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英國公司法
㈠ 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法院應當怎麼辦
迴避制度作為保障案件公正處理的一種制度為現代各國訴訟立法所採納,(1)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四章專章明確規定了迴避制度,涉及迴避的法定情形、適用對象、迴避的方式與程序等內容,基本上構造了比較完善的迴避制度。申請迴避的方式包括自行迴避和當事人申請迴避兩種。自行迴避是指審判人員等具有迴避的情形時,主動提出迴避,即不參與或退出對案件的審理,顯然,自行迴避應以迴避人員明知迴避情形的存在和自覺遵守迴避制度為要件,是一種自覺行為,但迴避制度的保障不能依賴於任何自覺行為,而必須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障,即以當事人監督審判人員的自行迴避。因此,申請迴避對於迴避制度的保障作用,客觀地說,遠大於自行迴避。而申請迴避由於缺少當事人發現迴避情形的法律規定而無法得到制度保障,從而使看來比較完善的迴避制度歸於虛置,聯繫到迴避制度「維護審判權的公正行使及保持國民信賴」(2)之目的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我們就不得不正視迴避制度實現的制度保障問題,而其重點應在於當事人申請迴避的制度保障。
一、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申請迴避缺少保障當事人發現迴避情形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申請迴避規定了:(1)可以申請迴避的三種情形: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2)申請的方式:口頭或書面形式。(3)法院的告知義務:一是法院在受理案件後應告知當事人申請迴避的權利;二是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三是開庭審理時,審判長應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迴避。(4)可以申請迴避的期間:在案件開始審理至法庭辯論結束前可以提出迴避申請。(5)申請迴避的審批許可權及程序。(6)申請迴避的法律後果。
從機制的連續性看,上述程序、步驟似乎已很完整,既規定了申請迴避的情形,又規定了申請的方式、期間,還規定了法院的告知義務等,但仔細分析即可發現,缺少了一個最重要的、根本不可缺少的環節——當事人如何發現迴避情形,即如何獲得是否有屬於應該迴避的情形。而缺少這個環節的制度保障,當事人申請迴避就是一句空話,整個迴避制度也必將虛置。這恐怕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也可能因為淺顯,所以鮮見有人論及,但筆者認為這又決不是一個可大可小的問題,因為,如果不從制度層面上對當事人獲得可能應該迴避人員是否具有《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三種應該迴避的情形予以規定和保障,當事人又如何行使其申請迴避權,由此來看,在當前的迴避制度下,筆者及大多數人員在法庭上回答法官「是否申請迴避」時的回答「不申請迴避」,幾乎純粹是「隨口答曰」,因為我們僅僅知道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的姓名(當庭聽到的,有時根本不知道那幾個名字該怎麼寫)、性別(當庭看到的)、大致年齡(依據面相猜測的),至於其他,根本就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判斷其與對方當事人是否有利害關系,又何談行使申請迴避權呢。
那麼,為切實保障當事人申請迴避權的實現,就必須建立使當事人能夠據以判斷審判人員等與對方當事人是否有利害關系的制度,在當事人掌握了相關必需的信息後,當事人是否行使其申請迴避權那就是當事人的處分權了。為此,筆者建議借鑒證券領域內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審判人員等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時建立審判人員聲明不存在迴避情形的制度。
二、借鑒證券法上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可行性
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的審判人員或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等在審判中負有某項職責、行使某種職能的人員,在其具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的三種情形之一時,得自行申請迴避,或者由當事人申請其迴避,避開或者退出對該案件的審理或參與,以解除當事人的顧慮,保護當事人的民事和訴訟權利,維護人民法院的信譽,客觀公正地審理案件,這是迴避制度的理論基礎和設置目的。而這一立意公正的制度要發揮其作用,實現其目的,其關鍵就在於建立一種制度——能夠保障發現迴避情形存在與否的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國證券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公開原則的具體體現。(3)信息披露作為現代證券市場的核心原則之一,要求在證券的發行、上市及交易過程中,有關主體公開的資料或信息在內容上必須符合完整性、真實性和准確性的要求,不得有虛假、誤導或重大遺漏。(4)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證券市場主體間信息分布的不對稱,即經營者和證券商佔有明顯的信息優勢,而投資者特別是廣大的中小投資者卻處於明顯的劣勢,為此,法律從市場經濟應保護競爭中的弱者這一現代法制精神出發,盡量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現象,防止信息優勢者利用信息優勢從事欺詐活動,以保障證券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通過法定的強制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資者及時、准確和真實地公布有關證券的全部資料。(5)以達到包括:(1)使投資者了解證券發行人的資信、財力及公司的營運情況,以利於投資者判斷、選擇有投資價值的證券,避免盲目投資;(2)從制度上保障投資者均等的獲得信息的權利,防止信息濫用等五個方面的目的或作用。(6)世界證券市場15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源自1844年的英國《公司法》的信息披露制度(7)對於保障一國證券市場的公開、公平與公正的不可或缺性。
對於民事訴訟法上的迴避制度來說,其信息不對稱與證券市場有相同之處: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和審判人員對於審判人員是否具有應當迴避的情形(信息)的掌握是絕對不對稱的,如果審判人員不予介紹(披露),當事人就很難知道,只有在審判人員真實介紹(披露)自己的情況之後,當事人才能據此作出是否申請迴避的決定。就仿如投資者與證券發行人對證券發行人的情況(信息)的了解狀況一樣,前者只有通過後者對自己情況的介紹(披露)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較全面地知道、掌握信息,並據此作出相對理智的投資決策。
一般來說,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是否與案件審理結果具有利害關系,他們自己最清楚,如果他們自己不自覺申請迴避,甚至予以隱瞞,那麼,在沒有制度強制要求其披露的情況下,當事人是很難知道迴避情形是否存在的,所以,為保障迴避制度追求的審判公正目的的實現,解決知情的審判人員和不知情的當事人之間的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筆者建議建立審判人員信息披露制度,從法律上、制度上賦以審判人員披露自己信息的義務。
三、建立審判人員信息披露制度
