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商法脅迫

民商法脅迫

發布時間: 2022-01-14 12:27:05

① 怎麼理解欺詐 脅迫在民法中無效 在合同法中可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解釋】本條是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
所謂無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不發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無效合同卻由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無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一般來說本法所規定的無效合同都具違法性,它們大都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例如,合同當事人非法買賣毒品、槍支等。無效合同的違法性表明此類合同不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立法的目的,所以,對此類合同國家就應當實行干預,使其不發生效力,而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合同的效力。
2.無效合同是自始無效的。所謂自始無效,就是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以後也不會轉化為有效合同。由於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效力。對於已經履行的,應當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方式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本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本項是對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經濟生活中出現很多以此類合同的方式侵吞國有資產和侵害國家利益的情形,但是受害方當事人害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若此類合同不納入無效合同之中,則不足以保護國有資產。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的種類很多,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等。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並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於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欺詐行為既可是積極的行為,也可是消極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就是虛假陳述,如將劣質品說成優等品;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負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的。(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於錯誤,而他人由於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指行為人以將要發生的損害或者以直接實施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恐懼而與之訂立合同。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而使他人產生恐懼。將要發生的損害可以是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等方面的,這種損害必須是相當嚴重的,足以使被脅迫者感到恐懼。如果一方所進行的將要造成的損害的威脅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任何根據的,或者受脅迫方根本不會相信的,不構成脅迫。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實施不法行為,直接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為的損害和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簽訂合同。這種直接損害可以是對肉體的直接損害,如毆打對方;也可以是對精神的直接損害,如散布謠言,誹謗對方。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要具有如下構成要件:(1)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即脅迫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受脅迫方從心理上造成恐懼而故意為之的心理狀態,並且脅迫人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受脅迫者作出的意思表示與脅迫者的意願一致。(2)脅迫者必須實施了脅迫行為。如脅迫者必須要有以將要有的損害行為或者接對對方施加損害相威脅的行為。如果沒有脅迫行為,只具有主觀上的故意,不構成脅迫行為。脅迫在合同中常常表現為強制對方訂立合同而實施的,也可以是在合同訂立後,以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變更或者解除合同。(3)脅迫行為必須是非法的。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是給對方施加一種強制和威脅,但這種威脅必須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理由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則就不構成合同中的威脅。如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如對方若不按時履行合同,就要提起訴訟,則因為提起訴訟是合法手段,不構成脅迫。(4)必須要有受脅迫者因脅迫行為而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思與脅迫者訂立的合同。如果受脅迫者雖受到了對方的威脅但不為之所動,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或者訂立合同不是由於對方的脅迫,則也不構成脅迫。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所謂惡意串通的合同,就是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非法勾結,為牟取私利,而共同訂立的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例如,甲企業產品的質量低劣,銷不出去,就向乙企業的采購人員或者其他訂立合同的主管人員行賄,然後相互串通訂立合同,將次品當成合格產品買入。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還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由於這種合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本法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將此類合同納入了無效合同之中。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合同。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此類合同中,行為人為達到非法目的以迂迴的方法避開了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以又稱為偽裝合同。例如,當事人通過虛假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合同。由於這種合同被掩蓋的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且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所以本法把此類合同也納入了無效合同中。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違反了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無效。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對於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社會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沒有採用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提法,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確立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實質上是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例如,與他人簽訂合同出租賭博場所。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從本條的規定可知,只有違反了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這是因為法律、行政法規包含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適用,如果當事人約定排除了強制性規定,則構成本項規定的情形;對任意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如當事人可以約定商品的價格。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或者必須為某些行為,如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等都屬於強制性規定;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只是指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的規定。由此可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本項的規定只限於法律和行政法規,不能任意擴大范圍。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如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了刑事法律或者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如我國稅收征管、外匯管理的法規。實踐中存在的將違反地方行政管理規定的合同都認定為無效是不妥當的。

② 其中,「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是怎樣的情況民215

比方說有甲乙兩方簽定合同,乙方為走私商,需甲方船隻運送走私貨品,甲方知情後不願簽定此合同,而乙方則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迫使其簽定。

