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系統解釋

刑法系統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31 11:26:44

① 中國刑法的體系

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是當前我國刑法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表明,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本系,又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當時不得不從學習蘇聯開始。五千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了我國自己的刑法學教科書。這些教科書所建立的刑法理論體系雖然在某些問題上反映了我國刑法實踐的特點,但從總的方面看,無論是基本內容還是體系結構,都非常明顯地打著蘇聯刑法理論體系的烙印,即一方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反映了社會主義刑法的本質;但另一方面又把犯罪構成提到不適當的高度,並似此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的體系。後一種做法存在許多缺陷。因為,研究犯罪構成本來是為了解決構成犯罪的標准問題,但是犯罪構成本身並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一個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就此確定該行為構成犯罪,要確定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還必須藉助對危害程度和罪過程度的判斷以及對應否受刑罰處罰的認定,如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正當防衛的,緊急避險的行為。相反,一個行為不完全具備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不能確定該行為就不構成犯罪,如犯罪的預備等。並且,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無法說明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過程度與刑罰輕重的關系,不能指導刑罰的適用。因此,隨著刑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許多同志都提出了建立中國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的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為我國刑法理論的研究帶來了光輝燦爛的春天,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我們自己的刑法理論體系,並且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建立了系統地反映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包括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法學教材《刑法學》在內,我們的刑法理論體系還是以蘇聯40—50年代的犯罪構成理論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在一些基本原理上沒有突破蘇聯刑法理論的框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李光燦同志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刑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現是:
1.充分反映了我國刑法在體繫上的獨創性。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刑事法制建設經驗教訓,批判地借鑒我國古代和外國的刑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孕育而誕生的,在體繫上具有獨創性。例如,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刑法的指導思想和制定根據,這是其他國家的刑法所沒有的。我國刑法在明確規定犯罪概念的同時,又明確規定了不負刑事責任的一些情況,還明確規定了「死緩」制度和減刑制度。這些在刑罰體繫上都是獨樹一幟的。在刑法分則體繫上,我國刑法根據公民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原則,按照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主要方面,對犯罪進行分類,也具有獨到之處。我國刑法體繫上的這些創新,在《刑法論》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並在許多問題上還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了系統深刻的發揮。例如,在「犯罪」一章中用二萬多字展開論述刑法中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在「刑罰」一章中,對「死緩」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死緩」制度存廢的爭論、現行刑法關於「死緩」的規定等作了詳盡的論述。
2.認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刑法論》在自己所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注意總結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踐,研究社會現實中各種犯罪的特點及其活動規律,探討同犯罪作斗爭的有效途徑。
《刑法論》在論述犯罪的本質和社會根源時,除了概括論述剝削階級社會犯罪的本質和根源外,著重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犯罪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從罪犯本身的特點、犯罪分子的社會聯繫到犯罪現象生存和持續的時間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當前犯罪規律的特殊性,論證了對犯罪進行綜合治理的方針。
在關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的概述中,《刑法論》除了論述該類犯罪的概念、特徵和構成外,還著重論證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意義,研究了該類犯罪的規律及其在當前形勢下的特點,指出了同該類犯罪作斗爭時應當注意的問題。在研究故意殺人罪時,《刑法論》除了論述故意殺人罪的概念、特徵和處罰之外,還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論述了殺人罪的歷史根源,分別介紹了「文革」以前、「文革」期間以及當前故意殺人罪的基本情況,分析了這三個不同時期故意殺人罪的類別、原因和特點,提出了對故意殺人案件定罪量刑應當注意的問題。
