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蓬司法所
Ⅰ 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沈港鎮有雙壩村委會嗎
在2011年6月初,中央批准文件已經發出,巢湖,六安,合肥,地級市,巢湖市部分區域將被納入。合肥將在短期內基本實現了政治領域,人口增加了一倍,合肥管轄范圍的縣的數量可能會增加到10多個。
「中國發展報告2010年」十二五「期間和未來格局做了明確的總結,江淮地區首次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區域發展的國家8個主要城市牧群,與合肥江淮城市集聚在城市的核心,「的分布,生產力在該國的最新,合肥假設一個重要的戰略功能的一個新的飛躍向前地區大型的城市的必然性。
巢湖接壤在合肥,獨特的。巢湖作為在中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但它是一個公寓大樓的兩個城市,缺乏一個統一的政策和管理,導致巢湖的問題。位於巢湖市轄區的歷史,很多人也瀘州巢湖市管轄下的之間的長江,巢湖,合肥通江達海的必然通道。
大約形成大合肥印刷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網友分析:擴大合肥市行政區域劃歸城市周圍的二手房市場在合肥,巢湖市部分縣市「的」湖「,」清明上河圖「,使合肥,合肥輻射帶動規模化發展,增加的重量上升了一個層次,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贏得。
合肥現狀:四區三縣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445萬,佔全省人口的7%的比例。
1,從全國省會城市行政區劃,不含四個直轄市,中央直屬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區,其餘27個平均面積?的省會城市,縣(市)11,平均面積?1379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為5.33億人,佔12%的平均合肥地區縣只有7個司法管轄區的縣(區)差4面積差快一半,90萬貧困人口,即使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不
2,在視圖在全省人口的比例。在首都城市的東中國行政區劃。不包括上海,在餘下的6省首府平均的城市區,縣(市)11個,平均面積為??9,640平方公里的,一個平均人口為5.6億,佔全省人口的從這個平均相比,平均為9%。合肥是一個不小的差距。
3從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6個省會城市行政區劃的省會城市中間在中央區,縣(市)10個,平均面積?8182平方公里,與平均人口為550萬人,佔全省的平均9%的人口比例。合肥也沒有中部六省的省會城市。達到平均
上面的數據,我們客觀地看到,合肥房地產是太小了。他們的管轄權差3-4個,人口佔全省的比重相差2 -5個百分點。清楚地制約發展的合肥,合肥國家的橫向比較中處於劣勢,不重質組分縱向驅動
泄露的消息:??2011年六月初,國務院已批准巢湖市在全省的將被納入合肥。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2011年8月16日,巢湖市,無為縣將被分配到蕪湖,含山,和縣馬鞍山市居巢區廬江縣合肥
六安市舒城縣,壽縣,合肥長豐部分區域特別是,如何分區尚不清楚。
據合肥ZF專家分析:在巢湖區域的部分在合肥,合肥建立了一個環巢湖城市,巢湖將成為合肥的內湖合肥打造兩大新區巢湖邊:首先,合肥排名巢區大為,董揚,黃腳的第一線,加上合肥湖濱地區之間的是目前正在建設中結合內置巢湖區,肥西縣三河,舒城,廬江部分湖泊面積完成三河城(肥西),現在肥西縣紫蓬山地區北部和山南長安地區建立了一個旅遊區作為合肥的後花園,這個名字可以叫紫蓬山區(或正處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合肥政務區仍是在蜀山管轄,區行政區劃調整,蜀山區剝離與肥西縣桃花工業區,大學城,政務區(或桃子區)合並為,而蜀山西北新橋機合肥房地產網路領域和壽縣部分鄉鎮劃歸到蜀山的司法管轄區。
合肥北部是最復雜的地區?整個分區,該縣制定長豐縣,距合肥長豐縣合肥雙鳳開發區長豐程序從淮南基本敲定近,附近幾個城鎮和合肥市合肥雙鳳開發區注冊成立長豐南部市,是由市區北部的廬陽區管轄或單獨設立新區尚未明確。
