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七司法
1. 隋唐時期三省六部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具體職能是什麼
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 三省六部制﹔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
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這是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設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設學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漸變化。
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並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郵傳部。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至宣統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內閣。五月﹐責任內閣頒布官制﹐設立制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2. 明朝官員等級
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為中樞、地方、軍事官制三部分。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罷宰相職,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地方官制,明朝共設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軍事官制,明朝設錦衣衛,武官第一次掌有監察百官萬民之權。
(2)吏部七司法擴展閱讀:
明朝官制的特點是:
一、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發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後,不設宰相,取消中書省,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事權至為集中。
二、設內閣,為皇帝輔助、辦事機構。
三、中樞組織系統比宋、元簡化;六部九卿系統較清,職責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簡明,惟道的設置較雜,至清不改。
五、在貴州建行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管理。
六、採用土官制度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層領袖為土官(即土司),可世襲。
3. 古代六部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機構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六部:
1、吏部——組織部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2、兵部——國防部、總參、總裝備部、總後勤部
3、禮部——外交部,教育部
4、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部
5、戶部——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
6、工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業部、發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
2、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
5、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
6、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
(3)吏部七司法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4. 賈似道的文學記載
賈似道字師憲,台州人,制置使涉之子也。少落魄,為游博,不事操行。以父蔭補嘉興司倉。會其姊入宮,有寵於理宗,為貴妃,遂詔赴廷對,妃於內中奉湯葯以給之。擢太常丞、軍器監。益恃寵不檢,日縱游諸妓家,至夜即燕遊湖上不反。理宗嘗夜憑高,望西湖中燈火異常時,語左右曰:「此必似道也。」明日詢之果然,使京尹史岩之戒敕之。岩之曰:「似道雖有少年氣習,然其材可大用也。」尋出知澧州。
淳祐元年,改湖廣總領。三年,加戶部侍郎。五年,以寶章閣直學士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路安撫使。一歲中,再遷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調度賞罰,得以便宜施行。十年,以端明殿學士移鎮兩淮,年始三十餘。寶祐二年,加同知樞密院事、臨海郡開國公,威權日盛。台諫嘗論其二部將,即毅然求去。孫子秀新除淮東總領,外人忽傳似道已密奏不可矣,丞相董槐懼,留身請之,帝以為無有,槐終不敢遣子秀,以似道所善陸壑代之,其見憚已如此。四年,加參知政事。五年,加知樞密院事。六年,改兩淮宣撫大使。
自端平初,孟珙帥師會大元兵共滅金,約以陳、蔡為界。師未還而用趙范謀,發兵據餚、函,絕河津,取中原地,大元兵擊敗之,范僅以數千人遁歸。追兵至,問曰:「何為而敗盟也?」遂縱攻淮、漢,自是兵端大啟。
