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宣講稿

民法宣講稿

發布時間: 2021-01-04 12:21:37

Ⅰ 保險誠信演講稿

民法上的債及相關概念的源頭是古羅馬。羅馬法中,債是一種迫使我們必須根據我們城邦的法律制度履行某種給付義務的法律約束。①債的擔保即是債的保全,是保證給付的能按約履行和防止債務人無力清償的危險。②羅馬債的歷史起源產生於對私犯的的罰金責任;契約責任在初期從屬……

在早期形式法時期,人的行為及行為之間的法律關系依據嚴格的行為表現方式來確定,並不訴求當事人的實質意思。加之債的起源是私犯,使得人身首先處於受役狀態;及其債的標的也首先就於人身。這樣使得對人們是否具有誠信並不訴求,而主要嚴格根據所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及法律規定來處理各類事務。隨著形式化法律的漸次消亡,法律必須向關注人們的真實意圖方向注意,誠信審判或誠信訴訟就自然產生並成長。同時法律的規定使得,訴訟和清償的標的變成了罰金或錢款,而不再是人身。⑥債的財產性罰金形式的轉變使得債法的標的也發生變化。既然自由人不得用來為另一人的目的服務,而且為維護其自由,他的行為不直接受到強制(這甚至把財產債同公法或家庭法中的法律倫理義務區別開來),人們寧願把行為本身(也就是說債的目標)列為債得標的,債務人以其財產保證實現該目標。⑦這行為就是債的標的——給付。由於債的標的不能及於債務人的人身,必然使得債務的擔保也不能及於人身。而債務的履行又必須予以保證,如何使得雙方的利益都得以維護,債的擔保就必須尋求創新。羅馬法的解決之道是否沿著此邏輯前行後人難以定論,但是在分析問題時可以做出某種假設,為進一步深析歷史及現實現象尋求些前提。

債的擔保的形式列析

對於債的擔保的歸類有不同的方法,如:債的擔保是指通過特定的方式保障債的履行,這些方式包括:其一,債務人本人通過設立一項新債擔保債權人的債券;其二,第三人通過設立一向新債,擔保債權人的債權。羅馬法稱之為債務承保;其三,通過債務人或第三人為債權人設立質權或抵押權等實物加以擔保。①文章沿用彼得羅?彭梵得的分析作以表述。據其所言,債的擔保從大的方面來歸類,可以劃為以人為對象的擔保和以具體物為對象的擔保兩部類。以人為對象的擔保指由某一特定的人對債務的履行加以保障,而該人用何種措施來實施保障的實現則在所不問。以具體物為對象的擔保指以一指定的物來承擔對債的擔保,對於物的所有權歸屬並不特究。
以人為對象的擔保分為來自於債務人本人的擔保和來自於第三人的擔保。由債務人自己提供的債的擔保包括:定金,就是向債權人交付一筆錢或其他物,債務人如果未履行主債,則不得再將其索回;違約金協議,就是承諾在未履行所負之債的情況下給付一筆錢款;保證宣誓,其適用范圍有限制,根據亞歷山大塞維魯的一項特別批復,未成年人的債在經宣誓加以保證之後,使該未成年人喪失要求恢復原狀的權利;債務協議是由裁判官賦予訴權的簡約,某人可以通過這種協議承諾根據新的方式、時間、地點等條件支付先前的債關系而應支付的錢物。②來自於第三人的擔保分為免除性承保和合並性承保。免除性承保是由第三人承擔債務,從而使債務人擺脫債務。合並性承保是由第三人同主要債務人一起負債。其又可分為兩種:第三人與主債人共同負債並由此產生以債務承保為目的的連帶債;第三人以附加的形式負債。第三人以附加的形式負債在優士丁尼法中有三種形式:償還擔保,是一種要式契約,根據該契約某人承諾在主債務人未按期清償的情況下清償它人的債務;關於他人債務的協議,是由裁判官加以承認的檢閱,人們可以用它來承諾履行在該協議締結時所存在的他人債務;特定委託,是一種以委託合意契約為基礎的擔保,它專門為此目的而使用。它表現為委託他人向第三人給付錢款或一定量的可替代物,委託人根據此委託仍然是返還的擔保人。③
以具體物為對象的擔保又可稱為實物擔保,即允許債權人在債未獲清償時留置或者出賣標的的那種擔保。它的標的一般是物,債的擔保存在著一種同物的關系,用這種關系保障債的履行。其發生在當法律允許為保護自己的債權而對他人物品形式留置權或者允許佔有這些物品的時候。在古典法中,實物擔保的典型形式,除屬於公法領域的「地產抵押」外,還有信託、質權和抵押。信託表現為以提供擔保為目的實行所有權轉移,在習慣上可能主要針對的是「要式物」,它還包括一項簡約,為債務人(信託人)保留在清償債務之後向債權人(受信人)所還物品的權利。但其不是專門用於擔保目的的。質權與信託相反,是對動產或不動產佔有的簡單轉移,即在履行協議時向債權人轉移了佔有。當債權人的這種佔有受到侵擾或受到剝奪時,裁判官採用佔有令狀加以保障。抵押制度象是對質權的一種完善。即在履行協議時標的仍由債務人佔有。在最初抵押的適用范圍較小,後來逐漸擴大到其它關系中。實物擔保在羅馬法中也是不斷發展的,到了優士丁尼時期,質權和抵押完全取代了信託,舊的結構也改變了。④
由以上的羅列可以對羅馬法中的有關債的擔保的情況有些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之上也明顯能感覺到羅馬的法學家思維的縝密、周詳。他們對債的有效履行的關注更值得研究羅馬法的人深思。也許羅馬人知道,法律上的誠信與社會中的誠信並不是簡單的劃一、等同,社會中的誠信是依靠社會的倫理體系及社會的教育體系來逐漸地置入人的潛意識中,法律上的誠信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體系作為其推進劑。因此羅馬人在訴訟的類別中創建了誠信訴訟,同時為了該訴訟的有效明晰的實現,發展完善了債的擔保的方式。使得兩者形成有效的促進和互補。甚至可以這樣說,法律上的誠信的有效實現和提高對社會上形成一種良性的誠信氛圍是一種必要因素。