審判人員信息披露制度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應予信息披露的人員、信息披露的內容、信息披露的方式、信息披露的時間、知道披露信息的人員范圍及其保密義務、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法律後果等。
(一)應予信息披露的人員
因為信息披露制度的設置目的是為了保障當事人了解審判人員等的情況,以判斷是否申請其迴避,所以,應予信息披露的人員范圍應該和迴避制度的對象相同,即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具體包括:(1)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陪審員;(2)在審判中負有某項職責、行使某種職能的其他有關人員,包括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等。(8)(3)還應該包括民事案件的執行人員。《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紀律處分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了執行人員也屬於迴避制度的對象。(在下文中,為便於論述,將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統稱為審判人員。)
(二)信息披露的內容
審判人員的哪些信息應予披露,不但當事人甚為關心,審判人員也必然關心。對前者來說,無疑是希望披露的內容越多越詳細,越有利於判斷審判人員與對方當事人是否具有迴避的情形,而審判人員出於維護自己隱私等各種原因考慮,應該是不願意披露自己的信息的,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需要一個相對合理的制度予以明確。
當然,客觀地講,披露內容的多或者少,都有利有弊,筆者認為,既然信息披露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當事人判斷審判人員是否具有法律規定地應該迴避的情形,那麼,信息披露地內容就應該以「可以判斷是否具有法律規定的應該迴避的情形」為標尺,盡量符合「可以判斷」的要求。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審判人員必須迴避的情形有三種: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第一條對審判人員應當迴避的情形概括為:(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的;(2)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勘驗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4)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辯護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關系的;(5)本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對上述法律規定的情形從涉及審判人員個人信息的角度略作分類,可分為:第一類:審判人員的個人狀況,包括姓名(曾用名)、性別、籍貫、民族等;第二類:審判人員的近親屬狀況,包括其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狀況;第三類:審判人員的受教育經歷;第四類:審判人員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這四類信息都屬於信息披露的內容。
其中,第一類信息便於判斷審判人員是否本案的當事人;第二類信息便於判斷(1)審判人員是否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指與當事人或訴訟代理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2)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否利害關系;(3)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有否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關系等;第三類和第四類信息便於判斷審判人員與本案當事人有否其他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關系,比如是否老同學、老領導、老部下、老同事等關系。
(三)信息披露的方式
為切實保障當事人申請迴避權的行使,就要保證當事人真正知曉披露的審判人員的信息,所以,信息披露的方式宜採用書面方式,即把審判人員應予披露的有關信息形成書面材料(如表格等),並由法院簽章確認真實性後,提供給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同時將其副本存入案卷檔案。
可能有人認為採用口頭告知的方式比較便捷,但筆者認為口頭方式並不可取,理由有三:其一,口頭告知不夠嚴肅,不便於當事人准確了解、查核信息。當事人申請迴避權能否合理行使,對於迴避制度能否發揮其保證審判公正目的的實現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形式嚴肅又最能保障當事人了解披露的審判人員信息的方式就尤為重要。而口頭方式因為其瞬時即逝、不便查核等,而遠遜於書面形式的便於保存、便於查核。其二,口頭告知可能會因為審判人員發音不準、漢語同音多義字居多、當事人聽力不好等原因而致誤聽等。其三,因為申請迴避的情形可能發生在審理時或審理後,為便於當事人判斷,就應該向其提供穩定的可靠的信息載體,當然以書面形式最為合適。
(四)信息披露的時間
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審判的穩定性、不間斷性,信息披露的時間宜早不宜遲。筆者認為,在書記員送達傳票、開庭通知時可一並送達審判人員信息披露資料(名稱比如可為:「審判人員信息一覽表」或「審判人員簡介」等,並註明「供當事人申請迴避參考」的用途)。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關於送達傳票、開庭通知的規定,開庭日期確定後,書記員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將審判人員信息披露資料送達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外地的,應留有必要的在途時間。
(五)知道披露信息的人員范圍及其保密義務
信息披露的內容應僅限於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知曉,而且僅限於就本案行使申請迴避權時使用,而不得用於其他任何用途,更不得據此向審判人員行不法行為。
同時,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須妥善保存該披露的信息,注意保密,不得泄露,否則因此給審判人員造成精神損害或其他損失的,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六)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法律後果
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法律後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審判人員審理的案件作出的裁判是否有效;二是對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審判人員給予何種紀律處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1條、第210條規定,二審、提審或按照第二審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現審判人員、書記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的,則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參照此規定,審判人員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也應認定其裁判無效,裁定發回重審。對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規定比較嚴重的法律後果,對於信息披露制度的實施,對於當事人申請迴避權的保障,對於審判公正的實現,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則,在依然「重實體,輕程序」的我國,只能是「徒制度無以自行」。所以,陳桂明先生認為,對「程序瑕疵,賦予了較為嚴重的責任後果,這是完全必要的。」(9)
