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冒名

民法冒名

發布時間: 2020-12-31 16:22:31

1. 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 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犯罪,根據法律觀點,犯的是什麼罪

屬於的,犯了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

依據《中華人民版共和國刑法》第二權百八十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民法冒名擴展閱讀:

冒名頂替他人的相關要求規定:

1、姓名權侵害主要表現在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如發現上述情形,權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害等。

2、侵權法關於訴訟時效,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2. 我的名字被人冒名頂替很多年了,現在我還能維權嗎

《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版變自己的姓名,禁權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侵犯了姓名使用權。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行為自20年後才終止,訴訟時效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起算,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個人言,供參考

3. 單位領導弄虛作假,冒名頂替,算不算侵犯公民民主權利或者侵犯人權。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故單位的假冒行為侵犯了你的姓名權。

4. 一個關於民法冒名行為/無權處分/無權代理的問題

這么簡單的問題,明顯和代理沒半毛錢關系。
首先,這是一個冒名行為,其次這明顯回是一個無權處分。
是否構成答善意取得,你看善意取得的四個要件是否滿足啊,受讓人為善意,且進行了公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
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嗎?
不是。
所以你提的什麼問題啊,善意取得和合同無效怎麼就發生沖突了啊。
至於無權處分影不影響合同效力,在司法實務中有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樓上還法律團的?這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了。

5. 冒名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

一、冒名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

1、概念上,冒名頂替是指冒用他人身份並以他人的名義處分財產或者從事其他民事活動的行為。無權代理是指代理人不具備代理權而實施代理行為。

2、結構上,冒名頂替所從事的活動自始至終僅存在雙方結構,而無權代理存在的是三方結構,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相對人三方結構。

3、具體到冒名頂替與無權代理。首先,無權代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體現被代理人的意願,而冒名頂替則完全是違背了被冒名者的意願其次,無權代理以代理人的身份進行民事活動,而冒名頂替則是自稱本人。再次,無權代理一般不會表現為侵權行為,而冒名頂替的行為是侵權行為。

二、無權代理的法律後果

既為無權代理,就要看構成狹義的無權代理還是表見代理,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法律後果。

1、表見代理。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本條即所謂的表見代理。構成表見代理後,對於相對人與本人之間的法律後果,法律作了規定。

2、狹義的無權代理。未構成表見代理時,對於相對人與代理人之法律後果,法律有明確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和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無權代理行為,本人不予追認的,應由該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承擔民事責任。但該責任的後果為何,我國法律並沒有規定。

(5)民法冒名擴展閱讀:

無權代理的法律效果

(一)因被代理人的追認而產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有追認權,通過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可使無權代理行為中所欠缺的代理權得到補足,轉化為有權代理,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

被代理人追認權的行使,有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所謂明示的方式,指被代理人以明確的意思表示對無權代理行為給予承認。所謂默示的方式,是指被代理人雖沒有明確表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但以特定的行為,如實際履行無權代理行為所產生的義務或實際接受享有無權代理所產生的權利,視為默視承認無權代理行為。

(二)因被代理人的拒絕而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行為發生後,被代理人享有追認或拒絕追認的選擇權,代理行為處於效力未定的狀態。如果被代理人明確表示拒絕追認或在催告期內不作出追認的表示,就可視為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不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時,並非不發生任何法律效果。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可見,在無權代理未獲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人應對第三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第三人明知代理人屬於無權代理,仍與其實施民事行為的,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6. 冒名頂替合同效力如何

合同主體錯誤,屬於無效合同。冒名頂替者因此要承擔由此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賠償。

7. 民法通則實施前冒名參加工作能認定為無效嗎

答: 民法通則實施前冒名參加工作能認定為無效的
祝學業有成
步步高升

8. 民法 姓名權 侵權行為的構成條件

一般有這兩種:
1) 盜用他人姓名:這是指未經本人同意‌,‌擅自以該人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或者從事不內利於姓名權人、容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2) 冒用他人姓名:這是指冒名頂替‌,‌亦即行為人完全以姓名人的身份從事活動‌。冒用他人姓名由於完全以姓名權人的身份進行活動‌,‌故其危害往往甚於盜用他人姓名‌。
辨別他人是否侵犯了姓名權,主要看是否具備構成侵權的4個要件:第一、需要有侵害的事實存在。即由於他人侵權而造成被侵權人財產上或人身上的損失或損害;第二、侵權行為違法。第三、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第四、違法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或是故意或是因過失而造成他人損害。此例張秀的行為已經明顯侵犯了張玉秀的姓名權,應對其承擔侵權責任.

9. 司法考試民法 盜用和假冒他人姓名的區別

根據抄我國《民法通則》和有關的司法解釋,盜用和冒用他人姓名的區別在於:

1、盜用他人姓名。這是未經他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的行為。例如自稱是某名演員的弟子,以吸引觀眾,擅自以某名教授的名義為自己的作品作序,以蒙惑讀者等。盜用他人姓名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或牟取其他利益.

2、假冒他人姓名。這是冒名頂替,即使用他人姓名並冒充該人參加民事活動或進行其他行為假冒他人姓名與盜用他人姓名的區別在於:前者侵權人妄稱自己既是某人,侵權人完全以姓名權人的身份從事活動; 後者侵權人是用他人的名義為一定行為,不妄稱自己就是某人。

10. 身份證被人冒名頂替侵犯了本人什麼權利

侵犯的是身份證本人的姓名權,可以按照侵權責任法對其要回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答

《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冒用。

侵犯姓名權主要表現:

1、干涉他人決定、使用、改變姓名。

2、盜用他人姓名。盜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經他人同意或授權,擅自以他人的名義實施某種活動,以抬高自己身價或謀求不正當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進行活動,以達到某種目的。

姓名權侵害主要表現在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如發現上述情形,權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給予撫慰金(名稱權不得主張)等

熱點內容
不阻止自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9 17:57:17 瀏覽:874
經濟法的定義是什麼 發布:2025-10-09 17:55:37 瀏覽:772
行政訴訟法及實物 發布:2025-10-09 17:46:18 瀏覽:921
行政法日期問題 發布:2025-10-09 17:36:32 瀏覽:981
司法部發檢 發布:2025-10-09 17:33:35 瀏覽:456
經濟法題目擬寫合同 發布:2025-10-09 17:29:19 瀏覽:154
小學生道德講堂體會 發布:2025-10-09 17:18:49 瀏覽:75
新編經濟法教程2019年 發布:2025-10-09 17:09:13 瀏覽:768
園林公司法律分析 發布:2025-10-09 16:37:01 瀏覽:685
則依法治國 發布:2025-10-09 16:28:25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