司法的視角,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 犯罪學教科書(本校教材,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
5. 中加社區矯正概覽,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6. 犯罪學(統編教材,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7. 刑事執行法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2007.
9. 中國監獄學會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0.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版。
11. 限制對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國行政性限制人身自由法律處分的法治建設,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2. 刑法概論(教材),中國長安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3.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批准與實施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4. 外國監獄制度概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5. 中英量刑問題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6.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與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 監獄法學(北大教材,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8. 中國監獄改革及其現代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9. 中國預防犯罪通鑒,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 監獄學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1. 「六害」治理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2. 監獄法學(本校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3. 市場經濟條件下犯罪與對策,群眾出版社1995年4月版。
24. 中國犯罪原因研究綜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5. 貪污賄賂罪的原因與對策,群眾出版社1992年5月版。
二、論文(包括合著)
1. 刑事法治:精妙與局限之間如何堅守,《人民檢察》2011年第11期。
2. 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踐,《刑事司法指南》2010年第3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 被剝奪自由人的人格尊嚴與待遇——《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0條評析,載《刑事訴訟法學前沿問題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4. 監獄行刑需要妥善處理的幾個關系,《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5. 社區矯正概念的反思與重構,《犯罪與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
6. 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對罪犯教育感化的影響及其現代啟示,《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10期。
7. 社區矯正:用語的改變與意義的翻新,載《犯罪、刑罰與人格——張文教授七十華誕賀歲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版。
8. 中國法治30年——監獄法篇,載《中國法治30年:回顧與展望》,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9. 監獄工作社會化的作用與中國實踐,《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0. 罪犯探親:對罪犯權利的人性化回應,《人民公安報》2008年7月9日第4版。
11. 當前中國監獄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韓文),《矯正研究》(韓國)2008年(總第39號)。
12. 恢復性司法視角下之少年司法構建,載《恢復性少年司法理論與實踐》,群眾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3. 減刑制度的價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中國司法》2007年第1期。
14. 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踐在中國的發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12期。
15. 監獄學教學:寂寞與輝煌的變奏,《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
16. 構建和諧社會下的多元視角:監獄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審視與探討,《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2期。
17. 開放式處遇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中國監獄學刊》2006年第1期。
18. 中國法制建設與人權保障,載《新世紀中國人權》,團結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9. 我國假釋制度之改革與完善,載《紀念監獄法施行十周年文集——回眸十年讀華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0. 我看累犯不得假釋,《法制日報》2005年5月29日第3版。
21. 嚴打的刑事政策分析,載《刑事一體化與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2. 論放逐刑,《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23. 恢復性司法的積極意義,《法制日報》2004年10月28日第7版。
24. 建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區文化機制,載《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青少年犯罪研究會2004年8月正式出版。
25. 懲罰和教育改造罪犯是監獄的雙重使命,《檢察日報》2004年3月31日第8版。
26. 以罪犯為本體,《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27. 我國緩刑制度之改革與完善,《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
28. 理性認識恢復性司法的預防思想,《檢察日報》2004年1月20日第6版。
29. 監獄學研究的方法論,《中國監獄學刊》2004年第1期。
30. 罪犯權利觀的現實指導意義,《法制日報》2003年12月26日第3版。
31. 中國監獄改革之基本構想,載《刑事一體化的本體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2. 社區矯正是有益嘗試,《人民日報》2003年9月5日第5版。
33. 為什麼要保護罪犯的權利,《法制日報》2002年10月22日第12版。
34. 中國的勞動教養制度及其改革,《日本札幌學院法學》第19卷第1號(2002年9月)。
35. 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特色監獄制度,《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9期。
36. 勞教司法化是大勢所趨,《法制日報》2002年5月29日第3版。
37. 刑事執行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
38. 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原因及對策,載《法大刑法學研究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9. 禁止奴役和強迫勞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4期。
40. 禁止酷刑,《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第2期。
41. 刑罰輕重的根據,《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
42.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借鑒價值,《安徽職業警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3. 監獄工作與監獄立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
44. 把犯罪預防的措施落實到基層,載《走向21世紀的「楓橋經驗」——預防犯罪實證研究》,群眾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5. 中國監獄現代化的方法論選擇,《政法論壇》1999年第5期。
46. 新世紀中國監獄定位問題初探,《犯罪與改造研究》1999年第5期。
47. 監獄工作與監獄理論研究20年改革述評,《犯罪與改造研究》1999年第第1-2期。
48. 理性化及其局限——監獄行刑觀念的價值定位,載《刑事法學要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9. 現代化、監獄現代化與現代化文明監獄,《犯罪與改造研究》1998年第7期。
50. 我國現行監獄工作方針的價值基礎,《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2期。
51. 監獄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啟示,《法律科學》1997年第5期。
52. 監獄效能與宏觀環境,《政法論壇》1997年第4期。
53. 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與刑事立法一體化,《中國監獄學刊》1997年其4期。
54. 世紀之交的中國犯罪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55. 貪污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影響,載《反貪污與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56. 論行刑社會化,載《監獄學概論參考資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版。
57. 「行刑社會化」概念探析,《江西法學》1992年第3期。
三、主編文集
1.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7年卷,總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6年卷,總第二卷),群眾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總第一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熱點內容
廣東偉倫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9 21:49:52 瀏覽:124
產科相關法律責任與醫療糾紛課件 發布:2025-07-29 21:39:13 瀏覽: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識 發布:2025-07-29 21:35:29 瀏覽:327
司法改革執行局 發布:2025-07-29 21:34:06 瀏覽:773
民法典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發布:2025-07-29 21:33:26 瀏覽:858
考試國際經濟法概論 發布:2025-07-29 21:21:18 瀏覽: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繼承法 發布:2025-07-29 21:18:57 瀏覽:402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 發布:2025-07-29 21:18:43 瀏覽:749
有道德之人 發布:2025-07-29 21:12:52 瀏覽:15
刑事訴訟法變更強制措施的條款 發布:2025-07-29 20:51:56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