③ 關於脅迫的案件有哪些

受脅迫婚姻撤消案例
1999年5月,女青年王某在一飯店打工期間,與比她大4歲的印刷廠職工初某相識並相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了解後,王某認為兩人性格不合,遂提出終止戀愛關系。初某對此堅決反對,並多次揚言:王某如不與他結婚,就殺死她一家。懾於初某的淫威,2001年12月,王某違心與初某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在共同生活期間,初某常因生活瑣事對王某大打出手。隨著矛盾的加劇,王某決定通過法律手段解除這一痛苦的婚姻關系,並於今年6月訴至法院,請求依法撤銷與初某的婚姻關系。法院經調查認為,王某與初某結婚前,初某結婚前,初某確實存在威脅、恐嚇等言行。根據婚姻法的關規定,法院判決王某與初某的婚姻屬可撤銷婚姻,予以撤銷。評析: 可撤銷婚姻,是指婚姻雙方當事人一方採取暴力、威脅、恐嚇等手段,以給對方或對方的親友的人身自由、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違背自己的真實意願作出虛假的意思表示而與之結婚的行為。當事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成立的婚姻,在結婚的要件上有欠缺。通過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婚姻關系失去法律效力。本案中,初某採用威脅的手段與王某結婚,王某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撤銷婚姻的申請,完全符合上述法律規定,法院依法撤銷這一婚姻的判決是正確的。應當指出的是,當事人自登記結婚之日起一年內,或者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請求撤銷婚姻的,就不能以脅迫為由請求撤銷婚姻,而只能按離婚訴訟程序處理。法律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一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名少女引誘脅迫一批女學生 多次賣淫
永嘉縣的陳某和金某兩個女伢兒,年紀輕輕不學好,竟組織一批女學生從事賣淫。等待她們的,將是在獄中虛度青春年華。4月24日,二人被檢察機關以組織賣淫罪向永嘉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006年10月份,19歲的陳某、17歲的金某等人預謀組織女學生賣淫賺錢。隨後,陳某與黃某等人(另案處理)四處聯系嫖客,了解客源。當陳某發現從中有利可圖後,便物色呂某、吳某、鄭某、潘某等一批女學生,她們中小的只有14歲,大的也只有16歲。
陳某把她們帶到甌北鎮,對她們進行「人活在世上為了錢」的思想引誘,又用「你現在過去陪男的睡,如果你不去,我們幾個人都不好過」等語言來恐嚇她們從事賣淫。至當年12月份止,陳某、金某先後多次組織這批女學生在甌北一些酒店裡從事賣淫活動,然後從她們賣淫所得中抽利。
檢察機關認為,陳某、金某以引誘、強迫的手段組織多人多次賣淫,情節嚴重,應以組織賣淫罪追究刑事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舉、控告行為是否構成脅迫
————從申某訴郭某等撤銷權案談起
案情
某電子公司成立於1989年1月26日,其原名為某聯誼經營部,1989年11月,該聯誼經營部經工商登記變更名稱為華龍經營部,1994年該經營部又經工商登記變更名稱為某電子公司。原告申某曾任某電子公司董事長,也是該公司股東。被告郭某是該電子公司董事副經理。2002年11月18日,縣公安局以挪用資金罪將原告申某刑事拘留,同年11月21日,原告獲准取保候審。2002年12月16日原告與被告郭某簽訂備忘錄,備忘錄上有原、被告雙方及其律師簽字。同年12月18日,原告與被告郭某、申某簽定協議書,原告、二被告及其律師在協議書上簽字。同日,原告又出具承諾書。備忘錄、協議書、承諾書的主要內容為:(1)某電子公司(含下屬企業某冷氣工程安裝有限公司)的全部資產及債權債務由二被告享有和承擔。(2)二被告給予原告補償金80萬元。(3)因辦理電子公司成立登記的原章程中申某、古某、陳某均未出資,凡登記資料與本協議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協議為准。(4)電子公司在某鎮人民路某號的房產原辦證在原告及二被告三人名下有誤,原告配合二被告將房產變更為二被告或電子公司所有。
協議簽定後,二被告按其內容於2003年7月15日前將80萬元給付原告。2004年9月25日,某鎮人民路某號房屋所有權人登記為二被告,同年10月21日,該房屋土地使用權登記在二被告名下。2004年5月,某電子公司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同年6月17日,工商局批准對電子公司的注銷登記,同日,二被告設立了某電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二被告。
原告認為由於其與被告郭某經營意見分歧,郭某到公安局告他,他才被刑事拘留的。2002年12月18日的協議書是在其取保候審期間被告脅迫他簽訂的,該協議書使其喪失了在電子公司的股權和房屋產權。該協議是自己對法律無知的情況下,被脅迫的違心簽字,現電子公司已更名為某電器有限責任公司,故原告要求人民法院撤銷2002年12月18日雙方簽訂的協議書及相關協議,恢復其在某電器公司的股權及某鎮人民路某號的房屋產權。