所有這些,都使刑法理論研究緊密地與我國刑法實踐相結合,使它的研究成果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能夠直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服務。
3.放棄了以犯罪構成為中心建立刑法理論體系的傳統。《刑法論》雖然也堅持了犯罪構成理論但並沒有把它提到不適當的程度,沒有以此為中心建立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其最明顯的突破表現在犯罪論的體系和分則各章的論述之中。
1952年蘇聯司法部全蘇法律科學研究所集體編著的《蘇維埃刑法總則》[1]中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章,犯罪的概念;第二章,犯罪構成;第三章,犯罪客體;第四章,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第五章,犯罪主體;第六章,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第七章,免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第八章,故意罪的發展階段;第九章,共同犯罪。
198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高等學校法學統編教材《刑法學》中的「犯罪論」[2]體系是:第六章,犯罪概念,第七章,犯罪現象及其原因,第八章,犯罪構成,第九章,犯罪客體;第十章,犯罪客觀方面,第十一章,犯罪主體;第十二章,犯罪主觀方面;第十三章,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第十四章,故意犯罪的階段;第十五章,共同犯罪。[3]
而《刑法論》第二章所建立的「犯罪論」體系是:第一節,犯罪的階級性質和根源;第二節,犯罪和刑事責任;第三節,犯罪中的因果關系;第四節,刑事責任年齡;第五節,故意犯罪;第六節,過失犯罪;第七節,刑法中一些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第八節,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第九節,共同犯罪。
從上述比較清楚地看出,《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幾乎一致,與《刑法論》與《蘇維埃刑法總則》在「犯罪論」體繫上則完全不同。那麼,這種不同有何優點呢?
我們認為,《刑法論》把犯罪構成置於犯罪概念之中,有助於用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木質特徵統轄犯罪構成的各個要件,不再使人感到犯罪構成可以獨立於犯罪木質特徵之外而存在。把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作為犯罪的兩大類型重點進行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在主客觀方面的不同特點和各自的發展規律,從而克服過去把它們放在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進行研究所造成的人為局限,使刑法理論研究更能符合犯罪的客觀實在。把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各種不負刑事責任的情況放在一起專門進行研究,能夠在區分罪與非罪的問題上給人以系統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傳統的犯罪論體系在這個問題上所造成的零碎現象。此外,《刑法論》在分則部分對各類犯罪的研究中,也不是以犯罪構成為中心,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有關問題的論述與我國關於該類犯罪的立法,把該類犯罪的法律特徵與歷史演變結合起來論述,從而使讀者能夠深刻把握各類犯罪的本質,獲得對各該類犯罪的木質和構成要件的一致認識。
《刑法論》在體繫上的這些創新,使我們感到,這是一部我國自己的刑法學。當然,《開J法論》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方面,還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在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方面,還有探討的餘地,在許多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
在《刑法論》的啟迪下,我們對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產生了一些初步的想法。藉此機會,我們不揣冒昧地把它奉獻給讀者,祈望得到刑法學界同仁們的指教。
我們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是指充分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刑法意識,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刑事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能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刑法的基本要求的理論體系,它應當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與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相結合、把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新的刑法意識相融合的理論體系。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除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刑法思想為指導,保持我國刑法理論的社會主義方向之外,還應當著眼於以下幾點:
1.在刑法理論研究中反映我國刑法制定、施行的時代特點,為實現刑法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在結束了長期存在的「左」的指導方針,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條件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之的。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作斗爭下,維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所必需的這些環境。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日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加強和健全,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涉及我國在

