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再罰司法解釋
『壹』 行政處罰的一事不二罰原則是什麼意思
一事不二罰(款)原則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內處容罰。
解釋1:「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既針對同一行政機關,也針對不同行政機關。
解釋2:只針對「罰款」,不能類推適用到其他類型的處罰,即不排除並罰。
參考:http://www.dongao.com/zcswsks/ssxgfl/201405/157079_2.shtml
『貳』 求《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的司法解釋
沒有司法解釋。只有處罰法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叄』 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原則是《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即「對當事人的同一專個違法行屬為, 不得給予兩次以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一規定的含義是: (1)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同時違反兩個以上的法律, 法規的規定, 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但如果處罰是罰款, 則只能罰一次, 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其他處罰行為。 (2)行為人的一個行為, 違反一個法律, 法規規定, 該法律法規同時規定施罰機關可以並處兩種處罰的, 不違背一事不再罰原則。 (3)違法行為性質嚴重已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同時, 依法應予行政處罰的當然適用。 (4)同一個行為, 需要分別對單位和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的,不屬於一事再罰。 你可以對照一下了。
『肆』 一事不再理原則法律內容
民事訴訟中,抄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再行起訴。
從法院角度講,就是不得再受理。 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的訴訟請求。因為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者已被法院裁判,當然就不得再起訴,法院也不應再受理,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也避免當事人糾纏不清,造成訟累。
法條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伍』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區別
第一,行政訴訟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一般都是參考民事訴訟中的這一原則。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款被普遍視為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法律淵源。該條款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第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判斷標准
(一)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第一款明確了重復起訴的構成條件,按照該規定,法院應從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三個方面對後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進行考量和認定。
當事人相同。按訴訟法理論,當事人的「同一性」並不僅限於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名稱相同,即使數量不同也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比如前訴為多人共同訴訟,則只要後訴中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與前訴相同,則無論前訴中共同訴訟人是否全部參與,都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因此,滿足該條件的關鍵是,後訴的當事人是否是前訴裁判中所約束的人。
2.訴訟標的相同。訴訟標的相同是指訴訟對象相同,即前訴和後訴的當事人所主張的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相同。該條件是判斷訴訟標的同一的核心要素,目前對判斷訴訟標的觀點各抒己見,但都莫衷一是。
3.訴訟請求相同。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通過法院向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具體權利。同一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相同的實體權利的主張。
若當事人又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訴訟請求再行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使前訴與後訴的訴訟請求有所不同,但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了前訴的裁判結果,就構成實質上的同一。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所規定,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如何理解「發生新的事實」是能否被法院受理的關鍵點。
其中「發生新的事實」,需滿足以下條件:
1.「發生新的事實」是指生效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的事實,而不是原生效裁判未查明或涉及的事實,也不是當事人在原裁判中未提出的事實。
2。原審裁判結束前已經存在的事實,當事人應主張而未主張的事實,不屬於「新的事實」。判決生效後獲取或製作的,用以證明裁判生效前已發生事實的補強證據,不屬於「新的事實」。
3.「新證據」的提出不能等同於「發生新的事實」,只有新提供的證據能證明雙方爭議的主要糾紛,也證明了新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注意:新的證據必須是生效判決書做出後新發生的。
(5)一事不再罰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另外在行政處罰中也參考「一事不再罰」的原則
一、何為「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同種類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個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罰款只能一次。
參考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 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八條
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 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 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 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 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 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 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陸』 刑法里有一罪不二罰司法解釋嗎
刑法第10條規定了一罪不二罰的原則:無論是中國公民不是外國人,凡在我國領域外犯罪,依我國刑法應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依然可以依照我國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到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柒』 法律上「一事不二訴」原則指的是什麼(具體點)
「一事不二訴」原則即「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項規定,任何人依一國法律及刑事程序經終局判決判定有罪或無罪開釋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審判或判刑。因此一事不再理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普遍應遵循的國際准則。
1、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再行起訴。
從法院角度講,就是不得再受理。 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的訴訟請求。因為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者已被法院裁判,當然就不得再起訴,法院也不應再受理,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也避免當事人糾纏不清,造成訟累。
法條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刑事訴訟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九、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第177條:在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理由,並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
