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格式
Ⅰ 刑事案件分析的格式
刑事案件分析方法第一節 刑事訴訟概述
掌握: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徵
一、刑事訴訟的概念
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廣義: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個訴訟階段;
狹義:僅僅指起訴至審判期間的訴訟程序,即審判階段。
二、刑事訴訟的特徵
1、刑事訴訟是國家機關行使刑罰權的活動。
2、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形式具有主動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3、刑事訴訟是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採用訴訟的方式進行的活動。
4、刑事訴訟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第二節 刑事案件的特徵(p181)
掌握:刑事案件的特徵
刑事案件的特徵:
1、適用的法律具有特定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2、分析主體的多元化: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審判機關)、辯護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
3、訴訟焦點明確: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節 刑事訴訟職能
一、控訴職能
控訴職能是指向法院揭露、證實犯罪並要求法院對被告人確定刑罰的職能。
控訴職能的實現: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公訴案件的控訴職能由人民檢察院承擔,公安機關通過偵查為檢察院履行控訴職能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偵查本身不是一種可以獨立於控訴職能而存在的職能;公訴案件被害人作為當事人對檢察院控訴職能的執行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執行控訴職能的主體:國家專門機關;自訴案件中: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
二、辯護職能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
執行辯護職能的主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律師)對辯護職能實現的重要性
三、審判職能
審判職能是指通過審理確定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和應否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職能。
審判職能由法院承擔,法院是世界各國公認的行使審判權的唯一主體。
四、訴訟職能的相互關系
訴訟職能之間不是隨意地、雜亂無章地組合在一起,而是根據為實現一定訴訟目的的訴訟結構的整體需要來安排和組織的
1、控訴職能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者
2、辯護職能是對控訴職能的制約和促進
3、審判職能是建立在控訴職能和辯護職能的基礎上,是控辯兩種只能在維護各自利益、完成各自刑事訴訟目標的基礎上,獲得統一,從而使社會利益的沖突通過訴訟的方式得以解決。第四節 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與結束
(此節內容與學習過的訴訟原理和訴訟實務的內容重合,不再累述)
第五節 刑事案件分析目的(自學、了解)
第六節 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要求:掌握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一、原則概述
二、罪刑法定原則
簡單概括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三、司法職權原則
職權原則就是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權力由國家專門機關專屬行使的原則。
具體內容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有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四層含義:
1、法律的特別規定以外,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2、公、檢、法三機關分別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不受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一致的約束,任何公民個人和有關機關、團體及企事業都無權拒絕。
3、公、檢、法三機關職能分別行使各自的職權,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
4、公、檢、法三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職權,嚴格遵守法定程序。
理論基礎:國家權力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權力合理分工,建立彼此之間的制約關系。
四、公訴為主、自訴為輔原則
區分起訴法定主義與起訴便宜主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為主、自訴為輔
五、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在刑事訴訟中,由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辯護方,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六、疑難案件的處理原則
根據無罪推定原則這個基本原理,在案件事實真為不明的情況下,應當作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解釋,即:疑罪從無
七、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在訴訟活動中,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需要切實做到以下兩點:
(一)司法人員應當告知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二)司法機關應當為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權利提供必要的方便、設施和條件
八、辯護原則
(一)辯護原則的含義
辯護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從事實上和法律上反駁指控,提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見,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無罪、罪輕或者應當減輕、免除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辯護原則是指在法律上確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辯護權,並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體現和保障這一權利的訴訟原則。
(二)辯護原則的基本要求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享有辯解和自我辯護的權利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
3、國家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
九、罪從判定
其實質是「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這是部分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
無罪推定的含義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沒有經過法定司法程序最終卻認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它看作是無罪的人。
最早比較完整闡述無罪推定思想的,是義大利的啟蒙法學家切薩雷·貝卡利亞
「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侵犯了給與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內容:
1、控告方負舉證責任。而且必須達到非常高(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2、被告人成為訴訟主體,被告有沉默權。享有國家和社會對其保護的權利,與控方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
3、「罪疑從無」。
4、嚴禁刑訊逼供。
第八章 刑事案件常規分析思路
第一節 罪與非罪的分析思路
一、罪與非罪的概念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掌握犯罪的概念和特徵、正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懲罰性——任何犯罪必須完全具備以上三個特徵,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上述三個特徵,則不能認定為犯罪。
2、必須對照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罪名、罪狀。
3、正確理解犯罪行為和違法行為之間的界限,區分罪與非罪
違法行為的外延要大於犯罪行為的外延,犯罪行為肯定是違法行為,但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違法行為只有達到觸犯刑法的程度才是犯罪行為。
第二節 對起訴書認定的犯罪事實的分析思路(自學、了解)
第三節 對案件情節的分析思路
一、案件情節的概念及分類
(一)犯罪構成要件情節
「情節嚴重」
(二)犯罪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手段
3、犯罪當時的環境和條件
4、犯罪的時間、地點
5、犯罪造成的危害結果
6、犯罪對象的情況
(三)量刑情節
區分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掌握哪些是法定量刑情節,哪些是酌定量刑情節。
二、對法定和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的分析
(一)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掌握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有哪些?
