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獨立論文
① 求一篇關於新聞監督與司法獨立的英語論文
Twisters sweep across nation's midsection, killing eight
A tornado touched down in the north-central Iowa town of Parkersburg at about 6 p.m. (7 p.m. ET), killing five before moving 10 miles east to New Hartford, where two others died in the storm, said Troy Price, a spokesman for Gov. Chet Culver.
Spotters also reported a tornado near Dunkerton -- about 40 miles east of Parkersburg -- that they said caused considerable damage and flung debris as the storm moved at 23 miles per hour. Marble-sized hail fell over Waterloo, where authorities reported significant damage to homes, trees and power lines.
"Early reports indicate that these communities have suffered severe and widespread damage, and I plan to visit the region very soon to offer my support to those affected," Culver said in a prepared statement. He declared disaster areas in three counties.
Meanwhile, a Minnesota twister killed a 2-year-old child and seriously injured nine other people -- including another child -- in suburban Minneapolis-St. Paul.
The tornado struck Hugo, about 25 miles north of the Twin Cities, destroying 50 homes and damaging another 150, city manager Mike Ericson told CNN.
Don't Miss
Tornadoes hit Oklahoma, Kansas; Colorado cleans up
KARE: Two-year-old killed in Hugo tornado
iReport.com: Share your severe-weather story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confirmed the tornado in Hugo that touched down just after 5:30 p.m. (6:30 p.m. ET), and authorities reported twisters in nearby Coon Rapids and Blain.
Video from the scene showed chairs, televisions, shingles and other debris tossed into the streets of the 11,500-population Hugo. Nickel-sized hail and larger pelted the suburb. See an aerial view of storm damage in Minnesota
② 如何完善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 論文
http://fxy.znufe.e.cn/xyjx/bylw.htmhttp://student.zsu.e.cn/~lp01xhm/http://www.lstvu.net.cn/xw/upload/newtxt/200553111135194683.dochttp://hc.zjfc.e.cn/2002jfxzhyshxwzhybylwzhdjsylb.dochttp://202.114.88.183/wenfa/news/shownews.aspnewsid=472http://cjxy.gxu.e.cn/zixueguanli/banshinan/fllwxt.htmhttp://fxy.zwu.e.cn/show.aspid=58&bigclassname=%BD%CC%D1%A7%B9%DC%C0%ED&SmallClassName=%B1%CF%D2%B5%C2%DB%CE%C4http://www.gxeea.cn/view/content_752_1287.htmhttp://www.gdzk.cn/lj/zdfxlw.htm可以去各大高校的法學院看看畢業論文選題。另外還有部分一,《法學基礎理論》論文選題論法律解釋的功能試論法的正義性有法不依的原因及其對策試論我國法律監督的機制及其對策論影響我國司法獨立的因素及其對策程序法治的價值及其實現中國固有法文化的特點及其現代化試論法的規范作用中國法律現代化及其意義論法治國家的模式及其實現二,《憲法》論文選題簡論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一致性從我國社會主義憲法的發展看法制的完善論選舉權民主政治的價值及其實現論我國憲法中的司法制度及特色我國選舉的民主程序三,《行政法》論文選題依法行政與市場經濟論依法行政的實現途徑論行政相對人論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監督論我國行政強制執行制度的模式選擇論行政處罰的"一事不再罰"的原則論行政處罰中的聽證制度論行政合同的可訴性論行政許可制度及其完善論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五,《行政訴訟法》論文選題論行政訴訟價值及其結構論行政公訴制度論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立法完善抽象行政行為可訴性研究論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對行政訴訟庭審若干問題的探討論行政機關敗訴原因及其可訴性論行政訴訟第三人論行政訴訟的證據規則六,《刑法》論文選題試論罪刑法定主義與刑罪罰個別化的關系論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貫徹問題論犯罪構成的內部結構主觀要件在犯罪構成中的意義及認定論共同犯罪的類型及刑罰規定論集團犯罪安樂的刑法思考金融犯罪及其刑事對策環境犯罪及其刑事責任關於知識產權的幾種犯罪論家庭暴力犯罪玩忽職守犯罪之定罪限合同詐騙罪主觀故意探析七,《刑訴法》論文選題論證據的審查判斷法人犯罪的刑事訴訟初探論刑事訴訟與人權保護關於刑復核程度的思考論刑事訴訟價值不起訴制度研究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