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我國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

我國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 2021-01-08 16:24:49

『壹』 當代中國司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司法原則是指司抄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的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規則和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司法獨立、審判公開、程序公開、審判制度等四個方面。
司法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司法公正,包括實體法的公正和程序法的公正。這是司法活動的性質和法的內在精神要求的。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中包括 I、法律對全體公民平等。II、公民依照法律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平等的義務。III、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受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要受法律的追究。
3、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即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排除主觀想像、分析和判斷的依據。要以法律的標准和尺度審理案件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
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其中包括 I、國家的審判權和檢察權分別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統一行使。II、司法機關依照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III、司法機關在司法中必須依照法律規定正確的適用法律。這是由於司法權的三個性質即專屬性、行使職權獨立性和合法性決定的。

『貳』 我國法律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行法回定原則:法無明文答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叄』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 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

罪刑法定原則:

《刑法》 第 3 條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它的基本內容是:(1) 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明文規定。(2)明確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具體的規定,並用文字表述清楚。(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合理確定犯罪的范圍和懲罰的程度,防止濫施刑罰,禁止採用過分的、殘酷的刑罰。

刑法適用平等原則:

《刑法》 第 4 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它意味著對所有的人,不論其社會地位高低、 民族、 種族、 性別、 職業、 宗教信仰、 財產狀況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標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規定處理,不允許有任何歧視或者優待。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稱罪刑等價主義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則。刑法規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有兩方面內容:(1) 刑罰的輕重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就是按照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輕重。(2) 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 再次犯罪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