② 刑法法律法規包括哪些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沒有什麼法規,再有的話就是一些對刑法的司法解釋,但法條就一部。

③ 《刑法》中有關計算機犯罪的內容是什麼

第二百八十五條 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版算機信息系權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八十六條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八十七條 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④ 刑法解釋中,體系解釋和補正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1、意思上的區別

體系解釋,又稱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專條文放屬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

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2、意境上的區別

體系解釋是將法律條文或法律概念放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來理解。

補正解釋是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它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通過解釋補充刑法的錯誤。

3、法律規定的區別

體系解釋在刑法解釋中意味著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

補正解釋則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⑤ 計算機網路犯罪的刑法的規定與完善

對計算機網路犯罪,根據罪刑法定的原則,應當適用中國現行刑法第285條,286條規定的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的犯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從法條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規定重點在於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對中國刑法的規定有進一步完善之處。
1.如今網路侵入,偷窺、復制、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數據、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壞性病毒、邏輯炸彈或者放置後門程序的犯罪,是按照現行刑法第285條、286條的規定定罪量刑,但是量刑相對較輕,例如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法定最高刑為3年,從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出發,對這類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犯罪應當提高法定最低刑而處以重刑,甚至生命刑。同時,針對網路犯罪與計算機操作的直接關系,建議廣泛地適用財產刑和資格刑。比如沒收作案用計算機設備及與之有關的一切物品、設備;禁止犯罪分子從事與計算機系統有直接關系的職業等。
2.網路犯罪具有跨國性的特點,而中國刑法很難對境外從事針對中國的計算機網路犯罪產生效力,建議加強國際間司法管轄權的協調,與盡可能多的國家簽定雙邊引渡條約,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3.網路色情傳播犯罪、網路侮辱、誹謗與恐嚇犯罪以及網路 詐騙、教唆等犯罪,在本質上屬於傳統型犯罪。但是鑒於網路犯罪的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建議在法定刑的規定上,可以較普通侮辱、誹謗罪,詐騙罪、教唆犯從重處罰。
4.在網路犯罪中,特別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比較大。他們雖然一般沒有成年人網路犯罪的商業動機或者政治目的,但是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一樣嚴重。建議對青少年的此類犯罪在主體責任年齡上可作適當降低。

⑥ 如何系統學習德日刑法

德日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創始於貝林格,發展到今天被認為已經成熟。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是德日犯罪論體系的一個基本框架。構成要件是指在刑罰法規中除去法律效果(法定刑)之外的部分。而違法性是指行為違反刑法法規,即行為為刑法所不允許。有責性是指就犯罪行為對行為人的非難。 依照貝林格的設想,構成要件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也就是說,構成要件是刑法法規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但是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暫且與規范意義無關。一方面承認構成要件是刑法規范所規定的行為類型,一方面有認為這種類型專門體現在行為的客觀方面與規范意義無關。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單純把構成要件當作一個純理論的東西,倒是可以接受這種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說法。但是,如果脫離了法規范,其自身也就失去了研究意義。既然不能脫離法規范,當然在構成要件中就不能忽略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的存在。麥耶爾承認在法律上的構成要件中,有規范要素即違法要素和主觀要素。認為構成要件相符性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和憑證。也就是說,如果有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僅此即可以推定為違法,二者的關系就和煙與火的關系一樣。麥耶爾是以「文化規范」的概念為基礎來考慮法規范的。法規范即是國家的文化規范,因而所說的違法,無非是違反了此種意義上的法規范。既然如此,國家是怎樣來確認文化規范的呢?那就是通過刑事立法,由刑法法規規定構成要件。因此,我們就可以說構成要件是違法性的認識根據。只要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一般情況下就可以確認違法。鮑姆戈爾登在他的《犯罪論的構成》中,構想了一種取消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的差別界限的犯罪論。(P24) 雖然許多德日刑法學者早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而且爭論也不小,但是卻對貝林格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即所謂的三段論卻還是情有獨鍾,在德日學術界有一種傾向,即要把構成要件從實定法的規定中解放出來,專門強調它的類型意義。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與其傳統理論不無關系。但是筆者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對構成要件的內容還沒有真正的釐清,以至於這種理論傳到我國還是貝林格時代的所謂的「純正的」三段論。之所以說是純正的,在我國大多數刑法教材中或者論文中,都把構成要件符合性當成是純客觀的,記述性的。而且以此認為德日的三段論具有層次性,具有開放性,這不能說不是一種誤解。有唯體系論的傾向。 但是自梅茨凱爾提出了新的三段論,即行為+構成要件+有責性,佐伯千仞、瀧川幸辰、井上正治等都沿用了這種體系,發展到現在,違法類型(構成要件)基本上得到了德日刑法學界的認可。 只要承認構成要件與刑法法規之間的密切聯系,構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違法性的征表,所以構成要件符合性也是違法類型。如果還堅持原來的「三段論」那就會形成先入為主的傾向。按照現在德日所流行的犯罪判斷過程三段論,構成要件符合性是認定違法性和有責性的事實依據,行為只要符合構成要件,原則上就可以積極地推定其有違法性和有責性,而在違法性和有責性的階段上,只要消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不是違法和有責行為就夠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如在違法性的論述上,重點探討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排除違法事由;在有責性的階段上,重點探討期待可能性以及違法性意識等排除責任事由)。這樣,違法性階段和有責性階段的任務,只是說明什麼樣的行為不違法和沒有責任,而不用積極的探討什麼樣的行為違法和什麼樣的行為有責。 在責任阻卻事由這一問題上,根據新三階段的理論,把故意和過失納入犯罪構成中,阻卻了故意和過失自然也就否定了犯罪構成。所以這與本文論證違法阻卻事由的理由差不多,這里不再具體的論述。但是關於期待可能性到底如何定位,還是有必要闡述一下,期待可能性的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適法行為,就不能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至於期待可能性在構成要件理論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德日刑法大概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包含在故意、過失中的要素,或者說是故意過失的要素。第二種觀點認為,期待可能性是與責任能力,故意、過失相並列的第三個責任要素。第三種觀點認為,責任能力、故意、過失是責任的原則要素,期待可能性則是責任要素的例外要素,因此,缺乏期待可能性是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所以雖然上面三種觀點存在著差異,但是把期待可能性作為一種責任阻卻事由是不容否定的。 雖然德日的犯罪構成在形式上還在堅持著貝林格遺留下來的三段論,但是,在實質上,三者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不清,犯罪構成的客觀性和記述性已經悄悄變質,構成要件的屬性已經產生結構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並非僅為量的變化,而是質的變化。構成要件已經不再是框架性的,而是有了「評價」這一實質性意義,使得違法性,有責性已為構成要件所包容。

