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因果關系說刑法

因果關系說刑法

發布時間: 2021-01-10 06:49:32

1.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意義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確定某人應否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基本特點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 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為了了解單個的現象,我們就必須把它們從普遍的聯系中抽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表現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查找原因。 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刑法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為能引起什麼樣的危害結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實施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作具體分析。 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系復雜性。 6、不作為犯罪中的因果關系不作為的原因,在於它應該阻止而沒有阻止事物向危險方向發展,從而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不作為犯罪因果關系的特殊性在於,它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關系應與作為犯罪一樣解決。 7、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刑法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行為人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 因果關系:兩個事件發生的的空間距離除以時間維度,商小於1,那麼這兩個事件之間是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形式 包括以下幾種: (1)一因一果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形式。指一個危害行為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一個危害結果。司法實踐中,這種因果關系形式較為容易認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形。在一行為引起的多種結果中,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這對於定罪量刑是有意義的。 (3)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危害行為造成的。它最明顯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責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 (4)多因多果多因多果是指多個危害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危害結果。其典型表現形式存在於集團犯罪中。
如果您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參考陳海陽律師團隊網

2.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進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條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現相交叉,有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這也是我國刑法學通說理論的觀點。我國刑法一般理論認為,偶然因果關系原則上通常對量刑有一定意義,但並不能斷然否定偶然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有時候對定罪有一定的影響。(二)「條件說」——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就相當於因果關系中的「條件說」如果以此為判斷方法,那麼就可以使得行為與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大大簡化,只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並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上存在罪過。也就是說,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否則要麼是客觀歸罪要麼是主觀歸罪。採取客觀基礎與主觀罪過兩方面來判斷刑事責任的思路,有助於簡化我們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斷因果關系不得不討論的問題採取上述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在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以防止因果關系認定的擴大化。因果關系中斷的原因在於先行行為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於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生某種結果的場合,如何確定先前的危害行為和最後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總體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葯的水而該毒葯還尚未起作用時,丙的仇人乙開槍**了丙,則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發展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於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系並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如上訴甲投毒殺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開槍殺丙的行為的出現顯然是異常的、是獨立於甲的投毒行為,從條件說的角度來看,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聯系,所以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3. 因果關繫到底是不是刑法的必要構成要件,因為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也能成立未遂啊

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我認為不是必要的構成要件,而是選擇性的構成要件回。用四要件的理論來說,答客觀方面只有危害行為是必要構成要件要素。我覺得可以適用在二階層理論中。我也是因為上述類似案例困擾,我覺得要講通的話,必須這么理解,純粹為了應試。

至於深層原因,我覺得也許和因果關系的理論學說有關,什麼條件說,原因說,必然因果關系說等等。我搜到樂毅老師的考點整理33,他寫到:「近幾年司法考試官方的標准實際上是條件說與相當因果關系說的一種奇怪的混合體。即首先用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然後再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排除不相當的因素。」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認識和理解。如有問題,請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4.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幾種主要學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偶然因果關系說、條件因果關系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內為中包含容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並合乎規律地產生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必然因果關系。
偶然因果關系說危害行為中並不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其他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偶然因果關系。
條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5.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不知對不對,太久沒做刑法題了,歡迎一起探討)1. 甲和乙的行為都不能單獨造內成丙死亡的危害結果,所容以應該是重疊的因果關系,因此第一問是甲對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2.有因果關系後,就分析有沒危害行為。對於甲來說,清掃馬路時因為聊天沒有控制好噴氣式水管,是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噴到路人造成人身傷害的(例如噴傷眼睛或者噴到人跌倒受傷),具備疏忽大意的過失,同時也有危害行為。因此,有主觀過失、危害行為又有因果關系也有損害結果,因此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對於乙來說,ta的行為顯然沒有違反交通道路管理法規(交通肇事罪構成要件),ta是正巧經過被噴到的水的,主觀沒有過失也沒有故意,因此沒有危害行為(就是個正常開拖拉機的行為),即便有因果關系也不構成交通肇事罪,因此對丙的死亡並不負有責任。

6. 簡述一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因為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如果一個行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麼,如果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這個行為就不成立犯罪。

可見,因果關系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例如,關於轟動一時、熱議至今的「許霆案」,案件主人公許霆如果構成犯罪,那麼,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必需存在因果關系。

而在許霆的取款行為和銀行財產損失之間有一個介入情況,就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那麼,這三者之間如果成立因果關系,它們之間必需具備一種可傳遞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許霆的取款行為既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所以,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許霆的取款行為不構成犯罪。

因果關系還決定刑事責任的范圍。在犯罪行為事實清楚的情況下,犯罪人對那些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是刑法上因果關系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時需要明確是物理運動中的因果關系還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而犯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將其降格為物理運動,那麼,就會出現難以理解和解釋的狀況,所以筆者主張因果關系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

據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也就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范圍。換言之,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因的角度劃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劃分為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和不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以危害結果的表現形態為標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以劃分為物質性的危害結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結果。

(6)因果關系說刑法擴展閱讀

由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能說明不作為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筆者主張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是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剝離了行為主觀方面的客觀的身體動作。

只有這樣理解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對於不作為才能夠說明其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而且,只有全面考慮行為的主客觀兩個方面,才能准確認定行為的性質。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盜竊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們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園投資40萬元、歷經10年培育研製的科研新品種。案發後,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被偷的葡萄進行估價,被偷葡萄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