淺談對電子證據的幾點看法我國設立少年法院若干問題的研究與思考論律師的職業道德律師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研究論律師的權利律師法庭辯論技巧探討八,《民法》論文選題論精神損害的物質賠償論誠實信用原則論失蹤人財產的代替論抵押權的實現淺論無效保證合同中民事責任顯失公平制度的運用及現有規定的弊端論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及其處理醫療糾紛的特有原則論權利質權論表見代理制度論取得時效制度論締約過失責任論合同的法定解除論善意取得制度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論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九,《民事訴訟法》論文選題論處分原則論管轄異議制度論合格當事人的確定論民事訴訟制度民事復議制度研究十,《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等論文選題論國有獨資公司涉外債權的法律適用原則論仲裁決的域外執行論稅收管轄沖突論涉外物權的法律適用原則論涉外婚姻關系的法律適用原則論股份合作企業的法律性質論金融鑒管法律制度的完善WTO反傾銷規則與中國反傾銷規則的比較論寄售貨物的所有權及風險轉移中外獨立董事制度的比較研究論保險代理人制度論保險合同的變更十一,《婚姻法》論文選題論無效婚姻論親權夫妻財產制論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我國婚姻法的倫理性十二,《知識產權法》論文選題簡析侵害商標權的行為及法律特徵我國計算機軟體保護的立法與展望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保護網路作品的版權保護十三,《勞動法》論文選題論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保護的必要性及措施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意義及對策其他選題個人儲蓄存款實名制的法律問題信用證詐騙及其防範稅收滯納金探析還有另外的一個學院是這樣的1、 系統論在法學研究中的運用。2、 評析資產階級法的自由、平等原則。3、 論法律權利和義務4、 論依法辦事5、 論綜合治理6、 論社會主義法律關系7、 論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監督8、 論我國的司法原則9、 法與人權10、法與自由11、法與平等12、法與秩序13、法律移植初探14、法與道德15、立法與正義16、司法中的正義問題17、法與利益18、法與廉政建設19、法律淵源論20、論立法體制的完善21、法學的基本范疇研究22、論「特權」及其限制23、法與宗教、法的神聖性問題24、法律制裁的目的思考25、違法的根本原因26、當代中國的治吏問題27、法治與中國現代化28、論立法監督體制的完善29、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30、論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31、論法律至上32、中西方法理學研究方法之比較33、論法的時代精神34、論立法的合憲性原則35、論立法的民主性原則36、法律與規律37、論司法獨立38、論檢察職能與檢察改革39、法的定義的比較研究40、論自由思想的起源和發展41、中國法治之道路初探42、人權的司法保障43、論對執政黨的法律監督44、論我國法律平等的理論與實踐45、我國法院錯案追究制度的實施狀況46、論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為原則47、論權利與財產的一般關系48、論刑事法律關系49、論經濟法律關系50、論行政法律關系51、試論法律信仰的培養52、論對權力的監督53、法與其它規范的關系54國際關系與法的發展55、法律程序的意義56、法律機制初探57、法治的路徑58、法的性質59、科技革命對法的促進作用60、法律解釋方法研究61、法律解釋原理研究62、論法律原則63、論法的效力與法的實效64、論法的制度功能65、論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66、制度創新與法制建設67、判例法在中國的創立與發展研究68、法的外延研究69、政黨機構在中國的法律性質及其改革70、權力與權利關系研究71、司法改革問題研究72、中國法制建設的前景與道路73、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教訓74、發達國家法治建設經驗研究75、法的效率價值研究76、糾紛的解決原理77、法制運行規律研究78、論中國農民的法律地位79、農村法律問題研究80、論權力81、論權利行使的原則82、兩大法系的比較及其中國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83、論法與政治文明84、論法之真善美85、法與藝術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1.論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試論特別權力關系3.對行政法淵源的思考4.論依法行政原則5.論行政合理性原則6.論責任行政原則7.論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8.論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9.對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反思10.論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11.論行政職權與行政職責的關系12.公務員公務行為與個人行為區分標准探討13.論行政法原則與行政法規則的關系14.論行政相對人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15.論公務員救濟制度的完善16.論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的保障17.論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的關系18.論行政相對人的程序權利及其保障19.關於行政法性質的思考20.論行政法的理論基礎21.論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22.論行政授權23.論行政委託24.論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程序控制25.論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司法控制26.論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法律控制27.論行政自由裁量權膨脹條件下的「合理性原則」。28.試論行政相對人的程序抗辯權29.試論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責任30.論對行政立法的控制31.