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研究的對象

刑法研究的對象

發布時間: 2021-01-10 02:25:40

㈠ 犯罪學的研究對象與刑法學的研究對象有什麼不同

法學主要是研究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理論,不是犯罪和刑罰這兩個現象的本身,而犯罪學是研究犯罪現象本身及其產生的。

犯罪學是前犯罪學科,著重研究犯罪實際發生以前的情況(產生原因與預防對策)。刑法學是犯罪後學科,犯罪發生以後的情況(懲罰犯罪與矯治罪犯)

刑法學是研究法律的法學,犯罪學是研究事物規律的科學。

㈡ 刑法的評價對象

一、犯罪對象

出現的問題:在以往的認識中,刑法理論界較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在它看來,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是犯罪行為直接產生作用的客觀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會關系主體,而物指的是反映這種關系的一種客觀體現。犯罪分子對犯罪對象施加的違法行為,其實就是藉助實際存在的人或物對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但若是根據此說法做進一步的推論,結果就變成了:由於犯罪的行為要對犯罪的客體構成一定的侵害,必須依靠犯罪對象來完成,所以,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是彼此統一的。

不同於這種傳統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觀要件的因素,但不屬於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他們還認為,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之間的關系可借本質和現象來體現。將其以本質現象來做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並非在所有場合之下,這一觀點都能得以成立,就拿受賄罪來說,雖作為行為指向,但賄賂並不是犯罪客體在實際中的具體體現。從這一點來看講,如果貿然把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轉化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就意味著在不同的條件下,犯罪對象可能不是行為直接指向的東西。

二、行為對象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很少涉及與行為對象有關的內容,盡管行為對象一詞曾被使用,而且只是用來代替以往意義上的犯罪對象。通常來講,在刑法理論中,行為對象常被稱做行為客體,指的是被危害行為威脅的人或物。

㈢ 關於刑法中行為對象的疑惑

首先要來弄清孳生之物、行為源對象和犯罪客體這三個概念。孳生之物是因犯罪行為而產生的物。行為對象是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對象。相關監管制度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犯社會關系或法益。
然後,在這個例子中,偽造貨幣罪中的假幣是由於犯罪行為而產生的,所以是孳生之物。而在運輸假幣罪中假幣不是因為運輸這一行為產生,而是運輸這一行為的作用對象。而相關監管制度是這幾個罪名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所以是犯罪客體。
如果還有問題,請繼續追問

㈣ 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直接施加影響的具體人或物,這是刑法學界差不多公認的犯罪對象的定義。犯罪對象,是

行為對象抄的概念

關於行為對象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張明楷教授認為行為對象是:「行為對象也叫犯罪對象,(大陸法系國家稱之為行為客體),是指危害行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體(人)或物質的表現(物)。」[1], (2)侯國雲教授認為:「犯罪對象亦稱行為對象,是指被犯罪行為所直接作用或指向並體現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的人、物或信息。」[2]以上兩觀點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不同表現在:前者用「法益」,後者則用「被該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二者的不同是基於對犯罪本質的不同認識。其相似之處為:在犯罪行為的外延上都包括人、物,只是後者多了信息。即兩者都認為其是具體的實物。下面筆者從兩方面對行為對象概念進行討論。
參見,論刑法中的行為對象(作者:周冬平)就能比較清楚這個問題了。

㈤ 如何理解刑法學及其研究對象

說白了,就是多看!任何人從這里告訴你的方法只適合他,或者他也是從別處摘抄來的!你要想理解,就請多看這方面的書,沒有別的方法!

㈥ 刑法規制的對象是什麼

您是說,刑法調整對象嗎?是危害行為所作用的人或物。即受保護的法益。

㈦ 如何理解刑法學及其研究對象

刑法學是以刑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刑法的基本內容是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版罰,所權以刑法學的研究對象也可以說是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刑法學研究對象的這種特殊性,是它區別於其他部門法學的主要標志。

㈧ 刑法學的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抄分為以下類型
(1)規襲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㈨ 刑法調整的是什麼關系

刑法調整的是刑事責任關系
(A)從刑法規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專系
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屬律體系中,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義務性規范、授權性規范和制裁性規范組成,而刑法中僅有制裁性規范。因為刑法並不調整合法行為,刑法僅制裁犯罪行為,所以人們在正式的法律、法規中,不會看到「違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看到的均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這就是說刑法只調整刑事責任關系而不調整其他社會關系。
(B)從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來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系。
我國司法機關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動,其中心皆不出保證正確、合法、及時確定、追究和實現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的范圍。離開了追究刑事責任這一目的,便無法正確認識司法機關刑事司法活動的性質。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的產生 發布:2025-10-11 06:05:56 瀏覽:733
羅江司法局 發布:2025-10-11 06:00:42 瀏覽:300
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發布:2025-10-11 05:57:52 瀏覽:325
共同承擔債務承諾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1 05:54:01 瀏覽:203
馬尾法律援助中心在線咨詢 發布:2025-10-11 05:43:47 瀏覽:535
新聞報道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1 05:42:30 瀏覽:655
2014萬國系統強化班刑法分則 發布:2025-10-11 05:36:17 瀏覽:410
醫保詐騙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10-11 05:27:39 瀏覽:394
法治思維推動人大工作 發布:2025-10-11 05:20:59 瀏覽:39
行政法律關系的例子 發布:2025-10-11 05:15:42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