同時,建議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第二十四條「明知具有法定迴避情形,故意不依法自行迴避,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給予警告至記大過處分。」和《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紀律處分辦法(試行)》第四條「明知具有法定迴避情形,不依法自行迴避,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至記大過處分。」的規定,對於不披露或不如實披露信息的審判人員,應視情況給予警告至記大過處分,而是否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僅僅是處罰輕重考慮的情節,而不是是否給予處罰的條件。
四、建立審判人員聲明不存在迴避情形的制度
與審判人員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套,應該建立審判人員聲明不存在迴避情形的制度,即要求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以明示的方式表明自己不存在迴避的情形,並將此聲明在開庭前3日送達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或在庭審開始前由書記員當庭宣讀,並將其副本存入案卷檔案。其特點及好處在於:
其一,變目前的審判人員默示不存在迴避情形為明示方式,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意識。
其二,審判人員向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聲明自己不存在迴避的情形,在彰顯法律嚴肅性的同時,也容易取得當事人的信任。
㈡ 泡沫法案的泡沫法案
在執行《泡沫法案》的過程中,19世紀的英國法庭認為:「可轉讓的份額是非法的,因為它會誤導公眾,以為份額轉讓了,原始持有人所承擔的義務就可以免除了」。 《泡沫法案》的頒布和施行並沒有起到遏制商人對公司形態的追求。19世紀60年代,在統一的公司法案(Company Act)頒布之前,人們藉助於「財產授予契約」(deed of settlement)組成一種自願的聯合體,即投資信託(investment trust)。投資信託是一種專業化管理的聯合體,通過分散和多樣化的投資以降低投資者風險。據報道,「最早的這類聯合體具有自願性質,並具有受託義務的特徵(ficiary character),因此根據當時的習慣被稱為信託」。在議會頒布公司法案(Company Act)之後,這些信託也被要求登記為「公司」(companies),但仍然保持信託形式。 英國《泡沫法案》從1741年起適用於時為英國殖民地的美國。與英國早期商業活動類似,獨立革命前後的美國13個州也存在以財產讓與契約或信託宣言為根據,設立商業信託以規避《泡沫法案》的實踐。 從18世紀中葉以後,政府幹預公司設立的首要形式是典型的英國式權宜之計——恢復舊有的補救,根據幾乎已被遺忘的《泡沫法案》提起訴訟。1807年11月檢察總長針對兩個新近設立的非法人化公司搜尋其犯罪的證據,這兩個公司都有可轉讓的股份並聲稱其成員的責任是有限的。Ellenborough勛爵雖然駁回了檢察請求,但他發出了一個堅定的警示:沒有人以後可以假稱法案已過時,並禁止以合資公司可轉讓股份為基礎的投機。不久這兩家公司明顯因股份可轉讓而被認定為違法。這些決定引起了投資者和發起人的恐慌,並成為1808年衰退的原因。但是不顧進一步的追究,信心在逐漸恢復,1824—1825年迎來了可與1719—1720年相媲美,但隨後又一樣回落的繁榮。法院的判決幾乎沒有使法律更明確,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股份自由轉讓的公司是非法的,但只要限制權利轉讓的決定有有害的傾向,即為非法。另一方面,還有許多人從整體上反對合資公司,不管是法人化的,還是非法人化的。直到19世紀中葉關於公司是健康的私人企業,還是僵死的壟斷之手的激烈爭論還在持續。
最終,政府被迫採取行動使法案與事實相協調,但正如1720年的倡導者想不出比《泡沫法案》更具建設性的方案一樣,他們拿不出比撤銷更好的決定。1825年,撤銷《泡沫法案》的議案由商務部大臣Huskisson提出,隨後政府各部採取積極行動發展公司法。官方也最終找到了自己在公司制度發展中的真正位置,開始履行應該履行的職能。當時商務部是規制公司設立和指導公司法發展的職能部門,主要的規制是保障自由而不是控制行為,它的整體政策是賦予私人企業最大可能程度的自由。一般而言,商務部在解放產業結構中行使的是一個警惕的旁觀者而不是持續的監督者的職能。
《泡沫法案》的歷史作用使英國公司制度的成長向後推遲了100年。《泡沫法案》及其命運表明,國家和法律在公司制度的生成過程中並不總是扮演積極推動的角色,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力量,尤其在出現其難以駕馭的危機時,更容易慌不擇路,往往不是採取適當措施引導公司健康成長,而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故意扼殺。相應地,只有私人自發的逐利行為才是公司制度生成和演化永遠可以依靠的力量。
1825年,《泡沫法案》終於被廢除。1834年的《貿易公司法》(TradingCompaniesActof1834)規定,皇家政府可用「專利證書」(LetterofPatent)確認法人社團的全部或部分特權,不必頒發特許狀。1844年的《公司法》(JointStockCompaniesAct1844)終於採用了法人准則成立主義——凡符合法定條件之社團,一經注冊登記即取得法人資格,不必另有特許狀和國會法令授權。法律變遷的這一歷史過程,正如波洛克和梅特蘭總結的:人類事務日趨復雜,迫使所有已達到一定成熟程度的法律系統創造一種不同於自然人的人,更確切地說是法律被迫接受這種人已經或正在出現的現實,並規定其權利和責任。
㈢ 1.我國1949年前和1949年後國家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各有什麼重要事件
1.國家審計:來
1928年,南京國民源政府設立審計院,後改為審計部。隸屬監察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央蘇維埃政府審計委員會,頒布《審計條例》,實行了審計監督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沒有設立獨立的審計部門,而是以會計檢查代替了審計監督。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並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注冊會計師審計:
1918年,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了《會計師暫行章程》,1921年上海開始設立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託辦理審計業務。
2.《會計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注冊會計師的地位和任務做出了規定,標志著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該法對西方世界審計業務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㈣ 為什麼獨立審計出現在16世紀的威尼斯而發展在英國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義大利合夥企業制度,形成於英國股份制企業制度,發展和完善於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它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起源