(二)從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雖然法律沒有強行規定酌定情節必須從輕、減輕、免除刑罰,但在案件分析的過程中,特別是作為辯護方,可以以此為犯罪嫌疑人進行辯護,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主要有以下一些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造成的損害結果
3、犯罪人的一貫表現
4、犯罪後的態度
5、有沒有立功表現
6、犯罪情節輕微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應當」與「可以」
第四節 對犯罪構成的分析思路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認真弄清犯罪客體
弄清犯罪客體,能夠幫助正確的認定罪名。我國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十章,就是以犯罪客體為基礎對罪名進行的類化
(二)分清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三)查清犯罪主體
1、分清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
2、自然人犯罪中,要注意行為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從而判定其能否成為刑法意義上的犯罪主體
3、自然人犯罪主體可以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四)正確判定犯罪的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故意還是過失,這對罪名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節 犯罪行為與結果分析思路
一、犯罪行為與結果概念及分析價值
(見教材內容)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犯罪行為的分析
犯罪行為包括:1、實行行為;2、非實行行為,如:教唆犯
(二)對犯罪結果的分析
(見教材p215中的5點)
(三)對因果關系的分析
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第六節 犯罪時間、地點分析思路
第七節 犯罪方法(手段)、工具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八節 刑事責任年齡分析思路
刑事責任年齡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對刑事責任年齡內容的分析
(一)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1、無刑事責任能力
不滿14周歲
2、相對刑事責任能力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該年齡段只對刑法明確規定的8種罪承擔刑事責任
3、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16周歲,但是,法律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而且未滿18周歲不能判處死刑。
第九節 刑事責任能力分析思路
一、刑事責任能力概念
二、刑事責任能力分類
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2、限制刑事責任能力
3、無刑事責任能力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對精神病人的分析
注意精神病人實施犯罪是否處於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
(二)對智障人的分析
根據其智力障礙的程度,判斷期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況
(三)對聾啞人、盲人的分析
聾啞人、盲人犯罪原則上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四)醉酒人
我國刑法把醉酒人視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第十節 犯罪特殊主體的分析思路
犯罪特殊主體的概念
犯罪特殊主體,是指我國刑法分則規定某些犯罪除需要具備犯罪一般主體的條件之外,還要求具備特定的身份等條件。
二、我國法律規定的幾種特殊犯罪主體
1、擔任特定職務的主體
2、從事特定職業的主體
3、具有特定法律地位或負有特定法律義務的主體
4、具有某種特殊地位或狀態的主體
5、具有某種身份,才屬於從重處罰的主體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不具有特定職務的人,不構成特定職務的犯罪主體
如:貪污犯的主體
(二)不從事特定職業的人,不構成特定職業的犯罪主體
如:重大醫療事故罪
第十一節 主觀犯意的分析思路
一、故意、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概念及分析價值
P223-224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特徵分析(p224)
(一)故意犯罪的特徵
(二)過失犯罪的特徵
(三)意外事件的特徵
(四)故意犯罪、過失犯罪、意外事件的區別
三、分析時注意的問題
(一)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別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的區別
認識因素
意志因素
(三)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過失之間的區別
主要區別點在於認識因素方面:意外事件中行為人對損害結果不可預見,而後者是可以預見卻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
第十二節 犯罪目的和動機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十四節 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
一、正當防衛的概述
(刑法學內容,不再累述)
二、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五個方面)
1、防衛起因
2、防衛對象
3、防衛時間
4、防衛對象
5、防衛限度
五個條件共同滿足才構成正當防衛
三、近似正當防衛的行為分析
(一)防衛過當
不符合防衛限度條件
(二)假想防衛
不符合防衛起因條件,不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
(三)防衛不適時
不符合防衛時間條件,是侵害沒有發生或者侵害已經停止後實施的行為。
(四)防衛挑撥