合肥西北合肥東站(高鐵站)和磨店中心區也在醞釀新的分區,但前提是,職業教育基地在磨店的人口達到20萬,否則高速鐵路輻射是難以實現的目標。
基於上述,合肥部門將至少有這些短期的建立廬陽區瑤海,蜀山,包河區,巢湖市居巢紫蓬,山,桃花區(政務區),三河(區)肥西縣,肥東縣,廬江縣,舒城縣。
調整區劃,新的合肥,下轄的縣至少10個,面積為約10,000平方公里的,人口800萬,佔全省比例的人口的12%,與同類的平均水平的國家的首都。 BR />合肥正在建設的高速鐵路樞紐環巢湖大道和國際機場將有力地促進合肥的發展。
從2011年8月16日,中部地區,長江流域,一個新的湖畔大都市合肥將逐漸成為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Ⅱ 合肥有哪些大專院校
合肥共38所大專院校,部分簡介如下:
1、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是目前中國出版印刷領域唯一的一所獨立建制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隸屬於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是中德兩國政府合作創建的出版印刷行業產學研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
2、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隸屬於省林業廳,其前身安徽省合肥林業學校,創建於1952年。
3、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公辦綜合性全日制高等藝術院校,其前身是安徽藝術學校,創辦於1956年。
4、徽商職業學院
徽商職業學院座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風景區,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一所主要培養現代物流、商貿等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5、安徽警官職業學院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是2000年6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安徽省首批高等專科職業院校之一,是在原安徽省司法學校、安徽省警官學校和安徽省政法幹部學校的基礎上建立的。
(2)紫蓬司法所擴展閱讀
合肥的大專院校:
合肥包括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徽商職業學院、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以及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等38所院校。
Ⅲ 農興鎮的社會事業
加強城鎮建設,做大、做美、做特主鎮區。按照「淮軍故里、園林特色」的定位,高規格、高標准、高品位規劃和建設小城鎮,圍繞紫蓬山風景名勝區,加強文明創建工作, 做大、做美、做特鎮區。上半年投資200多萬元修通鎮區通往農興中學的道路,肥西高中城概念性規劃已開始啟動,徽商職業技術學院一期主體工程已接近尾聲,預計9月份可接受新生,紫蓬中心小學規劃設計、征地和工程招投標已結束,即將開工建設,年底主體工程將完成,將形成安徽外國語學院、文達學院、徽商學院、農興中學、紫蓬中心小學等組成的文教基地。
紫蓬鎮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投資120萬元的鎮計生服務所已經建成,並於7月份投入使用。投資80多萬元建成司法所、矛盾排查調處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已經投入使用,進一步方便了老百姓辦事。啟動紫蓬鎮綜合文化站和完成全鎮廣播「村村通」工作。今年「村村通」水泥路建設已經啟動,積極配合做好森林大道拓寬改造建設。