『肆』 我國審判制度的基本原則有

審判的基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它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並對審判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根據憲法和三大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除了必須遵循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遵循審判活動的特有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不告不理原則、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審判及時原則。集中審理原則等。
一、不告不理原則
不告不理,是指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就不能進行審判。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不得啟動審判程序,即原告的起訴是法院啟動審判程序的先決條件;二是法院審判的范圍應與原告起訴的范圍相一致,法院不得對原告未提出訴訟請求的事項進行審判。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是審判中立的根本要求,對於維護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告不理原則是現代各國訴訟法所普遍確立或實際執行的一項重要審判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有關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和自訴人提起的自訴,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進行審判;對公訴和自訴沒有指控的罪行和人員,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原告的起訴,人民法院便不能立案受理,更不能進行審判;對不屬於原告訴訟請求的事項,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理和判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換言之,對上訴請求之外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第二審人民法院不應當進行審查處理,即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
二、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長期以來,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一般都認為我國審判獨立是指法院獨立審判,而不包括法官獨立審判。原因在於,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是西方國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有人認為我國法官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無法實行法官獨立審判;還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等等。實際上,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現在既實行法院獨立審判,又逐步實行法官獨立審判。我國有關法官獨立審判的規定,最早見之於法官法。該法第8條規定,法官享有「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權利。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強化合議庭和法官職責,推行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制度。」隨後,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都先後實行了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選任制度,並且賦予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更大的權力。根據200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第6條的規定,審判長行使下列權力:(1)指導和安排審判輔助人員做好庭前調解、庭前准備及其他審判業務輔助性工作;(2)確定案件審理方案、庭審提綱、協調合議庭成員的庭審分工以及做好其他必要的庭審准備工作;(3)主持庭審活動;(4)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5)依照有關規定,提請院長決定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6)製作裁判文書,審核合議庭其他成員製作的裁判文書;(7)依照規定許可權簽發法律文書;(8)根據院長或者庭長的建議主持合議庭對案件復議;(9)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當然,無論是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都應當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黨的領導的關系。人民法院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機器,是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服務的,這就決定了人民法院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各個國家機關在發揮職能作用時,都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所以,人民法院不能以「審判獨立」為名排斥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領導。在任何時候,人民法院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
第二,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7條也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由此可見,對人民法院的工作進行監督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定權力,因此,人民法院必須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聽取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人大代表對法院工作的質詢和評議。
第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上級人民法院對其審判工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工作。因此,下級人民法院不得以「審判獨立」為由對抗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的。對於上級人民法院依照二審程序或審判監督程序作出的判決和裁定,下級人民法院必須執行。但對於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上級人民法院不應干預,以使兩審終審制度落到實處。
三、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包括法官和陪審員)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對於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雙方當事人當庭口頭提出並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庭審調查。直接、言詞原則是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合稱。
所謂直接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必須與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直接接觸,親自參加案件事實和證據的庭審調查。直接原則又可分為直接審理原則和直接采證原則。前者是指法官審理案件時,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在場,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果上述人員不到場,不得進行法庭審理,否則,審判活動無效。後者是指審判人員對證據的調查必須親自進行,不能由他人代為進行,而且必須當庭直接聽證和直接查證,不得採信未經自己當庭聽證和查證的證據。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的方式,如無法律特別規定的情形,一律以口頭陳述的方式逃行,包括雙方當事人要以口頭進行陳述、舉證和辯論,證人、鑒定人要口頭作證或陳述,審判人員要以口頭進行訊問、調查。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凡是未經口頭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實行直接、言詞原則,有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核實證據,也有利於改變我國目前證人普遍不出庭的狀況,從而保障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直接、言詞原則,但其一系列的具體規定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例如,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公訴人、審判人員可以訊問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鑒定人;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法庭調查分為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等;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發問。但司法實際中,我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活動離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如證人不出庭作證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使人民法院的審判方式改革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法院在按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應當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而按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時則可以有所例外。這是因為,簡易程序是普通程序的簡化,按照法律的規定可以不詢問當事人、證人和鑒定人,也可以不出示證據,因而也就無需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
四、審判及時原則
審判及時,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而且應盡量做到快速結案。審判及時是現代審判活動的重要特徵,體現了國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在時間上的期望與要求,關系著審判的公正。審判公正是審判的首要價值,但是公正的實現必須是迅速、及時的。西方的諺語雲:「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也就是說,遲來的公正對勝訴方而言是一定程度的不公正。這是因為,姍姍來遲的公正可能使勝訴方備受訴累,也可能對勝訴方已經失去補救的意義。因此,審判要實現真正的公正,就必須快速進行,在審限內及時結案。
在訴訟案件大量增加而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各國都採取了包括建立簡易程序在內的諸多措施。我國在1991年制定的民事訴訟法中就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包括:原告可以口頭起訴;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到法院請求解決糾紛,法院可以當即審理;法院可以用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證人;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理。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設了簡易程序,規定:判刑較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且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公訴案件,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及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不派員出席法庭,可以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實踐證明,民事和刑事審判簡易程序的建立和適用,對於解決案件積壓,促進人民法院及時審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防止久拖不決的現象發生,我國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均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公訴案件和上訴、抗訴案件,均應在受理後1個月內宣判或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受理後20日以內審結;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需要延長的,不得超過6個月。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雖然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的審理期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審判實踐中超審限辦案、久拖不決的情況仍比較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0年9月發布了《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對各類案件的審理、執行期限,立案、結案時間及審理期限的計算,案件延長審理期艱的報批,上訴、抗訴二審案件的移送期限,以及對案件審理期限的監督、檢查等作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審判公正,提高審判效率。
五、集中審理原則
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間斷審理原則,是指法庭對各類訴訟案件的審理原則上應當持續進行,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不得中斷審理。實行集中審理原則,有利於審判人員通過持續的庭審活動形成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清晰的、完整的印象;有利於審判人員免受庭外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保持其獨立與公正地位;還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提高審判效率。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審判活動採用集中審理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的審判活動尤其是刑事審判較多地採用陪審團審判,加之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因而集中審理成為其法庭審判案件的必然要求。大陸法系國家雖然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普遍實行集中審理,但一些國家的立法也確立了這一審判原則。例如,法國刑事訴訟法第307條規定:「法庭審理不得中斷,應當連續進行直到重罪法庭作出判決,案件終結為止;在法官和被告人必要的用餐時問內,審理可以暫停。」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226條亦規定:「審判是在被召集作裁判人員、檢察院和法院書記處一名書記員不間斷地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根據集中審理的一般要求和上述國家的做法,集中審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法庭一旦開庭審理案件,中問除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其庭審活動應不間斷地進行,直到作出判決才能終止。如果開庭審理需要兩天或兩天以上的時間,則除了節假日以外,中間不得有以日為單位的間隔;在一個案件的開庭審理完成之前,合議庭或獨任庭不得中斷該案件的庭審活動而去審理另外一個案件。
我國三大訴訟法均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作了具體規定,但沒有對法庭審理的不間斷性作出明確要求。實踐中法庭一般都能做到庭審過程的連續性,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另定日期宣告判決或一個法庭在一段時間內交叉審理幾個案件的情況卻普遍存在。這種情況既影響了人民法院的審判效率,也不符合集中審理原則的要求,還容易為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的發生提供機會和條件,因此應當予以改變和糾正。