第117條:(四)依照本解釋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撤訴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人民檢察院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自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第188條: 對於自訴案件,人民法院經審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起訴。(六)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以外,自訴人撤訴後,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
上述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之所以會有如此不同的規定(民訴中一般受理,刑訴中一般不受理),其根本在於民訴中當事人有相當大的訴權處分權。
3、行政訴訟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⑴ 第36條: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訴的裁定確有錯誤,原告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原准予撤訴的裁定,重新對案件進行審理。
⑵ 第37條:原告未按規定的期限預交案件受理費,又不提出緩交、減交、免交申請,或者提出申請未經批準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在按撤訴處理後,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再次起訴,並依法解決訴訟費預交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7)一事不再罰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案例:
8歲中年婦女賴某因在市場檔鋪與鄰居鄭某發生口角,被鄭某的兒子踢了屁股一腳,賴某在一年半時間內3次起訴鄭某,要求鄭某賠償醫療費、營養費、精神損失費等費用。記者昨日從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獲悉,該院第一次判決支持了賴某醫療費損失1078.4元後,第二次、第三次均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2014年11月26日,在東莞市塘廈鎮某市場,48歲中年婦女賴某與鄰居47歲的鄭某是相鄰檔鋪,當天雙方發生了爭執,賴某對鄭某罵個不停,鄭某兒子實在忍不住,用腳踢了賴某屁股一下,賴某撲倒在地,鄭某老公送賴某到醫院做了X光檢查,並支付150元檢查費,檢查結果顯示問題不大。但其後,賴某越想越生氣,向當地派出所報警,雙方在民警主持下達成調解,由鄭某支付給賴某500元,雙方以後互不追究。
雖然賠了錢,但賴某依然怒氣難消,分別於2015年1月7日、2015年10月28日、2016年4月19日起訴鄭某,第一次起訴要求鄭某賠償誤工費、伙食費、營養費、醫療費等9000元,第二次起訴要求被告鄭某賠償醫葯費2451元,第三次起訴要求被告鄭某賠償醫療費、誤工費、伙食費、營養費、精神損失費,共計9374.36元。
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法院已於2015年3月30日作出第一次判決,支持了原告賴某醫療費損失1078.4元。賴某不服提起上訴,東莞中院依法維持原判。由於賴某第二、三次起訴,均無法證明提交的醫療費用票據與其受傷的關聯性。法院作出的第二、三次判決均駁回了賴某的訴訟請求。
來自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的主審法官表示,賴某在第三次起訴時,法院明確告知其訴請的部分醫療費已經在前兩次生效判決處理過,起訴人再次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法院對已處理過的醫療費票據不予受理,僅對新提供的票據予以立案,後法院認為該票據和原告受傷沒有關聯性予以駁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事不再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屁股被踢一腳起訴3次 法院「一事不再理」
『捌』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指的是同一行政違法,在規定的整改期間不能再次處罰。2012年被處罰過,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玖』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一定問題: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制裁,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今後不再重犯同一違法行為。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規定一事不再罰的范圍是有限的,僅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而不限制其他行政處罰種類的第二次或多次適用,在我國目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繁多、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解決多頭處罰、重復處罰的問題。可以說,這條規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理論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及其協調。但我們不能據此來否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存在,這條規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於理論上不成熟。
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所謂「違法行為」指當事人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而非其他違法或違紀行為。「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了一個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一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當事人在客觀上僅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違法事實。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後可以根據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筆者就一事不再罰原則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談點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一事不再罰原則的涵義
什麼是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拾』 一事不二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司法解釋:
本條是對行政處罰的一事不再罰原則的規定。 一事不再罰是行政處罰的重要原則之—。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指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共同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實是指同一個違法行為,即從其構成要件上,只符合一個違法行為的特徵。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據。 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應當把握兩個要點:第一是,同一違法行為已經受到行政處罰,不應根據同一法律依據再受處罰;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再給予同一違法行為行政處罰。 為此,要明確一個問題,一事不再罰與並處和不同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進行不同的處罰是幾個不同的概念。並處是同一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給予不同形式的處罰,這是法律、法規和規章所允許的。同一法律規范規定不同行政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有處罰權,亦是合法的。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既要防止重復處罰、多頭處罰,又要防止對這一原則作擴大解釋,使違法者逃脫應受的處罰。 罰款是行政機關強制違法當事人承擔金錢給付義務,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額錢款的處罰形式。本條規定的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的行政處罰,對限制行政機關的隨意性,限制和杜絕亂罰款、濫罰款現象,做到公正處罰,使違法行為與行政處罰相適應,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具有很大作用。 不同法律規范對同一領域的社會關系進行交叉調整,造成同一行為違反不同法律規范的情形。這種現象在理論上稱為規范競合。對於規范競合,刑法中適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從規范競合這一法律現象出現的原因看,刑法和行政處罰法領域的規范競合具有共同性,在處罰的適用上,也應該具有相通之處。但是,與刑法不同的是,行政處罰法所設定的罰種之間不像刑法罰種那樣具有明顯輕重不同的等級順序。本條的具體規定,採取了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將罰款這一處罰形式確立在一事不再罰的「罰」范圍內。而如果其他法律規范規定了其它形式的處罰,則可以作出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