紫蓬鎮加強黨的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順利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和「三強型」村幹部標准要求,圓滿完成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換屆任務。換屆後,村幹部人數50人,職位進一步減少,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快推進社區和「和諧村居」建設。完成燎原社區組建工作,做好燎原社區和諧村居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在全鎮各村(居)建立廉勤組織。認真開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推進年活動,進一步修訂了機關管理制度,興建的機關食堂正式投入使用,接待全部安排在食堂,大大節約了開支。
紫蓬鎮抓好常規工作,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繼續抓好計劃生育工作,堅持「村為主」不動搖,進一步創新包保責任製做法,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醫療衛生工作,積極做好民政工作。繼續支持團委、婦聯、工會、統戰、宣傳、武裝、老齡委和關工委開展工作,鼓勵創新做法,力爭創出特色,確保完成任務。做好綜治維穩和信訪工作,加強平安示範村建設。加強「五五普法」和依法治鎮工作,不斷提高群眾法律意識,確保為該鎮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和諧的氛圍。
Ⅳ 張樹聲的主要階段
張樹聲,字振軒,於道光四年(1824年)出生於肥西張老圩(今屬紫蓬山管委會)。張氏家族是當地一個大家族,據家譜記載:張氏為清河郡,百忍堂。先世自江西遷合肥之南鄉;明季有鏊公者,再由南鄉遷西鄉,世居周公山下。至張樹聲一代,已傳衍十一世。張樹聲的父親名張蔭榖,是一位取得郡庠生 名號的讀書人。張樹聲自幼生長於一個書香門第,其父治學以實行為先,沉潛經史,貫通大義,尤其側重於經世濟時之務,不屑於凡夫俗儒、記誦詞藻的風氣。
張蔭榖學業勤勉,但科場卻始終不順,三應秋試皆未能中式。由於家口眾多,食指浩繁,生計日漸蹙迫。無奈之下,他只得放棄舉業,為生計衣食奔忙。每晚便教諸子讀書,授解課文,剖析意旨,講解不倦。同時還要他們臨帖習字,眾子在嚴父訓導下,不敢懈怠,也能旦夕勉勵,學識皆日漸精進,為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張樹聲兄弟九人,他排行居長,二弟樹珊、三弟樹槐、五弟樹屏,後來皆為淮軍將領。樹聲受到家學薰陶,志向高遠。少年時期,他刻苦用功,績學勵行,除重點攻讀「四書」「五經」外,於天文、歷算,地理、兵法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同時學友中甚為傑出,深得學界耆宿的贊賞,預言此子日後必成大器。不久,樹聲即以博學冠群,錄取為縣學廩膳生員(簡稱為廩生),就是可以獲得朝廷錢糧資助的優秀生員。正常途徑一般都是經過科舉考試,考中者可以依次升為國子監學生(貢生)、舉人、進士,取得功名,然後進入仕途,平步青雲。
張樹聲平日憑窗苦讀,但卻無意於功名。每有客至,愛談天下形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深植在他的心中。離家不遠就是周公山,傳說為三國風雲人物周瑜年輕時讀書的地方,張樹聲幼時就特別崇拜周瑜,常和夥伴們登山遊玩,來到山頂周公廟、周公洗硯池等處,憑吊這位古代文武兼備的英雄。他曾寫有一首《過周公瑾墓》的詩中,就有「鼎足功收一炬紅」,「半壁江山效死忠」之句,抒發了立志報國的情思。 清代咸豐年間,社會矛盾激烈,內憂外患,天下大亂。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大半個中國,捻軍在淮河流域與之遙相相應,江淮地區到處土匪、盜賊猖獗橫行。合肥西鄉民眾惶恐不安,父老鄉親經常聚集在士紳張蔭榖家中,磋商應對之策。當時,各地有辦理團練以自保之舉,曾國藩就是在籍辦理團練而創建湘軍的。於是,張蔭榖挺身而出,率先捐出家中存糧數百石,並動員富裕人家出資,貧窮之戶合力,招募青年壯勇,親率樹聲、樹珊、樹屏、樹槐數子,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築堡壘寨(後擴建為今天的張老圩),創辦團練,以圖自保。團練初成,張蔭榖便制定了條約紀律,定期集訓,使得鄉民同心,西鄉局勢得以基本穩定。他們還與周圍不遠處的大潛山劉銘傳、紫蓬山周盛波、周盛傳等部團練互相呼應,號為「三山」團練,聲勢較大。
