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司法解釋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釋義的內容提要
《政府信息公來開條例源》規定了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公開的主體、主動公開的范圍、依申請公開制度不予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監督保障措施等內容。 為了便於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廣大人民群眾准確領會和把握《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各項制度和精神實質,由國務院法制辦曹康泰主任、張穹副主任、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法制司趙曉光司長、郭啟文副司長以及具體參加《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起草、審查工作的同志,共同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讀本》一書。 本書詳細介紹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立法背景、重要意義、具體含義、實施中涉及的問題等,本書既有詳盡的理論分析,又有豐富的立法實踐和政府信息公開實踐,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理論性和實踐性。
Ⅱ 什麼是政府信息公開
在法律上,政府信息公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授權和委託的組織,在行內使國家行政管理職容權的過程中,通過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動將政府信息向社會公眾或依申請而向特定的個人或組織公開的制度。對此,可以從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
廣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務公開,二是信息公開;狹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主指政務公開。政務公開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公開其行政事務,強調的是行政機關要公開其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和執法結果,屬於辦事制度層面的公開。廣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的內涵和外延要比政務公開廣闊的多,它不僅要求政府事務公開,而且,要求政府公開其所掌握的其他信息。
Ⅲ 政府信息公開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規
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國務院辦公廳是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辦公廳(室)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從基本原則、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監督和保障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是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法規,是一部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律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更加有效地防治腐敗。國家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工作。電子政務是信息公開的重要載體。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面向公眾、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的同時,構建網上信息公開平台。
Ⅳ 政府信息公開的相關條例
2007年4月國務院公抄布的《中華人民襲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
國務院辦公廳是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辦公廳(室)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從基本原則、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監督和保障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是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法規,是一部政府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法律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更加有效地防治腐敗。
國家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工作。電子政務是信息公開的重要載體。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面向公眾、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的同時,構建網上信息公開平台。
Ⅳ 政府信息公開司法解釋12條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條廳矛盾嗎
政務信息除了主動公開,還有依申請公開。有些信息屬於保密的,如果申請內人要求公開,應當容說明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相關規定,涉及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等信息,屬於不主動公開的內容,申請公開應當說明用途,並需要承諾所獲取的政府信息只用於自身的特殊需要,不作任何炒作及隨意擴大公開范圍。
Ⅵ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於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是怎麼規定的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於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等情形。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 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
(三)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
(6)政府信息公開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政府信息公開的意義:
1、有效推動全國范圍的反腐倡廉。
一切欺詐行為的基礎都來自信息不對稱,無論是不法分子的欺詐,還是政府官員的貪污和濫用職權,都源於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事實證明占據信息優勢就會成為強勢的一方。
2、推動全國自上而下依法執政。
政府信息公開之前,雖然部分先進地區已經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來實現部分政府信息的公開,但政府信息公開的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地區尚未行動起來,一些地方的官員藉沒有相應法規為由而減慢政府信息公開的進度,拖延政府改革。
3、提升政府公信力、促進政府與公眾合作。
現代社會中政府的公信力已經成為一項寶貴的社會資源:政府與公眾的相互信任可以增強彼此的合作效果;政府與企業建立共識可以提升經濟活動的成效,從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使社會更為受益。
4、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政策穩定、政務公開是現代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環境,公眾越清楚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圖,對未來的預期就越有把握。
同時,明確的預期能夠鼓勵社會的長遠投資,也能有力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政策只鎖在抽屜里由官員隨需而用,會增加投資者對日後效益的擔心而縮減投資規模,從而導致企業與投資人追求短期效果,使經濟建設的質量及效益大大下降。
5、推動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必須推行以人為本政策的階段,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
6、政府信息公開絕不是單純信息發布那麼簡單,而是關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於政府而言,加強信息公開就是大勢。形成現代治理體系,培養參與型公民,增強政府公信力,離不開「公開」二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府信息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