論行政立法中的法律保留與法律優位原則32.論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的區分標准33.論行政行為的成立與生效34.論行政行為的公定力35.論無效行政行為及其法律後果36.論無效行政行為與可撤銷行政行為的關系37.論合法行政行為的認定標准38.對行政行為概念及其特徵的認識39.論行政事實行為及其法律控制40.准行政行為探討41.論行政處罰的設定權42.論行政處罰中的「一事不再罰」原則43.論行政處罰中的「罰繳分離」制度44.論行政處罰中的「職能分離」制度45.論行政處罰權的相對集中46.論行政處罰的聽證程序47.論行政處分及其法律救濟48.論行政處分程序的完善49.論《行政處罰法》對公民權益的保護50.論行政法上的應急性原則51.論行政強制執行的模式52.論行政強制措施及其法律控制53.論行政強制執行的性質54.論行政徵收與徵用的關系55.論行政徵收及其法律控制56.論徵收、徵用與公民財產權的保護57.論行政徵用補償制度58.政府采購中的政府角色分析59.論當代行政法的發展特點60.論行政國家與行政權的控制61.論行政權與公民權利的關系62.對行政法理論基礎的認知63.論行政濫用職權及其法律控制64.論行政越權65.論行政不作為及其法律控制66.論行政不作為引起的賠償責任67.論行政許可的性質68.論行政許可的基本原則及其適用69.論《行政許可法》對行政立法的影響70.論《行政許可法》對建設法治政府的作用71.論行政許可權的相對集中72.論行政許可的聽證程序73.論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74.論行政許可范圍的設定75.論行政許可中的監督檢查原則76.論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的區分77.論行政指導及其法律控制78.論對行政合同的司法審查79.論行政合同的性質80.論行政即時強制81.論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與主要制度82.論行政程序立法的目標模式定位83.論行政法治與行政程序84.論正當行政程序原則85.論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參與權86.論行政公開原則87.論行政立法中的公民參與88.論行政執法中的公民參與89.論行政聽證筆錄的法律效力90.論行政程序的價值與功能91.論行政程序違法的法律責任92.論對行政裁決行為的司法審查93.論行政給付及其法律救濟94.論公共行政與國家行政的關系95.論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96.對行政復議受案范圍的認識97.論我國行政復議管轄體制的缺陷及其完善98.論行政復議的性質與功能99.論行政復議中的舉證責任100.完善行政復議決定種類的構想101.行政復議「司法化」探討102.論行政訴訟中的「合法性審查」原則103.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認識104.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思考105.論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106.論行政訴訟的第三人107.論行政訴訟的被告108.論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擔109.論行政訴訟中被告的舉證責任110.論行政訴訟中原告的舉證責任111.對行政訴訟中不停止執行原則的評析112.論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113.論行政公益訴訟114.論行政訴訟判決種類的完善115.論行政賠償的歸責原則116.擴大行政賠償范圍的構想117.論行政賠償標準的完善118.論行政追償119.論行政補償制度120.論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121.論電子政務及其法律規制122.論經濟全球化與政府職能的轉變123.論網路時代行政法的發展124.論經濟全球化對行政法的影響125.論檢察機關對行政訴訟的監督126.完善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幾點思考127.論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完善128.論公務員的懲戒制度刑法學論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或罪刑適應原則或平等原則)論犯罪概念論罪與非罪的界線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論犯罪構成理論論犯罪客體的幾個問題論犯罪結果(或危害結果)論行為對象論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論單位犯罪論刑法中的不作為論犯罪的故意試論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試論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論正當防衛論犯罪預備論犯罪未遂論犯罪中止論共同犯罪論牽連犯的幾個問題數罪並罰的幾個問題論刑論罰金刑論緩刑論自首累犯的幾個問題論罪名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幾個問題論交通肇事罪論走私罪論洗錢罪論有組織犯罪論假冒商標犯罪論重婚罪論挪用公款罪論破壞生產經營罪論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線論強奸罪39「婚內強奸」的刑法分析論誣告陷害罪論偽證罪論搶劫罪關於詐騙罪的幾個問題貪污罪的幾個問題論合同詐騙罪論保險詐騙罪論受賄罪論濫用職權罪論玩忽職守罪論侵佔罪論刑法對我國多種經濟成份的保護市場經濟與刑法的適用論刑法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市場經濟與刑法觀念的變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論刑事責任能力論定罪論刑事責任論量刑情節論「緩」制度論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論證券犯罪論毒品犯罪論轉化犯論淫穢物品的犯罪論刑法的時空效力持有型犯罪之研究婚內強奸的刑法分析環境犯罪研究論洗錢罪四、犯罪學犯罪概念的犯罪學分析犯罪學實證主義學派的基本觀點評價我國現階段犯罪現象的規律與特點犯罪學在我國的歷史發展與現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防治對策暴力犯罪的特點、原因與防治對策金融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預防貪污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預防賄賂犯罪的原因、特點與預防女性犯罪的原因與防治對策流動人口犯罪的特點與控制農村犯罪的特點與控制城市犯罪的特點與控制強制性環境對犯罪人人格特徵的影響智力、氣質與犯罪的關系情景因素在犯罪行為生成過程中的作用生物因素與犯罪的關系需要結構與犯罪的