CPA審計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合夥企業制度,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城市已經比較繁榮,「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國家航海貿易最為發達的地區,是東西方貿易的QUNIU,企業規模需擴大,需大量資金,合夥制企業應運產生,提出了會計主體的概念 ——出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參與經營管理者的合夥人有責任向不參與經營管理者的合夥人證明合夥契約得到了認真履行,利潤的計算與分配是正確、合理的,不參與經營管理者的合夥人也希望監督企業經營情況,及時了解掌握企業的財務狀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對CPA審計的最初要求。
在16世紀義大利的商業城中出現了一批具有良好的會計知識、專門從事這種查賬和公證的專業人員——他們所進行的查賬與公證,就是CPA審計的起源。
1581年在威尼斯創立了威尼斯會計協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團體。
(二)形成——18世紀下半葉,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1)股份有限公司興起,所有權與經營權進一步分離,絕大多數股東以完全脫離經營管理;
(2)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逐步滲透,增加了債權人的風險。
——這樣導致出現了第一批以查賬為職業的獨立會計師。
注冊審計師審計產生的「催產素」是1721年英國的「南海公司事件」。當時的「南海公司」以虛假的會計信息誘騙投資人上當,其股票價格一時扶搖直上。但好景不長,「南海公司」最終未能逃脫破產倒閉的厄運,使股東和債權人損失慘重。英國議會聘請會計師查爾斯、斯耐爾對「南海公司」進行審計。斯奈爾以「會計師」名義提出了「查賬報告書」,從而宣告了獨立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的誕生。
1844年英國頒布了《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的賬目。於是,獨立審計業務得到迅速發展。1845年進行修訂,規定股份公司的帳目必須經董事以外的人員審計。隨後,政府對獨立會計師進行了資格確認。
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創立了第一個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團體——愛丁堡會計師協會,標志著注冊會計師職業的誕生。
1862年,英國《公司法》又確定注冊會計師為法定的破產清算人,奠定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法律地位。
1844年至20世紀初,是注冊會計師審計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英國CPA審計的主要特點:
1、CPA審計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確認;
2、審計的目的是查錯防弊,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3、審計的方法是對會計帳目進行詳細審計;
4、審計的報告使用人主要為企業股東。
㈤ 世界上第一個注冊會計師是誰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16世紀義大利合夥企業制度,形成於英國股份制企業,發展和完善於美國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西方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與發展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
世界上第一個會計職業團體是1581年創立的威尼斯會計協會。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形成與發展
18世紀下半葉,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使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一步分離。
注冊會計師審計產生的客觀原因所有權經營權分離。
注冊會計師審計產生的「催產劑」是1721年英國的「南海公司事件」:
l 查爾斯·斯耐爾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間審計人員。
l 英國政府於1844年頒布了《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計公司賬目;1845年又對《公司法》進行修訂,股份公司必須經董事以外的人員審計。
l 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會計師協會,世界上第一個注冊會計師專業團體。
(三)注冊會計師審計發展歷程的啟示
1、注冊會計師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2、注冊會計師審計要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
3、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獨立、客觀、公正的特性。
㈥ 企業產權的公司產權的形成
公司所有權這種特殊的產權制度是所有權制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由法律和公司制度創新、市場交易而產生的結果。
首先,公司享有資產所有權是適應社會化、市場化經濟發展的結果。正如後面在公司責任制度中所分析的,在資本籌集與使用、風險與責任分擔、經營與管理專業化等方面,現代公司制度比獨資企業、合同或合夥企業、政府等組織形式具有強大的經濟優勢,現代公司因此而逐漸演化產生了。
其次,公司產權制度是市場交易和合同的結果。法律和政府當然對公司制度的發展和規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公司制度本質是市場交易和合同的產物。公正平等(權利平等)、自由交易、誠實信用、等價有償、禁止越權侵權等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原則,也是現代民法確立的基本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市場主體通過對信息、決策、交易、代理、風險等經濟活動環節或方法的分析,對經濟活動中的生產、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以長期但不完全的生產要素合同的形式替代一次性的市場交易和合同,企業及公司從而產生了。事實上,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正是這樣分析經濟活動中的企業主體的。
市場交易從表面看是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其實質是經濟主體對其享有產權的資源在市場上的相互讓渡。公司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沒有可供其獨立支配、自由處置的財產上的所有權,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參與市場交易。因此,要使公司成為市場主體,必須使公司成為法人實體;而公司被賦予法人資格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就是公司具有獨立的財產並且對其財產依法享有獨立支配的權利,這種依法獨立支配財產的權利就是公司財產所有權。否認公司享有財產所有權即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否認公司的法人地位。
