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辯論賽

司法辯論賽

發布時間: 2021-01-04 09:39:55

司法獨立在當今中國可以推行嗎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可以和局限性和為什麼不可以嗎辯論賽用㈳

在中國,所謂的司法獨立,非常有局限性。因為,各地方法院都吏屬於地方政府管轄,這種情況對民告管形成了極大的阻礙。

Ⅱ 求有關法律的辯論賽辯題

辯題1:

正方抄: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利大於弊

反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弊大於利

辯題2:

正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反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辯題3:

正方:實體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

辯題4: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題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法律制裁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道德教化為主

辯論6: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論7:

正方:杜絕盜版,消費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絕盜版,政府扮演比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

辯論8:

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辯論9:

正方:同性戀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反方:同性戀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辯論10:

正方:iq誠可貴,eq價更高

反方:eq誠可貴,iq價更高

Ⅲ 辯論賽 法治重要還是德治重要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一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凸現出德治的重要性。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公共社會規范的內容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社會結構的復雜程度直接決定了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方式。在結構簡單的社會中,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的空間極為有限,經濟組織、家族組織、政治組織等往往合而為一。緊密的社會關系、巨大的共同利益和人們生存的彼此依賴性,迫使人們不得不自覺地遵守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規則。這時的公共社會行為規范是以習慣、族規和宗教體現的。在這種結構簡單、規模狹小的社會里,社會成員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還未充分凸現。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生產方式的變更以及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維持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手段也隨之改變。社會結構越復雜,社會活動的空間越廣闊,個人行為所影響的直接對象就越少,行為後果的直接利益影響也越不明顯;相反,在社會幅員廣大、組織結構復雜、人口眾多而且流動量大的社會背景下,個人的隱匿條件(如居住分散、固定交往率下降、網路交往的日益普遍化等)卻不斷增加。這時,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在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維護中的重要性就日益 凸現出來。二是科技的現代化呼喚著德治的強化。如生物學「克隆」技術的發展、網路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倫理、地球生態等問題的提出,都把科技道德問題提到更為重要的地位。高科技的發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德治。此外,人的現代化、政治的高度民主化也對德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現代化首先是觀念現代化,造就現代人,首要前提在於培育現代主體意識。現代主體意識具有廣泛深刻性,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領域;而崇高道德理想信念的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高尚道德品格的培養,是現代主體意識的核心。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正需要以大量具有高尚道德的現代人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的現代人才能具備現代的民主意識。 其次,處於經濟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呼喚著德治的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極大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增強了人們的改革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然而與此同時,意識形態的控制方式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狀況,如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我的滲透將進一步加大;商品交換的法則一旦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域,勢必引發見利忘義、權錢交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減弱;經濟轉型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利益調整以及一些難以預測的突發事件,難免會引發人們思想的波動。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價值觀念也趨向多樣化。面對新形勢,如何在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激盪,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滲透的情況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廣大社會成員中確立起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實現新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強化以德治國,是一個關繫到我國命運和前途的重要舉措。再次,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德治置於更重要的地位。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文化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社會發展中,文化始終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文化更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的綜合國力是包括自然資源、經濟、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國民素質、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財富的形式及對別國的影響力、輻射力顯示其綜合國力。當今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知識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競爭。而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作為文化的核心,在綜合國力中尤顯其重要性。另外,文化矛盾和文化沖突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先進文化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整合民族力量,協調社會運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相應文化環境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必定是不完美的。
