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以前有民法總則嗎

以前有民法總則嗎

發布時間: 2020-12-31 12:11:54

A. 民法總則適用之前糾紛如何處理,訴訟時效有哪些規定

民法總則頒布實施前的糾紛的訴訟時效,一般是適用於民法通則規定。但民法總則延長了訴訟時效是出於保護權利人的目的,因此,在民法總則實施,後權利人適用民法總則時效提起訴訟的,義務人以時效抗辨的很難得到支持。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一條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四條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

第一百九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第一百九十七條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

《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第一百三十八條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九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第一百四十條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律對訴訟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



    B. 時效只有一年的特殊規定,再民法總則中有沒有修改

    《民法總則》並沒有對時效為一年的特殊規定作出修改。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版一款權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民法通則》原規定的普通訴訟時效為二年的訴訟時效期間作出了延長。需要注意的是,《民法總則》規定了普通時效和最長時效,但未將《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時效納入。至於《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時效,有論者認為《民法總則》沒有將其吸納,表明一年時效已被《民法總則》廢棄。對此筆者認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四種適用一年時效的事項不在「法外空間」或「不管地帶」,《民法總則》立法者也不可能存在對一年時效舊規的疏忽,因而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由於《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時效所適用的那些事項屬於具體事項,不宜在《民法總則》之中予以規定,須留待《民法分則》相應篇章加以吸納或修改。在《民法分則》制定之前,仍然屬於「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之列。
    上述觀點參考於中國法院網
    民法總則:普特時效之適用關系論
    2017-04-24 14:51:16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余文唐

    C.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3)以前有民法總則嗎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D. 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一、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1、《民法總則》將各項私法規則的共同要素加以歸納和抽象,並在民法典總則中集中規定,從而避免民法典各分則將同一個問題重復規定或設置大量採用准用性條款,加快民事立法體系化的步伐和民法典的頒行。

    2、《民法總則》使民法的各部分形成一個邏輯體系,而不是各種民事制度的機械組合。總則條款有利於統領分則條款,確保民法典的和諧性。在此種模式下,一般規定對特殊規定的適用具有指導意義,而特殊規定又優先於一般規定而適用。這就形成了一個從一般到具體的有內在關聯體系。增強了法典整體的邏輯性和體系性。體系設計不僅關系民法典的質量和生命力。

    3、《民法總則》不僅僅有利於具體制度和規則的體系化,而且總則之中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所體現的價值理念對整合整個民事立法具有重要意義。總則的設置對於法官理解總則所彰顯的價值,並通過其解釋和運用法律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整個民法典價值和內容的一致性。

    4、民法總則是民法規范的生長之源,在民法典其他各編對某個問題沒有具體規定的時候,可以通過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加以彌補,從而發揮填補法律漏洞與法律空白的作用。這保持了法典的抽象性和開放性。抽象化的總則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彈性,這樣就使民法條款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二、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是為了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而制定的法規,2016年06月27日,《民法總則(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待通過之後頒布實施。

    《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起統帥、綱領作用,保障競爭、公平、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及和睦、健康、親情的家庭生活秩序。其規定的內容包括基本民事主體和關系的定義,民法體系內通用的原則,與法律系譜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等。

    《民法總則(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附則,共186條。

    E. 中國民法總則有過幾次修訂

    您好,《民法總則》發布不久,目前並沒有經過修訂。於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此外容是《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至今沒有修改過。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F. 民法總則生效,那之前發生的案件可以適用嗎

    關於這個問題,上海高院的法官已經做出了詳盡細致的解答。節選一部分,供大家參考。這次修改把原文中的圖片也搬運過來,方便閱讀。

    如何處理訴訟時效新規定的溯及力

    1、《民法總則》實施時舊法訴訟時效已屆滿的,無溯及力
    從訴訟時效作為消滅時效的性質來看,此時請求權人的時效利益事實上已經享受完畢,訴訟時效已因此而歸於消滅,不可能因新法的實施而使已消滅的時效重新「激活」(見圖一)。從實踐效果來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賦予請求權人重新計算時效的權利,就會產生一種不符合邏輯的結果:即在前後兩段時效未屆滿的期間(從舊時效產生到舊時效屆滿、從《民法總則》實施到新時效屆滿)中間還存在一段時效已屆滿的時間(從舊時效屆滿到《民法總則》實施),而且也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穩定現存社會秩序的制度本意。因此,在該情況下以不賦予請求權人溯及保護為宜。

    圖五

    G. 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定抄義不同

    ①民法通則是中襲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H. 以前不是有民法嗎為何又要頒發總則這到底是在做什麼

    以前叫做民法通則,是上世紀的產物,裡面規定的很多內容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形專勢。而且我國又在屬實行依法治國,必將完善法律,制定法典。所以近年來一直在准備民法總則,民法總則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基本制度,在以後還會規定各分則篇,主要是物權、債權、婚姻家庭等。

    I. 新的《民法總則》施行後,三年的訴訟時效是否具有溯及

    最高法民一庭明確:2年和3年訴訟時效銜接適用規則!