債的擔保從羅馬法到近代的演進
--誠信湮沒與重生之辯

羅馬法隨著羅馬帝國的轟然坍塌漸漸從人們的視野隨風而逝,只是其原有的精神、概念由人們口耳相傳還存在於人們的習慣中。但是在與日耳曼人原有習俗的融合中發生了不少變遷,最終羅馬法與日耳曼法形成一定共生,奠定西方近代法律的基石。中世紀法律呈多元性和部門化發展,羅馬法有關債的擔保也出現了變化。但較為明顯的是在羅馬法復興後,由於中世紀的法學家的精研細琢,使得羅馬法的精義再次閃發光芒。由於人們的行為在多重相互交錯的法律管轄之下,故原來集中於一個法律的調整規范必然分散於各個不同的法律之中。債的擔保措施也不例外。當時的訴訟中不再有專門的誠信之訴,但有關誠信的內容開始在實體法中出現,尤其在商法中較為明顯。由此對有些學者的誠信淹沒的提法應作一細思。
經過中世紀的洗煉,西方走上近代民族國家的道路,開始法律的地區統一化及部門化的歷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法國和德國。(由於英國和美國是普通法系,在此不予討論。)有關債的擔保的內容這兩個國家採用了繼承羅馬法原有的精神並有所發展。
法國民法典將債的擔保的內容分別列於:附違約金條款之債(1226-1233)、保證(2011-2043)、質押(2071-2091)、抵押權(2114-2145)中。①在法國法中沒有用定金作為債的擔保,宣誓及債務協議的方式也隨歷史的變遷而不再是債的擔保模式。原羅馬法中有關債務人提供的債的擔保只留下了與違約金協議相似的方式。原羅馬法中的由第三人承擔債的擔保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法國民法典中已無免除性承保和合並性承保的區別,都集中於保證的條目之下。羅馬法中以物為對象的擔保基本上被法國民法典所繼承,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以適應社會的實況。
德國民法典將債的擔保的內容分別列於:總則中提供擔保一章(232-240),債的關系法中定金違約金一節(336-345)、債務的承擔一章(414-419)、保證一節(765-778),物權法中抵押權一節(1113-1190)、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一章(1204-1296)幾處。②德國民法典是在法國民法典之後近一百年編纂而成,社會的演進使得人們又從歷史的精粹中復耕,再次把歷史的靈光閃現於待解決現實的問題之中。德國人使得曾經已被拋棄的定金制度和免除性承保復現光輝,並且在總則中將債的擔保單列一章以示對其的重視。對於法國民法典中已被社會實踐證明有效的方法予以保留和發展。
由於羅馬帝國的消亡使得誠信訴訟或者誠信審判也漸漸消失,社會的發展又使人們認識到誠信不能僅僅處於社會意識之中,這樣必然會使誠信與規范處於游離的狀態。法國和德國的立法者們又將誠信復歸於法的范疇,但不同於羅馬法,他們將誠信的原則置入實體法中。
法國民法1134條第三款:前項契約應善意履行之。③
德國民法242條: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並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④盡管原則在定立之初,並未展現其實質的效用,但當社會進一步發展到二十世紀之時,這一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就日顯重要。
在對羅馬法中債的擔保的演變及誠信的陳述的基礎上,對於誠信的湮沒和重生作些分析。從羅馬法中有關誠信審判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其一,誠信審判是一種與債相關的訴訟。其二,審判員可以而且應該根據誠信去探究當事人達成的是什麼東西,審判員有權按照他認為最公正和最佳的標准處罰。⑤這里誠信的實質是人們所認同的某種價值,它本身是一種存在,不隨人之認識的有無而生滅。羅馬法中為了使這一價值成為人們行為的調節原則,將其定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內。將原本無生無滅的抽象價值轉變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實際准則。