提倡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學者早就看出,這一機制下不會產生高尚的人格,他們甚至喊出了「不講道德的經濟學」這樣的口號。在市場經濟社會里,遵守承諾應該是基本的行為准則。但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的。當遵守承諾將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時,市場主體寧願作出違約的選擇。這種利己的運行機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互助精神存在著天然的隔閡,於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對市場的制約作用。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興起,為市場中弱者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充足的理論,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出現則使文明社會的互助精神從法律上找到了依據。 然而,法律的實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當整個社會迷信市場作用的時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決中無法體現。處於弱者的消費者面對一個又一個貌似公正卻完全不同的判決無所適從。我們不缺少市場的理念,也不缺乏對法律的關照,我們缺少道德的支撐。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道德的力量,並且將以德治國作為治國的方略就很有必要了。因為這是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進行校正,也是為法治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基礎。在德治的光輝下,法治的陰影會消除,市場的局限會得到彌補,整個社會將和諧發展。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無論是市場機制還是法律制度本身,都是建立在「性本惡」基礎上的。市場運行機制就是利用人們原始的追求財富的本能推動資源的配置。在一個對財富無動於衷的人面前,市場經濟無法發動起來;但在對財富充滿佔有慾望的人們面前,市場會自行運動。然而,由於市場上每個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必須建立基本的運行規則,法律會在交易中內部生成。當國家順應市場的需要,將市場規律法律化後,市場運行機制就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當國家不能順應經濟的要求,及時將市場的運行規律法律化,或者強行頒布扭曲市場運行機制的規則後,市場就會發生混亂。可以說,市場的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包含著法律規則。然而,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市場運行機制同樣會面臨衰亡,例如當資源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時,競爭的機制就不會發揮作用。這時,人們要麼等待新的市場進入者,要麼坐視壟斷者獨享高額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消費者和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必將遭受損害,法律在這里應該再次發揮作用。這就象是一個不停滾動的鐵環,如果沒有推動者必然會停止轉動,自然倒下。然而,在需要法律的地方,我們往往看不到制度的倩影,法律總是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在各種利益的妥協中誕生。在這些滯後的法律面前,利益的最大受損者往往是弱勢的群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社會和經濟的變革中,承受動盪成本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最弱的人群,而對弱者的保護規則總是在各種利益的較量中姍姍來遲。 既然我們不能依賴市場本身為我們提供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力量,我們也無法保證法律天然地保護社會弱者的利益,我們還能藉助什麼來實現社會的正義呢? 道德,惟有道德!道德可以使市場主體有所顧忌,也會使法律的制定者和適用者擁有基本的准繩。所以,提倡以德治國,實際上是糾正市場的缺陷,也是彌補法律之不足。道德的時代意義不在於維護市場的尊嚴,而是對市場運行機制進行理性的批判。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話,我們應該更深刻地領會其中的意義。 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飛速的變化,處在市場經濟的旋渦中,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接受市場的理念。如果缺乏批判意識,認為市場萬能,甚至讓市場的理念主宰社會的一切領域,其結果將會使一切不可以交易的東西成為交易的對象,一切不可以法治的行為法治化。人們將越來越屈從於自設的規則陷阱,而無法自拔。當年,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曾經從醉心研究的市場「看不見的手」中抽身,探究自己的本行——倫理問題,現代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經濟學中真正的人。而我國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是不是也應該從制度的沉迷中醒過來,關注社會道德的作用?誠然,道德的觀念是多元化的,道德的規則也是非強制的,但關注道德,實際上是關注人本身,它會使市場運行得更有理性,也會使法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Ⅳ 司法與媒體辯論賽四辯稿

四辯稿是有固定格式的,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1.糾錯.總結對手在比賽中版犯下的錯誤,這是需要你權在賽前分析對手的論點,提前准備的,不能上場再准備.重要從邏輯,事例,論證等方面找錯.2.重復論點,加以總結.這個簡單,再把論點強調一遍就好,但注意和一辯溝通好,論點要一致.3.升華.將己方的觀點盡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上,從更高的層面分析辯題,不僅局限於辯題本身,而要涉及更高的價值觀,世界觀,使聽者受到鼓舞.這是最重要的!這是一個參加過一些辯論的辯手的建議.一辯的關鍵在於提出你們比較的標准.
第一段要寫的有,闡釋辯題中出現的名詞解釋比如逆境、人才、人才發展,這個解釋很關鍵,是要為你方觀點服務的;
接著明確提出你方標准,即逆境是利於人才發展的.接下來就要圍繞這個標准分條敘述.
下面二三段要寫論據,需要分幾個大的方面,比如個人,社會,然後再基於每個方面分條敘述,這部分最好引經據典,比如某某名人說過,某某歷史事件證明等等,增強說服力.
你們的論據也不應暴露過多,以免被對方抓到可以攻擊的地方.
最後一段大致簡短總結一下,基於以上觀點,我方堅持認為.
彭雪晴