這里的「過失」盜竊行為就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行為,它是果樹研究所損失的原因行為;也是該案盜竊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為盜竊罪是故意犯罪,過失盜竊不成立犯罪。

7. 因果關系的刑法

包括以下幾種:
(1)一因一果。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關系形式。指一個危害行為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一個危害結果。司法實踐中,這種因果關系形式較為容易認定。
(2)一因多果。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形。在一行為引起的多種結果中,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這對於定罪量刑是有意義的。
(3)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危害行為造成的。它最明顯的表現有兩種情況:一是責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
(4)多因多果。多因多果是指多個危害行為同時或先後引起多個危害結果。其典型表現形式存在於集團犯罪中。 (1)假定的因果關系。即,雖然某一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危害後果仍會發生。如殺害一個已中毒的人,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2)擇一的因果關系。即,兩個以上的行為分別都能導致結果發生,在行為人沒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發生競合,發生了危害後果。如兩人同時開槍射死被害人,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3)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以上行為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生,在行為人沒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發生競合,發生了危害後果。如兩人分別向被害人放入不足致死的毒葯,可總劑量致使被害人死亡,此時因果關系成立。
(4)介入其他因素的因果關系。「其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被害人因素和第三人因素。如果介入因素獨立於犯罪行為,它是犯罪行為所沒有預料到的,則不構成因果關系;如果介入因素並不獨立於犯罪行為,是因犯罪行為而發生的(如為逃避追殺而落下懸崖),則因果關系成立。

8. 刑法因果關系.舉例說明

1、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發生了某種危害結果時,司法機關首先要確定誰的行為造成了該危害結果,然後進一步判斷該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最後得出是否構成犯罪的結論。研究因果關系,顯然不是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本身,而是研究如何確定某種危害結果是由某種危害行為造成的。2、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點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具有統一性,這主要表現在:(1)都具有客觀性。因果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種關系本身是客觀的,不依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果關系的有無,只能根據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進行判斷。(2)都具有順序性,即在客觀事物不斷更替的運動中,一般表現為原因在先,結果在後,結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就存在。(3)都具有相對性。一種現象相對於被它引起的結果而言是原因,而它本身又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結果。所以,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方面要善於從無數因果鏈條中抽出行為與結果這對現象;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割斷事物之間的聯系。(4)都具有規律性。不管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還是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所指的都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5)都具有復雜性。哲學上所講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現象,在刑法上同樣存在。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是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故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特殊性:(1)范圍的特定性。從哲學上講,凡是引起結果發生的現象,都是原因,但在刑法上,只有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危害行為才是原因。(2)內容的特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刑法上因果關系與哲學上因果關系在內容上是一致的,都是引起與被引起的發展過程,但在一些情況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必須是一種特定的發展過程。例如,詐騙罪,必須是由於行為人的欺詐行為,使被害人產生認識錯誤,被害人基於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從而造成財產損失。3、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因果關系只是研究某種行為是否是某種結果的原因,即所研究的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而不是對行為與結果本身的研究;由於危害行為本身具有法定性,故不能以因果關系的認定取代對危害行為本身的認定。(2)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不影響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因果關系又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客觀聯系,不能離開客觀條件認定因果關系,行為人是否認識到了特定條件,不能左右對因果關系的認定。(3)一個危害結果完全可能由數個危害行為造成,因此,在認定某種行為是某種危害結果的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反之,一個危害行為可能造成數個危害結果,所以,在認定某種行為造成了某一危害結果時,也不要輕易否認該行為同時造成了其他危害結果。(4)在行為人的行為介人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為而導致結果發生的場合,要判斷某種結果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時,應當考察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以及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行為,導致乙身體重傷:乙前往醫院途中,被丙駕駛的汽車撞死。由於介入了丙的異常行為,而且由丙的行為導致了乙的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再如,A以殺人故意對B實施暴力,導致B遭受瀕臨死亡的重傷。B在醫院接受治療時,醫生C存在輕微的過失,未能挽救B的生命。由於A的行為導致死亡結果的危險性大,而介入情況(輕微過失)對死亡結果發生的作用小,故應認定A的行為與B的死亡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另外,比較簡明的例子是:甲欲殺害乙(乙與甲妻有不正當關系),某日甲拿著自製屠刀,到乙家中欲殺乙,當進入乙家後,甲舉刀向乙劈去,致使乙死亡。那麼,乙的死亡與甲的殺人存在著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乙的死亡是因為甲的殺人舉動(因)所造成的(果)。同樣,因乙與甲妻有不正當關系,乙害怕甲加害自己,整體精神恍惚,突然一天聽別人講甲要殺害自己,由於心理懼怕,心臟病突發,乙死亡。那麼,乙的死亡(果),與甲欲殺害乙的企圖沒用直接的因果關系。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的產生 發布:2025-10-11 06:05:56 瀏覽:733
羅江司法局 發布:2025-10-11 06:00:42 瀏覽:300
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發布:2025-10-11 05:57:52 瀏覽:325
共同承擔債務承諾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1 05:54:01 瀏覽:203
馬尾法律援助中心在線咨詢 發布:2025-10-11 05:43:47 瀏覽:535
新聞報道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1 05:42:30 瀏覽:655
2014萬國系統強化班刑法分則 發布:2025-10-11 05:36:17 瀏覽:410
醫保詐騙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10-11 05:27:39 瀏覽:394
法治思維推動人大工作 發布:2025-10-11 05:20:59 瀏覽:39
行政法律關系的例子 發布:2025-10-11 05:15:42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