關系犯罪的犯罪學分類犯罪人的犯罪學分類犯罪統計的價值評斷犯罪數(隱親)存在的原因與對策社會反應與犯罪的關系刑罰的預防犯罪價值預防犯罪的模式探討刑事政策在犯罪過程中的作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內容與定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五、憲法學論憲法概念「憲法為根本法」命題之辨析論憲法與憲政的聯系與區別論憲法至上與法治論憲法的基本精神我國憲法關系初探論憲法關系的特點論基本人權原則權力制約的形態及其比較論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論憲法解釋的功能憲法解釋基本問題研究憲法序言法律效力問題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憲法功能的再認識社會轉型與憲法變遷試論我國現行憲法的基本原則試論我國憲法監督體制我國憲法修改的歷程及評價憲法修改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我國憲法修改的模式分析論憲法信仰論憲法權威憲法慣例的生成及特點論憲法性法律當代違憲審查制度的特點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模式選擇論憲法監督體制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憲法監督制度完善問題研究論憲法訴訟制度的價值及功能論我國憲法訴訟制度的建立論憲法與公共權力WTO下的憲政建設近代中國的憲政文化述評憲法與國際人權公約關系研究論憲法的國際化論人民代表大會制的特徵論人民代表大會制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選舉權平等性的理論與實踐論選舉制度的基本功能論我國選舉制度的完善公民投票問題研究憲政語境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完善問題研究代議制度比較研究試論專職代表制論人大代表的身份論人民代表素質論人大會議制度的完善論人大代表的質詢權及其完善人大會期制度完善問題研究論選民和選舉單位對人大代表的監督選舉制度之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義試論美國的選舉制度地方人大黨委會在憲法監督中的作用初探試論統一戰線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試論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人民政協地位探究論人民政協的性質試論民主黨派參政制度試論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關系試析我國地方立法中的問題公民權利與社會安定的關系初探試論民族區域地方自治機關的建設論民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效力論憲法中的權利與權力結構體系論我國行政區劃的改革及完善論我國的地方制度論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質及其優越性論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的性質論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法律地位論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特點論中央和地方關系對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評價與展望論基層民主自治試論經濟制度在憲法中的地位論公民論公民意識論公民權與人權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權利的發展論遷徒自由論公民基本權利的立法保障憲法基本權利效力問題研究論憲法基本權利的功能憲法基本權利對第三人效力問題研究社會轉型與公民基本權利的發展我國憲法基本權利體系與國際人權公約接軌問題研究選舉制度與政治文明比較各國環境權的憲法規定論知識產權保護的憲法依據公民財產權研究論公民的被選舉權互聯網時代的言論自由論新聞自由的界限論我國憲法公民基本權利體系的完善刑的存廢與公民生命權的保障安樂與公民生命權的保障「人權」入憲的意義及思考立法平等與平等權的實現平等權的保障與差別待遇論言論自由試析公民結社自由的立法勞動教養制度與公民人身自由權的保障論公民就業平等權的保障憲法視域中的「三農」問題論城鄉公民權利的平等保護試析公民基本權利立法的價值取向我國公民基本權利限制問題研究論公民基本義務的性質及功能論勞動基本權利的構成論生存權的保障信息安全立法與公民知情權保障的協調論我國國家賠償制度的完善試論我國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國家求償權初探國家賠償與國家補償的關系論社會保障權產生的背景論公民控告、檢舉、申訴權的制度化保障我國關於公民出版自由立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論公民的知情權論表達自由的特徵刑事訴訟原則憲法化問題研究論公民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障論我國公民權利的救濟制度及其完善論公民基本權利的沖突與協調正當法律程序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問題研究論司法權的性質與配置論我國的國家元首制度公民受教育權問題研究論環境權論宗教信仰自由憲法視角的司法改革問題研究論司法獨立論人大監督權的理論基礎「個案監督」的是與非論人大對政府財政的監督論地方人大的立法權論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論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權我國人民法院的設置及其改革問題研究論檢察權的性質及功能緊急狀態的立法研究論緊急狀態時期的公民權利保護試論我國行政訴訟的憲法依據論總理負責制論公職人員名譽權與公民監督權的沖突與協調法治政府的標准公眾參與與民主政治六、中國法制史論神判、天罰觀念的社會歷史基礎中國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徵論馬錫五審判方式試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法制中的中國傳統試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法制中的「社會本位」原則論北洋政府時期法制中的封建性試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試論《大清民律草案》中對中國傳統的民事規范體系模式的創新試論《大清民律草案》中對中國傳統民法的繼承論《大清新刑律》對中國傳統刑律的創新論外國列強的在華治外法權論清朝法律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抑制從唐律的內容看中國法律儒家化的完成(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乎)試論太平天國法制的進步性試論太平天國法制的封建性論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國」精神試論宋代司法審判制度的創新試論元朝法律對唐宋法律的反動試論《開皇律》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歷史地位論漢朝的春秋決獄論秦代法律制度對西周法制的創新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刑法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的歷史地位。