『伍』 司法基本原則

(1)司法法治原則。司法法治原則是指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依法司法。既要遵循實體法又要遵循程序法,具體體現為:「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司法機關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只能以被合法證據證明了的事實和依法推定的事實作為適用法律的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就是指司法機關在司法時,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把法律作為處理案件的唯一標准和尺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必須在司法中全面貫徹執行。
(2)司法平等原則。司法平等原則是現代法律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司法平等原則具體地體現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它是指各級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處理案件、行使司法權時,對於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也不論其出身、政治歷史、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的特殊和差別。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公民個人,也適用於法人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
實行這一原則,對於切實保障公民在適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反對特權思想和行為,懲治司法腐敗行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尊嚴和統一,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加速實現法治,有其重要意義。
(3)司法獨立原則。即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條根本法原則,也是有關組織法和訴訟法規定的司法機關適用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司法權只能由國家的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只服從法律;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時,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辦事,准確適用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司法權不受監督,這里包括:黨的領導和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上下級以及同級之間的監督;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的監督等。
(4)司法責任原則。即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行使司法權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應承擔責任的一種制度。這是根據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法治原則而提出的權力約束機制。
(5)司法公正原則。司法公正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應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其中實體公正主要是指司法裁判的結果公正,當事人的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違法犯罪者受到了應的懲罰和制裁。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過程的公正,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是司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價值准則。

『陸』 我國司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

1.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實質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以程序公正為重點。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在於:首先,公正司法是法的精神的內在要求。其次,公正對司法的重要意義也是由司法活動的性質決定的。人們之所以委託司法機關裁決糾紛並信任其決斷,就是因為其公正和不偏不倚。公正與裁判,既是一種里表關系,又是一種唇齒相依關系。
再次,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如果司法機關不能保持其公正性,司法機關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社會基礎。雖然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應當公正,但是公正對司法有著特殊的意義。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我國法的適用的一條基本原則。在法的適用領域,「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涵義是:第一,在我國,法律對於全體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財產狀況等,都是統一適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權利並承擔同等的義務。第二,任何權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不能歧視任何公民。第三,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要保證訴訟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要切實保障訴訟參加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第四,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依法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或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都是違法的。
要在法制實踐中充分貫徹這項原則,第一,應堅決反對封建特權思想,與形形色色的違背社會主義平等原則的封建殘余作不懈的斗爭,第二,看到我國法律適用中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與資產階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區別與聯系。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適用的平等原則與資產階級法律平等原則存在著歷史聯系並在形式上相同,另一方面,二者在法律的本質上有著根本區別。第三,要看到適用法律的平等原則與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性質是一致的。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全國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貫徹平等原則就是實現體現在法律中的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第四,在司法工作中,必須忠實於事實、忠實於法律、忠實於人民,嚴格依法辦事,決不能看人辦案,因人而異,不能由於責任人的家庭出身,或過去的功績等等而對其的裁判偏離甚至違背法律的要求。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我國在幾部訴訟法中都規定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這項原則的基本涵義是:第一,以事實為根據,就是指司法機關審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與案件有關的客觀事實作為根據,而不能以主觀臆想作依據,應當認真查清事實真相,使法律適用能夠作到「有的放矢」。第二,以法律為准繩,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切實作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機關在工作中,要符合法律所規定的規格或要件,遵照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劃分並嚴格按照司法程序辦理案件;同時,在法律適用中堅持法制統一性的要求,根據我國的法律淵源體系適用法律。
為了貫徹這項原則,在司法工作中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堅持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不僅嚴格依照實體法的規定,而且嚴格執行程序法的各項規定;正確處理依法辦事與堅持黨的政策的指導的關系。
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都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根據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這項原則的基本涵義是:第一,司法權的專屬性,即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各級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此項權利;第二,行使職權的獨立性,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自己的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第三,行使職權的合法性,即司法機關審理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正確適用法律,不得濫用職權,枉法裁判。