並創立一套完整的拱衛制度以推進這一準則的有效實施。而當羅馬法隨羅馬帝國的陷落而被湮沒,一套與准則相互拱衛的制度隨准則而變遷乃至消亡,但是不能說誠信也就消亡。而應明確誠信僅從法律原則的位置上變的模糊甚至消失,但誠信這一價值概念並未消失。這種表象的消亡是人們認為可以通過規則的技術完善就能實現秩序和公平的想法的結果。社會的進展現實使人們認識到,僅僅有細密的規則體系不足以實現秩序與公平,必須有原則性的某一價值來統領規則。於是就有了法國民法和德國民法將誠信原則引入法律之中。但與羅馬法不同的是,這兩部法典將誠信的適用不再放入訴訟中,而是直接定於實體法中以示重視。
由此,對於誠信原則和債的擔保措施之間的緊密關聯應有較清晰的認識。兩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簡單的割裂它們是被實踐證明效用不大的,起用一個而拋棄另一個終將會不利於社會秩序和公平。社會發展到現在,制度的嚴密性是逐漸加深,拋棄制度是極不現實的,為此就必須將誠信創制於法律之中,而不要使誠信游離於制度之外,僅僅成為人們的倫理意識。誠信原則建立的作用可以用學者們對德國民法典242條的評述來說明:這一條款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在於其實際包含的、相當難以把握的規范性內容,而在於其作用,即使一些寬泛的道德准則具有了法律效力。……它的作用是為法官提供價值判斷的依據。《德國民法典》第242條還被形容為自然法進入《德國民法典》的通道。①
中國立法及法的適用的思考
--誠信的把握與實踐
近年來對於誠信的訴求不斷地從媒體中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這樣的風潮中能夠認真的作一番思考,從法律的角度對誠信的推動作些努力成為法學的一個要務。不可否認現在彷彿一下子社會滑落到誠信荒漠時代,但細思一下,仍會發現誠信這一價值仍然存在,只是被人們往往漠視。其實質的原因在於,社會原有的道德規范於現實法規的銜接出現斷鏈,由於現行法規與社會的原有倫理在方方面面的斷裂甚至有相悖的地方,使得違背道德所要求的誠信、規避法律、甚至運用法律沖破誠信的約束,獲取不合理利益,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但是畢竟誠信仍然在那兒,又一次盪起一股清涼和風,在神州冉冉徐行。從立法及法的適用方面對這一清風加以呵護和推動是當務之急。
首先從立法方面使得債的擔保與誠信原則形成有效鏈接。其一,借鑒德國民法典的做法,在總則中設立債的擔保章節,對於整個債的擔保條目起統領地位。其二,將誠信原則在總則和債法總論篇中雙重強調,因為誠信不僅是民法的首要原則,更應是保障債的善意履行的基石。其三,在研習古羅馬人的巧妙法律技術的基礎上,借鑒德國人的做法,將他們的實用經驗和自身社會原有的具有維護誠信的習慣做法重新整合構建一套適合實情的債的擔保制度體系。
其次,從法的適用方面保障債的履行和推動誠信之風的飛揚。從制度層面上,一方面使民眾對現有的債的擔保制度熟悉明知,讓民眾能有效運用制度維權。另一方面,不僅從訴訟制度上使得審判人員與爭議無利益關聯,而且使判決、裁定所依據的法律條文明晰化、訴訟結果公開化、審判員意見明示化。從人的素質培訓層面上,不斷加強審判人員的法律素養,使得審判人員對誠信的合理把握及債的擔保措施的有效運用得心應手。沒有法律素養的博深,沒有對債的履行擔保措施的精通,沒有對誠信原則的精確把握,即使有了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有效保障債的履行和推動誠信之風的飛揚最終仍會是奢談。
最後,對如何處理法律上的誠信與社會中的誠信之間的關系予以探討。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社會中的誠信的普遍建立非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構建時期,就更應該尋求某種措施對其加以呵護、培植,將誠信引入法律就是良法之一。當誠信於社會中猶如涓涓細流、初發幼枝之時,必須用法律作為強制的後盾,使其逐漸深入到人們的行為中、意識中,當人們的習慣再次形成後,法律的誠信就與社會的誠信融為一體。