從歷史上看,公司享有財產所有權是公司法人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自然人或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商品交換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共有形式的合夥也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出現了財產歸團體所有的產權形式,並進而產生了團體財產和團體法人。真正的現代公司的發展以及公司獨立財產制的正式確立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19世紀的工業革命,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程度日漸提高,為了減少和分散投資風險,增強投資效益,迫切要求公司作為獨立的產權主體。正是在這種要求下,公司在合夥企業的基礎上,將合夥人的財產共有權分解成股東的股權和公司的財產所有權,公司獨立財產權隨著公司制度的發展而逐漸形成,法律也通過立法和判例,將現代公司的重要原則確立下來,其中包括公司獨立財產的原則。英國1844年的合股公司法,就明確規定了公司的登記注冊制度,對公司成立的特許制度構成了重大沖擊。1897年薩洛蒙訴薩洛蒙有限公司案確立了公司的獨立人格原則,明確了公司的財產屬於公司所有而不屬於公司成員所有。德國也於1896年頒布《民法典》,1897年頒布《商法典》,分別對法人制度和公司制度作了系統的規定,從法律上確認了公司享有公司財產所有權,股東享有股權的公司產權結構。
㈦ 歐盟最早簽訂3個共同條約的六國之名
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
(一)歐盟公司法立法背景
歐盟是建立在歐洲的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eanCoalandSteelCommunity,簡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簡稱EEC:歐共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AtomicEnengyCommunity,簡稱:Euratom)之上的。建立歐盟的建立是鑒於各國歷經了二戰,歐洲經濟急待各國政府攜手合作,以便重振經濟。1950年,當時的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提出一項由歐洲各國政府聯合管理煤炭與鋼鐵生產的計劃。這個計劃得到了歐洲一些國家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前聯邦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和盧森堡等6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正式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隨著形勢的發展,上述6國又於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在第一個《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條約》這個條約的緒言中,還就建立該共同體的目的問題明確指出:條約是「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維系他們的基本利益,以取代長期的敵對,並作為在長期以來被血腥沖突而分裂的人民中確立更為廣泛和更為深入的共同體的基矗」1973年1月1日,丹麥、愛爾蘭和英國首批加人了上述3個共同體。其後,1981年1月1日,希臘又加入了上述3個共同體。西班牙與葡萄牙是於1986年1月1日第三批加入上述3個共同體的。1990年,前東德地區作為統一後的聯邦德國的一部分當然地成為3個共同體的成員。至1995年1月1日,又有奧地利、芬蘭、瑞典等3個國家加入了3個共同體,以後荷蘭、比利士、盧森堡也加入共同體,從而使成員國總數已經達到目前的15個國家。1992年2月7日,當時的12個成員國又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或簡稱《歐盟條約》)。這個條約重申了「在歐洲人民中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盟」的宗旨,並且提出在3個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歐洲聯盟。《歐盟條約》又在1997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作了修改。
現在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及波蘭三國也在作加入歐盟的准備,其磋商談判早於1998年3月開始,2002年12月,哥本哈根的歐盟峰會標志
㈧ 中西方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和發展歷程的有什麼異同點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中國以國家認證為最高准則,所以會計師審計具有中國的自身特色;在西方協會認證才是最高認證,所以西方會計規則性更強。
一、西方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與發展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注冊會計師審計發展的歷程看,注冊會計師審計最早起源於義大利合夥企業,在英國股份公司出現後得以形成,伴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
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城市已經比較繁榮,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國家航海貿易最為發達的地區,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商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於單個的業主難以向企業投入巨額資金,為適應籌集資金的需要,合夥制企業便應運而生。合夥經營方式不僅提出了會計主體的概念,促進了復式簿記在義大利的產生和發展,也催生了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最初需求。盡管當時合夥制企業的合夥人都是出資者,但是有的合夥人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的合夥人則不參與,所有權與經營權開始分離。那些參與經營管理的合夥人有責任向不參與經營管理的合夥人證明合夥契約得到了認真履行,利潤的計算與分配是正確的,以保障全體合夥人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客觀上需要獨立的熟悉會計專業的第三方對合夥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鑒證,人們開始聘請會計專家來擔任查賬和公證工作。這樣,在16世紀義大利的商業城市中出現了一批具有良好的會計知識、專門從事查賬和公證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們從事的工作,可以說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隨著會計專業人員人數的增多,他們於1581年在威尼斯創立了威尼斯會計協會。其後,米蘭等城市的職業會計師也成立了類似的組織。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形成