    標簽: 訴訟時效 民法通則 民法總則 抗辯權 司法解釋 分類: 法律實務

    問:民法總則實施前,已逾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但未滿3年,權利人起訴應否予以保護?
    答:民法總則在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基礎上,對訴訟時效制度作出重大調整與重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調整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有觀點認為,民事主體權利受到損害事實發生在民法總則實施前,雖權利人提起訴訟已超過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但由於2017年10月1日未滿3年,根據民法總則規定,應受3年訴訟時效期間調整,權利人起訴應予保護。

    我們認為,首先,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不行使權利,在該期間屆滿後,發生義務人可以拒絕履行其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制度,其目的在於促使權利人行使權利、穩定法律秩序和維護交易安全。
    其次,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分別規定3年與2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屬於相同事項上作出的不同規定,效力等級上處於同一位階,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在民法總則施行後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應為3年。
    再次,權利人的權利受到損害的事實,發生在民法總則實施之前,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在2017年9月30日前已經屆滿的,義務人已經確定取得了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抗辯權,該抗辯權不因民法總則施行而消滅。
    另外,按照民法通則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在2017年10月1日前尚未屆滿的,義務人的訴訟時效抗辯權系在民法總則施行後產生,基於新法施行及新法關於訴訟時效規定有利於保護權利人等因素考慮,此時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規定產生溯及力,不再適用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律師總結:簡單說,在新法施行後沒有過兩年期限的,則適用三年訴訟時效,否則適用兩年訴訟時效。

    J. 民法總則具有哪些中國特色

    民法總則的內容在主要繼受之前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體現了鮮明中國特色。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第1條明確了民法的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了總則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總則是第一次在立法上將其正式列為法律的內容,體現了我國要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

    2、確立了「綠色」原則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原則是五大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表現出民法保護范圍的擴大,除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環保是全世界的呼籲,但只有我國的民法總則中作了原則性規定,具有中國特色。

    3、法人分類體系有突破和創新

    民法總則第三章45個法條專門規定了法人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和創新在於法人的分類體系。民法總則中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大類。這種分類方法有別於西方國家採用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分類,同時也是在民法通則的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法人分類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可以說,民法總則的法人分類體系體現了法典化立法機關應有的理性,直接反映了我國現實的國情,表現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4、規定了「好人條款」和「保護英烈條款」

    民法總則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於善意救助人緊急救助中給被救助人造成損害不承擔責任的規定,體現了法律上鼓勵見義勇為,弘揚助人風尚。民法總則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英雄、先烈犧牲後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其精神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對英烈人格的損害也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民法總則》規定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1、確定了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了處理民事糾紛,在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是民法首次對善良風俗習慣的效力做了一般性規定。中國幅員遼闊,民俗各異,為了更好解決民間糾紛,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十分必要。

    2、胎兒利益受保護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內容。比如關於民間「遺腹子」是可以享有繼承權的問題,還有胎兒在母體未出生期間受外力傷害待其出生是可以請求損害賠償的這類問題,根據民法總則都是能夠得到法律支持的。這條規定說明胎兒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只不過其權利能力是附有解除條件的,即出生時死體的,上述民事權利能力自始是不存在的。

    3、自然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調整為8歲

    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接受別人贈與、獲得獎勵,或在其父母離婚時確定其與哪方共同生活時需徵求孩子意見等。自然人的限制行為能力由原來10歲調整為8歲符合時代特點。

    4、明確了監護原則,豐富了監護的種類

    民法總則中有14個法條專門規定監護制度。首先,民法總則確立了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原則。其次,民法總則擴大了被監護人范圍,除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還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把智力減退的高齡老年人納入監護范圍,符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是十分必要的。監護種類除了傳統的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以外,民法總則還增加了遺囑指定監護(第29條)、協議監護(第30條)和意定監護(第33條)。

    5、強化人格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主體的15種人格權,比民法通則規定的人格權明顯增多。其中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個人信息三種沒寫「權」字的人格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屬於自然人的本源性權利,由此衍生出其他具體人格權和當前未規定但因維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須保護的其他權利。保護個人信息實質是保護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此外,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等權利」表明立法技術上採用非限定主義,對人格權的規定體現開放性,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產生法律要予以保護的新生人格權,人格權是民法中不斷發展的新生領域。

    6、訴訟時效制度有了新規定

    關於訴訟時效在民法總則中有以下新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統一延長為三年,從而擴大了對權利人的司法保護范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其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從而加強了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訴訟時效的適用是非職權主義,即人民法院在訴訟中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只有當事人主張情況下方可適用;對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不適用訴訟時效。

    熱點內容
    不阻止自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9 17:57:17 瀏覽:874
    經濟法的定義是什麼 發布:2025-10-09 17:55:37 瀏覽:772
    行政訴訟法及實物 發布:2025-10-09 17:46:18 瀏覽:921
    行政法日期問題 發布:2025-10-09 17:36:32 瀏覽:981
    司法部發檢 發布:2025-10-09 17:33:35 瀏覽:456
    經濟法題目擬寫合同 發布:2025-10-09 17:29:19 瀏覽:154
    小學生道德講堂體會 發布:2025-10-09 17:18:49 瀏覽:75
    新編經濟法教程2019年 發布:2025-10-09 17:09:13 瀏覽:768
    園林公司法律分析 發布:2025-10-09 16:37:01 瀏覽:685
    則依法治國 發布:2025-10-09 16:28:25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