Ⅱ 關於隱私的演講稿

隱私和隱私權

隱私,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不願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擾的私人事項,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⑴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肖像、住址、電話、E-Mail等;
⑵個人私事,包括婚戀、避孕、墮胎、收養、疾病等;
⑶私人領域,如身高、體重、三圍、日記、卧室等。

隱私權,又稱「寧居權」、「獨處權」,是指個人有依照法律規定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這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公民對於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事項,有權要求他人不打聽、不搜集、不傳播,也有權要求新聞媒介不報道、不評論以及不非法獲得。
二、是公民對於自己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生活,有權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擾,包括自己的身體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區域不受侵入、窺探等。

隱私權具有以下特徵:
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是自然人個人的私的權利,並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業法人實際上就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不具有隱私所具有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本質屬性;

2、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

3、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隱私權的保護並非毫無限制。應當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應當依公共利益的要求進行調整。

當隱私涉及共同利益、公共需求、政治利益時,法律就要偏向於後者,因為它符合大多數人的需要,從長遠來看,根本上也符合隱私權主體的利益。恩格斯曾經指出:「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但當個人私事甚至陰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生聯系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屬於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迴避的內容」。

來自: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一、國際人權法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二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享有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和攻擊。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七條規定:「一、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非法攻擊。」一些區域性人權公約也有類似規定,國際人權法所保護的公民隱私與國內法所保護的公民隱私在基本內容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前者更偏重於對國家行為的規范:

(1)政府機構不得非法侵犯公民的隱私,任何國家機關非法侵害本國公民隱私權的行為,都是應當受到禁止的,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國家作為公約或者條約的簽字國應當通過國內具體法律制度之設定,使隱私得到切實的保護。

二、憲法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絕大多數國家憲法都直接或間接規定了保護個人隱私權的內容,尤其是對居住不受非法侵擾、通信秘密受保護之規定很普遍。憲法中關於隱私權保護的直接或間接規定,也是其他法律從不同角度對隱私權保護提供了依據。