刑法案例辯論賽一辯陳詞、三辯總結格式範本

張某和李某是構成搶劫罪。【【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內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容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當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吳某隻有10歲)
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張某和李某還犯了第二百六十三條和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
由以上材料來看,張某和李某是構成搶劫罪的,應被司法部門處理,並坐牢的,還要對吳某進行賠償。
(回答的不好,請多包涵)

Ⅵ 100分 在線等 法律有情辯論賽

O(∩_∩)O哈哈~最佳來咯~~~~~下面是對放課能表達和你因該怎麼對應的意見。。呵呵加油↖(^ω^)↗。。我可是沒輸過的(⊙o⊙)哦。。等你好消息。。如果有不懂的就加我吧。。

【 我方認為法律無情.
首先,我們說的無情,不是只殘酷,也不可能是帶任何血腥的惡法,只是指不攙雜私情在其中,正是因為人是感性動物,私情天生存在,所以才需要法律的無情約束.

其次,法律永遠是維護人類社會正義的,為了保證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利益不受侵害,必須要對少數違法者實施無情的法律制裁.

第三,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從血緣家族的氏族公社逐漸演變成為血緣家族的宗法國家,血緣關系是其基礎,中國自古以來以禮入法,親情重於一切,情理大於法理.而進入現代化法治國家,以法治國才是其根本,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能長治久安的標准,這就要求法律必須發揮其國家強制力的作用.

綜上所述,故我方觀點認為 ;法律無情.】

----【對答】對方辯友說得很不錯,可是對方辯友為什麼只看見法律對極少數人的制裁,而沒有看見對大多數人的保護呢?這不是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了嗎?!

我們看看大多人心中最嚴厲的刑法:根據刑
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犯罪後自首的,可以減輕或者從輕處罰。

面對這情的體現,請問對方辯友你還能說法律無情嗎?!

【所以說只有道德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理性,更客觀的法律啊】

---【對答】這種更客觀,更理性的法律不就是追求正義的法律嗎?!不就是法律有情嗎?

【如果法律有情的話,我們要法律干什麼,道德就可以約束我們的行為了。】

---【對答】對方辯友犯了這樣一個邏輯錯誤:麵食就可以飽人,那我們還要米飯干什麼呢?
下面是一些為概念問答。。↖(^ω^)↗
1、從法律的制定來看。制定法律的主體是有情的——不管是古代的少數人立法還是現代的多數人參與立法,都是體現本階級的「情」。我們這里所說的情,不是指私情,而是體現階級意志的情,即因階級立場而表現出的態度。

2、從法律的實施的社會背景來看。現實生活的復雜性是法律所不能面面俱到的,而社會的人文化發展是人類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法律作為反映一個社會進步標准不能無情。

3、從法律的具體操作來看。法律的遵守、執行都要求法律有情。上面講過,這里的情是由階級立場而衍生的態度,而法律主要是用以解決階級內部矛盾的工具。試問,解決內部矛盾還要「無情」嗎?!

