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司法協助
1. 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狹義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基本內容
根據目前現存的國際雙邊、多邊條約以及各國國內法的規定,有關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在狹義范圍內可大致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文書送達是指一國主管機關應另一國主管機關的請求向處於本國境內的關系人送達由請求方發出的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如送達起訴書、傳票、拘捕通知書等。 刑事訴訟文書的送達是國家尋求刑事司法協助的重要形式之一,許多司法協助公約及協定均對此作出了詳細的規定。1959年《在刑事案件中互相協助的歐洲公 約》規定,在另一締約國送達司法文書,如果請求國沒有提出特別的要求,被請求國將簡單地把司法文件送交收件人本人。文件的送達應有收件人的收據,或由被請 求國發表的關於文件已經送達的聲明予以證明。如果文件無法送達,被請求國也應將無法送達的理由通知請求國。被請求國可能要求請求國在開庭六十天前將傳票或 文件送交有關當局。請求國在委託外國主管機關代為送達文書的請求書中應當註明:請求和被請求機關的名稱,收件人的姓名、國籍、職業、住所或居所,請求提供 司法協助的具體案由、該項請求涉及的犯罪事實的說明以及有關的法律規定。被請求國的主管機關應將送達文書的執行日期和地點通知請求國主管機關,並附送達回證。
在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送達文書只是一般的司法行為,並不涉及實體的執行部分。文書送達的標準是固定的當事人,而不能是當事人所 在地法院的司法人員或司法助理人員(在有些國家律師被視為司法助理人員),必須有當事人的簽字才能視為已經送達,在這個程序上極為嚴格,只要在特殊情況下 有雙邊協定條件才有例外的規定。
在送達文書的方式上,根據各國的司法實踐,主要有外交送達、使領館送達、法院直接送達、委託外國法院送達、 委託外國主管部門送達、郵遞送達等。不管送達的方式,總的原則要求應當是適用被請求國刑訴法的有關規定。因為送達文書被國際上普遍認為是行使國家司法權的 行為,因此應選擇受送達國法律所允許的方式送達。
關於司法外文書的送達,也要求按送達司法文書同樣方式進行。由於各國對司法外文書的概念存在 不同理解,規定也不一致。盡管如此,但一般認為,司法外文書應具備兩個特點:其一,它與訴論案件本身並不相關,這一特點使之區別於司法文書;其二它需要有 某一「當局」或「司法助理人員」的介入,這一特點又使之區別於純粹的私人文書。符合上述特點,均屬於司法外文書。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涉外刑事訴 訟文書送達制度,但在同外國簽訂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中已開始涉及刑事司法協助的送達文書問題,如1987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波蘭人民共和國關於民 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第22條規定,締約雙方應根據請求,在刑事方面相互代為送達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今後,送達文書的事務將會越來越多,本著尊重 「政府間的請求」的國際禮讓原則,我國應在互惠的基礎上協助外國送達刑事訴訟文書。凡是外國請求我國代為送達刑事訴訟文書的,一律由主管部門予以審核,確 定給予或不給予協助。 訴訟國通過被請求國的主管機關傳喚處於外國境內的證人和鑒定人出庭,也 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內容。這種協助活動使訴訟國主管機關有可能直接聽取有關證言,對於客觀全面地查清案件真相具有重要意義。在各國刑事訴訟中,有關 證人或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規則各不相同,特別是在涉外刑事訴訟中,出國作證涉及到諸多棘手問題,如公民出入境護照和簽證的申領、往返旅費、作證期間生活費 用、翻譯證詞、證人人身安全等等。1959年歐洲公約規定,如果請求國認為證人和鑒定人的出庭是特別必要的話,被請求國應允許他們出庭,一切費用由請求國 負擔。如果證人和鑒定人拒絕出庭,他們不能因此而受到處罰,除非他們後來自願進入請求國的領土並受到傳喚。巴西奧尼教授在他編撰的《
國際刑法典 (草案)》中也對證人出庭作了專款規定,這一規定吸取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經驗,雖然在實際中尚無法律拘束力,但對各國的刑事訴訟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該法典在尊重各國的雙邊條約有關國際公約的前提下,對證人出庭的條件,拒絕協助的合法性理由、證人的人身安全等有關問題均作了原則性規定。
我國對於證人和鑒定人出國作證和外國人應邀來華作證尚缺乏健全而系統的法律規范的調整,但在司法實踐中也在逐步走向國際化。1987年簽定的《中波司法 協助協定》把傳喚證人、鑒定人出庭納入了刑事司法協助范圍之內,並規定,對通過被請求的締約一方通知前來出庭的證人或鑒定人,無論其國籍如何,提出請求的 締約一方不得因其入境前犯的罪行或其證詞、鑒定或其他涉及訴訟內容的行為追究其刑事責任和以任何形式剝奪其自由。如果證人或鑒定人在接到無須繼續留在提出 請求的締約一方境內的通知後次日起十五日,有出境的可能而仍不出境的,即喪失前述所言給予的保護,實際上可以推定被傳喚人自願放棄享受國際條約所給予的法 律保護。這一規定的內容實際上與1959年的歐洲公約關於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規定是一致的,反映了我國的刑事司法協助已經開始注意採取國際通告規則進 行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同時在遵守我國的國內刑訴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採取了一些靈活性的原則,在特殊情況下作出特殊處理的方式。 物的引渡是指被請求國應請求,將自己已經掌握的有關案件的證據材料,犯罪物品或其它扣押物品交給請求國於訴訟中使用。一般來說,在移送文書和卷宗材料時,被請求國只移送其復製件,如果請求國明確要求得到原始材料,被請求國也可以考慮接受此要求。
被請求國引渡的物證應當是在本國訴訟中暫時用不著的材料和物品,如果本國的訴訟同時需要使用這些物證書證,被請求國可以決定推遲移送。同時,請求國應當 承諾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歸還被移送者的物品和材料,除非被請求方明確表示不要求歸還;被移送的物品只能用來作為證據材料,請求國不應用之去滿足某些民事當事 人提出的返還或賠償的請求。