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上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憲法的這一條規定可認為是對隱私權的直接確認與保護,並且明確禁止兩種侵害私生活安寧的侵權行為: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憲法的這條規定,為刑法和民法對公民私生活安寧之分別保護,提供了依據。

憲法第四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究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這條觀包括對公民通信兩個方面的保護,一是對通信自由的保護,二是對通信秘密的保護。前者屬於自由權的范疇,後者則屬於隱私權的范疇。

三、刑法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刑法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隱私」或「隱私權」等概念,但其中的幾個條文可以理解為包括了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非法侵犯,違法侵犯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刑事處分。」這是一條宣示性的規定,反映了我國刑法對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的一般態度。如果其他法律法規將隱私權解釋為身權之一部分,隱私權也就當然受刑法的保護。

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非法管制他人,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非法搜查或侵入他人住宅,屬於侵犯公民隱私的情形之一種,對公民個人私生活的侵入。刑法的這一條規定有利於公民私生安寧的保護,也可看作是對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具體化。

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隱匿一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隱匿、毀棄他人信件,屬於侵犯通信自由權利的行為。而私拆他人信件,不僅侵犯了他人的通信自由權利,也毫無疑問侵犯了他人通信秘密的權利,屬於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權的行為。

四、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法院開庭進行民事審判,是一種行使國家公權的活動。當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會提出一些證據,法院也可能依職權收集證據。這些證據可能會涉及個人,包括當事人和案外人的隱私。於此情形,有關當事人得請求「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允許。人民法院也可主動裁定某些證據不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以保護當事人或案外人的隱私權。
我國刑事訴訟法有多個條文涉及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的保護。第六十條第三款規定,控告人,檢舉人不願公開姓名的,在偵查期間應為其保密;第六十四條規定,被告人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第七十九至八十三條規定,搜查必須有合法手續。

五、民法的有關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民法通則沒有直接規定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但由於一般性地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這便為司法解釋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一般認為,隱私權應當屬於人格尊嚴的一個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再次強調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文中有披露隱私的內容,致使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一司法解釋在總體上與前述司法解釋相仿。

嚴重侵害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包括:

(1)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包括非法搜查行為;
(2)嚴重侵犯公民的通訊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行為;
(3)有關專業人員違反職業道德要求或行業管理法規,泄露業務上知悉的他人隱私而給受害人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4)其他嚴重侵害隱私權造成受害人人格尊嚴重大損害及其他嚴重後果的行為。

六、其他法律對公民隱私的保護

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規中也有從不同角度保護隱私權的規定。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隱私予以特別保護;調整房東與承租人關系的法律法規對承租人的隱私給予保護;有些國家有關計算機與數據的立法對公民的隱私予以保護。由於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常成為侵犯隱私的主體,所以國家賠償法中對此作出了專門規定。由於新聞媒介常成為侵犯隱私的主體,一些國家的新聞立法對此作出了專門規定。勞動立法應當對工作場所的隱私權保護與限制問題作出相應規定。此外,法律對醫生、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員的職業規范也作出特別規定。

來自:金棟法律咨詢

-----------------------------

什麼情況是侵犯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下列行為屬於侵犯隱私權: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經bmk333查找相關法律資料,我國法律涉及隱私權內容主要有如下條款,列出供大家參考: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
日期:1990-12-05 發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158.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原139條)
159.以侮辱或者惡意醜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可以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行為。
16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原140條)
161.公民死亡後,其名譽受到侵害,使其配偶、父母、子女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受到損害的,受害人可以提起訴訟。
162.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原141條)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Ⅲ 我是民法小小宣傳員的演講稿怎麼寫100字

我是民法小小宣傳員演講稿,我們要圍繞怎樣學習民法,怎樣宣傳民法。作為小小的宣傳員,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應該怎樣進行宣傳來進行演講。