開慶初,憲宗皇帝自將征蜀,世祖皇帝時以皇弟攻鄂州,元帥兀良哈由雲南入交沚,自邕州蹂廣西,破湖南,傳檄數宋背盟之罪。理宗大懼,乃以趙葵軍信州,御廣兵;以似道軍漢陽,援鄂,即軍中拜右丞相。十月,鄂東南陬破,宋人再築,再破之,賴高達率諸將力戰。似道時自漢陽入督師。十一月,攻城急,城中死傷者至萬三千人。似道乃密遣宋京詣軍中請稱臣,輸歲幣,不從。會憲宗皇帝晏駕於釣魚山,合州守王堅使阮思聰踔急流走報鄂,似道再遣京議歲幣,遂許之。大元兵拔砦而北,留張傑、閻旺以偏師候湖南兵。第二年正月,兵至,傑作浮梁新生磯,濟師北歸。似道用劉整計,攻斷浮梁,殺殿兵百七十,遂上表以肅清聞。帝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百官郊勞如文彥博故事。
初,似道在漢陽,時丞相吳潛用監察御史饒應子言,移之黃州,而分曹世雄等兵以屬江閫。黃雖下流,實兵沖。似道以為潛欲殺己,銜之。且聞潛事急時,每事先發後奏;帝欲立榮王子孟啟為太子,潛又不可。帝已積怒潛,似道遂陳建儲之策,令沈炎劾潛措置無方,致全、衡、永、桂皆破,大稱旨。乃議立孟啟,貶潛循州,盡逐其黨人。高達在圍中,恃其武勇,殊易似道,每見其督戰,即戲之曰:「巍巾者何能為哉!」每戰,必須勞始出,否即使兵士嘩於其門。呂文德諂似道,即使人呵曰:「宣撫在,何敢爾邪!」曹世雄、向士璧在軍中,事皆不關白似道,故似道皆恨之。以核諸兵費,世雄、士璧皆坐侵盜官錢貶遠州。每言於帝欲誅達,帝知其有功,不從。尋論功,以文德為第一,而達居其次。
第二年,大元世祖皇帝登極,遣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經等持書申好息兵,且征歲幣。似道方使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頌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似道乃密令淮東制置司拘經等於真州忠勇軍營。
時理宗在位久,內侍董宋臣、盧允升為之聚斂以媚之。引薦奔競之士,交通賄賂,置諸通顯。又用外戚子弟為監司、郡守。作芙蓉閣、香蘭亭宮中,進倡優傀儡,以奉帝為游燕。竊弄權柄。台臣有言之者,帝宣諭去之,謂之「節貼」。
似道入,逐盧、董所薦林光世等,悉罷之,勒外戚不得為監司、郡守,子弟門客斂跡,不敢幹朝政。由是權傾中外,進用群小。取先朝舊法,率意紛更,增吏部七司法。買公田以罷和糴,浙西田畝有直千緡者,似道均以四十緡買之。數稍多,予銀絹;又多,予度牒告身。吏又恣為操切,浙中大擾。有奉行不至者,提領劉良貴劾之。有司爭相迎合,務以買田多為功,皆繆以七八斗為石。其後,田少與磽瘠、虧租與佃人負租而逃者,率取償田主。六郡之民,破家者多。包恢知平江,督買田。至以肉刑從事。復以楮賤作銀關,以一準十八界會之三,自製其印文如「賈」字狀行之,十七界廢不用。銀關行,物價益踴,楮益賤。秋七月,彗出柳,光燭天,長數十丈,自四更見東方,日高始滅。台諫、布韋皆上書,言此公田不便,民間愁怨所致。似道上書力辯之,且乞罷政。帝勉留之曰;「公田不可行,卿建議之始,朕已沮之矣。今公私兼裕,一歲軍餉,皆仰於此。使因人言而罷之,雖足以快一時之議,如國計何!」有太學生蕭規、葉李等上書,言似道專政。命京尹劉良貴捃摭以罪,悉黥配之。後又行推排法。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稅,而民力弊矣。
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稱之曰「師臣」而不名,朝臣皆稱為「周公」。甫葬理宗,即棄官去,使呂文德報北兵攻下沱急,朝中大駭,帝與太後手為詔起之。似道至,欲以經筵拜太師,以典故須建節,授鎮東軍節度使,似道怒曰:「節度使粗人之極致爾!」遂命出節,都人聚觀。節已出,復曰:「時日不利。」亟命返之。宋制:節出,有撤關壞屋,無倒節理,以示不屈。至是,人皆駭嘆。然下沱之報實無兵也。三年,又乞歸養。大臣、侍從傳旨留之者日四五至,中使加賜賚者日十數至,夜即交卧第外以守之。除太師、平章軍國重事,一月三赴經筵,三日一朝,赴中書堂治事。賜第葛嶺,使迎養其中。吏抱文書就第署,大小朝政,一切決於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應龍,宰執充位署紙尾而已。
似道雖深居,凡台諫彈劾、諸司薦辟及京尹、畿漕一切事,不關白不敢行,李芾、文天祥、陳文龍、陸達、杜淵、張仲微、謝章輩,小忤意輒斥,重則屏棄之,終身不錄。一時正人端士,為似道破壞殆盡。吏爭納賂求美職,其求為帥閫、監司、郡守者,貢獻不可勝計。趙氵晉輩爭獻寶玉,陳奕至以兄事似道之玉工陳振民以求進,一時貪風大肆。五年,復稱疾求去。帝泣涕留之,不從。令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筵。六年,命入朝不拜。朝退,帝必起避席,目送之出殿廷始坐。繼又令十日一入朝。
時襄陽圍已急,似道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取宮人娼尼有美色者為妾,日淫樂其中。惟故博徒日至縱博,人無敢窺其第者。其妾有兄來,立府門,若將入者,似道見之,縛投火中。嘗與群妾踞地鬥蟋蟀,所狎客入,戲之曰:「此軍國重事邪?」酷嗜寶玩,建多寶閣,日一登玩。聞余?有玉帶,求之,已徇葬矣,發其冢取之。人有物,求不予,輒得罪。自是,或累月不朝,帝如景靈宮亦不從駕。八年,明堂禮成,祀景靈宮。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輅。胡貴嬪之父顯祖為帶御器械,請如開禧故事,卻輅,乘逍遙輦還宮,帝曰平章雲雲,顯祖紿曰:「平章已允乘逍遙輦矣。」帝遂歸。似道大怒曰:「臣為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嬪為尼,始還。
似道既專恣日甚,畏人議己,務以權術駕馭,不愛官爵,牢籠一時名士,又加太學餐錢,寬科場恩例,以小利啖之。由是言路斷絕,威福肆行。