論儒家法思想的現代價值試論漢朝的刑法改革及其歷史意義試論春秋時期的成文法運動試比較中國古代監察 制度獄中國當代檢察制度之異同試比較中國古代官僚制度與近代公務員制度之異同試比較新民主主義法制與南京國民政府法制的主要區別論孫中山法律思想中的「中西合璧」特徵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法從漢朝刑法原則和制度看法律的儒家化試論中國古代工商經濟法制的主要特徵論儒家法律思想與現代法治思想的沖突司法獨立原則與中國法律近代化論中國古代民法的的基本特徵論南京國民政府的檢察制度試論大陸法系對清末和民國法制的影響試論明代婚姻和繼承製度的變化試論唐宋到明清三法司職權的變化及其意義論中國傳統的法律教育七、外國法律史西方自然法思想源流論中西法律起源的比較希臘、羅馬憲政研究羅馬私法的精神中世紀法律思想研究中世紀教會法研究中世紀西歐法律二元化的影響古東方法特點研究伊斯蘭法律傳統研究法律移植與法制變遷的歷史實踐與理論歐陸法律傳統解析法國民法典與法蘭西民族文化德國民法典對世界法制的貢獻法德民法典比較普通法精神與英吉利民族文化英國土地法研究英美判例法研究英美憲政制度研究英美司法獨立制度研究英美陪審制度研究英美律師制度研究英美合同法與對價制度研究英美信託財產制研究英美侵權制度研究英美刑罰制度研究英美法制現代化比較研究近代西方法制思想研究盧梭與孟德斯鳩法律思想比較研究邊沁功利主義法律思想研究歷史法學派的思想貢獻刑事古典學派刑法思想研究刑事人類學派刑法思想研究刑事社會學派刑法思想研究兩大法系陪審制比較研究西方監獄制度比較研究西方檢察制度比較研究西方警察制度比較研究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西方庭審模式研究新自然法學思想評析社會學法學思想研究新分析法學思想研究經濟分析法學對現代西方法制的貢獻八、民事訴訟法學關於民事訴訟法學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關於民事訴訟若干基本問題研究關於網上名聲訴訟方式的可能性探討論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及其理論基礎論我國民事審判制度的變革論我國市場經濟下的民事訴訟關於我國民事訴訟立法若干問題的探討我國海峽兩岸民事訴訟程序比較一國兩制下的民事訴訟特點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論民事訴訟上的法律事實論訴權論訴訴訟標的及其識別標准研究論訴的成立要件論反訴制度論處分原則論當事人雙方訴訟權利平等原則論辯論原則論法院調解原則論檢察機關對民事審判的法律監督合議制度研究迴避制度研究公開審判制度探討我國民事案件審級制度研究民事訴訟案件主管問題研究民事訴訟管轄制度研究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若干問題共同訴訟研究論第三人論代表人訴訟制度論訴訟代理制度論證據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制度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免除問題研究證據的理論劃分標准研究證據保全問題探討關於強制措施若干問題探討論民事訴訟中的送達制度論財產保全論先予執行制度訴訟費用問題研究若干不同類型案件審判程序問題研究第一審程序研究普通程序研究簡易程序研究論起訴第二審程序若干問題探討論上訴關於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研究論特別程序督促程序研究(或完善)公示催告程序研究(或完善)論破產程序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研究執行難及其對象之我見論民事訴訟中的國際司法協助論民事訴訟中的區際司法協助論民事糾紛的地域特點論民事糾紛的時代特點論民事糾紛的人群特點論促裁製度的若干問題論人民調解國際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探討公證在民事訴訟中的意義及作用問題研究九、刑事訴訟法學論刑事訴訟主體試論刑事訴訟中的價值目的構造等若干基本理論論無罪推定論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的權利及其保障措施及其保障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試論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的法律監督試論刑事被害人在訴訟中的地位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及完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若干理論問題探討刑事證據制度若干理論問題探討試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諸責任論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試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試論被害人陳述論證人證言間接證據及其運用海峽兩岸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論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及完善論刑事自訴案件論上訴不加刑原則試論涉外刑事訴訟的特點刑復核程序的改革與完善試檢察機關的抗訴論刑事申訴制度論刑事代理制度關於刑事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研究關於刑事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研究論刑事證據的法律性論我國公訴制度的完善論我國證據立法模式的選擇論審判公開原則刑事二審程序的若干問題我國審前程序的立法完善十、國際法論國際法與國際關系論國際法與國際政治國際法方法論國際法價值論國際法認識論6.論國際法的效力7.論國際法由弱變強的趨勢8.論國際法的法律基礎與社會基礎9.論國際法的法律性10.論國際法的淵源11.論《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12.論國際習慣和條約的動靜態關系13.評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理論與實踐14.論條約與中國國內法的關系15.論國際法與國家主權的保障
③ 我想問下論司法獨立的論文怎麼寫
論文自己寫,難不成找人代筆!