Ⅳ 法在我心中伴我演講稿100字

法律,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但它對於年少的我們來說,那是太抽象、太模糊了,是學校的普法教育讓我懂得了許多法律知識。讓我明白了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更知道遵紀守法要從點滴做起。
「勿以惡小而為之」, 意思是說不要以為是微小的壞事就可以做。現在社會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從「小惡」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它就如一隻小白蟻在船板上咬一個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發展起來,船就會沉沒。它是告誡少年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為做起。
再看看社會上的違法現象:不法商人為謀取暴利將法拋於腦後,大肆造假售假,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不勞而獲,把法置之度外,打架、斗毆、偷竊、闖交通信號燈等這些行為都對社會遺害無窮。「無規矩不成方圓」,試想,假若人人都輕視法律,那麼社會將變的行屍走肉、戰亂四起 ,我們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將一去不復返!
現在,少年犯罪的案例不勝枚舉,我們學生要堅決抵制不良誘惑,學法、知法,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遠離犯罪,做一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好學生,做一名守法的小公民。
鄧小平爺爺曾說:「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確,我們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該從小培養法律意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將法銘記於心,養成守法的的好習慣,以小手拉大手,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創造平安和諧的法制環境!

Ⅳ 民法總則審議稿第三稿和第二稿的區別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主要被區分為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兩大類。 企業法人是從專事商品屬生產經營活動,以獲取利潤、創造社會財富、擴大社會積累為目的法人,包括從事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的經濟組織。非企業法人是指依法設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之外的其他社會活動的法人。
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則認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Ⅵ 最新民法典(建議稿)共設置了()編A.5B.6C.7D.8

C
民法典(草案)共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Ⅶ 我要問怎樣寫民事訴訟稿它的格式

民事起訴狀
原告:
名稱: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 電話: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職務:___
委託代理人:姓名:________ 性別:_____ 年齡:___
民族:___ 職務:___ 工作單位: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
被告:
名稱: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 電話: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職務:___
訴訟請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實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 致
_____人民法院
原告人:_______(蓋章)
法定代表人:_____(簽章)
____年__月__日
附:合同副本____份。
本訴狀副本___份。
其它證明文件__份。
註:①事實和理由中應寫清合同簽訂的經過、具體內容、糾紛產生的原因、訴訟請
求及有關法律、政策依據。
②原告應向法院列舉所有可供證明的證據。證人姓名和住所,書證、物證的來
源及由誰保管,並向法院提供復印件,以便法院調查。
③本訴狀適用於被告為法人或其它組織。