自圍襄陽以來,每上書請行邊,而陰使台諫上章留己。呂文煥以急告,似道復申請之,事下公卿雜議。監察御史陳堅等以為師臣出,顧襄未必能及淮,顧淮未必能及襄,不若居中以運天下為得。乃就中書置機速房以調邊事。時物議多言高達可援襄陽者,監察御史李旺率朝士入言於似道。似道曰:「吾用達,如呂氏何?」旺等出,嘆曰:「呂氏安則趙氏危矣。」文煥在襄,聞達且入援,亦不樂,以語其客。客曰:「易耳,今朝廷以襄陽急,故遣達援之,吾以捷聞,則達必不成遣矣。」文煥大以為然。時襄兵出,獲哨騎數人,即繆以大捷奏,然不知朝中實無援襄事也。襄陽降,似道曰:「臣始屢請行邊,先帝皆不之許,向使早聽臣出,當不至此爾。」
十月,其母胡氏薨,詔以天子鹵簿葬之,起墳擬山陵,百官奉襄事,立大雨中,終日無敢易位。尋起復入朝。
度宗崩。大兵破鄂,太學諸生亦群言非師臣親出不可。似道不得已,始開都督府臨安,然憚劉整,不行。第二年正月,整死,似道欣然曰:「吾得天助也。」乃上表出師,抽諸路精兵以行,金帛輜重之舟,舳臚相銜百餘里。至安吉,似道所乘舟膠堰中,劉師勇以千人入水曳之不能動,乃易他舟而去。至蕪湖,遣還軍中所俘曾安撫,以荔子、黃甘遺丞相伯顏,俾宋京如軍中,請輸歲幣稱臣如開慶約,不從。夏貴自合肥以師來會,袖中出編書示似道曰:「宋歷三百二十年。」似道俯首而已。時一軍七萬餘人,盡屬孫虎臣,軍丁家洲。似道與夏貴以少軍軍魯港。二月庚申夜,虎臣以失利報,似道倉皇出,呼曰:「虎臣敗矣!」命召貴與計事。頃之,虎臣至,撫膺而泣曰:「吾兵無一人用命也。」貴微笑曰:「吾嘗血戰當之矣。」似道曰:「計將安出?」貴曰:「諸軍已膽落,吾何以戰?公惟入揚州,招潰兵,迎駕海上,吾特以死守淮西爾。」遂解舟去。似道亦與虎臣以單舸奔揚州。明日,敗兵蔽江而下,似道使人登岸揚旗招之,皆不至,有為惡語慢罵之者。乃檄列郡如海上迎駕,上書請遷都,列郡守於是皆遁,遂入揚州。
陳宜中請誅似道,謝太後曰:「似道勤勞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禮。」止罷平章、都督,予祠官。三月,除似道諸不恤民之政,放還諸竄謫人,復吳潛、向士璧等官,誅其幕官翁應龍,廖瑩中、王庭皆自殺。潘文卿、季可、陳堅、徐卿孫皆似道鷹犬,至是交章劾之。四月,高斯得乞誅似道,不從。而似道亦自上表乞保全,乃命削三官,然尚居揚不歸。五月,王爚論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太皇太後乃詔似道歸終喪。七月,黃鏞、王應麟請移似道鄰州,不從。王爚入見太後曰:「本朝權臣稔禍,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縉紳草茅不知幾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於不恤,何以謝天下!」始徙似道婺州。婺人聞似道將至,率眾為露布逐之。監察御史孫嶸叟等皆以為罰輕,言之不已。又徙建寧府。翁合奏言:「建寧乃名儒朱熹故里,雖三尺童子粗知向方,聞似道來嘔惡,況見其人!」時國子司業方應發權直舍人院,封還錄黃,乞竄似道廣南;中書舍人王應麟、給事中黃鏞亦言之,皆不從。侍御史陳文龍乞俯從眾言,陳景行、徐直方、孫嶸叟及監察御史俞浙並上疏,於是始謫似道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籍其家。
福王與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殺似道者使送之貶所,有縣尉鄭虎臣欣然請行。似道行時,侍妾尚數十人,虎臣悉屏去,奪其寶玉,徹轎蓋,?行秋日中,令舁轎夫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備至。似道至古寺中,壁有吳潛南行所題字,虎臣呼似道曰:「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慚不能對。嶸叟、應麟奏似道家畜乘輿服御物,有反狀,乞斬之。詔遣鞫問,未至。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綿庵,虎臣屢諷之自殺,不聽,曰:「太皇許我不死,有詔即死。」虎臣曰:「吾為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拉殺之。 天水趙源,早喪父母,未有妻室。延佑間,游學至於錢塘,僑居西湖葛嶺之上,其側即宋賈秋壑舊宅也。源獨居無聊,嘗日晚徙倚門外,見一一女一子,從東來,綠衣雙鬟,年可十五六,雖不盛妝濃飾,而姿一色一過人,源注目久之。明日出門,又見,如此凡數度,日晚輒來。源戲問之曰:「家居何處,暮暮來此?」一女一笑而拜曰:「兒家與君為鄰,君一自一不識耳。」源試挑之,一女一欣然而應,因遂留宿,甚相親昵。明旦,辭去,夜則復來。如此凡月余,一情一一愛一甚至。源問其姓氏居址,一女一曰:「君但得美一婦一而已,何用強知。」問之不已,則曰:「兒常衣綠,但呼我為綠衣人可矣。」終不告以居址所在。源意其為巨室妾媵,夜出私奔,或恐事跡彰聞,故不肯言耳,信之不疑,寵念轉密。
一夕,源被酒,戲指其衣曰:「此真可謂『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者也。」一女一有慚一色一,數夕不至。及再來,源叩之,乃曰:「本欲相與偕老,奈何以婢妾待之,令人忸怩而不安,故數日不敢侍君之側。然君已知矣,今不復隱,請得備言之。兒與君,舊相識也,今非至一情一相感,莫能及此。」源問其故,一女一慘然曰:「得無相難乎?兒實非今世人,亦非有禍於君者,蓋冥數當然,夙緣未盡耳。」源大驚曰:「願聞其詳。」一女一曰:「兒故宋秋壑平章之侍一女一也。本臨安良家子,少善弈棋,年十五,以棋童入侍,每秋壑朝回,宴坐半閑堂,必召兒侍弈,備見寵一愛一。是時君為其家蒼頭,職主煎茶,每因供進茶甌,得至後堂。君時年少,美姿容,兒見而慕之,嘗以綉羅錢篋,乘暗投君。君亦以玳瑁脂盒為贈,彼此雖各有意,而內外嚴密,莫能得其便。後為同輩所覺,讒於秋壑,遂與君同賜死於西湖斷橋之下。君今已再世為人,而兒猶在鬼籙,得非命歟?」言訖,嗚咽泣下。源亦為之動容。久之,乃曰:「審若是,則吾與汝乃再世因緣也,當更加親一愛一,以償疇昔之願。」一自一是遂留宿源舍,不復更去。源素不善奕,教之弈,盡傳其妙,凡平日以棋稱者,皆不能敵也。
每說秋壑舊事,其所目擊者,歷歷甚詳。嘗言:秋壑一日倚樓閑望,諸姬皆侍,適二人烏巾素服,乘小舟由湖登岸。一姬曰:「美哉,二少年!」秋壑曰:「汝願事之耶?當令納聘。」姬笑而無言。逾時,令人捧一盒,呼諸姬至前曰:「適為某姬納聘。」啟視之,則姬之首也,諸姬皆戰栗而退。又嘗販鹽數百艘至都市貨之。太學有詩曰:
昨夜江頭涌碧波,滿船都載相公鹺;
雖然要作調羹用,未必調羹用許多!