以上我們對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從概念、途徑及基本內容作了一番剖析,由此可見狹義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一斑, 許多原則性的通則已經成為「國際慣例」;反觀我國的司法協助現狀,則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建立我國健全的刑事司法協助制度應當早日提上日程,特別是狹 義的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一些制度應通過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的簽定或加入逐步使之走向成熟,以利於全面開展國際間的刑事司法合作,從而推動國際刑法的發展;與此同時,要對現行的國內有關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典進行全面的修改和調整,使今後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有法可行。
(作者單位: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
註:
(1)該公約全文請參見:米勒與懷斯合編的《國際刑法》一書,1965年倫敦英文版。
(2)參見韓德培主編的《國際私法》1990年版,第437頁,武漢大學出版社。
(3)參見《國際司法協助與區際沖突法論文集》一書,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頁。
2.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的第十三章 警務合作
第三百六十四條 公安部是公安機關進行刑事司法協助和警務合作的中央主管機關,通過有關國際條約、協議規定的聯系途徑、外交途徑或者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渠道,接收或者向外國提出刑事司法協助或者警務合作請求。
地方各級公安機關依照職責分工辦理刑事司法協助事務和警務合作事務。
其他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中,需要外國警方協助的,由其中央主管機關與公安部聯系辦理。
3. 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概念
司法協助是國際刑事合作的重要途徑,在當前間接執行模式佔主導地位的國際刑法現狀中,國際上有關刑事方面的公約主要是靠國家間的刑事司法協助的方式來實施的,這種方式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國際刑事合作中佔主導地位。鑒於此,對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有關問題的探討很有必要,特別是對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方面有關問題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是刑事訴訟國際化的反映,又是國家間聯合採取司法行動,懲處國際性犯罪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國家司法權的域外延伸。從它的基本形態來看,引渡雖不屬於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范圍,但最 初的國際刑事司法卻是從引渡中發展起來的。從國際司法協助的起源來看,最早的司法協助始於公元前一、二世紀的古希臘,當時主要是向在其他城邦的證人收集證 詞。到近代,1846年法國與巴登之間簽訂的條約被認為是第一個國際司法協助的文件。這個條約的內容涉及到相互送達司法文件,搜集證據和執行判決。其他如 一系列歐洲國家在十九世紀後期締結的引渡條約,也規定了根據委託書實施國際司法協助的條款。例如,1854年7月13日法國與葡萄牙簽訂的引渡條約第10 條規定了詢問證人,第11條規定了傳喚證人。又如1870年5月12日的法、意引渡條約,在第12—14條中,對詢問證人、送達文件、傳喚證人等作了詳盡 的規定。此後,19世紀締結的雙邊引渡條約,大體上對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主要內容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此可見,最初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是隨著引渡的發 展而不斷發展成熟的。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最初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也僅僅是在狹義上開展的。直至今日,國際間的刑事司法協助仍然停留在狹義的范圍內,而 包括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以及刑事訴訟移管等方面的刑事合作,各國和各地區尚未達成統一的協議,至少在這方面的合作,目前尚未成熟,而有待實踐的發展。其 中的原因或障礙,主要在於,外國刑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以及刑事訴訟移管從根本上改變了刑事案件訴訟的地點和審判機關,涉及到敏感的國家主權問題,因此在各 國司法協助實踐中往往難於開展。而對於象代為調查取證、詢問證人、送達文書、互通情報以及物的引渡等司法行為的國際合作,由於較少涉及或根本未涉及敏感的 政治問題,協助國只是為被協助國的訴訟提供服務性合作,只改善該國刑事訴訟所賴以進行的條件,而不直接對受控的行為做出自己的評價,因此它的規模是較小 的,是一種輔助性的行為,不大受各國價值觀念差異的影響,因而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中易於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和採納,這也是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在實踐 中的生命力所在。
在有關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國際公約中,關於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也規定得十分詳細和完備。如1959年4月在歐洲理事會主持下簽訂的《在刑事案件中互相協助的歐洲公約》[(1)]是一部具有普遍意義的有關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專門公約,在該公約規定的三種國際司法協助 形式中,其中對在另一個締約國送達司法文件和在另一個締約國搜集證據這兩種司法合作規定得相當詳細。與此相反,該公約對第三種形式的司法合作即在另一國家 的法院進行刑事訴訟(訴訟移管)規定得很簡單。由此可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目前尚停留在狹義的范圍內,而且在空間上僅是地區性的,新的、統一的刑事司法協 助國際公約的簽訂尚需國際間的廣泛磋商和協調。
4. 中國與馬來西亞有沒有刑事司法協助引渡條約中國與哪12個國家簽訂雙邊引渡條約
(1) 中國與9個國家簽訂<交換囚犯>條約: 烏克蘭,俄羅斯,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蒙古,哈薩克,韓國和泰國。
(2) 美國和加拿大拒絕與中國簽署引渡條約, 但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調用<移民法>(驅逐出境)與中國合作逮捕罪犯...
(3) 與12個國家簽訂引渡條約: 泰國,俄羅斯,蒙古,柬埔寨,法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南非,寮國,白俄羅斯共和國(Belarus)...
