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是最自由的法律
1. 商法的原則包括哪些
商法的原則主要包括:
1. 商自由原則:商自由原則是私法自治在商事領域的體現,主要包括商事登記自由、商號自由、公告方式自由、營業自由、遷移自由、合夥終止自由、商事合並自由等。
2. 效益原則:效益原則是指在商法調整的商品經濟活動中,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作為法的評價和指引作用的標准,確立各種權利和義務,並約束、調控人們的商事行為。
3. 風險分擔原則:風險分擔原則也是商品經濟的基本法則,是為打破傳統雇傭工商業的局限性而產生的經營方式。這一原則是指商人必須以商人身份參與經營活動,對不同的商業風險和經濟行為要自覺自願地選擇相適應的商業組織形式和商業保險手段,實現風險的合理分擔。
此外,加入拓展的話,商法還包括一些特殊原則,如企業優勝劣汰原則、誠信守法原則和意思自治優先原則等。這些原則在不同層面上反映了商事交易中應遵循的基本准則和指導思想,為商事交易各方提供了一種基本的法律指引。
這些原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商事交易的特點和需要,為商事交易的各方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和指導。
2. 什麼是任意性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依據權利、義務的剛性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
所謂強制性規范是指必須依照法律適用、不能以個人意志予以變更和排除適用的規范。
任意性規范則允許主體變更、選擇適用或者排除該規范的適用。商法以私法規范為主體,貫徹意思自治原則,當然具有大量的任意性規范。商事活動要求簡便、快捷,應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更為合理,因此在商事行為法方面更多地存在任意性規范。例如合同的訂立、合同形式的選用、履行的方式,公司中經理人的設置、職權的規定,證券的投資,票據的轉讓等,都可以由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決定。
然而,由於商事組織在經濟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事組織的設立及其成立後的運行機制是否健全,會涉及交易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利益,會直接對交易安全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發生影響。因此,關於商事組織的法律規范不宜完全由當事人意思自治,而應由國家給予適當的干預,這些干預的規范在商法中就體現為強制性規范。例如公司法中有關公司設立、公司的組織機構,商業登記,票據的種類、行為的方式,破產法中的清償順序等規范均為強制性規范。商法所具有的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的結合特點正如德國法學家德恩所說:「商法是一切法律中最為自由,同時又是最為嚴格的法律。」
一般你注意一下法規的用字,一般說「可以怎樣」就是任意性法律規范,如,婚前可以進行財產公證,這就是任意性的規定,你不公證也可以結婚。再例如中國公民結婚男子必須年滿22周歲,女子必須年滿20周歲,有這種「必須」字樣的是強制性法規,不到年齡民政部門是不給登記的。簡單來說,強制性的法規是必須遵守的,任意性法規一般是建議性,選擇性的!