秋壑聞之,遂以士人付獄,論以誹謗罪。又嘗於浙西行公田法,民受其苦,或題詩於路左雲:
襄陽累歲困孤城,豢養湖山不出征。
不識咽喉形勢地,公田枉一自一害蒼生。
秋壑見之,捕得,遭遠竄。又嘗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末有一道士,衣裾襤褸,至門求齋。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不得已於門側齋焉。齋罷,覆其缽於案而去,眾悉力舉之,不動。啟於秋壑,一自一往舉之,乃有詩二句雲:「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漳州。」始知真仙降臨而不識也。然終不喻「漳州」之意,嗟乎!孰知有漳州木綿庵之厄也!又嘗有艄人泊舟蘇堤,時方盛暑,卧於舟尾,終夜不寐,見三人長不盈尺,集於沙際,一曰:「張公至矣,如之奈何?」一曰:「賈平章非仁者,決不相恕!」一曰:「我則已矣,公等及見其敗也!」相與哭入水中。次日,漁者張公獲一鱉,徑二尺余,納之府第。不三年而禍作。蓋物亦先知,數而不可逃也。源曰:「吾今日與汝相遇,抑豈非數乎?」一女一曰:「是誠不妄矣!」源曰:「汝之一精一氣,能久存於世耶?」一女一曰:「數至則散矣。」源曰:「然則何時?」一女一曰:「三年耳。」源固未之信。
及期,卧病不起。源為之迎醫,一女一不欲,曰:「曩固已與君言矣,因緣之契,夫一婦一之一情一,盡於此矣。」即以手握源臂,而與之訣曰:「兒以幽陰之質,得事君子,荷蒙不棄,周旋許時。往者一念之私,俱陷不測之禍,然而海枯石爛,此恨難消,地老天荒,此一情一不泯!今幸得續前生之好,踐往世之盟,三載於茲,志願已足,請從此辭,毋更以為念也!」言訖,面壁而卧,呼之不應矣。源大傷慟,為治棺櫬而殮之。將葬,怪其柩甚輕,啟而視之,惟衣衾釵珥在耳。乃虛葬於北山之麓。源感其一情一,不復再娶,投靈隱寺出家為僧,終其身雲。
5. 唐朝的官府制度
有三省六部制。
6. 在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一、吏部
相當於現今的組織部,作用和現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這個部門設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時候,那時候就有吏部了,在這個部門最高的職位就是吏部尚書。
四、刑部
刑部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和最高法院以及公安部,你看這個部門多麼強大,都能代替現如今這么多的部門和機構,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簡單講就是古代犯人,犯了法都得來這里登記。
五、禮部
這個部門就相當於現如今的外交部和教育部,一般國外的人或者非常重要的人來了,就由這個部門的人接待,對方來頭大的話,禮部尚書就得親自出動迎接。
六、工部
這個部門就相當於現如今的建設部與交通部,古代無論哪個國建要建造點什麼東西就得找這個部門登記才好使。
7. 中國歷史中司法官的官職名稱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師、士
春秋: 司寇或司敗
戰國: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兩漢: 廷尉
三國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書,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對你有用
8. 古代朝廷什麼吏部,工部…都是干什麼的
1,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8)吏部七司法擴展閱讀:
六部歷史: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稱因王朝而異。隋初六部名為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為戶部,改都官為刑部,遂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於尚書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統於中書省。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1,內史省
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代改為「內史省」。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
2,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發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宋公元1086年,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公元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9.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六部都是管什麼的呀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創立的。
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
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別為:
吏部: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員
三省六部制戶部:負責財政、國庫
禮部:負責貢舉、祭祀、典禮
兵部:負責軍事
刑部: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
工部:負責工程建設.