注冊會計師審計雖然起源於義大利,但對後來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發展影響不大,英國在注冊會計師職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18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髙,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進一步分離。企業主希望有外部的會計師檢查企業管理人員是否存在貪污、盜竊和其他舞弊行為,於是英國出現了第一批以查賬為職業的獨立會計師。他們受企業主委託,對企業會計賬目進行逐筆檢查,重點在查錯防弊,檢查結果向企業主報告。因為是否聘請獨立會計師進行查賬由企業主自行決定,所以此時的獨立審計尚為任意審計。
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使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進一步分離,絕大多數股東不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但出於自身的利益,非常關心公司的經營成果。證券市場上潛在的投資人同樣十分關心公司的經營情況,以便進行投資決策。同時,由於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的逐步滲透,增加了債權人的風險,債權人也非常重視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以便決定是否繼續貸款或者是否索償債務的決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只能通過公司捉供的財務報表來反映,因此,在客觀上產生了出獨立會計師對公詞財務報奉進行審計,以保證財務報表真實可靠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產生的「催產劑」是1721年英國的「南海公司事件(the South-Sea company event)」。當時的「南海公司」以虛假的會計信息誘騙投資者上當,其股票價格一時抉搖直上。但好景不長,「南海公罰」最終未能逃脫破產倒閉的厄運,使「股東」或「投資者」和債權人損失慘重。英國議會聘請會計師査爾斯·斯耐爾(Charles Snell)對「南海公司」進行審計。斯耐爾以「會計師」名義出具了「查賬報告書」從而宣告了獨立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的誕生。
為了監督公司管理層的經營管理活動、保護投資者、債權人利益,避免「南海公司事件」重演,英國政府於1844年頒布了《公同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的賬目。1845年,又對《公司法》進行了修訂,規定股份公司的賬目必須經董事以外的人員審計。於是,獨立會計師業務得到迅速發展、獨立會計師人數越來越多。此後,英國政府對一批精通會計收務、熟悉查賬知識的獨立會計師進行了資格確認。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創立了第一個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團體——愛丁堡會計師協會。該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注冊會計師職業的誕生。1862年,英國《公司法》確定注冊會計師為法定的破產清算人,奠定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法律地位;
從1844年到20世紀初,是注冊師審計的形成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由於英國的法律規定股份公司和銀行必須聘請注冊會計師審計,使得英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對當時歐洲、美國及日本等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英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主要特點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確認;審計的目的是查錯防弊,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審計的方法是對會計賬目進行詳細審計;審計報告報告使用人主要為企業股東等。
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與發展
(一)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歷史比西方國家要短得多。舊中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始於辛亥革命之後,當時一批愛國會計學者鑒於外國注冊會計師包攬我國注冊會計師業務的現實,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與尊嚴,積極倡導創建中國的注冊會計師職業。1918年9月,北洋政府農商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注冊會計師法規——《會計師暫行章程》,並於同年批准著名會計學家謝霖先生為中國的第一位注冊會計師,謝霖先生創辦的中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一一正則會計師事務所也獲准成立。此後,又逐步批准了一批註冊會計師,建立了一批會計師事務所,包括潘序倫先生創辦的「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後改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等。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會計師條例》,確立了會計師的法律地位,之後,上海、天津、廣州等地也相繼成立了多家會計師事務所。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會計師公會」。1933年,成立了「全國會計師協會」。至1947年,全國已擁有注冊會計師2619人,並建立了一批會計師事務所。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未能得到很大的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也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會計師事務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沿海城市,注冊會計師業務主要是為企業設計會計制度、代理申報納稅、培訓會計人才和提供其他會計咨詢服務。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注冊會計師審計在經濟恢復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由於不法資本家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偷稅漏稅造成了極為險惡的財政狀況,負責財經工作的陳雲同志大膽僱用注冊會計師,依法對工商企業查賬,這對平抑物價、保證國家稅收、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好轉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後來由於我國推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注冊會計師便悄然退出了經濟舞台。