經過審理調查,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沒有提供任何證據證明二被告對其實施了脅迫行為。原、被告在簽訂協議書、備忘錄時,原、被告雙方均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且意思表示真實,協議內容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故原告所述受脅迫事實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親自簽訂協議,且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原告在2002年12月18日就應當知道撤銷事實,而原告於2004年12月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已經超過一年的訴訟時效,原告的撤銷權已經消滅。據此,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判決駁回了原告申某的訴訟請求。該案一審判決後,原、被告均服判息訴。

評析
撤銷權源於古羅馬法中的「廢罷訴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詐害債權的行為,得以通過訴訟程序予以撤銷的一種民事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撤銷權的構成須有兩個要件:(1)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2)所簽訂的合同對意思表示不真實一方明顯不利,合同的履行會給其造成損失。
本案中,申某陳述郭某向公安局進行檢舉、控告,公安局將其刑事拘留後取保候審,取保候審期間,政治地位極不平等,對法律無知,加之郭某等人揚言若不簽協議,還要將他弄去坐牢,所以他才違心的簽字,其行為是受到了郭某、申某的脅迫才做出的,應當予以撤銷。
必須明確,公民的檢舉、控告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對於公民的檢舉、控告由國家相關機關負責處理,公民行使檢舉、控告權不能形成構成脅迫的事實,且取保候審沒有對犯罪嫌疑人的民事權利進行限制。申某在簽訂協議時,委託了律師到場並在協議書上簽字,所以申某陳述其受脅迫的事實不能成立。
申某在2002年12月18日就應當知道撤銷事實,其於2004年12月才向人民法院起訴,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申某提起訴訟時距其應當知道撤銷事由時已經超過一年,故其撤銷權已經消滅。
因此,一審法院作出的駁回原告申某的判決是正確合法的。
綜上所述,脅迫行為是屬於非正當的行為,其採取的是非法的手段對他人進行要挾,顯然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而檢舉、控告行為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合法行為。從二者的合法性相比較就可以看出,檢舉、控告行為不屬於脅迫行為。如果對方當事人因為怕受到檢舉、控告,擔心失去自己的非法利益,因而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這樣的意思表示也是其真實意思表示,不屬於法律規定的撤銷范圍。

④ 一個民商法的問題,為什麼書上前面說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後面又說這是可撤

並不矛盾,因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而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自始無效,沒有損害國家利益,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合同有效或者撤銷。

⑤ 以欺詐、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無效的合同

上述情形下簽訂的合同,不是無效合同,而是可撤銷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簽訂後一年內,請求法院撤銷合同。
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不是同一概念。可撤銷合同在被撤銷前,屬於有效合同。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⑥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一方採用欺詐手段和另一方簽訂的合同,是不是可以申請無效?這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無效合同是相對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欠缺合同生效要件,其在內容和形式上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確認為無效。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認定合同或者合同條款無效:
(1)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5)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6)對於造成對方人身傷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免責的合同條款。
(7)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無效
由第一條可知,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一般屬於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
只有還損害了國家利益,則屬於無效合同。
可撤銷合同是民法中可變更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一種.可撤銷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可撤銷合同的效力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它是一種相對無效的合同,但又不同於絕對無效的無效合同。中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和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消。
所以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的合同,肯定對對方構成意思誤導,但是否無效取決於是否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國家利益一定無效,如果沒有損害國家利益 如純商業欺詐則屬於可撤銷合同,必須由受害方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一年內向法院申請撤銷才無效,當然,撤銷後和無效合同一樣,自始無效。