10. 宋朝法律制度有哪些重大發展
宋代法律制度 第一節宋代法律制度
一、兩宋的法律思想
宋代以科舉取士,重文輕武,遂擺脫了前代門閥、武臣的羈絆,朝政議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從而導致了政治、思想上較為自由的風氣,這種風氣也影響到法律思想方面。
有宋一代,應當說是懂法的皇帝最多的一個朝代和講究法律的一個朝代。這或許也是兩宋以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何以維持三百多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從整個兩宋的法制變化來看,其法律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北宋初至仁宗朝末年;神宗熙豐變法以後到北宋末年;南渡後至宋亡於元。
二、宋代法律內容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行政法律規范
兩宋的行政體制正處在由唐向元、明、清過渡這一歷史時期,使得有宋一代行政律法十分龐雜。歷朝均對行政律法有所編纂,如至今尚可見到的《吏部七司法》殘卷及《景定吏部條例》等,但終宋之世卻沒有一部象《唐六典》或明清《會典》那樣的集一代行政法之大全者。
兩宋的行政律法仍以職官為綱目編制,故對官吏的銓選、考課、獎懲仍為其主要內容。此外對文書管理的規定趨於完備,在中央由中書省、門下省和樞密院分掌。行政與司法進一步結合,行政處分與刑罰相輔而行。尤其是隨封建商品經濟,發展有關手工業、商業方面行政律法日漸增多。
(二).兩宋行政律法的特點
(1)皇帝君權的集中與臣僚事權的分割
如前所述,宋代歷朝皇帝為使高度的中央集權不致旁落,採取了一系列分割臣僚事權的措施,在職官設置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官與職殊」,「名與實分」的「官」、「職」、「差遣」制度[29]。上至宰輔重臣,下到州、縣長官均受到來自不同機構的牽制,如相權的一分為三,監司巡檢制,通判的設置等。皇帝不再擔心某個大臣的判逆,因為每個人都許可權不大,且彼此都是和應當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2)「異論相攪」的用人原則
在各級官府設置上,有幾個平行機構,彼此各管一攤,又互不隸屬而直統於皇帝,這是體制上的分權結果。但皇帝尤感不足,在具體的官吏任用上,尤其是對朝臣的重用上,遵循「異論相攪」的用人原則,即參用政見不同者,使彼此「各不敢為非」,顯例如神宗朝的王安石與司馬光。其次是「不任官而任吏」,官與吏相比,前者權勢大易自作主張,而後者權勢小隻能謹守成法。自徽宗時始,便詔令地方州縣長官詳理刑獄,不得假手胥吏。這些特點,使皇帝能夠「一紙下郡縣,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無有留難,而天下之勢一矣」
(三)刑事法律規范
1.刑事政策
兩宋刑事政策在《唐律疏議》基礎上多有損益,主要變化有以下幾點:
(1)維護地主對佃農的特權
隨著均田制向租佃制的轉化,地主和佃客便成為兩宋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朝廷通過刑事立法公開維護地主對佃客的特權。哲宗元祐年間規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主犯之,杖以下勿論,徒以上減凡人一等。……因毆致死者,不刺面,配鄰州,情重者奏裁」[31]。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還嚴禁佃客控告地主。如果佃客犯主,「雖直不佑」。這種刑事政策,助長了地主對佃客的壓迫,到南宋末年將佃客「計其口數立契,或典或賣」,「主戶生殺,視佃戶不若草芥」[32]。南宋鍾相曾指出:「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把起義的矛頭直接對准朝廷不公正的法制。
(2)限制適用「請」、「減」、「當」、「贖」法
封建法制「辟貴施賤」的傳統,在兩宋特殊情況下,不僅起不到強化其統治基礎的作用,反而使「不肖自恃」,形成朝廷潛在的威脅。因此,兩宋除個別皇帝治下以外,大都對犯贓私罪的官吏適用「真刑」。例如,哲宗紹聖年間規定:「重祿人受乞財物,雖有官印,並不用請、減、當、贖法」。《慶元條法事類》亦規定:「諸私鑄錢者,不以蔭論,命官不在議、請、減之例」。 朝廷對一般百姓犯罪,也限制適用贖刑。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曾詔:除婦女犯杖以下,非故為,可贖銅以外,其餘不得以贖論處。從整個宋代來看「贖法惟及輕刑而已」。
(3)增加附加刑、擴大奏請敕裁的范圍以減少死刑的適用
隨著編敕的增加,死刑條款也隨之劇增。僅仁宗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就斷大辟2436人。斷死刑數比唐代增加幾十或上百倍。尖銳的階級矛盾不容許朝廷大規模使用極刑。於是朝廷採取兩種辦法加以調節以控制死刑:
一是擴大「奏請敕裁」的范圍,即對於某些可判可不判處死刑的人犯通過刑部,報中書奏請皇帝裁奪,裁奪結果實際上大都不判處死刑;
二是增加附加刑以貸死刑,例如乾道十年(公元1174年)皇甫謹受賂及侵盜官物入己至死,孝宗不判他死刑,但判處了追毀出身以來文字、除名、勒停、脊杖三十、刺面、籍設、配牢城等七種刑罰,除配牢城為主刑以外,其餘六種均為附加刑。
(4)肆行「恩宥」
由於犯罪日多,「刑用滋章」,統治者不能不通過「恩宥」之制來加以緩解。宋代恩宥之制主要有大赦、曲赦、德音三種,又統稱為貸雪。《宋史?刑法志》載:「凡大赦及天下,釋雜犯死罪以下,甚則常赦所不原罪皆除之。凡曲赦,惟一路或一州、或別京、或畿內。凡德音,則死及流罪降等,餘罪釋之,間亦釋流罪,所被廣狹無常」。
此外,還有錄囚降釋之制,如:「天子歲自錄京師繫囚,畿內則遣使。往往雜犯死罪以下,第降等,杖笞釋之,或徒罪亦得釋,若並及諸路,則命監司錄焉」[35]。