4,有情。我方立場中的情決不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愛情,而是體現社會的正義,制度的人道
。5.首先情是一種社會建構,即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而確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意識,並且由感受到的人直接或間接傳播

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法律有情具體是指在立法和執法時,根據的基本意願是階級意志

這是給你的總結陳詞

作為一位公民,我享受著法律溫情的呵護;作為一個執法者,我深諳法律情意的真諦。今天,我很榮幸為有情的法律正名!
對方辯友告訴我們,「法不容情」。其實,這是說在執法過程中,法律所不容的是私情和物慾,是陰暗角落的腐敗與關系。而我們所說的情,恰恰是陽光下的真情厚意,是法律無處不在的人性光芒。如果對方辯友能夠將「情」字放在陽光下,放在正常的范疇去理解,我想我們就不會矛盾了。
今天對方一直強調,「法律無情人有情」。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方需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有情的人能創造出無情的法。其實在現代法制理念中,恰恰要做到「人有情法亦有情」。我們要求執法者懷著對廣大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去執法,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法律公平和正義的情感,才能使群眾真正領會法律公平關懷的真諦,將法律深含的真情普撒人間。
對方今天一再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實,這恰恰說明了法律是「正義與秩序的統一體」,其直接作用是確保社會的公正有序。社會眾生,紛紜復雜,面對文化水平不等,貧富差距迥異的社會群體,法律以一種公平、正義、博愛的面孔昭示於人,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大眾的平等權力,這是不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其實,法律的最高境界不是無情,卻是情與法的完美結合!從西周「明德慎罰」的法制思想,到現在「以人為本」的立法原則,法律無一不承載著立法者的情感和人性的溫暖;從民訴的證明責任倒置,到刑訴的「未成年人不公開審理」,法律體現的恰恰是人文關懷和對人格尊嚴的維護。
當對方看到幾個死有餘辜的極刑犯被繩之以法,而大嘆法律無情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恰恰是法律對被害者的告慰之情;當對方因為又一批罪大惡極的不法之徒受到法律正義的審判,而大呼法律無情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恰恰是法律對更大多數人們的呵護之情。其實,法律一直在以母親般的慈祥注視著善良的人們。當她以對人間公正的追求,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對人價值的肯定,對人潛能的挖掘,對人自由的保障,處處彰顯深情厚意的時候,多麼希望我們能夠明白她的心意,理解她的真諦。唯有如此,違法者才能心甘情願地伏法,被害者才能死心塌地地信法,我們的人民群眾才能真正做到愛法、守法、用法!而這也是今天辯論的意義所在!
法律有情,所以我們公安幹警才能依法辦事,心繫群眾;法律有情,所以我們偉大的黨才能有法必依,依法治國;法律有情,所以我們所有的人在打造平安天津、創建和諧社會,建立法制國家的過程中,才能共唱一曲:一心情似海,感動天地間。謝謝!

Ⅶ 司法比媒體更能制衡政府辯論賽自由辯問題

司法才是國家權力,媒體是社會輿情,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Ⅷ 科學立法和嚴格司法,哪個更能夠促進依法治國辯論賽的辯題,跪求大神!!!

是正方,就是科學立法更能夠促進依法治國,但是不知道怎麼問對方的問題。。。。。

Ⅸ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辯論賽,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問的素材

1.他原本無德,是胎里壞,你和他大講理想道德責任使命光明願景,你是不是單相思?你和孔慶東灌輸「五講四美」能攔住他和記者一媽二媽三媽?你是不是要喂肛門吃飯?
2.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宋襄公是治國理真的明君嗎?
3.毛 澤 東為什麼說「這些條約,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僅只是一種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國作戰是不可能的」?蔣委員長沒試過道德感召日寇?最終得到了什麼?
4.唐僧的緊箍咒是你的德治嗎?
5.我同意你的觀點,德治和法治必須並駕齊驅。但必須有一個有力的補充,德治的盡頭,必須是法治的開頭,對方辯友有懷疑嗎?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蒼白無力;沒有法律,萬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Ⅹ 辯論賽,我方觀點是: 圍觀有利於司法公正 求立論和實例