④ 法律雙語論文(重賞)
……懸賞100RMB都不會有人給你的吧……- -。
⑤ 死刑復核程序 論文的問題
當前死刑復核程序存在的問題
死刑復核程序設計的初衷就在於對死刑案件進行嚴格的審查,以期達到避免死刑濫用、尊重保障人權的目的。由於目前死刑復核程序在設計上存在諸多的問題,不僅使其在權力配置上受到廣泛批判,而且使其保障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一)死刑立即執行復核權的配置存在法律沖突。自79年刑法、刑事訴訟法開始,我國即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死刑復核權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但由於80年代初期我國治安形勢惡化,惡性刑事案件迅速上升,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2年6月通過了《關於死刑案件核准問題的決定》,將部分死刑案件的復核權直接下放高級人民法院。 1983年9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允許最高人民法院將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權授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行使。 隨後,最高人民法院根據修改後的《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3條規定,將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權,「依法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行使」。1991年至1997年間,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又將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涉外案件除外)的核准權,授權給雲南、廣東、廣西、四川、甘肅、貴州等六省市高級人民法院行使。這樣作為普通法律的《人民法院組織法》與作為基本法律的79年《刑法》、《刑事訴訟法》產生了上位法與下位法的沖突。修訂後的96年刑訴法和97年刑法均明確規定死刑核准權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這樣《人民法院組織法》與《刑事訴訟法》、《刑法》又產生了舊法與新法的法律沖突。
第二,死刑復核權的下放不符合平等原則。首先,造成不同罪名之間死刑復核的不平等。如前所述,對於殺人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的犯罪的核准權授予高級人民法院行使,對於危害國家安全、貪污等嚴重經濟犯罪的死刑核准權則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在實質上造成了不同罪名之間死刑復核權的不平等。其次,造成不同地域之間死刑復核的不平等。我國刑法對有些犯罪的定罪量刑規定的比較籠統,加之各地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審判人員的對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各有不同,造成不同地方死刑適用標准不同,也不利於實現定罪量刑的綜合平衡。
(三)死刑復核程序不符合程序公開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了死刑復核的組織,但對於死刑復核的內容、復核的方式、復核的期限均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死刑復核一般書面審查與訊問被告人結合的方式。首先,死刑復核程序是上下級法院的一種材料報送過程,控辯雙方無從知曉更無從介入。其次,死刑復核程序的審理過程是以秘密閱卷為主,控辯雙方無法參與其中,對復核結果難以施加有效的影響。最後,與不開庭審理方式緊密相連的是程序的單方控制性。人民法院主導著全部死刑復核過程,控辯雙方處於被動等待裁決的地位,一方面使被告人期待通過死刑復核程序進一步進行申辯的要求落為空談,另一方面也使死刑復核程序游離於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之外。
(四) 死刑復核程序不符合司法權被動原則。當前死刑復核程序由人民法院主動發動,作為一種人民法院內部自行發動的對死刑案件的審查與控製程序。在未經控辯雙方申請的情況下,由司法主體自行對案件實施審查與復核活動。縱然死刑案件是一類特殊案件,司法權運作方為達到對其慎重處理的目的,對此進行干預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干預不能以犧牲司法權的被動性、中立性和終局性為代價,積極主動的干預是行政權的顯著特徵。死刑復核程序由於司法權的主動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訴訟的性質,在主動性的作用機制下,司法權可能會喪失中立性,進而使裁判結論難以獲得控辯雙方普遍認同。
(五) 死刑復核程序與二審程序合二為一,造成復核程序虛無化。由於死刑案件的第一審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人死刑後,絕大多數被告人提出了上訴,對於最高人民法院授權各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部分死刑案件來說,高級人民法院在行使第二審審判權的同時,也行使死刑核准權。在實踐中,第二審程序與死刑復核程序合並為同一程序,對經過二審後仍然判處死刑的,在判決裁定的結論部分註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規定,本判決(或裁定)即為死刑判決(裁定)」。這樣以來,死刑復核程序就完全流於形式,出現嚴重的萎縮甚至虛無化。
(六) 死刑復核程序不符合訴訟時效性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死刑案件設立復核程序的目的是堅持少殺、慎殺,防止錯殺,因而沒有規定具體期限。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死刑復核案件報請到有復核權的法院後,遲遲沒有迴音,復核期限長達數年,容易產生以下弊端:一是「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如果判處死刑的人應當無罪,因復核期限過長,不能及時解除其瀕於絕望的精神狀態,對其而言是非常不人道的。而且羈押期限的延長,還會造成國家賠償的數額增多。二是如果死刑案件中有非死刑同案犯,在二審程序與死刑復核程序合並適用的情況下,非死刑同案犯則不能及時通過二審生效判決進入執行程序,這種陪綁式的接受審判,不利於同案非死刑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三是對被判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而言,會因為死刑復核程序的拖延而延長羈押期限,而羈押期限又不能折抵以後的刑期,無形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此外,還造成重刑犯交付執行不及時,增加了看守所的監管壓力。