兩宋時期赦降之頻「於古未有」。徽宗在位二十五年,而大赦二十六,曲赦十四,德音三十七。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竟致歲至四赦。朝廷原本想以此來「盪滌瑕穢」,「使人灑心自新」,以「感召和氣」。但行之過頻,「有罪者寬之未必自新,被害者抑之未必無怨。不能自新,將復為惡;不能無怨,將悔為善」。結果是「刑政紊而恩益濫矣」。
(四).宋代刑罰制度的變化
(1)折杖法
《宋史·刑法志》說:「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建隆四年頒行「折杖法」,意在籠絡人心,改變五代以來刑罰嚴苛的弊端。新的「折杖法」規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換成臀杖和脊杖。具體的折換辦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換成臀杖,依原刑等分別杖七下至杖二十下,杖後釋放。徒刑折換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別杖十三下至二十下,杖後釋放。流刑折換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別杖十七下至二十下,杖後就地配役一年。其中加役流則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折杖法使「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
折杖法對緩和社會矛盾曾有一定作用。但對反逆、強盜等重罪不予適用。具體執行當中也存在流弊,《宋史?刑法志》就曾說:良民偶有過犯,致傷肢體,為終身之辱,而愚頑之徒,雖一時創痛,而終無愧恥。
(2)配役
配役刑淵源於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後,原有的流刑實際上便稱為配役。為補死刑與折杖後的配役刑刑差太大,有輕重失平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種類和一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為一種非常復雜的刑名。
配役刑在兩宋多為刺配,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復活;配指流刑的配役。刺配是對罪行嚴重的流刑罪犯的處罰。刺配緣於後晉天福年間的刺面之法。宋初刺配並非常行之法,《宋刑統》也無此規定。太祖時偶一用之,意在補推行折杖法後,死刑與配役刑之間刑差太大的弊病。但仁宗以後,刺配的詔敕日多,刺配之刑濫用,漸成常制。
配役刑兩宋使用最多,南宋時被判此刑者一度竟多達十餘萬人。配役刑雖然改變了推行折杖法後輕重失平的狀況,但也帶來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崇寧年間,蔡京建議仿《周官》推行「圜土」法,將應配人犯禁錮在「圜土」內。但由於經費或管理上的困難而旋行旋罷。
刺配對後世刑罰制度影響極壞,是刑罰制度上的一種倒退,在宋代和後世都曾頗遭非議。
(3)凌遲
作為死刑的一種,凌遲始於五代時的西遼。是一種碎而割之,使被刑者極端痛苦,慢慢致人死亡的一種酷刑。史書說受刑者往往「身具白骨,而口眼之具尤動,四肢分落,而呻痛之聲未息」。仁宗時使用凌遲刑,神宗熙寧以後成為常刑。至南宋,在《慶元條法事類》中,正式作為法定死刑的一種。
(4)管置[46]
管置,指將犯人安置到一定地區進行改造的刑罰方法。可能創於北宋中期,類似於當今的管制刑,主要適用於被除名、勒停(勒令停職)的官吏。管置刑分為:「羈管」(羈系而管束之);「編管」(「迭送他所,量力役作時限,無得髡鉗」);「編置」(或稱「安置」、「居住」,輕於編管,謂編籍而安置之)等。各刑又有地理遠近(或為本州,或為鄰州,或為遠州)之分和年限多少之別。
(三)民事經濟法律規范
1.所有權——所有權的發生,添附、相鄰關系,質權
兩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義利並重」的思想逐漸取代了「貴義賤利」的思想,民事法律關系與法律制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宋初統治者注重對所有權加以保護,並規定:「墾田即為永業」,「滿五年,田主無自陳者,給佃者為永業」。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進一步規定印契(紅契)制度及稅契制度,即用官府加蓋紅印的契據確認土地所有權,以收取契約稅的形式保護土地交易的合法性。
有宋一代,因不抑兼並政策和兩宋之際的戰亂,引起所有權的頻繁變更。當時是「人戶交易田土,投買契書,及爭訟界至,無日無之。」[47]這就使宋王朝不得不對所有權的立法作較前代更多的規定,以穩定經濟秩序,維持社會安定。宋初就曾詔令:「墾田即為永業」。「滿五年,田主無自陳者,給佃者為永業」。[48]並於宋太祖開寶二年(969)設立印契(紅契)制度。以後又完備了稅契制度。以法律確認和保護私人所有權。人說宋代「官中條令,惟交易(指田產交易)一事最為詳備」 [49]。這當不是誇大之詞。
兩宋所有權已劃分為動產所有權(宋稱物主權)與不動產所有權(宋稱業主權)。《宋刑統》對動產如宿藏物(埋藏物)、闌遺物(遺失物)、漂流物、無主物、生產蕃息等所有權都作了明確規定。同時對不動產(田宅)所有權的轉移,包括租佃、典、押等形式,都規定要書面立契並取得官府承認,即所謂:「皆得本司文牒,然後聽之」。否則,發生糾紛,法律不予保護。
從當時官府對所有權取得的具體規定中,可以推知:動產所有權之取得,以佔有或掌握為必要,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只以管業收租為條件。
(1)動產所有權——宋時稱物主權——的取得分述如下:
一是埋藏物的發現——宋時稱宿藏物。《宋刑統?雜律》卷二十七「地內得宿藏物門」載:「諸於他人地內得宿藏物,隱而不送者,計合還主之分坐臟論」。又:「其借得官田宅者,以見(現)住見佃人為主。若作人及耕犁人得者,合與佃住之主中分。其私田宅,各有本主,借者不施功力,而作人得者,合與本主中分;借得之人既非本主,又不施功力,不合得分。」
值的一提的是:「若得古器,形制異而不送官者,罪亦如之。」這也許可算作是古代的文物保護法吧。