當時西鄉團練聲勢之盛,「百里之內,互為聲援;賊來則戰,去則耕;賊近則守,遠則出擊。」 不但地方官奉為上賓,時相招請出戰;團練之間則是「寇至則相助,寇去則相攻,視為故常。」 據說,葉志超為謝先亮團練練勇時,途遇一女,強行搶奪過來。後來,卻知此女竟是張氏兄弟的中表妹。其中有實力者如劉銘傳,更思「乘時糾集團眾,獨樹一幟,為異軍之突起」 。據說,肥西幾路團練一度准備加入太平軍,會盟定議時,忽然大風刮斷旗桿,劉銘傳軍師劉盛藻以為「天不助也」,遂未成行。
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太平軍攻克武漢後,沿江而下,很快席捲皖省。攻佔安慶後,繼續北進,所到之處,清軍望風而逃,不戰棄城。曾先後數圍廬州,咸豐八年(1858年)還取得著名的「三河大捷」。在此期間,張家團練多次受清朝官府之命,受道員李元華指揮,在本縣及六安、霍山、無為等地參與抵抗太平軍的戰斗。後來,又為李鴻章父刑部郎中李文安所招,在廬州一帶圍攻太平軍。李文安去世後,張樹聲率部又回到李元華部下,曾外出至無為、巢縣、潛山、太湖等地作戰,累功被保薦為同知。由於他和李文安、李鴻章父子相互過從的關系,為以後隨召集組建淮軍打下基礎。 同治元年(1862年),湘軍統帥曾國藩由於「三河大捷」之役湘軍大敗,主力被殲七千餘眾,無力分兵援滬,命當時為其幕僚的李鴻章招募兩淮營勇,組建「淮軍」,以補湘軍力量的不足。李鴻章受命後,正躑躅間接到曾雖其父辦團練、抵禦太平軍的張樹聲派人送來的一道稟帖。帖中張樹聲洞陳安徽形勢,表示了願意投效的意圖,還談了合肥西鄉團練的一些情況。於是,李鴻章即將此信轉呈曾國藩,並附信寫到:
張生血性忠義,歷年辦團帶勇,現居廬六交界,結鄉民築數十寨以自衛。肥、舒賊不敢近,可謂疾風勁草矣。所陳皖事亦有體要,謹將原件附呈鈞閱……
曾國藩閱信後,對張樹聲大加稱贊:「獨立江北,真祖生也!」於是,李鴻章給張樹聲復函,要其帶劉銘傳、周氏兄弟、潘鼎新、吳長慶等人來安慶建面。張樹聲接信後,立即奔走聯絡各家團練首領,憑籍李氏父子在鄉辦團練所建立起來的關系網,各團練頭目踴躍響應,過程比較順利。同治元年(1862年)新年一過,首批招募的樹(張樹聲)、銘(劉銘傳)、鼎(潘鼎新)、慶(吳長慶)四營陸續開到安慶集中。曾國藩對這批新招淮勇十分關注。各路團練來不久,曾國藩就在府中親自召見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等新任營官,以及准備充當營官的李鶴章、吳毓芬、吳毓蘭、張樹珊、周盛波、周盛傳等十餘名將領。以張樹聲領頭,劉銘傳等人排班而入:
靖達體修碩,而劉公短小精悍,文正迎至廊下。蹀躞往來,獨步至兩小時之久,未出一語相諮詢。自靖達 以次,肅穆寅恪,鶴立鵠候,莫敢聲咳。時壯肅 氣最盛,以文正之侮已也,揮袖磨拳,勢將用武。在此間不容發,文正遂笑迎之曰:「諸君均人傑也,今日之會,天其有意致中興乎?已飭麾下列幾筵,請與諸君聚飲,盡今日歡。」席次,暢談用兵方略,規復計劃,沆瀣相合,有如宿契。
曾國藩推重「相人術」,常常先憑對手下相面(即所謂第一印象)作出考評。觀察下來,發現張樹聲最為沉著耐心,而劉銘傳則性格暴烈,二人尤得曾國藩之賞識。未過幾日,李鴻章正式移駐北門外新營盤,建立起獨立的指揮部,標志「淮軍」正式建立。曾國藩親自「為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糧之數,悉仿湘勇章程,亦用楚軍營規訓練之……」 。在淮軍組建過程中,主帥李鴻章始終身在安慶,淮軍初創時的主體部分——廬州團練,基本上都是由張樹聲聯絡邀約的;「樹聲為言劉銘傳及周氏兄弟才武,左提右摯,各建旗鼓,淮軍之興實樹聲之倡也。」 由於李鴻章在廬州團練的各種關系和基礎,也由於張樹聲的奔波勸說和積極倡導,淮軍的組建、招募才得以比較順利。因此,完全可以認為張樹聲是淮軍的實際組建者或聯絡召集者。 淮軍成軍後不久,就在李鴻章帶領下,自安慶乘輪沿江直赴上海。張樹聲帶所部「樹」字營,與劉銘傳「銘」字營、潘鼎新「鼎」字營等13營,共約6500人一道前往攻打太平軍。剛到上海時,當地官紳看到這些來自江淮鄉間的士卒布巾裹頭,衣衫襤縷,兵器形制雜陳、簡陋不堪,「皆笑指為丐」。李鴻章則激勵大家:「軍貴能戰,非徒飾觀美,待吾破敵懾之,笑未晚也。」不久,淮軍果然打了幾場惡戰,成功守滬,頓時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
在和太平軍對壘中,張樹聲所率「樹」字營,先後參加多次激戰,雖多次損失慘重,但也立下不少軍功,受到褒獎。其中如四江口之戰、無錫盪口之戰、攻克江陰之戰、蘇州之戰,等等,或為主攻,或為伏援,或為突襲。其弟張樹珊更是勇猛善戰,屢立戰功。其他如董鳳高、王孝祺等都是樹軍猛將。在蘇州之戰中,李鴻章用招降之計,騙得太平軍守軍八王投降獻城,得手後又背信棄義殺掉八王,導致牽線招降的洋人常勝軍首領戈登與之翻臉。但城池已得,其奈我何!