(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為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恢復重建創造了客觀條件。隨著外商來華投資日益增多,1980年12月14日財政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規定外資企業財務報表要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為恢復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1980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關於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開始復甦。1981年1月1日,「上海會計師事務所」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由財政部批准獨立承辦注冊會計師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後,注冊會計師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三資企業。這一時期的涉外經濟法規對注冊會計師業務做了明確規定。1984年9月25日,財政部印發《關於成立會計咨詢機構問題的通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應當辦理的業務。1985年1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枇准組成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辦查賬業務。」1986年7月3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條例》,同年10月1日起實施。隨著會計師事務所數量的增加、業務范圍的拓寬,如何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實施必要的管理,有效組織開展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教育,加強行業管理,保證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執業,成為行業恢復重建面臨的重大問題。1988年11月15日,財政部借鑒國際慣例成立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隨後各地方相繼組建省級注冊會計師協會。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以下簡稱《注冊會計師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實施。
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下,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注冊會計師行業從最初主要為「三資」企業提供查賬、資本驗證等服務,發展到為所有企業提供財務報表審計業務,執業范闈得到進一步擴展和延伸。二是不斷加強人才培養。自1991年設立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以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0次考試,已有近15.8萬人獲得全科合格證書。同時,行業建立了繼續教育制度,制定發布行業人才培養「三十條」,明確提出了加強行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大力推行行業人才培養戰略。三是不斷深化執業標准建設。根據國際審計准則的發展趨勢和審計環境的巨大變化,大力推行審計准則國際趨同戰略。2006年初實現與國際審計准則的趨同,建立起了一套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要求又與國際准則相接軌的審計准則體系。2010年11月,又對38項審計准則進行了修訂,保持了與國際准則持續全面的國際趨同。四是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建設。2004年創立了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從以往的以專案、專項檢查為主要方式向五年一個周期的制度性、全面性檢查轉變,並開展了全同性的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工作。五是不斷推動事務所健康發展。在中介行業中率先開展了事務所脫鉤改制工作,推動有條件的事務所做大做強,推動中小事務所做精做專做優,事務所整體競爭力大大增強。六是不斷密切同際合作。先後加入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並多年擔任其理事;向國際審計與鑒證准則理事會(IAASB)等有關國際組織選派代表,與30多個同家和地區的50多個會計師職業組織建立了交往和合作關系,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高頓網校是網路財經教育領導品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提問。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㈨ 各國公司法發展情況
一.美國的公司立法
1.美國各州的公司法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有關公司的立法屬於各州的許可權范圍,所以各州各自分別立法,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公司法,而沒有聯邦統一的公司法。美國的公司法以成文法為主,成文法又以州法為主。當然,美國各州以及聯邦法院在解釋成文法的過程中,又分別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形成了各州及聯邦法院的"案例法"。
現在美國各州有關公司的立法雖然不完全統一,但差別不是很大。由於特拉華州公司法(Delaware Corporate Law)規定比較靈活,設立程序簡單方便,很多州外的公司以及外國的公司往往選用該州的公司法登記注冊。據統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1/3以上是在特拉華州注冊的,所以該州享有美國的"公司天堂"的美譽,其立法機構和最高法院也就成為了美國現代公司法的主要來源和權威。現在,紐約州的最高法院和州公司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聯邦公司成文法
美國聯邦沒有統一的公司法,而只是由國會通過的有關公司的成文法,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反托拉斯法和反不公平競爭法。托拉斯(trust)原意是指信託,通俗地說,信託就是將財產交給別人代管。19世紀末,信託被一些大財團用來作為實行壟斷的工具。例如,1879年,洛克非勒成立的"標准石油"(standard oil)公司,為了擠垮競爭對手,用各種手段把美國90%的煉油實施集中於一個由9個受託人組成的信託,形成了美國石油工業的托拉斯。各種大企業聯合的托拉斯,由於其形成的市場勢力和採用的競爭手段,一方面侵害了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殘酷無情地擠垮了大量同業中的中小企業。對此,以美國西部的農民為中心,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反托拉斯運動。迫於公眾壓力,美國國會接受了參議員謝爾曼的提案,l890年制定了《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所謂的《謝爾曼法》,並於1903年在司法部內設立了獨立的反托拉斯司。但由於該法規定的模糊性,政府和法院的消極態度,使《謝爾曼法》在初期的適用成為一紙空文,美國許多大工業托拉斯實際上正是在該法頒布以後發展起來的。 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為了彌補《謝爾曼法》的缺陷,1914年又頒布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克萊頓法》明確並增加了反托拉斯的規定,《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則規定了不正當競爭為非法,設立聯邦貿易委員會來執行反托拉斯法。這兩項法律通過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二十年代經濟一度的繁榮,反托拉斯法在當時並未得到執行,一直到三十年代羅斯福新政時,在美國最高法院宣布促進壟斷和管理經濟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之後,政府才轉變態度,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托拉斯運動。