(4)中國與馬來西亞沒有簽署引渡條約;( 雙方政府今年8月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打擊跨邊境犯罪活動, 販賣人口/洗黑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偽造移民文件,電信詐騙和網路犯罪...) ; 馬來西亞與香港有簽署引渡條約.
5. 外國籍男子強奸中國女性。中國法院有權處理嗎
有罪,我國有刑事管轄權。
一、我國《刑法》關於刑事管轄權的相關規定:
1、第六條【屬地管轄權】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2、第七條【屬人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3、第八條【保護管轄權】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4、第九條【普遍管轄權】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5、第十條【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消極承認】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6、第十一條【外交代表刑事管轄豁免】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二、外國人在國內對中國人犯罪的處理:
我國《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凡是外國人在我國境內犯罪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驅逐出境,以消除其在我國境內再犯罪的可能性。附加判處驅逐出境的,必須在所判處的主刑執行完畢之後,再執行驅逐出境。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的,由市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偵查,由該外國人入境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審理。
三、外國人在國外對中國人犯罪的:
1、如果當地法律也規定為犯罪的,要求對方依當地法律嚴懲犯罪嫌疑人。
2、犯罪嫌疑人過境中國時,予以拘留,中國警方行使偵查權。
3、可以請求國際司法協助:要求引渡犯罪嫌疑人到中國境內進行審查。如緬甸的毒梟糯康由寮國依法移交中方進行刑事審判。但中國目前與大多數國家沒有引渡條約
國際司法協助,是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是國與國之間,根據締結、參加的國際條約或互惠原則,相互請求和相互幫助完成與刑事訴訟有關的某種事項的互助合作行為。
6. 刑事司法協助和引渡是什麼關系
後者是前者的一種。
7. 《刑法》分為幾大類
我國刑法分為十大類犯罪: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專章 破壞社會主屬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8. 刑法管轄的屬地原則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里引渡的本國公民不引渡原則
有管轄權
9. 王秀梅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一)科研項目
(1)主持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傳統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國公民保護》(8.5萬元);
(2)主持2007年陝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陝西省地理標志申報使用中的法律問題》(1萬元);
(3)主持2007年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法社會學視野下的西安市民間組織》(0.5萬元);(4)主持2011年中國法學會項目:《跨界含水層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自選項目);
(5)主持西北政法大學2007年校級教改項目《教學團隊合作機制研究》(1萬元)
(6)主持2004年西北政法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國際刑事司法協助體製法律問題研究——兼及聯合國反腐敗國際公約的執行機制》(1萬元);
(7)參與2011年國家發改委專項任務項目《國外應對氣候變化法所涉重點問題識別和研究》(主持人為中國政法大學林燦鈴教授)(編號:RCIEL-KT0010)(12萬美元)。
(二).科研成果 1).《國際法學》2008年8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副主編,編寫第一章(部分)、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11.5萬字);
2).《國際法》2008年1月清華大學出版社編寫第八章、第十五章(4.8萬字)。 1).論國際憲政主義與國際法之憲法化2012年5月即出(年會前)《中國國際法年刊2012》(新入CSSCI)。
2).侵略罪定義及侵略罪管轄的先決條件問題2012年5月即出《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3).領土爭端中有效控制原則的適用及其限制2012年6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4).國際憲政思潮演進及國際法憲法化趨勢2011年1月《法律科學》2011年第2期(CSSCI)
5).國際法院對安理會的司法審查權芻議——以國際組織憲政為視角》2011年3月《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CSSCI拓展版)
6).試析吉布地訴法國「刑事事項互助的若干問題案」2010年12月《中國國際法年刊(2009)
7).地理標志產品標准化之法律救濟分析2011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8).領事通知問題論要2009年11月《法科科學》2009年第6期(CSSCI)(註: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9).國際法人本化趨向下海外中國公民保護的性質演進及進路選擇2010年7月《現代法學》2010年第4期(CSSCI)
10).白礁島、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國際法解讀2009年2月《東南亞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
11).《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第36條的解釋與適用2009年12月《法學雜志》2009年第12期(CSSCI)
12).從「共進國際法」看國際法的發展趨勢2010年7月《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4期(CSSCI)(註:本文被《新華文摘》2011年第22期「報刊篇目輯覽」欄目收錄。