隨後,在李鴻章的率領下,張樹聲與劉銘傳、周盛波等人率部又參加圍攻常州之役,攻佔常州,擒殺太平軍護王陳坤書、佐王黃和錦等,劉銘傳還在護王府中無意得到國寶「虢季子白盤」。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曾國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國終被鎮壓。此間,張樹聲前後數十戰,因功從道員升至以按察使記名,獲卓勇巴圖魯名號。
毋庸諱言,淮軍在歷次作戰中,也是大肆殺戮、掠奪。初期,淮軍本無軍餉,全靠掠奪維持。據記載天京被曾國荃湘軍攻破後,湘軍入城多大肆搶掠,「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擔負相屬於道。」湘軍將領蕭某「搶天王府金銀,舉火一焚以滅跡。」曾國藩向稱治軍嚴正,尚且這樣,可知淮軍也大體相似。淮軍將領戰後個個發財,家資巨萬,難說與此無關。
不久,捻軍又起,張樹聲再次率「樹」軍隨從曾國藩剿捻。次年,受曾上奏保薦,實授直隸按察使,「樹」軍將交由其弟樹珊統領。在湖北德安一次剿捻戰斗中,張樹珊因輕敵冒進,被大批捻軍馬隊圍困被殺。據說當時受傷倒地未死,捻軍在查看時,發現他外著軍服,內襯湖綢短襖,知非普通士兵,於是補上一刀身亡的。張樹聲得到弟弟死訊後,迅即趕來收攏殘部,繼續參加剿捻作戰。後來,在李鴻章的指揮下,用劉銘傳的「設圍追剿」之策,終於同治七年(1868年)將捻軍東、西兩部先後鎮壓下去。捻軍既滅,淮軍各部處「銘」、「盛」等部外,其他大部裁革。樹軍也相應裁撤,後來,五弟張樹屏就任太原鎮總兵後,曾奉命招募6營,稱為「樹」字新軍。 兩江總督曾國藩對張樹聲的才幹十分賞識,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即上奏任命他為徐海道,協助其處理地方事務,在本地幾位同為團練出身、同時走出的淮軍將領中,相對來說是較早的。吳汝綸後來評價:「樹聲以諸生值世亂,受知國藩,……在軍、在官決事有程,暇輒不廢記覽,於淮軍中最為儒將,其從行間入官及擢任疆吏,亦於淮軍諸將最為先達。」
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於同治八年(1869年)奏調張樹聲擔任直隸按察使,這是一個專管司法、監察、刑名的職務,也簡稱「臬司」。張樹聲到任後,立即著手清理積案。由於連年戰亂,直隸一省的訴訟案件積壓萬余件。各級官吏為之疲於奔命,民生之困均由於此。曾國藩與張樹聲首先籌劃清理辦法,形成《清訟事宜限期功過章程》。然後,張樹聲實力奉行,不長時間將積案全數處理完畢。由於政績卓著,張樹聲於調補山西按察使、布政使,不久再升至護理山西巡撫。同治十年(1870年),張樹聲升為漕運總督,此後又擔任過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等職。
張樹聲在淮軍諸將中,是除李鴻章之外最早得任督撫一品大員要職的,一直官運亨通。清代官制以文制武,非文途出身者難至督撫,武途出身積功一般只至提鎮,難以再往上升至節制一方的總督、巡撫之位。劉銘傳軍功卓著,但因武將出身,官至提督後一直未能上升,最後清廷因迫於其保衛台灣,且逢台灣建省,才得以授其台灣巡撫之職的,這已是光緒十年(1884年)了。淮軍將領中進士出身的劉秉璋 、潘鼎新 後來均出任督撫。有清一代,武員而至督撫者寥寥無幾。
張樹聲任官期間能夠勤奮努力、廉潔奉公,也取得一些值得稱道的政績。例如:漕運總督時根據實際情況,上奏朝廷,提出改河運為海運。原先漕運經由運河,但由於年久失修,節節淺阻,加之「黃水日益泛濫,運河愈形淤塞,……水落砂停,幾成平陸。」因此,他力請將長江以北河運改為海運,保證了漕運暢通;在擔任江蘇巡撫及署兩江總督時,張樹聲積極組織進行太湖流域水利興修。太湖流域歷經戰亂之後,水道淤塞,洪災不斷。上奏朝廷後,他組織人員疏浚河港、修建橋梁水竇(涵洞)等等,「使入湖之水分出各港,暢流達海,不致下壅上溢。」並以蘇、滬二厘局厘捐銀二十九萬五千餘兩,用於開支,不加重地方負擔,當地百姓得到受益。