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死刑復核權原本就應屬於最高人民法院。但考慮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將部分死刑的復核權曾一度授權部分省份的高級人民法院來行使。凡事有利必有弊,這種授權死刑復核的做法自然有許多優勢,當然也必然會伴隨著不少的弊端。目前死刑的核准權全部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對其所可能產生的後果自然也是眾說紛紜。其間,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這本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人類的一切法律活動都是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甚至可以說都是在實踐一種理想的 「悖論」。我想,對死刑復核程序如何進行選擇自然也不會例外。在此,筆者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能與國人共同探討一下死刑復核程序中存在的幾個「悖論」問題。故,縱筆者觀點錯誤,言之有過,還望法律大家不要見笑。
淺議死刑復核程序中存在的幾個「悖論」問題
一、「死刑復核權收回」與「死刑復核權下放」的死刑控制模式優劣悖論。按照法律專家們的意見,死刑復核權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從程序上貫徹落實「慎殺少殺」的刑事政策,把死刑絕對數量降下來。二是,統一死刑的適用標准,避免同等情況下各地量刑不一,有違刑罰的公正的現象發生。三是,避免或減少冤假錯案產生,提高死刑案審判的質量。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這一切理想的目的與「死刑復核權收回」又有什麼必然聯系呢?如果我們僅想減少死刑的數量,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減少適用死刑的罪名、提高適用死刑的標准、建立定罪和量刑分離制度、根據各省份犯罪率發生情況嚴格限定死刑犯的數量指標等方式把死刑犯數額降下來。現在各省份高級法院聽說「死刑復核權收回」的目的是貫徹或落實「慎殺少殺」的刑事政策後,便紛紛減少適用死刑的數量,這足以說明即便是死刑復核權不收回,死刑適用數量也可降下來。關於統一死刑的適用標准問題,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的,但恐怕統一標准後會帶來客觀實際上的不公平。因為,在經濟落後省份貪污或受賄一百萬元人民幣,與經濟發達省份貪污或受賄同樣數額的款項其社會危害性是不一樣的;在毒品犯罪猖獗的地區走私或販賣毒品與在毒品犯罪少發地區走私或販賣毒品所產生的社會危害性也是不同的。我們若考慮到各省份的特殊性,對死刑適用標准存在差別,從一定意義上講,反而更能體現刑罰的公正性。至於為達到避免或減少冤假錯案產生並提高死刑案審判質量的目的,應該在案件一審和二審階段通過適用嚴格的刑事證據規則並充分發揮辯護律師的監督職能來實現,為什麼非得要等著一二審出錯後寄希望於通過最高院復核程序進行補救呢?當然,對於特殊的死刑案件,應當賦予辯護律師有提請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死刑復核的權利,並為死刑復核期間留出充分的時間。相反,若部分「死刑復核權下放各省高院行使」反而更能照顧不同省份或地域的特殊性,也會給最高人民法院留出更大的宏觀監控或調整死刑政策的空間;而死刑復核權全面收回後,最高人民法院就必須直接為死刑案的辦案質量負責,必須直接對死刑政策所產生的社會治安狀況負責。所以,對「死刑復核權收回」與「死刑復核權下放」的死刑控制模式我們不能明確肯定孰優孰劣,二者之間存在悖論,其最終社會效果有待「死刑復核權收回」後實踐結果進行驗證。
二、「事實審」和「法律審」的悖論。關於死刑復核程序,有人主張最高人民法院應從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兩方面進行全面的審查,而另有人則主張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僅從程序上或法律適用上對死刑案件進行書面審查。主張「事實審」的觀點和理由是:一、不進行事實審,無法全面發現和糾正死刑案件中存在的錯誤,達不到死刑復核的真正目的。實踐中存在的大量冤假錯案單從程序上看都沒有問題,只有在通過對事實進行審查後才發現問題的。二、有些案件「事實」問題和「程序」問題本身就無法分清,比如對有關證據的採信和適用問題。只有通過對案情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後,才可發現事實的真偽和程序上的瑕疵。三、目前國家的財力現狀和現代網路科技及通訊手段為事實審提供了充分的便利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進行事實審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或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主張「法律審」的觀點和理由是:一、對案件只進行書面審查符合各國最高司法機關的一貫做法,讓最高人民法院進行事實審不利於維護最高司法機關的權威。二、最高人民法院法院法官在事實認定方面並不比一審或二審法院法官有優勢,其優勢就在於對法律的全面理解和對國家宏觀刑事政策的把握。三、對死刑復核階段所強調或保證的應當是程序法上的公正,對實體法上的公正應當是案件一審或二審階段的主要職責。四、對所有案件都進行全面的事實審會耗費國家巨大的司法資源,在目前情況下難以做到或實在沒有必要。看來,「事實審」和「法律審」的悖論還是困擾死刑復核程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所有案件都進行全面的「事實審」或對所有案件只進行程序上的 「法律審」都是不可取的。