13).論國家官員的外國刑事管轄豁免201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4期(CSSCI)
14).跨界含水層法編纂與發展述評2009年10月《資源科學》2009年第10期(CSSCI)(註:本文被《跨界水資源國際法律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該書於2012年3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15).國際法院「關於或起訴或引渡的義務問題案」及其意義200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CSSCI)
16.試析反腐敗國際引渡機制2009年11月《理論導刊》2009年第11期(北大核心)
17.陝西省地理標志戰略及其完善探討2008年1月《理論導刊》2008年第1期(北大核心)
18.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2009年6月《歐洲法律與經濟評論》(法國出版)2009年第1期
19.Private Rights absorbed in Qusai-public Goods2008年1月China Stdandardization2008年第1期
20.有關武裝沖突中的人員失蹤問題2010年10月《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21.試析聯合國理事會與涉朝人權問題2010年8月《政法論叢》2010年第4期
22.傳染病國際防控合作機制及其演進2010年3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CISSCI拓展版)
23.建立和完善中國腐敗財產沒收制度2010年3月《長安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24.從美俄衛星相撞透析空間碎片的國際法規制2009年10月《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09年第5期
25.《蒙特勒文件》對私營軍事安保服務公司的規制評析2009年10月《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26.非傳統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國公民保護問題初探2009年9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27.私營軍事公司及其國際法規制問題初探2009年7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28.雇傭兵、私營軍事公司與非洲2009年8月《理論觀察》2009年第4期
29.從《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看空間技術與國際減災合作2009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註:該文被《中國空間法年刊》2008年卷收錄)
30.黎巴嫩特別法庭初探2008年11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31.沖突與限制——論普遍管轄與豁免2008年8月《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32.法學教學團隊建設之路徑分析2010年6月《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年第6期
33.合作文化視角下的法科教學團隊建設2010年2月《法學教育研究》2009年第2卷
34.西部民間組織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以法社會學為視角2007年11月《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CSSCI)
35.論國際法之「對國際社會整體的義務」2007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36.國際技術標准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法律經濟分析2007年6月《管理現代化》2007年第3期(CSSCI)
37.國際環境損害責任私法化析論2007年6月《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
38.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國際法價值多元化2007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39.WTO框架下的技術標准與知識產權問題2007年2月《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年1期
40.准公共產品中納入私權——論標准中的知識產權問題2006年12月《WTO經濟導刊》2006年第12期
41.國際法體系化機制及其進路2007年4月《政法論叢》2007年2期
42.試論國際法之不成體系問題——兼及國際法規則的沖突與協調2006年2月《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3.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法之「跨國立法」2006年8月《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註: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4.民間組織的培育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法社會學的視角2006年8月《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45.論國際貿易中的勞工標准問題2006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46.論非傳統安全與國際合作原則2007年7月《理論導刊》2005年第7期
47.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與中國勞工權益保護2005年2月《長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48.公司社會責任運動及其對我國企業的影響2004年6月《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9.從國際法角度看美國的「先發制人」戰略2002年8月《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50.基因污染、生物安全與國際環境保護2002年3月《長安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51.加入WTO後中國西部地區對外投資研究2001年6月《國際經濟合作》2001年第6期(CSSCI)(註: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2.加強我國汽車工業對外投資的研究1998年8月《汽車研究與開發》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