張樹聲還針對吏治腐敗加以整治。當時為了籌餉,允許人員捐資補缺,江蘇一省「各班捐省人員,分發到省道、府以至未入流,現計不下二千餘員」,實在無缺可補。這些捐資者大多是抱著「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想法,任職之後難保不貪腐。因此,需要加以改正。但是,捐資補缺的做法「事關籌餉全局,何敢率議更張」,只能奏請朝廷,暫停江蘇分撥,對吏治加以整治。
光緒元年(1875年),張樹聲丁母憂去職回鄉。在故鄉期間,他曾聯合劉銘傳等人在離故居張老圩不遠處,創辦「聚星書院」,請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題寫匾額、門聯,培養故鄉人才;還曾應主持修復巢湖姥山文峰塔的吳毓芬之請,題寫 「勢如湧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至今石刻塔匾仍高懸塔中。光緒四年(1878年)起復後,張樹聲歷任貴州巡撫、廣西巡撫。其間,著力剿平黔、桂等地李揚才、蒙老忿等匪亂。光緒四年(1878年)進京覲見,受到當政的慈禧太後召見。召見中,慈禧詢問了一些辦理洋務、國家自強之策及地方民情的問題,張樹聲一一作答,並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光緒五年(1879年),張樹聲升任兩廣總督,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任上,張樹聲重視辦理南疆海防、陸防,也順應洋務自強的時勢,開辦了一些造船、辦學、架築電線、修建炮台等洋務,收到一些成效。值得稱道的還有「禁闈姓」、「洋葯土煙稅釐」等項。所謂「闈姓」,實為一種類似於今天彩票的賭博方式,當地雖然屢經申禁,仍是愈演愈烈,「賭日盛而民日貧」。因此,他堅決反對有人提出的「開禁抽捐」之議,從嚴加以禁止。洋葯、土煙實即鴉片。鴉片戰爭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之後,吸食鴉片實已無法禁止,但鴉片毒害尤深。張樹聲上奏朝廷,採取加徵稅釐的辦法加以控制,以期逐步減少民眾吸食,在當時不失為一種無奈之舉。 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李鴻章因丁憂回藉,奏由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樹聲接任不久,就遇到朝鮮發生內亂。以朝鮮國王之父李罡應為首的保守派,因不滿國王李熙、王妃閔氏推行新政,以剋扣兵餉為由聚集亂兵生事,沖擊王宮,燒毀日本使館,殺死日本練兵教頭崛本等7人。日本領事花房義質連忙逃回國內搬兵。朝鮮國王、閔妃亦不知所蹤,國內亂作一團。日本早有侵略日本之心,趁此事件正欲借端發事。當年農歷是壬午年,所以史稱「壬午事變」。
數日後,在中國天津的領選使金允植、魚允中,向清廷稟報事實真相,請求宗主國出兵靖難。朝鮮古有「箕子之國」稱謂,明清以來,向為中國的宗藩國。張樹聲接到報告後,一面上報總理衙門請示辦法,一面致電李鴻章磋商意見。由於擔心日本借機介入,而軍機不可延誤,張樹聲立即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持自己親筆信函,去山東登州見到「慶」軍主將、官任廣東水師提督的吳長慶,並約吳長慶至天津面商對策。吳長慶接信後聞變即行,立即趕赴天津。剛住進事前安排好的公館後,張樹聲即帶著一名隨員,「微行至該公館,密商派兵東征」。因為知道當時「日本在北京、天津都有間諜」,非得如此才能保密。
張、吳商定對日採取強硬外交政策的方針後,吳長慶立即趕回軍營,發出緊急命令,預備開拔。數日內,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威遠」軍艦,及招商局「鎮東」、「日新」、「拱北」等輪船,將吳長慶部五營近三千人馬東渡朝鮮。登陸後,吳長慶、丁汝昌以及隨行馬建忠、袁世凱等人查明情況,採取迅速果斷措施,緝拿主要兇手,設計扣押肇事主謀大院君李罡應並立即乘軍艦解付中國,使事態迅速平息下來。日本領事花房義質搬兵來遲一步,剛到朝鮮港口,已見多艘中國軍船停泊,「日本大將海軍卿屯兵海口,相顧錯愕,狡謀不敢發。」 最後被迫接受簽約撤兵。這次軍事行動運籌得非常成功,使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與日本交涉中處於極其有利的位置,朝鮮轉危為安,也使中國避免了唇亡齒寒的不利局面。