二是遺失物的取得——《宋刑統?雜律》稱闌遺物,其卷二十七「地內得宿藏物門」載:「諸得闌遺物,滿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論」。對遺失物的處理,規定得頗為詳盡:
「諸得闌遺物,皆送隨近縣,在市得者,送市司,其金吾各在兩京巡察得者,送金吾衛。所得之物……其經三十日無主識認者,收掌仍錄物色,目榜村坊門經,一周年無人認者,沒官」。
此外,對遺失家畜的處理亦頗為詳盡,恕不一一例舉。
三是漂流物之處理——《宋刑統?雜律》承唐雜令,其卷二十七「地內得宿藏物門」載:「諸公私竹木,為暴水漂失,有能接得者,並積於岸上,明立標榜,於隨近官司申諜。有主識認者,江河五分賞二分,余主五分賞一分。限三十日,無主認者,入所得人」。
四是無主物的佔有——《宋刑統?賊盜律》卷二十「貿易官物門」載:「諸山野之物,已加功力,刈伐積聚,而輒取者各以盜論。」「疏議曰:山野之物,謂草木葯石之類,有人已加功力,或刈伐或積聚」。由此來看,先佔而取得無主物,是法律所容許的。
五是生產蕃息之歸屬——《宋刑統?名例》卷四「贓物沒官及征還官主並勿征門」載: 「生產蕃息,本據應產之類而有蕃息,若是典生出舉,而得利潤皆用後人之功,本無財主之力,即非孳生之物,不同蕃息之限,所得利物,合入後人。其有展轉而得,知情者,蕃息物並還前主,不知情者,亦入後人。」可見,至宋,已對自然和法定孳息加以區別了。
(2)不動產所有權——宋稱業主權——的轉移略
不動產在宋稱為業,其所有權稱為業主權,種類主要有租佃權,典權、押權等。不動產所有權的標的物主要是田宅及其它「定著物」。
對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必須書面立契,且得到官府承認,始得成交。《宋刑統?雜律》卷二十六「受寄財物輒費用(公私債負)門」載:「質舉及賣田宅……皆得本司文牒,然後聽之」。
為了杜絕爭訟,宋代還專門編繪了有關地界圖冊,對每一處田地標明四至及主人姓名。如有田地爭訟,作為賃斷質證。史載這種地界圖冊:登記其坐落、地目、地積等則,形狀、四址、權利人姓名等。
值得注意的是,至宋已有所有權接份共有的記載。宋人劉克庄在其《後村先生大全集》中有賣田骨的記載。所謂田骨即「一地兩主,系將土地分為兩層、稱上層為田皮(面),下層則謂之田骨(底根)。」而所有權的共同有則表現在始於唐宋的祭田、族產及墓田上。只是每人的份額是不明確的。
至於不動產的典權、押權至宋也已十分發達,在有關債的一節中將述及。
(3)添附和相鄰關系
其時的法律規定中多有與《拿破崙法典》相近的內容。有關添附的問題,《宋會要輯稿?食貨五十五之三》載:「景德三年(1006)二月詔:賃官屋者,如自備添修……徒居者,並聽拆隨。」「即委監官相度,如不虧官,亦聽。」又:「今年,如元(原)典地載木,年滿收贖之時,兩家商量。要,即交還價值;不要,取便斫伐,業主不得占各。」[50]又:「如內有種植林木……估價與所賣田土一處依法召人承買。木價錢給還原載人戶。若系見佃人承買,即止納買地價線。從之。」
綜上所述,同今日民法中處理添附物的方法,原則上基本相同。
有關相鄰關系的問題,《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之二十八》載:「地原從官地上出入者,買者不得阻礙。宅舍亦開。且新舊間架丈尺闊狹,城市鄉村等緊慢去處,並量度適中,估價務要公當,不致虧損公私。」又:「居住原有出入行路,在見出賣地者,特與存留。」
2.典賣與時效
(1)典賣。宋代典賣又稱「活賣」,即通過讓渡物的使用權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贖權的一種交易方式。因典賣田宅者多為貧困之人,他們過期無力回贖時,就使得有錢人以低廉的代價獲得田宅的所有權,而使自己蒙受損失。《名公書判清明集?戶婚門?取贖》卷九「典主遷延入務」一案頗有代表性。該書載:「在法:『諸典賣田產,年限已滿,業主於務限前取贖,而典主故作遷延占據者,杖一百』。趙端本合照條勘斷,且以其年老,封案。兼趙端偽寫稅領,欺罔官司,其奸狡為尤甚。今不欲並加之罪,且將兩項批領當廳毀抹,勒令日下交錢、退業。」
(2)消滅時效及時效的中止。在宋代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對時效問題,已有較詳細的規定。有關取得時效的規定,在所有權取得一節中可見,此處主要就有關喪失時效的內容列述如下: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敕曰:「如是典當限外,經三十年後並無文契,及雖執文契,難辯真虛者,不在論理收贖之限,見佃主一任典賣」。
後又於《宋刑統·戶婚律》卷十三「典賣指當論競物業門」中,引用唐長慶二年八月十五日敕文對收贖期限加以修改:「經二十年以上不論,即不在論理之限」。又《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二十三》載:「如十五年外,不令收贖,今詳年限稍遠,欲乞限十年內許……限滿不贖。從之」。又《名公書判清明集?戶婚門?爭業下》卷五「侄與出繼叔爭業」條載:「分財產,滿三年而訴不平;又遺囑滿十年而訴者,不得受理」。
從上述材料中,還可以看出,隨商品經濟的發展,民事流轉的加快,時效期限日益縮短這一民法發展的特點,在宋代已有明顯的體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至遲至宋,已有了類似今天民法關於時效中止的規定。《宋刑統?戶婚律》卷十三「典賣指當論競物業門」載:「有故,留滯在外者,即與出除在外之年。」
且規定:「如出限,許逐人陳訴其經由,官司曲意阻難及遷延時日者,並重寘典憲」。[54]可見,當時官府對時效問題是較重視的。
3.債法與契約關系的發展
宋代對債的發生、履行或不履行、債的消滅、債的擔保均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慶元條法事類》中還有對抵押權和留置權的規定。宋代流行的契約主要有買賣契約、租賃契約、借貸契約等[55]。其中有關土地的租賃稱佃,租佃制是當時法律調整的最重要的債務關系之一。宋初就明定租佃雙方應以契約規定租佃關系,佃農被官府登入戶籍,稱為「編戶齊民」。仁宗時曾詔令:佃戶起移有一定自由,「不取主人憑由」。但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至南宋,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又有所強化。法律對負債出逃者嚴加稽查,以維護債權人的利益。