【辯論賽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系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
(二)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誠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我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
(三)順水推舟
表面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四)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人我方"勢力范圍",使其恰好為我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當然,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復雜,要想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為主還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而這一點卻是無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雙方糾纏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例子或表達上爭論不休,結果,看上去辯得很熱鬧,實際上已離題萬里。這是辯論的大忌。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對方一辯、二辯陳詞後,迅速地判明對方立論中的要害問題,從而抓住這一問題,一 攻到底,以便從理論上徹底地擊敗對方。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辯題的要害是 :在不溫飽的狀況下,是否能談道德?在辯論中只有始終抓住這個要害問題,才能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在辯論中,人們常常有「避實就虛」的說法,偶爾使用這種技巧是必要的。比如,當對方提出一個我們無法回答的問題時,假如強不知以為知,勉強去回答,不但會失分,甚至可能鬧笑話。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機智地避開對方的問題,另外找對方的弱點攻過去。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避虛就實」,「避輕就重」,即善於在基本的、 關鍵的問題上打硬仗。如果對方一提問題,我方立即迴避,勢必會給評委和聽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以為我方不敢正視對方的問題。此外,如果我方對對方提出的基本立論和概念打擊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於敏銳地抓住對方要害,猛攻下去,務求必勝,乃是辯論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於辯論雙方各由四位隊員組成,四位隊員在辯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隊員,在自由辯論中,由於出語很快,也有可能出現矛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當 馬上抓住,竭力擴大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無力進攻我方。比如,在與劍橋隊辯論時 ,劍橋隊的三辯認為法律不是道德,二辯則認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這兩種見解顯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機擴大對方兩位辯手之間的觀點裂痕,迫使對方陷入窘境。又如對方一辯起先把「溫飽」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後來在我方的凌厲攻勢下,又大談「飢寒」狀態 ,這就是與先前的見解發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於急切之中,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八)「引蛇出洞」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膠著狀態:當對方死死守住其立論,不管我方如何進攻,對方只用幾句話來應付時,如果仍採用正面進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要盡快調整進攻手段,採取迂迴的方法,從看來並不重要的問題入手,誘使對方離開陣地,從而打擊對方,在評委和聽眾的心目中造成轟動效應。
(九)「李代桃僵」
當我們碰到一些在邏輯上或理論上都比較難辯的辯題時,不得不採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來化解困難。 「李代桃僵」這一戰術之意義就在於引入一個新概念與對方周旋,從而確保我方立論中 的某些關鍵概念隱在後面,不直接受到對方的攻擊。
辯論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較重要的技巧。 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使知識積累和辯論技巧珠聯璧合,才可能在辯論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十)緩兵之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如下情況:當消防隊接到求救電話時,常會用慢條斯理的口氣來回答,這種和緩的語氣,是為了穩定說話者的情緒,以便對方能正確地說明情況。

【辯論賽流程】

1.正方一辯陳述立論 (3分鍾)
2.反方一辯陳述立論 (3分鍾)
3.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
4.反方二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1分30秒)
5.正方三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 秒)
6.反方三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 (1分30秒)
7.正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 (1分30秒)
8.反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 (1分30秒)
9.自由辯論(雙方各5分鍾)
10.反方四辯總結陳詞(4分鍾)
11.正方四辯總結陳詞(4分鍾)
12.觀眾提問(雙方各回答兩個觀眾提問,每個問題1分30秒)

熱點內容
經濟法廣東葯學院 發布:2025-10-12 06:42:52 瀏覽:874
勞動法中的標准工資 發布:2025-10-12 06:34:55 瀏覽:936
原始點療法治療糖尿病 發布:2025-10-12 06:25:20 瀏覽:42
注冊公司監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6:21:09 瀏覽:192
道德觀古詩 發布:2025-10-12 05:51:21 瀏覽:199
鄉鎮法律服務所屬事業單位嗎 發布:2025-10-12 05:48:41 瀏覽:614
行政復議知識框架經濟法 發布:2025-10-12 05:39:58 瀏覽:915
工傷保險支付條例 發布:2025-10-12 05:32:14 瀏覽:138
正規律師 發布:2025-10-12 05:30:37 瀏覽:894
人民法治記者劉青 發布:2025-10-12 05:30:3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