Ⅷ 民法與我們的生活演講稿300字

民法與我們的生活演講稿
和諧社會是什麼?從理論上可以這樣概括:和諧社會就是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都始終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得到有效的調節,社會的管理體制能夠不斷的發展與健全,能在社會管理中起到組織與協調的作用,社會秩序安定有序的一種社會狀態。具體可以概括為:就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不斷的發展,社會經濟更是持續高速增長,國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內部利益關系變得多元化,人際關系紛繁復雜,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日趨緊張,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社會矛盾撲面而來,這些矛盾對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是極大的威脅。也就是說本來是本著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目標去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卻越來越遠離了這個理想。這樣《物權法》的作用就自然而然的體現出來了。那麼《物權法》到底與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呢?
物權是一項重要的財產權,而《物權法》就是明確物是應該屬於誰,主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如何來保護自己的物權的一個部門法。《物權法》在法律有限的范圍內規定了權利人對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在現代社會,財產是我們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誰離開錢幾乎就無法生存,所以人們所享有的物權就顯得非常重要。《物權法》對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明確規定了物該屬於誰。人慾是永無止境的,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明確規定該物該屬於誰,就會有效的遏制人們的貪欲,同時也能夠有效解決因物發生的歸屬之爭;二、是《物權法》明確規定了權利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並且保護合法的物權,就能夠使物各盡其用,為權利人帶來收益方便,同時避免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Ⅸ 村民事調解發言稿怎麼寫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世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的同時,自己往往是越來越少,而唯有一樣東西,卻是越給越多。您也許會驚奇地問我:「那是什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您:「那就是愛!」愛,不是索取,不是等價交換,愛是付出,是自我犧牲。
作為一名基層的人民調解員,在工作的一年多時間里,共參與調解矛盾糾紛30 余起,我用心體會著這個職業的崇高,用愛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就拿最近的一起糾紛來說吧,這是一起家庭糾紛,夏爺爺和夏奶奶都已年逾八旬,常年住在低矮的土坯房內,潮濕陰暗,終年不見陽光,他們的土屋就位於村口,十分地顯眼,同村的人路過時經常會搖頭嘆氣,不明就裡的外鄉人看見了都會以為老兩口是孤寡老人。殊不知老兩口共養育了3個兒子,而且都住在同一個村民組,3個兒子家都住著兩層的樓房,而老兩口卻住著危險簡陋的土坯房。由於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變得一天天不利索了。上個月,夏爺爺找到我,希望我和村裡的其他幾名調解員去做做思想工作,落實一下自己的贍養問題。他和老伴之前也去找過三個兒子,沒有談好,不歡而散了。我們先找到了村民組長,了解了夏爺爺家的情況,原來,3個兒子互相推諉,每人每年只給老兩口300斤稻子,其餘的一概不過問,現在的情況是土坯房到處漏水,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兩位老人隨時都會無家可歸。了解情況後,由村治保主任牽頭,把夏爺爺的3個兒子著急到一起,3人到齊後,我們的調解開始。「3人都是有子女的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計回報的,想想你們小時候父母對你們的付出。現在父母年紀大了,除了孝道,法律也規定你們必須盡贍養的義務,今天跟你們談,是希望你們能主動承擔,不要互相推卸責任。再說每個人都有老去得一天,所以你們更要給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樣。」3個兒子聽過後都十分慚愧,連連點頭稱是,和我們調解員一起商量,拿出了兩套方案,一是由3個兒子共同出資給父母蓋一間平房,供老兩口居住;二是老兩口在3個兒子家輪流居住,由3家人輪流照顧。考慮到兩位老人的年紀也比較大了,我們一致認為第二種方案更可行一些。3個兒子也表示同意,簽訂了調解協議,我們的調解順利完成。這就是家庭糾紛,看似事小,卻直接關繫到各個家庭的幸福安寧,看到兩位老人感激不盡的笑臉和他們一家人化解矛盾後的和諧,我們被深深的感動了,這就是親情的感化,愛的力量啊!

夏爺爺家的矛盾糾紛處理好了,我卻陷入了深思,除了夏爺爺家,還有千千萬萬家的矛盾等待化解,和諧的鄰里關系、家庭關系是每一戶人家所嚮往的理想生活,也是我們所有的人民調解員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可是要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基層人民調解員呢?

首先,我認為我們應該熱愛本職工作,樂於服務群眾。人民調解員要具備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品德和作風,樂於奉獻,甘當鄰里糾紛社會矛盾的化解員,不怕困難,不怕邪惡,無怨無悔。同時,人民調解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工作優勢,有效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因素,共同創建和諧社會」為宗旨,以「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在基層」為具體目標,做好本職工作。

Ⅹ 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刑法,民法等各種法律相關電子稿下載,多多益善。。 謝謝啦。

進入新浪愛問共享資料「http://ishare.iask.sina.com.cn」,輸入「中國法律大全.txt」即可得到全部法律電子稿,專心為您服務~內
我的賬號:[email protected]
密碼:容lhy322408912(請勿修改,謝謝)

熱點內容
經濟法廣東葯學院 發布:2025-10-12 06:42:52 瀏覽:874
勞動法中的標准工資 發布:2025-10-12 06:34:55 瀏覽:936
原始點療法治療糖尿病 發布:2025-10-12 06:25:20 瀏覽:42
注冊公司監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6:21:09 瀏覽:192
道德觀古詩 發布:2025-10-12 05:51:21 瀏覽:199
鄉鎮法律服務所屬事業單位嗎 發布:2025-10-12 05:48:41 瀏覽:614
行政復議知識框架經濟法 發布:2025-10-12 05:39:58 瀏覽:915
工傷保險支付條例 發布:2025-10-12 05:32:14 瀏覽:138
正規律師 發布:2025-10-12 05:30:37 瀏覽:894
人民法治記者劉青 發布:2025-10-12 05:30:3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