(1)債的發生
兩宋因契約所生之債佔大多數,當然還有其它形式引發的債權,《宋刑統》與《慶元條法事類》在買賣契約的法律規定上,強調雙方的「合意」性,對強行簽約違背當事人意願的,要「重寘典憲」。同時維護家長的財產支配權。即「應典賣物業,或指名質舉,須是家主尊長對錢主或錢主親信人,當面署押契貼。或婦女難於面對者,須隔簾親聞商量,方可成產交易。」
(2)買賣契約。宋代買賣契約分為絕賣和活賣與賒賣三種。絕賣為一般買賣。宋代「活賣」 又稱典賣,即通過讓渡物的使用權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贖權的一種交易方式。因典賣田宅者多為貧困之人,他們過期無力回贖時,就使得有錢人以低廉的代價獲得田宅的所有權,而使自己蒙受損失。賒賣是採取類似商業信用或預付方式,而後收取出賣物的價值。這些重要的交易活動,都須訂立書面契約,取得官府承認,才能視為合法有效。
(3)租賃與租佃契約。宋時對房宅的租賃稱為「租」、「賃」或「僦」。對人畜車馬的租賃稱為庸、雇。以房屋租賃為例,宋朝法律規定很詳細。即所謂「假每人戶賃房,免五日為修移之限,以第六日起掠(收房租),並分舍屋間椽、地段、錢數,分月掠、日掠數,立限送納。」
兩宋租佃土地活動十分普遍。地主與佃農簽訂租佃土地契約中,必須明定納租與納稅的條款,或按收成比例收租(分成租),或實行定額租。地主同時要向國家繳納田賦。若佃農過期不交地租,地主可於每年十月初一到正月三十日向官府投訴,由官府代為索取。
(4)借貸契約。宋代法律因襲唐制,對借與貸作了區分。借指使用借貸,而貸則指消費借貸。當時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貸稱為負債,把付息的消費借貸稱為出舉。並規定:「(出舉者)不得還利為本」,不得超過規定實行高利貸盤剝,以防激化社會矛盾。
3.婚姻法規
宋承唐律,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違犯成婚年齡的,不準婚嫁。宋律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結婚,但對姑舅兩姨兄弟姐妹結婚並不禁止。另外,《宋刑統》還規定:「諸州縣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違者雖會赦仍離之。其州上佐以上及縣令,於所統屬官亦同。其定婚在前,任官居後,及三輔內官門閥相當情願者,並不在禁限。」
在離婚方面,仍實行唐制「七出」與「三不去」制度,但也有少許變通。例如《宋刑統》規定:夫外出三年不歸,六年不通問,准妻改嫁或離婚。但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減一等。」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宋《戶令》規定:「若改適(嫁),其見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費用」。嚴格維護家族財產不得轉移的固有傳統。
4.繼承法規
兩宋法律在繼承關繫上,有較大的靈活性。除沿襲以往遺產兄弟均分制外,允許在室女,享受部分繼承財產權。同時承認遺腹子與親生子享有同樣的繼承權。至南宋又規定了絕戶財產繼承的辦法。絕戶指家無男子承繼。絕戶立繼承人有兩種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凡「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親屬,稱為「命繼」。繼子與絕戶之女均享有繼承權,但只有在室女的(未嫁女),在室女享有四分之三的財產繼承權,繼子享有四分之一的財產繼承權。只有出嫁女的(已婚女),出嫁女享有三分之一的財產繼承權,繼子享有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收為官府所有。
5.禁榷律法
宋代財政匱乏,禁榷是其獲取財政收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宋代禁榷(專賣)范圍有所擴大,除傳統的鹽、酒、茶外,礬、鐵、煤等均列為禁榷物種。在禁榷律法中,以鹽法、茶法、酒法最為重要和完備。鹽法是有關鹽的煮制、買賣和販運方面的法律。在中央有三司中的鹽鐵使,在地方有各產鹽地和商埠所設場務專理鹽的專賣。其時分為鹽的官運、官銷和商運、商銷兩種方式。鹽法規定:犯私鹽一兩,笞四十。但因官鹽價高,私販是禁而不絕。酒法是有關酒的釀制、征稅和專賣等方面的律令。宋代稱酒的專賣為「榷酤」。釀酒的酒麴由官府壟斷,禁民間私造,違犯者重至處死。官府嚴格控制酒的制售且稅課繁重。後人評價「歷代榷酤,未有如宋之甚者」。
(二)訴訟審判制度的特點
1.宋代皇帝多親自斷案。徽宗時更常以御筆手詔斷罪,「變亂舊章」。凡對「御筆斷罪」執行不力者,多以「大不恭」論處。此類判決多不依法,更不許訴冤。
2.重視證據和現場勘驗。為重口供定有「翻異別勘」制度。因犯人翻供,所關情節重大,一般換法官審理,稱「別推」;若換司法機關審理,則叫「別移」。官府設有專門的勘驗官並制有詳細的勘驗格式,南宋時還頒布了《檢驗格目》,重視對犯罪現場的勘驗和取證。客觀上推動了其時法醫學的發展。著名的《洗冤集錄》等法醫學著作的出現,與此有直接關系。
3.宋代對民事訴訟定有明確的時效規定,稱「務限法」。對刑事案件,也依案件性質情節的輕重大小,定有不同的審結期限。對防止積案,發揮司法職能有積極作用。
(三)審判監督制度的特點
宋代除了審判機構間上下、左右監督外,還設立了較完備的審判監督制度。在中央擴大御史台司法職能,太宗時曾設御史台推勘官,分赴地方審理大案。在地方,提刑司監督州縣司法,這成為後世巡按制度的淵源。此外,還專門規定有平反冤案及錯判案件的「理雪制度」與「推勘院」
因字數限制,有刪節。如果有需要,可給我郵箱,我將全文完整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