『柒』 簡述司法的基本原則

司法的基本原則:
1、司法統一原則
統一的國家需要統一的社會主義法制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必然要求法制的統一。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律師法第3條第2款規定,律師執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些規定確立了我國司法工作「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我國早在1954年憲法中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也把這一原則作為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加以規定。
4、保障人權原則
保障人權已成為我國諸多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重要內容,從而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司法活動中必須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
5、接受監督原則。
接受監督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進行司法活動的過程中,應當接受國家權力機關、檢察機關、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等的監督,切實糾正自己的違法行為,預防司法腐敗的發生,促進司法公正的實現。

『捌』 列舉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

在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A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B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第一,任何公民都必須平等地遵守國家的法律,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定義務,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他人不得侵犯;第三,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依法受法追究和制裁,決不允許其逍遙法外。
C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D司法責任原則
司法責任原則,是指司法機關或司法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採取的一種責罰制度。
--盧雲主編、王天木副主編:《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374頁。

為了保障法律得到正確的適用,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一系列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
(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對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以事實為根據,就是指司法機關審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客觀事實作為唯一根據,而決不能以主觀想像、主觀分析和判斷作依據。
第二,以法律為准繩,就是審理案件要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四)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沈宗靈主編:《法學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68-378頁。

在當代中國,法的適用同法的創制一樣,最根本的原則是必須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此外,還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A.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B.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
C.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意味著:a.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司法權;b.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c.司法機關處理案件,必須按照國家的法律規定,准確地適用法律。
D.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
E.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
--孫國華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439頁。

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在適用法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2.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主權的原則。
--王果純著:《現代法理學--歷史與理論》,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頁。

……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也應當包括四個方面,即事實性原則、法律性原則、程序性原則和技術性原則。
A.事實性原則
B.法律性原則
法律性原則是指法律適用在實體內容上要符合法律規定和法律精神。……它包括准確合法原則、正當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權利本位原則、有錯必糾原則等等。
C.程序性原則
程序性原則是指適用法律活動過程和方式應當正當合理,遵循法定程序。它包括司法獨立原則、權力原則、正當程序原則和工作效率原則等等。
D.技術性原則
技術性原則即在法律適用技術上反對擅斷,進行科學合理地解釋、推論的原則。它包括遵守效力與邏輯的原則、合目的性原則以及各部門法的一些特別原則。
--孫笑俠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173頁。

法的適用的基本原則是指在法的適用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這些基本准則主要有下列幾項:
1.司法法治原則
司法法治原則是指在法的適用過程中,要嚴格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既指依實體法司法,也要依程序法司法。
2.司法平等原則
司法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法律平等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3.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
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
4.司法責任原則
司法責任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行使司法權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應承擔的一種責任制度。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369頁。

法的適用的基本原則是指在法的適用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根據法的適用的基本要求,法的適用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項:
(一)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二)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依法行政、司法獨立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公認的一項行政管理原則,它反映了行政管理的一般規律。依法行政有三項內容和含義。首先,執法主體的設立及其職權的設定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其次,行政機關執法的內容必須合法。……再次,行政機關執法的程序必須合法律要求。……
司法獨立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過程中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四)賠償原則
法的適用的賠償原則,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法的適用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應當依法予以賠償的原則。
--卓澤淵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332頁。

在當代中國,適用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2.堅持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則;
3.堅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
4.堅持專門機關工作和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
5.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
--甄玉金、彭志遠主編:《新編實用法律辭典》,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頁。

法律適用或司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二.司法平等原則
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趙震江、付子堂著:《現代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441頁。

法的適用基本原則:
一.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二.公民在法的適用上一律平等
三.依法行政與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383頁。

熱點內容
原始點療法治療糖尿病 發布:2025-10-12 06:25:20 瀏覽:42
注冊公司監事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06:21:09 瀏覽:192
道德觀古詩 發布:2025-10-12 05:51:21 瀏覽:199
鄉鎮法律服務所屬事業單位嗎 發布:2025-10-12 05:48:41 瀏覽:614
行政復議知識框架經濟法 發布:2025-10-12 05:39:58 瀏覽:915
工傷保險支付條例 發布:2025-10-12 05:32:14 瀏覽:138
正規律師 發布:2025-10-12 05:30:37 瀏覽:894
人民法治記者劉青 發布:2025-10-12 05:30:32 瀏覽:409
如何建立為僑法律服務平台 發布:2025-10-12 05:29:21 瀏覽:440
刑事訴訟法15條可以國家賠償 發布:2025-10-12 05:24:50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