⑦ 系統講解刑法的微信公眾號有哪些

法學公眾號很多,按照不同分類有不同專長的公眾號。

1、普法類——主要面向非法學專業的普羅大眾
① 法律讀庫(賬號:lawreaders)
法律讀庫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技術信息中心趙志剛維護,目前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趙志剛是一個人來做這個公眾號,他自己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說這個公眾號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關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檢察院的,所以公眾號選文偏政治類,譬如新法發行、法治現狀等,專業性不強。個人覺得,對於法學專業的人來講,法律讀庫主要是用來隨便看看了解時事的。

② 法律讀品(賬號:lawread)
這個微信公眾號是由福建省平潭縣檢察院助理檢察員自己做的,文章性質和法律讀庫很像。由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都是在微信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候辦的,所以粉絲積累量很大,因此公眾號也比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眾號都是個人利用業余時間運營的,文章以轉發為主,個人認為質量並不高。當然,如果目的只是隨便看看,那麼這兩個號十分適合。

③ 律政觀察(賬號:lvzhenggc)法律博客(賬號:falvboke)一號專案(賬號:yihaozhuanan)等
這些屬於相較於法律讀庫和法律讀品來講次一檔的普法類公眾號。所謂次一等是指推送內容的數量以及內容涵蓋面以及賬號粉絲量。當然,這里的賬號粉絲量是源自於我長期關注,從他們文章的閱讀量里推測出來的。