正是由於張樹聲能夠及時果斷、迅速調派淮軍吳長慶部自山東渡海入朝,平息朝鮮內亂,杜絕日人覬覦,才較為順利地使事件基本圓滿解決。這次事件,是晚清時期中日三次糾葛 中,第二次取得勝利。事後,有人評價這一次如果還是李鴻章的話,以他一貫優柔寡斷的作風,斷不至如此迅速。張樹聲果斷指揮成功處置事變後,清廷下旨:「此次朝鮮亂軍生變,張樹聲相機調度,督率有方,著賞加太子少保銜」。 張樹聲前後兩次任職兩廣總督。作為守護中國南疆的鎮守大員,竭盡全力辦理南疆海防、陸防,雖因時勢所限、朝廷戰和不定、官員相互掣肘,經歷戰敗,飲恨終身。但其加強南疆海防、陸防思想的種種舉措,還是取得重要作用,為後來中法越南戰爭「鎮南關大捷」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光緒五年(1879年)十一月,張樹聲就任兩廣總督不久,就對南疆海陸防問題作了實地察看和部署。兩廣東接福建,西連雲南,有著千裏海疆和越南邊境。當時,法國已侵入越南南部,時時准備北侵。越南原為中國藩屬之國,越南不保則中國邊境不寧。對於法國蓄謀侵佔越南、進謀兩廣的戰略意圖,張樹聲早有察覺和防備。當其還在廣西巡撫任上,就命令統領左江防營的記名提督黃桂蘭以出境剿匪名義,進入越南境內的諒山、高甲等地安插勇營,擇要駐防,一邊剿匪,一邊加強防守准備。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南海邊防日漸廢弛。張樹聲看到原有虎門、長洲等處炮台或年久失修,或無人值守,一旦作戰不堪一擊;輪船一項更是空白。
光緒九年(1883)秋,法國開始侵略越南北方,越南國王請援,形勢非常嚴峻。當時,張樹聲正在病休,聞訊立即奏請督師抗擊,朝廷猶觀望不決,來允。不久,戰事轉緊,清廷於是令其回任備戰,張樹聲聞令即行,購帶槍炮,奏調吳宏洛淮勇五營同往。同時,購帶了部分當時較為先進的哈乞開司、毛瑟各兵槍和克虜伯過山炮。到粵後,立即派遣將領募兵訓練,分布駐守各處要塞;並致電國外,訂購克虜伯大炮二十餘尊、毛瑟精槍數千桿,及水雷、電線、炸葯、棉葯等戰備物資,刻期運到。
1884年(光緒十年)二月,中法越南戰爭正式爆發。駐越法軍進攻越南北圻,清軍陳得貴、徐延旭、黃桂蘭等部不敵敗退;不久,又失守重鎮北寧。清軍未能及時組織反攻,提督黃桂蘭竟然因敗感憤自殺。與此同時,駐扎越南的黑旗軍劉永福率部英勇抗法,卻數戰皆捷。四月,朝廷以戰敗並應張樹聲自請,開其兩廣總督之缺,專門治軍;不久又予革職留任處分,仍辦理廣東防務。五月初,清軍潘鼎新、王德榜部在觀音橋擊敗法軍進攻,取得勝利。但此時朝廷卻戰和不定,忽而談判,忽而開戰,寄空想於外交調停。不久,法軍轉向進攻台灣,挑起第二階段戰爭,突襲福建馬尾船廠,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時,清廷才被迫正式下詔對法宣戰。
雖然張樹聲一心抗擊法軍入侵,但他此時已經重病纏身,「肝風旋動」,卧床不起了。只能依靠淮軍舊將潘鼎新、吳宏洛,以及原屬樹字營的將領王孝祺、董履高等人在前線指揮作戰了。後來,清軍老將馮子材率蘇元春、王孝祺、董履高等人,取得「鎮南關大捷」,大敗法軍,收復涼山,終於打退了法軍侵略的囂張氣焰。廣西戰場上的勝利,有力支持了劉銘傳的抗法保台。 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張樹聲因病請開去總督缺後,專治軍事。他親駐黃埔行營,督率諸將備戰。每日登山涉海相度形勢,布置安排「攔河、阻船、安雷、發電、截擊、援應」等各項軍事准備措施。由於「炎暑鬱蒸,海風尤厲,病體不支。……終以積勞過甚,受病已深,服葯亦不效。」此時,張樹聲已經「蕭然布被,伏枕支離,流涕嗚咽……,昏瞀譫語,率皆部勒防勞,語或大呼開炮擊賊。」最後,張樹聲因病勢加劇,於九月初八日(10月26日)病逝於軍中。