⑦ 債主脅迫欠債人簽的房屋買賣合同,有效嗎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是,如果因為欠下債務,而被人以脅迫的方式簽下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會有效呢?下面我們就結合實例,聽聽專家是怎麼講的。

案例介紹:

馬某前往昆明做生意,但因為生意場上的失利而欠下了巨額債務,身為債主的王某知道了馬某的情況,擔心自己借出去的錢打水漂,因而向馬某索要錢款。

在向債務人馬某索要無果的情況下,氣急敗壞的王某選擇了鋌而走險。2016年年初,王某夥同他人找到馬某,在恐嚇、毆打馬某之後,雙方商定以馬某的一套房產抵債,並簽訂了《房屋買賣成交合同》一份,但王某並未按照合同約定支付馬某購房款33萬元。

在簽訂合同期間,王某限制馬某離開,並帶其辦理房屋產權過戶等手續。在辦理房屋登記過程中,馬某趁王某不注意逃離現場並報警。之後,王某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公安機關抓獲並執行刑事拘留。

然而,王某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並委託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馬某繼續履行房屋買賣合同。

法院判決: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中王某是採用非正當手續迫使馬某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與其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該民事行為理應無效,故該合同內容對馬某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而且,王某與馬某簽訂的《房屋買賣成交合同》,實質內容為以房抵債,該房屋產權尚未轉移前,馬某反悔不履行協議內容,王某主張繼續履行的,不應得到法律的支持。最終,原告王某的訴訟請求未達到法院支持。

律師評析: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所以說即使是追討欠款也要採取合法途徑才可以。

本案中,王某因索款心切,以對債務人馬某施暴並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且是在馬某違背意願的情況下逼迫其簽訂該合同,自然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3-02,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⑧ 民商法的問題,為什麼書上前面說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後面又說這是可撤銷的

欺詐、脅迫的情況不同是有所區別的,比如欺詐、脅迫的程度損害國家利益當然是無效的民事行為,上面也說的很清楚,是屬於相對無效。而欺詐只是顯失公平,則屬於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所以同條件下的前提很重要。上面與下面並不矛盾,也都是正確的

⑨ 欺詐,脅迫,乘人之危區別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乘人之危: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急處境,迫使對方違背本意接受於其明顯不利的條件,並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的情形.

⑩ 被少數民族帶刀威脅或者脅迫是否可以正當防衛,在娛樂場所持刀脅迫商家為其提供違法服務是否可強行制止

可以,正當防衛。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例如:搶劫犯奪走他人財物,雖然搶劫罪已經完成,但是防衛人仍然可以當場施以暴力奪回財物,這也被視為正當防衛。在上述開始時間之前或者結束時間之後進行的防衛,屬於防衛不適時。具體分為:事前防衛(事前加害)或者事後防衛(事後加害)。前者被俗稱為「先下手為強」。防衛不適時不屬於正當防衛,有可能還會構成犯罪行為。 這個和民族無關,對方已經利用可威脅到你生命的利器給你造成脅迫,對你生命造成危險。你可以正當防衛。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法本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7 21:23:33 瀏覽:854
2015春晚道德模範 發布:2025-07-27 21:13:50 瀏覽:3
公司法律的職責 發布:2025-07-27 21:11:20 瀏覽:777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制度 發布:2025-07-27 20:52:29 瀏覽:486
法院警察抓 發布:2025-07-27 20:36:22 瀏覽:878
扶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7-27 20:33:44 瀏覽:944
立法防範 發布:2025-07-27 20:32:01 瀏覽:97
12年1月行政法學自考歷年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7-27 20:25:27 瀏覽:878
國家最早的勞動法 發布:2025-07-27 20:19:30 瀏覽:193
民事辯護狀格式婚姻法 發布:2025-07-27 20:17:57 瀏覽: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