其實質是犯罪,是為了侵害他人,故意挑逗、尋釁,從而激怒對方,引誘其向自己實施侵害。
(五)互相鬥毆
又稱為互毆,雙方都屬於不法侵害行為,而不是正當防衛。
(六)執行職務的正當行為
第十五節 緊急避險分析思路
(自學,與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有共同之處)
第十六節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分析前提:只有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問題
一、犯罪預備分析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
(二)正確分析認定犯罪預備
1、分清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
2、分清犯罪預備和犯意表示
二、犯罪未遂分析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犯罪未遂的構成條件:
1、已經「著手」實施犯罪
2、犯罪沒有得逞
3、犯罪沒有得逞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分清犯罪未遂的種類
1、實行終了的未遂和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2、能犯的未遂和不能犯的未遂
三、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普通犯罪中止的構成條件
1、及時性
2、自動性
3、徹底性
(二)特殊犯罪中止
(三)對中止犯的量刑
刑法規定:「對於中止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七節 共同犯罪的分析思路
一、共同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注意:只有在故意犯罪中才存在共同犯罪
二、分析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的類型(p246-247)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犯罪集團與一般共同犯罪的區別
三、主犯、從犯、協從犯、教唆犯
注意量刑上的區別
第九章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第一節 控訴職能概述
(前面已有介紹,不做累述)
第二節 刑事指控的種類及特徵
一、刑事指控
(p251)
二、刑事指控的種類
公訴
自訴
三、刑事指控的特點
四、刑事指控的意義(了解)
五、公訴的特點
六、自訴的特點
掌握提起自訴的條件和自訴案件的范圍
第三節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一、事實審查分析
1、事實總體審查
2、事實要素審查
二、證據審查
(一)質的審查
從證據的構成要件幾個方面進行審查
1、客觀性
2、合法性
3、關聯性
(二)量的審查
三、法律審查
第十章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第一節 概述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其產生和發展是多種價值理念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人權、民主思想,程序公正觀念、無罪推定原則、律師制度的蓬勃發展等等。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辯護是一種權利,(比較;控訴和審判是一種職權。)而非一種義務,可以以任何合法方式行使,也可以自由放棄。所以,辯護職能的實現與否,主要取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作的決定,但是訴訟程序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國家法律援助制度是否完善也對辯護職能的實現產生影響。
第二節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一、概念反駁法(p260-)
教材p260
二、直接反駁法
三、避虛就實法
四、擴大顯微法
洞察對方命題中的荒謬點,擴大其范圍,加深其程度,強調其性質,引申推演而使其荒謬之處暴露無遺。
五、以類相比法
六、仿照反駁法
七、因果互證法
八、示假隱真法
九、直言反駁法
十、假言反駁法
十一、歸納反駁法
十二、二難反駁法
十三、反駁論題法
十四、反駁論據法
十五、反駁論證法
(以上方法,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介紹,不再累述,請大家注意與刑事案件辯護相結合運用)
Ⅱ 刑法課要寫一個案例分析,請問怎麼寫什麼格式
不知道你們要求是什麼……
我們需要用涵攝法 步驟比較啰嗦……
Ⅲ 刑法案例分析怎麼寫
主要涉及罪與非來罪、此罪或彼罪、是自否有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情節等方面闡述。
一要從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分析事實,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
二要闡述依照現行刑法或相關司法解釋,應給予何種刑罰;
三要分析其行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處罰的情節及理由;
四可以提出其他觀點及自已的認識。
Ⅳ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1。已經構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為她已經不是針對一個專人了,而是對不確定的宮屬
2。這不構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為已經威脅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可以構成本罪。雖然她最後撥了110,使得實際情況沒有發生,但這也只是一個量刑情節,不是中止原因!
Ⅳ 刑法案例分析
首先強奸罪是定了!而行為人在被害人昏迷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手提包回帶走時構成盜竊罪的答!從行為人的行為來看是是由於兩個不同的犯意!所以應該時數罪並罰!對於第二個 在被害人知情的情況下對其實施暴力使其不敢反抗侵犯其財務的!以搶劫罪處罰!對於之前的強奸行為來說也是另起犯意!所以也應該時數罪並罰!而對於第三個來說————是構成搶劫罪的!搶劫罪是指行為人實施暴力,脅迫或時其他方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是不敢反抗!而張三的行為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正好符合搶劫罪的構成!所以應該以搶劫罪來定罪處罰!以搶劫罪處罰!.