張樹聲是淮軍將官中很有政治卓識的人。他臨終前,冒著遭受譴責的風險,以「鳥死鳴哀,……垂死涕泣,不知所雲,謹伏枕口授《遺折》」,委託繼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兵部尚書彭玉麟等人代為轉呈清廷。他在《遺折》中痛陳國事,請及時變法以奠國家長治久安。他首先分析了當時大清王朝面臨的國際形勢:
泰西之人,負英鷙之性……挾其輪船槍炮之堅利,以與我中國從事。數十年來,俄羅斯侵軼於北方,日本窺伺於東海,英吉利由印度、緬甸以規滇、藏,法蘭西據西貢、海防而謀滇、粵,雎盱怪狀,日益難制。
當時,西方列強自北向南,有俄羅斯、日本、英、法各國環伺左右,但是,「中國蹈常習故,衣冠而救焚,揖讓而拯溺,其何以濟耶?」他希望皇上和朝廷能「斷自宸衷,通籌全局,……中外臣工同心圖治,勿以游移而誤事,勿以浮議而隳功,盡窮變通久之宜,以奠國家靈長之業,則微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這是自己「終夜感憤,與世長辭,終難瞑目者也。」
這是一篇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張樹聲看清楚西洋立國具有本末,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一心為其體,輪船大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為其用。今中國遺其體面而求其用,必無功效。所以他奏請清帝宸衷立斷,毅然采西人之體以行其用。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變法維新,方足以圖自強。李鴻章等人所徘徊瞻顧不敢奏陳的意見,都由張樹聲以臨死的哀鳴,披瀝痛陳於清帝之前。其言雖未被採納,而後來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張樹聲已樹其先聲了。
張樹聲病逝後,朝廷於十月二十三日下達諭旨:「張樹聲才識優長,勤能練達,戰功卓著,由道員洊擢封圻,於吏治、營伍、馭遠、籌防諸務,均能實心規畫。……留辦廣東防務,正資倚畀。茲聞溘逝,悼惜殊深。加恩著照總督例賜恤。並將事跡宣付史館立傳。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同時予謚「靖達」。
張樹聲病故後,靈柩運回故鄉肥西縣,安葬於周公山西麓。張樹聲的遺著有《張靖達公奏議》八卷,為其幕僚何嗣焜將其歷年奏疏143篇,編為八卷,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刊印成書。此書記載張樹聲從政後的一些決策舉措,及其自強維新思想的發展過程,具有較高史料價值。另外,還有收錄張樹聲書信、奏對等篇的《張靖達公雜著》一卷傳世。
Ⅳ 合肥大專學校分數線多少
高職200分。
2021年安徽省高考錄取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文科:一本560分,二本519分,高職200分。理科:一本488分,二本415分,高職200分。
合肥共38所大專院校,部分簡介如下:
1、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95年的合肥中德印刷培訓中心。1999年,在培訓中心基礎上,籌建合肥印刷技術學校。2004年,升格為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 蒙城縣籬笆鎮--【2021安徽高考分數線公布】、網路--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網路--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網路--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網路--徽商職業學院、網路--安徽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