2、學術類——以法學學術研究為內容的嚴肅公眾號
① 法影斑斕(賬號:funnylaw1978)
法影斑斕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辦的。首先我先來科普一下何帆法官,這是一名學者型法官,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躍,著有《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等書,並翻譯了《美國最高法院通識讀本》《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等多本銷量非常高的書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帶很多個人粉絲(粉絲似乎叫盒飯?)。文章多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創,因此質量確實很高,主要涵蓋法院系統的嚴肅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長的法律趣聞。缺點是更新少(目測現在兩周一更?)且文章略長,不適合微信閱讀。盡管如此,法影斑斕的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量還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閱讀量來排名的話,法影斑斕絕對能排第一。

② 中國法律評論(賬號:chinalawreview)
這個法律出版社主辦的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全都是嚴肅的學術探討,文章質量很高,從排版和選文上也能看出來公眾號做的很用心,不過粉絲量並不是很大,可能是這個年頭大家都傾向於快速閱讀快速消費了吧,很難沉下心好好看一篇嚴肅的文章。

3、學生類——以法學院學生為主要用戶的公眾號
① 律芽(賬號:newlegal)
這是北大法學院的學生辦的公眾號,文章內容涵蓋職業發展類(如實習技巧、律所動態)、學術類(比學術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稍淺顯易讀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熱點話題)以及實習職位推送(整理近期實習職位發布)。北大的學生辦的,沒有盈利的負擔,整體做的很精當,選文質量也挺高,實習信息經常會有一些北大內部福利發布,對於正在上學或者初入職場的人來講非常適合。

② 智合學院(賬號:hexueyuan)
是智合東方的三個公眾號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過沒有學生辦的那麼接地氣,但文章質量還是不錯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較易讀。

4、訴訟實務類——定位為做訴訟、尤其是民商事訴訟的律師
① 天同訴訟圈(賬號:tiantongsusong)
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傳說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這兩年非常關注互聯網,又出了無訟閱讀app,還在搞天同碼和每周蔣講,所以公眾號自然也做得比較專業,文章質量很高,當然專業性也很強,適合專業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賬號:gaoshanlegal)
這是由高杉峻律師做的公眾號,高山峻還是很牛的一個搞民商的律師,所以公眾號質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讀,當然也非常專業,我是經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師從業經驗才能一目十行的讀的比較順暢吧,不過我估計對於業內人士來講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5、非訴實務類——定位為做非訴、尤其是資本業務的律師
① 智合資本市場(賬號:heziben)
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個公眾號,做的不錯,主要是分享資本市場的最新資訊、一些事件的解讀以及法律和互聯網相關的一些事情。感覺智合也是比較關注互聯網領域,他們搞了一個網站,不過似乎沒什麼用的樣子。當然,他們家的公眾號的質量還是很好的。

② 財經(賬號:mycaijing)財新網(賬號:caixinwang)
這兩個其實不是法律類賬號了,關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財經類的傳統紙媒,做個公眾號自然是質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訴類下面推薦這兩個是因為真正關注資本市場的法律信息還是得直接關注財經類的賬號,而且我的幾位經濟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裡轉這兩家的文章,說明兩家的文章還是值得關注的。

最後說一句,公眾號不用關注太多,一個類別關注一個就夠了,其他的小號就算有好文章,大號也會發現並轉載的。

⑧ 刑法解釋中,體系解釋和補正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體系解釋,又稱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中專乃至屬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熱點內容
不阻止自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9 17:57:17 瀏覽:874
經濟法的定義是什麼 發布:2025-10-09 17:55:37 瀏覽:772
行政訴訟法及實物 發布:2025-10-09 17:46:18 瀏覽:921
行政法日期問題 發布:2025-10-09 17:36:32 瀏覽:981
司法部發檢 發布:2025-10-09 17:33:35 瀏覽:456
經濟法題目擬寫合同 發布:2025-10-09 17:29:19 瀏覽:154
小學生道德講堂體會 發布:2025-10-09 17:18:49 瀏覽:75
新編經濟法教程2019年 發布:2025-10-09 17:09:13 瀏覽:768
園林公司法律分析 發布:2025-10-09 16:37:01 瀏覽:685
則依法治國 發布:2025-10-09 16:28:25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