Ⅵ 刑法案例分析
一、李某不構成累犯。根據我國刑法總則的規定,累犯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累犯專,即犯罪嫌疑人在刑滿釋屬放五年內再犯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構成累犯;另一種是針對危害國家完全行為的犯罪,沒有五年的時間限制,刑滿釋放後任何時間再犯危害國家完全的犯罪行為都構成累犯。案例中的李某犯的是故意傷害,98年11月被判刑,判一緩二,執行結束時間為2000年11月,他再犯罪構成累犯的時間應當是2005年11月以前,2006年6月犯罪已不能按累犯追究刑事責任。
二、李某的最後一次故意傷害的行為直接按故意傷害罪處理就可以,他的主動交代盜竊行為屬於自首的行為,可按自首的原則處理。但盜竊1000餘元人民幣的行為根據我國的刑罰規定,判處刑期應當在五年以下,97年到2006年已超過五年,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行為,超過5年的可以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個問題我說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認為盜竊罪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已過追訴時效),故意傷害罪不能按累犯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且有自首(一般自首)行為,可從輕處罰。
Ⅶ 刑法的案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情急之下,陳某一手抓住摩托車,一手將丁某推下摩托車(丁某倒地,但未受傷),騎車逃走的行為是為本人權利免受侵害而採取不得已的措施,具有緊迫性,屬於緊急避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陳某將摩托車尾部的工具箱的鎖撬開,將2000元現金和存單據為己有的行為成立盜竊罪,因為工具箱上鎖,2000元現金和存單處於封閉狀態,且陳某具有侵佔該財產的故意,成立盜竊罪
第二百七十五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陳某將摩托車推至山下摔壞的行為構成毀壞財物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41)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幾日後,陳某使用偽造的身份證在到期之前將存單中的2萬元取出的行為符合信用卡詐騙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屬於牽連犯,擇一重罪處罰
綜上,陳某構成盜竊罪,毀壞財物罪,詐騙罪偽造居民身份證罪(擇一重),數罪並罰。
Ⅷ 刑事案例分析怎麼寫
主要涉及罪與非罪、此罪或彼罪、是否有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情節等方面闡述。
一要從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分析事實,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
二要闡述依照現行刑法或相關司法解釋,應給予何種刑罰;
三要分析其行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或從重、加重處罰的情節及理由;
四可以提出其他觀點及自已的認識。
Ⅸ 刑法案例分析
事實一,甲盜竊罪、故意殺人罪數罪並罰。1。甲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攜帶回凶器入戶盜答竊案。2。怕余某發現,用匕首刺殺,甲明知用匕首刺殺會產生死的結果,甲的態度是追求該結果發生,是故意,因定為故意殺人罪。
事實二,甲乙構成故意傷害罪。甲未認意到對方是警察,識認為是劫匪,是假想防衛,對程某的輕傷結果是放任的態度,是故意傷害。乙繼承共同犯罪。
事實三。甲、乙對謝某重傷的結果不負責。甲、乙駕車逃離現場。對謝某僅是以防超車,並沒有犯罪故意。車輛失控撞向路中間的水泥隔離墩。謝某剎車不及撞上乙車系意外事件。
Ⅹ 刑法案例分析
第二十一條刑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誰,為了保護國家的利益或公眾,或他自己的人的另一個人的權利,財產或其他權利,提交的緊急躲避危險,從而造成損害,不應負刑事責任。
無奈之下,陳一手搶過摩托車,另一隻手將丁推下摩托車(丁倒在地上,但沒有受傷)。騎自行車逃逸行為是採取措施防止侵權行為,屬於緊急避險行為,屬於緊急避險行為。
刑法第26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盜竊公私財物,數額相對較大的反復或者他搶斷,應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還應當或者單處,被罰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陳撬開摩托車後部工具箱的鎖,將2000元現金和存款證明作為自己行為,認定為盜竊罪。由於工具箱是鎖著的,2000元現金和存款證明處於封閉狀態,陳有奪取財物的意圖,認定為盜竊罪
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陳將摩托車推下山的行為違反,構成破壞財產的犯罪。
(10)刑法案例分析格式擴展閱讀:
第二百六十六條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幾天後,陳某利用偽造身份證到期前的2萬元存款提取行為符合信用卡詐騙罪偽造、塗改居民身份證罪,涉及犯罪,選擇重罪處罰
綜上所述,陳某構成盜竊罪、破壞財產罪、偽造居民身份證詐騙罪(選一罪)、多罪並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