三、「疑罪從有」和「疑罪從無」的悖論。從「無罪推定」的基本刑法原則規定和各國的刑事司法實踐看,對任何等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包括死刑犯,在犯罪證據不充分的前提下,從保護犯罪嫌疑人的角度講,都應當按「疑罪從無」的原則進行處理。可是刑事司法本身是一件異常復雜的實踐過程,對任何國家的刑事司法,不管其司法制度設計得多麼完美,出現冤假錯案的事情又是不可避免的。現實中大量的案件確實是在「疑罪從無」的「招牌」下按「疑罪從有」的原則進行處理的。這是因為:第一、就犯罪事實而言,人們自身所認識或所認可的犯罪事實只能是司法人員依據一定的證據材料(所依據的證據材料本身也可能是虛假的)並通過其邏輯判斷推論所得出的或然性事實,可能不是真正的客觀事實,有時甚至與客觀事實完全相反。我們平常所講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只是一種假設的邏輯標准或人類的理想信念而已,並非無可挑剔指責。因為現實的法律實踐都離不開司法人員的「自由心證」,而且無論結果怎樣,都可能被說成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地去嚴肅執行法律的結果。第二、由於人類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對什麼是「疑罪」,不同的自然人會有不同的認識或看法。至於怎樣算是「排除合理懷疑」,證明犯罪的證據怎樣才算達到確實充分自然也會因人而異。第三,對追究任何犯罪行為,如果規定過高的標准,都要求所謂的證據絕對充分,大部分犯罪者的法律責任恐怕根本無法得到追究,犯罪者會不斷地逃避掉法律的制裁,這樣嚴格的證據要求會鼓勵犯罪分子更加猖狂的從事犯罪行為。這對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是不利的,這對打擊刑事犯罪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是不利的。所以,司法實踐中對「疑罪」的把握只是一個「度」的問題,是與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情。第四、在司法審判程序公開、公正的前提下,在留給犯罪嫌疑人充分的伸冤或救濟渠道的前提下,在司法判決建立在充分的說理基礎上的前提下,法律為了多數人的正義,應不怕出錯,即便是對剝奪生命的死刑適用亦是如此。所以,在死刑復核程序中,依然存在「疑罪從有」和「疑罪從無」的悖論。我們不贊成在確實存在重大「疑罪」的情況下不從嚴審核就濫殺無辜,也不贊成濫借「疑罪」之名而枉縱犯罪。對死刑復核程序而言,對「疑罪」的復核,關鍵是要恰當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因為一旦「度」把握不好,恐怕會給社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災難後果。
四、「對辦案法官實施錯案追究」和「對辦案法官不實施錯案追究」的悖論。盡管法官是受過法律職業專門教育或培訓的人員,但法官不是神,而是和普通人一樣,同樣存在著「七情六慾」和各種認知能力方面的缺陷。就像醫生誤診病情一樣,在很多情況下(排除故意枉法裁判的情況),法官對對案情作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也是在所難免的。對掌握生死大權的法官而言,非因瀆職行為斷錯案,對不該判死刑的人判死刑或對該判死刑的人不判死刑是否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呢?這方面恐怕也同樣存在著悖論問題。因為法官斷錯案,要麼是故意枉法裁判,要麼是自身斷案能力存在問題;而且有時故意枉法裁判和自身斷案能力存在問題很難進行區分或被證實清楚。另外,冤假錯案的發生,也不能全算到斷案的法官頭上,案件的偵查機關和檢察起訴機關的辦案人員往往存在著更大的責任。正是考慮到這些情況,我們如果對辦案法官不實施錯案追究制度,那麼法官斷錯案將不會受到任何形式的懲罰,這樣自然也就不會強化或保證法官的職業責任感,不利於督促法官提高辦案質量,也不利於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對辦案法官實施錯案追究制度,那麼斷案法官可能會因為避免錯案發生而過於謹慎,對證據比較充分的案件也會找理由拖著不辦,這樣可能會造成太多的積案,不利於提高司法審判的效率;在另一方面,法官也可能會對證據不怎麼充分的案件千方百計地設法搜集各類證據將其辦成所謂的「鐵案」或挖空心思地通過各種渠道讓上級法院對其作出的存在問題的判決不進行改判等。這樣勢必會給案件的糾正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甚至可能會人為地製造出冤假錯案。看來,就死刑案件而言,對辦案法官是否建立錯案追究制度還確實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五、「法官判案是否獨立」與「司法審判是否公正」的悖論。按照專家們的意見,死刑復核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為了更有效地使死刑案件排除各種地方勢力包括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或其他國家機關及組織的干擾,使案件處理結果更為公正。從一定意義上講,最高人民法院排除不正當干擾的能力確實要強於地方法院。但是必須說明的是,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不是「三權分立制」,而且法院在組織上不能脫離黨的領導,不能脫離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不應脫離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最高人民法院斷案就一定能完全擺脫各種地方勢力、國家權力機關、國家檢察機關和輿論媒體的監督嗎?不能,肯定不能,實際上也不可能。許多權威人士認為:司法不獨立、法官斷案不獨立是造成目前司法腐敗,是造成冤假錯案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或許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反過來想一想,考慮到目前我國司法官員的整體素質和審判制度架構,若完全允許司法獨立,人民法院或法官斷案可以不受任何監督或制約,就一定能保證司法公正嗎?就不會產生司法官員的暴政嗎?不錯,各種地方勢力、國家權力機關、黨的機關、國家檢察機關和輿論媒體的監督可能會引導或制約了法院或法官對案件作出獨立的判斷,從而可能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冤假錯案。但是,不知有人統計過沒有?各種地方勢力、國家權力機關、黨的機關、國家檢察機關和輿論媒體的監督又避免了多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呢?又使多少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或糾正呢?我們無法肯定西方的司法獨立體制一定能適合中國的國情,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在目前的中國,「法官斷案是否獨立」與「司法審判是否公正」肯定存在一個悖論。
以上筆者所言之「悖論」問題,可能不僅在死刑復核程序中存在,還可以被「推而廣之」到其他類型或形式的司法審判實踐中。我們認識到「悖論」的存在,不是為了迴避問題或矛盾的解決,而是為了取法「中庸之道」,使問題或矛盾按照「中庸」的法則得到最完美的解決。唯一可怕的是:我們只學會和運用了「中庸」兩極的弊端,而完全忽略或擯棄了「中庸」兩極的優勢。那樣,在司法制度的建設中,恐怕還是走點極端,舍棄「中庸之道」為妙。
⑥ 法學論文熱點有哪些
我知道一個 不知道算不算上海大學生參加立法 交通法規方面的 可以說引起了一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