二是證券發行和交易法。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造成許多公司和金融機構倒閉,導致美國金融和證券市場陷入混亂。為了整頓股票市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
3.示範商業公司法(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為了使各州相同對象的立法能夠統一,美國的一些法律機構擬訂了相關方面的示範法供各州議會參考。如果有若干州採用,就改為統一法,如統一商法典、統一合夥法等。美國全國律師委員會1950年起草,並於1984年修訂了美國《示範商業公司法》(下稱《示範公司法》),它本身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對各州《公司法》的制定影響很大。
二.英國的公司法
英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也是股份公司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股份公司的典型代表。英國的公司法主要採取了成文法的形式,同時輔之以判例原則。英國最早的公司立法可以追溯到1835年頒布的《貿易公司法)(The Trading companies Act of 1835);1844年英國頒布了《合股公司法}(The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1855年為了刺激私人投資,制定了《有限責任法》(The Limited Liability Act 1855)。1862年英國又制定了新《公司法》(The company Act),1908年制定了統一的《公司法)。英國的公司法經常修改,新公司法通過後,原有的公司法就失效了。英國最有影響的是1948年頒布的《公司法》,1961年、1967年、1970年、1976年和1980年分別通過了對1948年公司法的修正案,1989年又對公司法作了最新的修改。
此外,1963年頒布的《股份轉讓法》、1958年通過的《防止欺詐(投資)法)、1949年頒布的《公司清理規則》以及其他法律中有關公司的規定。1890年通過的《合夥法》和 1907年通過的《有限合夥法》主要是調整普通合夥和有限合夥,即大陸法系國家公司法調整的無限公司和兩合公司。
英國公司法的特點之一是英國公司法主要調整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調整的范圍較廣泛包括證券及破產等內容;特點之二是比較靈活、自由。英國的公司法沒有規定公司資本的最低限額,沒有規定法定公積金制度等;特點之三是具有多邊性,公司法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而不斷修改,特別是現在進一步修改而與歐盟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制度相統一。
三.法國的公司法
法國1807年的商法典第一編第三章設有關於公司的規定,其中分為人的公司和物的公司。後者因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作了較多的修改,並頒布了單行法作為補充。最重要的是1866年公司立法,對股份有限公司的法規大幅修改。1966年戴高樂執政時,法國從新制定了一部全面規定各種公司形式的完整的、統一的公司法,即《商事公司法》。
四.德國的公司法
德國是民商分立制的國家,關於商事組織的規范分別集中《德國民法典》和《德國商法典》中。民法中調整的是社團和合夥的標准模式;商法中調整的是民事合夥的變體,即普通商事合夥(無限公司)、有限合夥(兩合公司)、隱名合夥(隱名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繼1892年德國頒布了有限責任公司單行法後,商法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的內容也從商法中分離出來,頒布了《股份及股份兩合公司法》(下稱《股份公司法》)。
五.日本的公司法
在企業組織形式上,日本主要是公司制。公司主要有四種類型:股份有限公司、無限公司、兩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日本稱股份有限公司為株式會社,把有限責任公司稱為有限會社。關於公司的組織和活動的法律規范最重要的《商法》第2編。戰後,日本受美國的影響,對商法公司篇及有限公司法作了多次修改。但是日本既沒有像法國那樣將公司法從商法分離出來,也沒有像德國那樣將股份法從商法中分離出來,而拘泥於商法的體系與條文,所以商法公司篇的條數和內容都比較凌亂。此外,日本還公布實施了《有限公司法》、《商法特例法》、《商業登記法》、《附擔保公司債信託法》、《公司更生法》等。
六.我國的公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於1993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並於1994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標志我國企業立法體系打破舊體制下按所有制和行業立法的傳統模式,注重市場經濟發展中所有制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借鑒國際規范,建立起按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法律形態立法的新體系。
《公司法》共有十一章230條條文,分別是第一章總則,第二章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三章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第五章公司債券,第六章公司財務、會計,第七章公司合並、分立,第八章公司破產、解散和清算,第九章外國公司的分支機構,第十章法律責任,第十一章附則。在公司法中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兩種公司分別規范,實際上其中較多條款是重復的。本教材中沒有分開討論兩種公司的形式。
《公司法》從法律上確立了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確產權界定,強調公司經營自主,企業擺脫政府行政部門的干預,國家只對企業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該法還明確規定公司內部建立責任、權力分明的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機制,即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這種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另外還有關於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公司解散和結算等規定。其中也有根據我國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佔主導地位而制定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規定。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形成,《公司法》的部分條款已不能適應新的情況。1999年12月25日召開的九屆人大十三次會議對《公司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僅是局部微調。這次修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增加了國有獨資公司設立監事會的規定;增加了支持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近來,《公司法》的進一步修改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